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兩個微不足道的太監,皇後這般興師動眾,”元淮怒色看著諸葛憶蓀說道,“讓朕不得不懷疑,皇後確有包庇他們二人之嫌疑。”
諸葛憶蓀聽了元淮的話,不禁冷笑了起來,“兩個微不足道的太監?”
“皇後笑什麽?”元淮疑惑地問道。
“我是笑我自己,”諸葛憶蓀說道,“我還以為經過高氏之亂,陛下已經變了心性, 可是我錯了,陛下還是從前的那個陛下,上一場高氏之亂雖然以血的代價被平定,下一場動亂雖然不知會發生在何處,可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皇後這話何意?難道是說高氏之亂,並非由高氏而起,是因朕而起?”元淮說道。
“難道不是嗎?”諸葛憶蓀反問道。
元淮看諸葛憶蓀的眼神,恨不得將她粉身碎骨,拿起一旁的茶盅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殿中的女官們紛紛跪下,可是諸葛憶蓀卻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絲毫不為所動。
“你身為皇後,膽敢當真指責、忤逆於朕……”元淮恨恨地說道。
“並非指責,不過是陳述事實罷了,並非忤逆,不過是陛下天威不可冒犯的心魔作祟罷了。”諸葛憶蓀說道。
“你!”元淮指著諸葛憶蓀,將眼前龍案上的東西推灑了一地。
“陛下可曾知道,就是陛下口中那兩個微不足道的太監,”諸葛憶蓀說道,“一個,在高氏勾結南虞,企圖瓜分江南二道之時,正是這‘微不足道’的太監,冒死替我傳遞書信,南虞人被埋伏在雪川、湘州、陸渾國的將士們三麵製衡,這才不敢出兵襄助高氏,否則,高氏連同北桓、南虞一同作亂,大黎的江山早就落在了高氏的手上,哪裏會有今日陛下端坐在含章殿、被美人侍奉,對我頤指氣使的時刻?”
元淮聽著,知道諸葛憶蓀指的人是甘繆,一言不發,臉上的怒氣也消解了三分。
“另一個,在高氏帶兵圍困仁壽宮,要捉拿躲藏在也仁壽宮的皇子之時,就是陛下口中這‘微不足道’的太監,與太皇太後一起,不懼於高氏的淫威,在戰亂之中,悉心照料陛下的皇子、公主、嬪妃,不曾讓他們死在戰亂之中,也不曾像許王等人那般淒慘地喪身潼關,才能讓陛下回京之後,與她們重聚天倫。”諸葛憶蓀說道。
元淮聽了,知道諸葛憶蓀說的正是甘繹。
“陛下可曾知道,當日高氏起兵作亂,為何能這般勢如破竹,短短幾個月就橫掃大黎的半壁江山嗎?”諸葛憶蓀說道。
元淮也不說話,他心中知道,是他寵信外戚、任由外戚在州郡之上民心盡失。
“陛下不曾想到吧,正是您平日裏看不進眼中的這些微不足道之人,正是他們,成為了高氏叛亂最大的力量。”諸葛憶蓀說道。
“微不足道之人?你在胡說些什麽?”元淮還以為諸葛憶蓀要說他寵信外戚,不曾想她竟然說自己險些失了天下是因為這些微不足道之人。
元淮心裏想,自己堂堂天子,天下的九五之尊、四海之王,當初險些失了天下,竟然是因為這些如蟲豸一般的微不足道的人?這怎麽可能呢?如果真如諸葛憶蓀所說,這讓他情何以堪呢?
“陛下不曾想到吧,連我也不曾想到,”諸葛憶蓀說道,“當日我麾下的將士與渤海叛軍作戰之時,想不到叛軍之中最勇猛的,不是高氏從渤海帶來的親兵,而是一些曾經做過販夫走卒的升鬥小民,也正是他們,在高氏攻城略地之時,做了高氏的內應,與高氏裏應外合,才讓守城之人輸得一敗塗地,高氏利用客商,許他們錢糧利益,用將他們收編在自己帳中,給了他們一個殺敵建功的機會,因此他們才會拚了命的效忠高氏,即便高氏的將領都已經投降,可他們仍舊抵死反抗,流竄在各處。”
“這些人實在該死。”元淮說道。
“他們該死?”諸葛憶蓀聽著,冷笑道,“不錯,陛下乃天下之主,他們是陛下之臣民,身為臣民,反抗主君,從陛下看來,他們的確該死,可是相較而言,他們除一個臣民的身份,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富有四海的陛下又給過他們什麽?高氏凶蠻不仁,好歹還給過他們錢糧,讓他們與家人活命,好歹還真心對他們許下諾言,給他們和家人希望,陛下呢?陛下除了讓他們的俯首帖耳的臣服於您,給過他們什麽?不要說給過他們什麽,陛下與皇室的一飲一饌,哪一個不是從他們身上榨取?榨取之後呢?您留給他們什麽?不光沒有留下什麽,反而派出這樣的惡吏作踐他們,不要說是人,即便是牲口,都會心有不甘吧。”
“你放肆!你身為皇後,竟然這般替逆賊辯解,”
“逆賊?哪來有逆賊?若是這些逆賊也能吃飽飯、活得尊嚴體麵,我大黎的天下哪裏會有甘心依附高氏的逆賊呢?陛下將貧窮與侮辱強加在他們身上,踩著他們的頭、任由他們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難道他們俯首帖耳的忠順於陛下嗎?”諸葛憶蓀鏗鏘有力地說道。
“你……你……”元淮被諸葛憶蓀的一席話氣得語無倫次。
“何況,替這些逆賊們辯解的,何止是我一人呢?陛下方才抱在懷中的又是何人呢?難道不是逆臣盛文山的女兒?難道不是盛文山協助高氏叛軍攻下了洛陽?難道前線將士們與渤海叛軍拚殺之時,陛下卻抱著與叛軍有勾連的逆臣的女兒尋歡作樂,你就是這般報答將士們的一片赤膽忠心的嗎?”
