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元淮一入京,連皇宮的大門都不曾踏入,自己的祖母就離自己而去,當日他帶著嬪妃們離京到皇陵去,與自己的祖母見過一麵,想不到那竟是二人之間的最後一麵。
元淮心中悲切,帶著嬪妃、皇子、公主、宗室眾人與禮部、太常寺的官員往仁壽宮去。
剛到仁壽宮萬壽殿門口,就聽到裏麵哭聲動天,元淮走到太皇太後的床前,也大哭不已,身後跟隨眾人也無不落淚。
到了第二日,也是元淮回京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皇祖母舉辦喪儀,上尊號,又下令,讓太常寺與宗正寺,派人告知各地的宗室諸王,入京為太皇太後守靈治喪。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覺得為太皇太後治喪並無不可,但是讓各地的宗室諸王入宮實在不妥,此人就是元淮任命的大司馬大將軍——尉遲貞。
因為一旦各地的宗室諸王一旦入京,會此形成與他相抗衡、鞏衛皇室的力量,這是尉遲貞不想看到的。
太常寺與宗正寺的人還未曾出京,就被尉遲貞的人攔了下來,太常寺與宗正寺的人知道如今京城中的士兵有一半都是尉遲貞的人馬,他為官居大司馬大將軍,為武官之長,不是他們可以得罪得起的。
尉遲貞入宮,麵見元淮勸道,“陛下,老臣以為,太皇太後離京三朝,功在千秋,眼下大黎雖然曆經了高氏之亂,滿目瘡痍,府庫空虛,不過為了給太皇太後治喪,傾全國之力都是應該的,不過,這宗室諸王入京吊唁一事,渤海叛軍未平,若是諸王離開封地,隻怕渤海叛軍又會趁機蠢蠢欲動,襲擾百姓,社稷也會再度陷入動蕩之中,因此老臣以為,宗室諸王入京吊唁一事還是免了吧,隻讓諸王在其封地家廟之中治喪舉哀會更加妥當,若是太皇太後在天有靈,也一定會認同老臣之言,請陛下三思。”
元淮聽著,不禁攥緊了拳頭,可是礙於如今尉遲貞在朝中軍中的勢力,自己與他爭執也無濟於事,隻好說道,“大將軍說得在理,就按照大將軍之言去辦吧。”
“陛下聖明,”尉遲貞說道,“老臣還有一事,請陛下一並恩準。”
“你我君臣,不必生分,大將軍有事直言便是。”元淮說道。
“是,老臣聽說,陛下要親自迎奉太皇太後的靈柩去往皇陵安葬?”
“不錯,確有此事。”
“老臣以為萬萬不可!”尉遲貞堅定地說道。
“為何?難道朕身為太皇太後的嫡孫,祖母亡故,親自迎奉祖母的古棺槨入祖陵安葬都不行嗎?”元淮說道。
“陛下可曾忘了,高氏叛亂是因何而起?”尉遲貞說道,“不正是趁著陛下前往皇陵之際,京城守衛空虛,才讓高叛軍趁虛而入的嗎?”
“大將軍多慮了。”元淮說道,“京城之中的高氏叛軍不早就被尉遲將軍清剿幹淨了嗎?就連與高氏叛軍八竿子打不著的無辜百姓,都因此冤殺了許多,京城之中畏懼大將軍之威還來不及,哪裏還有膽敢趁機作亂之人呢?”
“陛下,高氏雖然已經被剿除,可是皇宮之中,還有一位比當日的高氏更位高權重、麾下兵將如雲的人在,因此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不得不防啊!”尉遲貞說道。
元淮知道尉遲貞所說的是諸葛憶蓀,實在是對尉遲貞的跋扈忍無可忍,對尉遲貞咬緊牙關、恨恨地說道,“放肆!”
“老臣不敢,老臣是一心為陛下江山社稷的穩固思量,請陛下明鑒。”尉遲貞微微低頭作揖。
“太皇太後、太後薨逝,按照我朝祖製,為君者必要親自迎奉棺槨入皇陵安葬,難道大將軍要朕違抗我朝祖製不成?”元淮說道。
“陛下,祖製之外,尚有人情。”尉遲貞說道,“先朝皇帝若是忙於國政、或龍體不適,也有讓長子代勞的先例。”
“大將軍的意思是說?”
