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閔雖然生長胡族,但是從小禮學教化無一耽誤,也有漢學名師教誨,他博聞強記,極其聰明,是個善於謀劃的人,多謀善計,勇氣和力量具超越常人。
雖然在此次奪嫡大戰中,他最後勝出,但是他也發現了一個不好的傾向,胡人越來越怕他,趙人也就漢族之人,與他越來越親厚,他依然心中不服,想再試試人心歸向,於是在鄴城中頒布第二道:“試胡令”
令說:“近日孫伏都、劉銖叛逆作亂,親信黨羽已經全都伏法,好人沒有一個參與這事兒的。
從今以後,凡和我一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自去,悉聽尊便。特令城門不再關閉,大家隨意。”
他與一眾將官登樓觀看,終於看到了令他痛心疾首的一幕,方圓百裏之內的漢人全都大包小裹,攜家帶口的蜂擁進城,麵帶喜色。
而胡人包括羯、氐、羌等六族則爭相離去,以致擠在城門之處,鬧得水泄不通。石閔長歎一聲,知道胡人此去,各自投奔,必在外興風作浪,必反過來攻打自己,禍害無窮,真是可惜,終不會為自己所用。
無可奈何之際,他頒布了第三道命令,被俗稱為:“殺胡令。”
令稱:“凡是斬殺胡人一名,頭顱送到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命令一旦發出,立刻風雲變色,後趙境內漢人瞬間紅了眼睛,可真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各自拿起刀兵,圍追截殺胡人,後趙本就是胡人密集之國,這一場驚天殺戮,一天之中,被斬首的胡人竟然多達數萬。
最大的清算在石閔自己這裏,他親自率領漢人兵馬誅殺胡人部族百姓,不論貴賤、男女、老幼,務必斬草除根,全都斬首,被殺掉的胡人足有二十多萬,屍體堆積如山,全扔在城外,野狗豺狼夜夜啃食,哀嚎狂吠不斷。
石虎當年最願意殺降,整建製坑殺漢人,數以萬計,如今全反了過來。
漢人對胡人的仇恨也跟石虎父子的這些年殘暴行徑有著莫大的關係,沒有前車哪來後轍。
對於屯戍邊疆的胡人、羯人,石閔也沒放過,以書信下達命令,讓軍隊中漢人掌管大權,將屬下胡人、羯人等外族統統殺掉。
結果如此大規模的屠殺清洗,怎麽可能沒有錯漏,長得鼻子高一點、眼窩深陷一點,皮膚白一點,胡須多一點的人,反正就是看著像胡人的,大半被濫殺而死。
後趙建國三十餘年,胡漢一直在融合,通婚通好屢見不鮮,一家之中,若有胡人,無論妻子或者丈夫,也被周圍鄰人抓出去斬首送鳳陽門,一時之間妻離子散,父死子亡不計其數,痛哭哀嚎不絕於耳。
可以這麽說,石閔的殺胡令確實讓漢人看到了希望,知道胡人並不可怕,也是可以戰勝的,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有效的打擊胡族在後趙興風作浪的能力,卻也造成了一定的殺戮,但是哪個當政者不殺戮呢?要不就沒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了。
這件事本身還是石閔奪嫡之戰的延續。
這個殺胡令本質上是石閔為鞏固政權,平息兵亂而無奈行之,如果能不殺,他肯定是不願意殺的,要不為什麽又發禁胡令,又發試胡令的,直接殺就完了。
後來殺胡令被明清民國以至現代,很多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們巧舌如簧,用心歹毒,擴大了殺胡令的民族意義,增加仇恨,分化團結,這些別有用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恨!
所以在此辟個謠,根本沒有什麽民族英雄和仇恨,如果當年石閔讓大家放下武器,大家就放下,一心者留下,大家也當沒事人一樣,留了下來,該幹嘛幹嘛,根本不會有第三道命令的發出!
