鄭宜祚知曉了燕雲、渤海的藥材客商把持京城藥材采買、從中牟取暴利、草菅人命一事,不禁大怒,讓屬下寫了一封奏疏,將京南七州與京城的瘟疫現況、還有燕雲渤海客商在京城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地寫了下來,預備明日朝會,呈到元淮的麵前。
他的屬下將奏疏寫好,呈到鄭宜祚麵前,讓鄭宜祚過目。
起初鄭宜祚說這奏疏寫的有些雲遮霧罩的,不甚明了,既然是上奏人君之事,應該直抒胸臆、簡潔明了才對,何必這般彎彎繞繞,讓人看起來一頭霧水的?
那屬下說道,“大人,這奏疏也已經有些逾越了,隻怕陛下看了會龍顏震怒,遷怒於咱們門下省,屬下聽聞,這尚書省六部上呈的奏疏,都是撿好聽的說,半點針砭時事的辭藻都沒有,咱們這篇,比照他們的,已經是大不敬了。”
“這是什麽話?尚書省慣會諂媚逢迎之事,我們門下省也不能染上此等不良之風,重寫一篇,定要字字寫道陛下的痛處才好,人都是如此,不知道痛,就難以改正。”
那屬下也知道鄭宜祚的作風一貫如此,也執拗不過,於是又按著鄭宜祚所說的重新寫了一篇奏疏,鄭宜祚還是覺得話太軟了些,還是不好,於是將這屬下罵了出去,親自寫了一本奏疏,等著上呈給元淮。
第二日,元淮看過鄭宜祚的奏疏,麵色鐵青,隻是當著滿朝的文物,不好發作,也不曾當中議論鄭宜祚所奏請之事,隻是下朝之後,將中書侍郎陶錚和禦史大夫柳應舜叫到了承祚堂,將鄭宜祚所寫的奏疏拿給二人看。
隻聽元淮開口就說道,“這鄭家的豎子實在無禮,身為人臣,竟然沒有半點人臣之禮,這般直言衝撞於朕,實在可惡!”
柳應舜看過這奏疏說道,“陛下說的是,鄭宜祚奏疏上雖是為京城百姓請命,可遣詞造句實在有違人臣之禮。請陛下降罪於他。”
中書侍郎陶錚看了,卻不把柳應舜的話放在心上,隻說到,“陛下,這鄭大人雖然言語衝撞,的確有違禮之處,陛下心中不痛快,把他叫來,該打該罵都使得,隻是微臣看了鄭宜祚奏疏上所寫之事,實在有些不寒而栗,原來京城的瘟疫已經如此厲害,而安濟坊、悲田坊、京城藥坊等處放著解病之方不用,偏偏耗費資財,隻采用對也瘟疫無甚作用、且價錢昂貴的北地藥材,此事關乎京城百姓與陛下的安危,不能不察啊。”
“即便要查,他隻說該如此查處此事便可,可是這鄭宜祚,在奏疏之上,竟然說是上行下效,朕與宮中的內府局、太醫院偏好也北地藥材,才使得京城中人如此,一來二去加重了百姓的病情,倒像是朕的過失。”元淮說道。
“鄭大人的奏疏的確有措辭不當之處,”陶錚說道,“陛下與其動怒傷神,不如讓他將功補過,讓他去巡查此事,一來,此事由他而起,也合該由他去了結,二來,若是他將此事辦好了便罷,若是辦不好,陛下要處罰他,也有個正當的由頭,罰他一個心服口服,好讓陛下出一出心中的悶氣。”
“柳愛卿,你以為呢?”元淮問道。
“回稟陛下,微臣以為,此事不可交由鄭侍中去做,”柳應舜說道,“從鄭大人的這篇奏疏上看,鄭大人實在有些心浮氣躁、急功冒進,若是將這樣關乎民生的事交由他去做,隻怕鄭大人雷厲風行,多有不盡不實、使人含冤受屈之事,若有那時,倒是讓百姓們錯把鄭大人當成是酷吏,誤會了陛下的一番好意,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舉嗎?”
“倒也有理。”元淮說道。
幾人正議論著,看著有幾個太監在殿門口慌慌張張的,不知道說些什麽,
元淮不耐煩地說道,“他們在嘁嘁喳喳地說些什麽?實在是不成規矩。”
湯哲庸聽了,趕緊上前去嗬斥幾人,誰知道也聽了幾個太監回稟的話,連湯哲庸也慌了神,連忙在元淮耳邊回稟道,“陛下,大事不好了,七皇子連夜高燒,今日一早便也昏迷不醒,還嘔吐不止,太醫們說,好像是瘟疫的症狀。”
“什麽?!”元淮一聽也神色大驚,難以置信地問道,“常信?常信不是住在金鴛閣嗎?那禕妃與腹中皇兒可還安好?”