“你竟然如此忤逆朕,”元淮憤恨地說道,“你身為大黎的皇後,口口聲聲為這些大逆不道之人開脫罪責,又包庇謀害太子的嫌犯,實在是……不配久居中宮國母之位,等朕明日一早,就將那兩個嫌犯送到刑部問責後,就會降罪於你,你且回宮去,聽候處置吧。”
“陛下要如何處置,我一定換上朝服,坐在坤儀宮中,悉聽尊便,”諸葛憶蓀說道,“隻是甘繆與甘繹二人,我絕不容許您將他們送到刑部去,任由尉遲貞的爪牙,折辱踐踏他們的。當初陛下正因為自己一點的疑心,就縱容裴氏,害死了清白無罪的妙箜與倩簧,她們還正當妙齡,就這樣淒慘死去,同樣的事,我絕不容許再發生第二次。”
“皇後為了區區幾個下人,當真要與朕針鋒相對,甚至不惜行謀逆之事嗎?”元淮麵帶怒意地問。
“臣妾豈敢?”諸葛憶蓀說道,“臣妾這就回宮去,聽候陛下發落,又豈敢行謀逆之事?請陛下安心就寢,隻當臣妾方才之言是胡言亂語,臣妾這就告辭了。”
說著,諸葛憶蓀對著元淮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稽首大禮,便頭也不回地帶著雙鯉等人往坤儀宮走去了。
諸葛憶蓀聽了元淮的話,不禁冷笑了起來,“兩個微不足道的太監?”
“皇後笑什麽?”元淮疑惑地問道。
“我是笑我自己,”諸葛憶蓀說道,“我還以為經過高氏之亂,陛下已經變了心性, 可是我錯了,陛下還是從前的那個陛下,上一場高氏之亂雖然以血的代價被平定,下一場動亂雖然不知會發生在何處,可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皇後這話何意?難道是說高氏之亂,並非由高氏而起,是因朕而起?”元淮說道。
“難道不是嗎?”諸葛憶蓀反問道。
元淮看諸葛憶蓀的眼神,恨不得將她粉身碎骨,拿起一旁的茶盅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殿中的女官們紛紛跪下,可是諸葛憶蓀卻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絲毫不為所動。
“你身為皇後,膽敢當真指責、忤逆於朕……”元淮恨恨地說道。
“並非指責,不過是陳述事實罷了,並非忤逆,不過是陛下天威不可冒犯的心魔作祟罷了。”諸葛憶蓀說道。
“你!”元淮指著諸葛憶蓀,將眼前龍案上的東西推灑了一地。
“陛下可曾知道,就是陛下口中那兩個微不足道的太監,”諸葛憶蓀說道,“一個,在高氏勾結南虞,企圖瓜分江南二道之時,正是這‘微不足道’的太監,冒死替我傳遞書信,南虞人被埋伏在雪川、湘州、陸渾國的將士們三麵製衡,這才不敢出兵襄助高氏,否則,高氏連同北桓、南虞一同作亂,大黎的江山早就落在了高氏的手上,哪裏會有今日陛下端坐在含章殿、被美人侍奉,對我頤指氣使的時刻?”