“未陛下之誠意,不如……就讓皇長子雍王殿下與皇次子趙王殿下一同代替陛下,親自奉太皇太後的棺槨入葬皇陵,”尉遲貞說道,“如此一來,既讓陛下能鎮守皇城,不會有人趁虛而入,二來,京城之中百廢待興、國事繁多,有好幾件之事都需要陛下聖裁,三來,陛下從益州一路走遠道入京,龍體疲倦,剛入京就趕上了太皇太後薨逝,又連日親自為太皇太後置辦喪儀,陛下之孝心,天下無人不知,隻是也該顧念龍體,實在不宜過於操勞啊。這樣的事,老臣以為還是讓二位皇子代陛下去做吧。”
“也罷,朕就聽從大將軍之意,讓常佑與常佰迎奉太皇太後之靈入皇陵安葬吧。”元淮也聽出了剛才尉遲貞話裏頭地意思,於是問道,“方才大將軍所說的,京中幾件要緊事要朕裁奪,不知這幾件要緊事究竟為何啊?”
“是,老臣以為,若要陛下的江山社稷穩如泰山,眼下起碼有兩件要著手去做。”尉遲貞說道。
“哦?哪兩件事啊?”
“這第一件,便是渤海叛軍未除,河東道與河北道仍舊在渤海叛軍的手中,還請陛下派遣兵將前往討伐,收回二道。”尉遲貞說道。
“這個朕心中有數,隻是一時不知道該派遣何人前去征討逆賊。”
“老臣以為,易嶢全、柴朝義、羅延之三位將軍在此次與渤海叛賊的大戰之中,屢戰屢勝,戰術卓越,再由犬子尉遲朔、尉遲肥輔佐,若派遣這幾位將軍前去,老臣想,這渤海之亂,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徹底平定了。”尉遲貞說道。
“這個……容朕再斟酌斟酌,”元淮說道,“那第二件事呢?”
“回稟陛下,老臣以為,此次高氏之所以敢起兵叛亂,也是看準了我大黎皇室儲君未立,根基不穩,因此才敢這般興風作浪,第二件事,老臣以為,為了社稷穩固,該早立儲君才是。”尉遲貞說道。
“大將軍此言甚是,這些日子,朕也在思量此事,隻是一時不曾想到合適人選,大將軍以為,這皇子之中,哪一位堪當儲君之位呢?”元淮問道。
“這個……”尉遲貞故作遲疑地說道。
元淮心中悲切,帶著嬪妃、皇子、公主、宗室眾人與禮部、太常寺的官員往仁壽宮去。
剛到仁壽宮萬壽殿門口,就聽到裏麵哭聲動天,元淮走到太皇太後的床前,也大哭不已,身後跟隨眾人也無不落淚。
到了第二日,也是元淮回京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皇祖母舉辦喪儀,上尊號,又下令,讓太常寺與宗正寺,派人告知各地的宗室諸王,入京為太皇太後守靈治喪。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覺得為太皇太後治喪並無不可,但是讓各地的宗室諸王入宮實在不妥,此人就是元淮任命的大司馬大將軍——尉遲貞。
因為一旦各地的宗室諸王一旦入京,會此形成與他相抗衡、鞏衛皇室的力量,這是尉遲貞不想看到的。
太常寺與宗正寺的人還未曾出京,就被尉遲貞的人攔了下來,太常寺與宗正寺的人知道如今京城中的士兵有一半都是尉遲貞的人馬,他為官居大司馬大將軍,為武官之長,不是他們可以得罪得起的。
尉遲貞入宮,麵見元淮勸道,“陛下,老臣以為,太皇太後離京三朝,功在千秋,眼下大黎雖然曆經了高氏之亂,滿目瘡痍,府庫空虛,不過為了給太皇太後治喪,傾全國之力都是應該的,不過,這宗室諸王入京吊唁一事,渤海叛軍未平,若是諸王離開封地,隻怕渤海叛軍又會趁機蠢蠢欲動,襲擾百姓,社稷也會再度陷入動蕩之中,因此老臣以為,宗室諸王入京吊唁一事還是免了吧,隻讓諸王在其封地家廟之中治喪舉哀會更加妥當,若是太皇太後在天有靈,也一定會認同老臣之言,請陛下三思。”
元淮聽著,不禁攥緊了拳頭,可是礙於如今尉遲貞在朝中軍中的勢力,自己與他爭執也無濟於事,隻好說道,“大將軍說得在理,就按照大將軍之言去辦吧。”
“陛下聖明,”尉遲貞說道,“老臣還有一事,請陛下一並恩準。”
“你我君臣,不必生分,大將軍有事直言便是。”元淮說道。
“是,老臣聽說,陛下要親自迎奉太皇太後的靈柩去往皇陵安葬?”