清理完內外反對勢力,消除石氏的痕跡,石閔也使人廣布讖語,以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辭,便稱上天垂警,後趙當滅,司徒申鍾等漢臣,上尊號於石閔,石閔以讖語在先,謙讓李農,李農固辭,勸進石閔。
350年閏二月,石閔正式稱帝,乃即皇帝位,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實行大赦。史稱:“冉魏”。
魏國主石閔思量自己終究還是漢人,於是恢複冉姓,尊奉母親王氏為皇太後,立妻子董氏為皇後,所有兒子一律改回冉姓,接續冉家香火,立冉智為皇太子,其餘三子冉胤、冉明、冉裕等被封為王。
魏王冉閔因李農居功甚偉,任命為太宰、錄尚書事,兼太尉、並封為齊王,李農的兒子們也恩寵有加,全都被封為縣公。
但是冉閔也麵臨著難以解決的難題,最大的一個就是後趙諸將並不認同他這個皇帝,出現了四分五裂,各自割據的局麵。他派遣使者帶著符節向駐紮在各地的將領,通報新的任命,他們大都不肯服從。
其中最重要的兩股勢力就是姚弋仲和蒲洪,見後趙基本完蛋了,俱有做大之心。姚弋仲占據著灄頭,而蒲洪占據著枋頭,各有兵眾數萬,他們又各自招兵買馬,勢力迅速做大。麻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無奈歸附了蒲洪。
姚弋仲看蒲洪做大,怕他成為自己以後稱霸天下的勁敵,遂派其子姚襄率兵攻打蒲洪,蒲洪這邊明顯更勝一籌,出兵迎擊,大破姚襄,並斬獲兵士三萬餘人。
當時便有讖文中言“草付應王”之言,蒲洪覺得很有意思,突然想起來什麽,叫來自己最得意的小孫子蒲堅,道:“爺爺記得你後背上是不是有塊胎記?來來來,讓爺爺看看。”
小蒲堅年方十二,長的顧盼神飛,身材偉岸不俗,很得爺爺寵愛,於是坦露後背給爺爺看,小家夥肌肉結實,膚色古銅,光潔如鍛,背上果真有一塊胎記,其形特殊,很像草書“草付”二字,眾將也都互相扒拉著看熱鬧,皆呼奇妙,看看人家的胎記長的,居然長成兩個字!
蒲洪哈哈大笑,草付為“苻”,蒲與苻本就相通,於是順勢改姓為苻,既然草付為王,自己也就別客氣了,自稱“三秦王”,大將軍、大單於。
蒲氏一姓俱改為苻,蒲堅也正式改名為“苻堅”。苻誌不但相貌生的極好,性情至孝,又博學多才藝,小小年紀便透露出經濟大誌,喜結英豪,以圖濟世之功。
雖然在此次奪嫡大戰中,他最後勝出,但是他也發現了一個不好的傾向,胡人越來越怕他,趙人也就漢族之人,與他越來越親厚,他依然心中不服,想再試試人心歸向,於是在鄴城中頒布第二道:“試胡令”
令說:“近日孫伏都、劉銖叛逆作亂,親信黨羽已經全都伏法,好人沒有一個參與這事兒的。
從今以後,凡和我一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自去,悉聽尊便。特令城門不再關閉,大家隨意。”
他與一眾將官登樓觀看,終於看到了令他痛心疾首的一幕,方圓百裏之內的漢人全都大包小裹,攜家帶口的蜂擁進城,麵帶喜色。
而胡人包括羯、氐、羌等六族則爭相離去,以致擠在城門之處,鬧得水泄不通。石閔長歎一聲,知道胡人此去,各自投奔,必在外興風作浪,必反過來攻打自己,禍害無窮,真是可惜,終不會為自己所用。
無可奈何之際,他頒布了第三道命令,被俗稱為:“殺胡令。”
令稱:“凡是斬殺胡人一名,頭顱送到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命令一旦發出,立刻風雲變色,後趙境內漢人瞬間紅了眼睛,可真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各自拿起刀兵,圍追截殺胡人,後趙本就是胡人密集之國,這一場驚天殺戮,一天之中,被斬首的胡人竟然多達數萬。
最大的清算在石閔自己這裏,他親自率領漢人兵馬誅殺胡人部族百姓,不論貴賤、男女、老幼,務必斬草除根,全都斬首,被殺掉的胡人足有二十多萬,屍體堆積如山,全扔在城外,野狗豺狼夜夜啃食,哀嚎狂吠不斷。
石虎當年最願意殺降,整建製坑殺漢人,數以萬計,如今全反了過來。
漢人對胡人的仇恨也跟石虎父子的這些年殘暴行徑有著莫大的關係,沒有前車哪來後轍。