元淮聽著,知道諸葛憶蓀指的人是甘繆,一言不發,臉上的怒氣也消解了三分。
“另一個,在高氏帶兵圍困仁壽宮,要捉拿躲藏在也仁壽宮的皇子之時,就是陛下口中這‘微不足道’的太監,與太皇太後一起,不懼於高氏的淫威,在戰亂之中,悉心照料陛下的皇子、公主、嬪妃,不曾讓他們死在戰亂之中,也不曾像許王等人那般淒慘地喪身潼關,才能讓陛下回京之後,與她們重聚天倫。”諸葛憶蓀說道。
元淮聽了,知道諸葛憶蓀說的正是甘繹。
“陛下可曾知道,當日高氏起兵作亂,為何能這般勢如破竹,短短幾個月就橫掃大黎的半壁江山嗎?”諸葛憶蓀說道。
元淮也不說話,他心中知道,是他寵信外戚、任由外戚在州郡之上民心盡失。
“陛下不曾想到吧,正是您平日裏看不進眼中的這些微不足道之人,正是他們,成為了高氏叛亂最大的力量。”諸葛憶蓀說道。
“微不足道之人?你在胡說些什麽?”元淮還以為諸葛憶蓀要說他寵信外戚,不曾想她竟然說自己險些失了天下是因為這些微不足道之人。
元淮心裏想,自己堂堂天子,天下的九五之尊、四海之王,當初險些失了天下,竟然是因為這些如蟲豸一般的微不足道的人?這怎麽可能呢?如果真如諸葛憶蓀所說,這讓他情何以堪呢?
“陛下不曾想到吧,連我也不曾想到,”諸葛憶蓀說道,“當日我麾下的將士與渤海叛軍作戰之時,想不到叛軍之中最勇猛的,不是高氏從渤海帶來的親兵,而是一些曾經做過販夫走卒的升鬥小民,也正是他們,在高氏攻城略地之時,做了高氏的內應,與高氏裏應外合,才讓守城之人輸得一敗塗地,高氏利用客商,許他們錢糧利益,用將他們收編在自己帳中,給了他們一個殺敵建功的機會,因此他們才會拚了命的效忠高氏,即便高氏的將領都已經投降,可他們仍舊抵死反抗,流竄在各處。”
“這些人實在該死。”元淮說道。
“他們該死?”諸葛憶蓀聽著,冷笑道,“不錯,陛下乃天下之主,他們是陛下之臣民,身為臣民,反抗主君,從陛下看來,他們的確該死,可是相較而言,他們除一個臣民的身份,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富有四海的陛下又給過他們什麽?高氏凶蠻不仁,好歹還給過他們錢糧,讓他們與家人活命,好歹還真心對他們許下諾言,給他們和家人希望,陛下呢?陛下除了讓他們的俯首帖耳的臣服於您,給過他們什麽?不要說給過他們什麽,陛下與皇室的一飲一饌,哪一個不是從他們身上榨取?榨取之後呢?您留給他們什麽?不光沒有留下什麽,反而派出這樣的惡吏作踐他們,不要說是人,即便是牲口,都會心有不甘吧。”
“你放肆!你身為皇後,竟然這般替逆賊辯解,”
“逆賊?哪來有逆賊?若是這些逆賊也能吃飽飯、活得尊嚴體麵,我大黎的天下哪裏會有甘心依附高氏的逆賊呢?陛下將貧窮與侮辱強加在他們身上,踩著他們的頭、任由他們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難道他們俯首帖耳的忠順於陛下嗎?”諸葛憶蓀鏗鏘有力地說道。
“你……你……”元淮被諸葛憶蓀的一席話氣得語無倫次。
“何況,替這些逆賊們辯解的,何止是我一人呢?陛下方才抱在懷中的又是何人呢?難道不是逆臣盛文山的女兒?難道不是盛文山協助高氏叛軍攻下了洛陽?難道前線將士們與渤海叛軍拚殺之時,陛下卻抱著與叛軍有勾連的逆臣的女兒尋歡作樂,你就是這般報答將士們的一片赤膽忠心的嗎?”
“你竟然如此忤逆朕,”元淮憤恨地說道,“你身為大黎的皇後,口口聲聲為這些大逆不道之人開脫罪責,又包庇謀害太子的嫌犯,實在是……不配久居中宮國母之位,等朕明日一早,就將那兩個嫌犯送到刑部問責後,就會降罪於你,你且回宮去,聽候處置吧。”
“陛下要如何處置,我一定換上朝服,坐在坤儀宮中,悉聽尊便,”諸葛憶蓀說道,“隻是甘繆與甘繹二人,我絕不容許您將他們送到刑部去,任由尉遲貞的爪牙,折辱踐踏他們的。當初陛下正因為自己一點的疑心,就縱容裴氏,害死了清白無罪的妙箜與倩簧,她們還正當妙齡,就這樣淒慘死去,同樣的事,我絕不容許再發生第二次。”
“皇後為了區區幾個下人,當真要與朕針鋒相對,甚至不惜行謀逆之事嗎?”元淮麵帶怒意地問。
“臣妾豈敢?”諸葛憶蓀說道,“臣妾這就回宮去,聽候陛下發落,又豈敢行謀逆之事?請陛下安心就寢,隻當臣妾方才之言是胡言亂語,臣妾這就告辭了。”
說著,諸葛憶蓀對著元淮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稽首大禮,便頭也不回地帶著雙鯉等人往坤儀宮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