“不錯,確有此事。”
“老臣以為萬萬不可!”尉遲貞堅定地說道。
“為何?難道朕身為太皇太後的嫡孫,祖母亡故,親自迎奉祖母的古棺槨入祖陵安葬都不行嗎?”元淮說道。
“陛下可曾忘了,高氏叛亂是因何而起?”尉遲貞說道,“不正是趁著陛下前往皇陵之際,京城守衛空虛,才讓高叛軍趁虛而入的嗎?”
“大將軍多慮了。”元淮說道,“京城之中的高氏叛軍不早就被尉遲將軍清剿幹淨了嗎?就連與高氏叛軍八竿子打不著的無辜百姓,都因此冤殺了許多,京城之中畏懼大將軍之威還來不及,哪裏還有膽敢趁機作亂之人呢?”
“陛下,高氏雖然已經被剿除,可是皇宮之中,還有一位比當日的高氏更位高權重、麾下兵將如雲的人在,因此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不得不防啊!”尉遲貞說道。
元淮知道尉遲貞所說的是諸葛憶蓀,實在是對尉遲貞的跋扈忍無可忍,對尉遲貞咬緊牙關、恨恨地說道,“放肆!”
“老臣不敢,老臣是一心為陛下江山社稷的穩固思量,請陛下明鑒。”尉遲貞微微低頭作揖。
“太皇太後、太後薨逝,按照我朝祖製,為君者必要親自迎奉棺槨入皇陵安葬,難道大將軍要朕違抗我朝祖製不成?”元淮說道。
“陛下,祖製之外,尚有人情。”尉遲貞說道,“先朝皇帝若是忙於國政、或龍體不適,也有讓長子代勞的先例。”
“大將軍的意思是說?”
“未陛下之誠意,不如……就讓皇長子雍王殿下與皇次子趙王殿下一同代替陛下,親自奉太皇太後的棺槨入葬皇陵,”尉遲貞說道,“如此一來,既讓陛下能鎮守皇城,不會有人趁虛而入,二來,京城之中百廢待興、國事繁多,有好幾件之事都需要陛下聖裁,三來,陛下從益州一路走遠道入京,龍體疲倦,剛入京就趕上了太皇太後薨逝,又連日親自為太皇太後置辦喪儀,陛下之孝心,天下無人不知,隻是也該顧念龍體,實在不宜過於操勞啊。這樣的事,老臣以為還是讓二位皇子代陛下去做吧。”
“也罷,朕就聽從大將軍之意,讓常佑與常佰迎奉太皇太後之靈入皇陵安葬吧。”元淮也聽出了剛才尉遲貞話裏頭地意思,於是問道,“方才大將軍所說的,京中幾件要緊事要朕裁奪,不知這幾件要緊事究竟為何啊?”
“是,老臣以為,若要陛下的江山社稷穩如泰山,眼下起碼有兩件要著手去做。”尉遲貞說道。
“哦?哪兩件事啊?”
“這第一件,便是渤海叛軍未除,河東道與河北道仍舊在渤海叛軍的手中,還請陛下派遣兵將前往討伐,收回二道。”尉遲貞說道。
“這個朕心中有數,隻是一時不知道該派遣何人前去征討逆賊。”
“老臣以為,易嶢全、柴朝義、羅延之三位將軍在此次與渤海叛賊的大戰之中,屢戰屢勝,戰術卓越,再由犬子尉遲朔、尉遲肥輔佐,若派遣這幾位將軍前去,老臣想,這渤海之亂,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徹底平定了。”尉遲貞說道。
“這個……容朕再斟酌斟酌,”元淮說道,“那第二件事呢?”
“回稟陛下,老臣以為,此次高氏之所以敢起兵叛亂,也是看準了我大黎皇室儲君未立,根基不穩,因此才敢這般興風作浪,第二件事,老臣以為,為了社稷穩固,該早立儲君才是。”尉遲貞說道。
“大將軍此言甚是,這些日子,朕也在思量此事,隻是一時不曾想到合適人選,大將軍以為,這皇子之中,哪一位堪當儲君之位呢?”元淮問道。
“這個……”尉遲貞故作遲疑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