對於屯戍邊疆的胡人、羯人,石閔也沒放過,以書信下達命令,讓軍隊中漢人掌管大權,將屬下胡人、羯人等外族統統殺掉。
結果如此大規模的屠殺清洗,怎麽可能沒有錯漏,長得鼻子高一點、眼窩深陷一點,皮膚白一點,胡須多一點的人,反正就是看著像胡人的,大半被濫殺而死。
後趙建國三十餘年,胡漢一直在融合,通婚通好屢見不鮮,一家之中,若有胡人,無論妻子或者丈夫,也被周圍鄰人抓出去斬首送鳳陽門,一時之間妻離子散,父死子亡不計其數,痛哭哀嚎不絕於耳。
可以這麽說,石閔的殺胡令確實讓漢人看到了希望,知道胡人並不可怕,也是可以戰勝的,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有效的打擊胡族在後趙興風作浪的能力,卻也造成了一定的殺戮,但是哪個當政者不殺戮呢?要不就沒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了。
這件事本身還是石閔奪嫡之戰的延續。
這個殺胡令本質上是石閔為鞏固政權,平息兵亂而無奈行之,如果能不殺,他肯定是不願意殺的,要不為什麽又發禁胡令,又發試胡令的,直接殺就完了。
後來殺胡令被明清民國以至現代,很多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們巧舌如簧,用心歹毒,擴大了殺胡令的民族意義,增加仇恨,分化團結,這些別有用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恨!
所以在此辟個謠,根本沒有什麽民族英雄和仇恨,如果當年石閔讓大家放下武器,大家就放下,一心者留下,大家也當沒事人一樣,留了下來,該幹嘛幹嘛,根本不會有第三道命令的發出!
清理完內外反對勢力,消除石氏的痕跡,石閔也使人廣布讖語,以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辭,便稱上天垂警,後趙當滅,司徒申鍾等漢臣,上尊號於石閔,石閔以讖語在先,謙讓李農,李農固辭,勸進石閔。
350年閏二月,石閔正式稱帝,乃即皇帝位,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實行大赦。史稱:“冉魏”。
魏國主石閔思量自己終究還是漢人,於是恢複冉姓,尊奉母親王氏為皇太後,立妻子董氏為皇後,所有兒子一律改回冉姓,接續冉家香火,立冉智為皇太子,其餘三子冉胤、冉明、冉裕等被封為王。
魏王冉閔因李農居功甚偉,任命為太宰、錄尚書事,兼太尉、並封為齊王,李農的兒子們也恩寵有加,全都被封為縣公。
但是冉閔也麵臨著難以解決的難題,最大的一個就是後趙諸將並不認同他這個皇帝,出現了四分五裂,各自割據的局麵。他派遣使者帶著符節向駐紮在各地的將領,通報新的任命,他們大都不肯服從。
其中最重要的兩股勢力就是姚弋仲和蒲洪,見後趙基本完蛋了,俱有做大之心。姚弋仲占據著灄頭,而蒲洪占據著枋頭,各有兵眾數萬,他們又各自招兵買馬,勢力迅速做大。麻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無奈歸附了蒲洪。
姚弋仲看蒲洪做大,怕他成為自己以後稱霸天下的勁敵,遂派其子姚襄率兵攻打蒲洪,蒲洪這邊明顯更勝一籌,出兵迎擊,大破姚襄,並斬獲兵士三萬餘人。
當時便有讖文中言“草付應王”之言,蒲洪覺得很有意思,突然想起來什麽,叫來自己最得意的小孫子蒲堅,道:“爺爺記得你後背上是不是有塊胎記?來來來,讓爺爺看看。”
小蒲堅年方十二,長的顧盼神飛,身材偉岸不俗,很得爺爺寵愛,於是坦露後背給爺爺看,小家夥肌肉結實,膚色古銅,光潔如鍛,背上果真有一塊胎記,其形特殊,很像草書“草付”二字,眾將也都互相扒拉著看熱鬧,皆呼奇妙,看看人家的胎記長的,居然長成兩個字!
蒲洪哈哈大笑,草付為“苻”,蒲與苻本就相通,於是順勢改姓為苻,既然草付為王,自己也就別客氣了,自稱“三秦王”,大將軍、大單於。
蒲氏一姓俱改為苻,蒲堅也正式改名為“苻堅”。苻誌不但相貌生的極好,性情至孝,又博學多才藝,小小年紀便透露出經濟大誌,喜結英豪,以圖濟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