他的屬下將奏疏寫好,呈到鄭宜祚麵前,讓鄭宜祚過目。
起初鄭宜祚說這奏疏寫的有些雲遮霧罩的,不甚明了,既然是上奏人君之事,應該直抒胸臆、簡潔明了才對,何必這般彎彎繞繞,讓人看起來一頭霧水的?
那屬下說道,“大人,這奏疏也已經有些逾越了,隻怕陛下看了會龍顏震怒,遷怒於咱們門下省,屬下聽聞,這尚書省六部上呈的奏疏,都是撿好聽的說,半點針砭時事的辭藻都沒有,咱們這篇,比照他們的,已經是大不敬了。”
“這是什麽話?尚書省慣會諂媚逢迎之事,我們門下省也不能染上此等不良之風,重寫一篇,定要字字寫道陛下的痛處才好,人都是如此,不知道痛,就難以改正。”
那屬下也知道鄭宜祚的作風一貫如此,也執拗不過,於是又按著鄭宜祚所說的重新寫了一篇奏疏,鄭宜祚還是覺得話太軟了些,還是不好,於是將這屬下罵了出去,親自寫了一本奏疏,等著上呈給元淮。
第二日,元淮看過鄭宜祚的奏疏,麵色鐵青,隻是當著滿朝的文物,不好發作,也不曾當中議論鄭宜祚所奏請之事,隻是下朝之後,將中書侍郎陶錚和禦史大夫柳應舜叫到了承祚堂,將鄭宜祚所寫的奏疏拿給二人看。
隻聽元淮開口就說道,“這鄭家的豎子實在無禮,身為人臣,竟然沒有半點人臣之禮,這般直言衝撞於朕,實在可惡!”
柳應舜看過這奏疏說道,“陛下說的是,鄭宜祚奏疏上雖是為京城百姓請命,可遣詞造句實在有違人臣之禮。請陛下降罪於他。”
中書侍郎陶錚看了,卻不把柳應舜的話放在心上,隻說到,“陛下,這鄭大人雖然言語衝撞,的確有違禮之處,陛下心中不痛快,把他叫來,該打該罵都使得,隻是微臣看了鄭宜祚奏疏上所寫之事,實在有些不寒而栗,原來京城的瘟疫已經如此厲害,而安濟坊、悲田坊、京城藥坊等處放著解病之方不用,偏偏耗費資財,隻采用對也瘟疫無甚作用、且價錢昂貴的北地藥材,此事關乎京城百姓與陛下的安危,不能不察啊。”
“即便要查,他隻說該如此查處此事便可,可是這鄭宜祚,在奏疏之上,竟然說是上行下效,朕與宮中的內府局、太醫院偏好也北地藥材,才使得京城中人如此,一來二去加重了百姓的病情,倒像是朕的過失。”元淮說道。
“鄭大人的奏疏的確有措辭不當之處,”陶錚說道,“陛下與其動怒傷神,不如讓他將功補過,讓他去巡查此事,一來,此事由他而起,也合該由他去了結,二來,若是他將此事辦好了便罷,若是辦不好,陛下要處罰他,也有個正當的由頭,罰他一個心服口服,好讓陛下出一出心中的悶氣。”
“柳愛卿,你以為呢?”元淮問道。
“回稟陛下,微臣以為,此事不可交由鄭侍中去做,”柳應舜說道,“從鄭大人的這篇奏疏上看,鄭大人實在有些心浮氣躁、急功冒進,若是將這樣關乎民生的事交由他去做,隻怕鄭大人雷厲風行,多有不盡不實、使人含冤受屈之事,若有那時,倒是讓百姓們錯把鄭大人當成是酷吏,誤會了陛下的一番好意,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舉嗎?”
“倒也有理。”元淮說道。
幾人正議論著,看著有幾個太監在殿門口慌慌張張的,不知道說些什麽,
元淮不耐煩地說道,“他們在嘁嘁喳喳地說些什麽?實在是不成規矩。”
湯哲庸聽了,趕緊上前去嗬斥幾人,誰知道也聽了幾個太監回稟的話,連湯哲庸也慌了神,連忙在元淮耳邊回稟道,“陛下,大事不好了,七皇子連夜高燒,今日一早便也昏迷不醒,還嘔吐不止,太醫們說,好像是瘟疫的症狀。”
“什麽?!”元淮一聽也神色大驚,難以置信地問道,“常信?常信不是住在金鴛閣嗎?那禕妃與腹中皇兒可還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