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挺離譜的,大明目前的九邊,有一半的軍隊朝廷根本就調不動。
你說他們謀反吧,他們老實的待著所處的軍鎮,什麽都不幹。
你說他們忠誠吧,他們除了跟你要糧要餉,什麽都不幹。
這特娘的算個什麽事兒?
“朕也早就對他們很不滿了,世康你若有暇,定要將他們全部鏟除,以儆效尤。”崇禎皇帝恨恨的道。
“哪有那麽容易呀陛下,你真當臣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了。。”張世康無語的道。
這祖大壽和吳三桂的事兒,還不是老哥你搞出來的?
袁都督確實不地道,但老哥你幹的事也沒地道到哪兒去。
就當時那種情況,莫說這舅甥倆,就是旁的其他人,估摸著也得嚇壞了。
如今老哥你倒好,倆手一撇,就一推二五六,老子又不是救火隊員。
這半年多來,他幾乎沒幾天消停的,上輩子過勞死,這輩子生到國公府,本以為能享福來著。
結果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雞早,竟然比當初自己送外賣都累。
這找誰說理去?
崇禎皇帝當然沒感覺出來張世康的不爽,自顧自的道:
“還有那群勳戚,朕實是失望已極,為了他們自己的那點生意,竟然置大局於不顧。”
崇禎皇帝想起朝堂上勳戚的嘴臉,十分不滿的道。
“預料之中,不過勳戚跟那群人不一樣,陛下信不信,隻要狠下心來,將帶頭的一兩個狠狠地敲打一番。
這群牆頭草立馬就能叛變。”張世康信誓旦旦的道。
說完,他便看向崇禎老哥,話說的已經挺明白,他不信這老哥不明白他的意思。
“成國公,嘉定伯。”崇禎皇帝嘀咕了一句。
張世康沒有說話,隻是低頭喝著茶水。
“稅務改製,世康你可有什麽建議?”崇禎皇帝想了想道。
大明初年時,商稅稅率為十五稅一,後來又放寬到二十稅一,到了如今又放寬到三十稅一。
即使隻征收百分之三,仍舊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征收不上來。
工稅大致也是這個情況,反倒所有人都盯著農民,各種苛捐雜稅的加派,也都是往底層百姓身上招呼。
這要擱在後世,做企業的老板們都能樂開花。
“臣哪兒懂這個呀,蔡尚書執掌戶部也有些時日了,此事便交由他來擬定吧,畢竟術業有專攻。”張世康想了想道。
他現在心裏算是明白了,這崇禎老哥還真把他當哪吒了。
不過沉吟了一會兒,張世康還是道:
“商稅、工稅肯定都是要漲的,但漲的幅度要根據行業類別有所區別。
就比如關乎底層百姓生活的那些柴米油鹽,可以低一些,二十稅一也並非不可。
除此之外,一般行業的稅率大致可在十稅一與十稅二間擬定。
但特殊行業,諸如青樓、酒肆、珠寶、玉器等等,稅率不得低於十稅三。”
關乎國計民生的,基本都是老百姓離不開的那一部分,包括麻布、油鹽醬醋之類,甚至可以免征。
後世的企業所得稅一般標準是百分之二十五,十稅二便是百分之二十。
不過畢竟是第一次改製,為了降低可能遭遇的抵抗,不妨稍微低些,日後根據實際情況再作調整。
對於青樓、酒肆、珠寶、玉器這等行業,基本都是有錢人家才能享受得起的,那自然是要大征特征。
你們不是有錢嗎,不是喜歡買奢侈品充牌麵嗎?
那就買吧,隻要交稅就行。
張世康從來沒想過從最底層老百姓身手撈銀子,大明有大把的有錢人。
商賈、士紳、地主、官僚,這四個群體掌握著大明大半的土地、白銀,也是這次稅製改革主要針對的對象。
崇禎皇帝本來還不太同意最後一條,但張世康一解釋,他就大致明白了張世康的想法,心道你還說你不懂稅製。
倘若真是什麽都不懂,又怎會提出如此有建設性的建議?
隻是崇禎皇帝多少還有點擔憂,覺得如此做,無異於從政策上疏離了士族。
自兩宋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到現在,這種觀念大抵上還是被讀書人認可的,如今他身為天子,第一刀就砍在士大夫頭上,崇禎皇帝擔心離心離德。
“世康,為何要區別對待呢,十稅三會不會有點高了?”
“怎麽就區別對待了?
陛下該不會以為你和王公貴族不受此影響吧?那陛下的覺悟看來還不夠。
所有人都一樣,就是臣、甚至是陛下你,要買珠寶、逛青樓,他們也得交稅。”
張世康笑道。
目前三十稅一的商稅之所以收不上來,大部分原因,就是特權階層以特權避稅,將這部分稅務壓力,全部轉嫁到沒有背景的小商販身上。
這就導致朝廷不僅沒有收到稅,反倒使得普通商戶難以立足,各行各業基本都被有特權階層支持的大商賈壟斷。
明末資本主義沒有成長起來,也與這種打壓有關,本就是在三座大山的夾縫之中生存,又能好到哪兒去。
這絕對是不可取的。
崇禎皇帝不置可否,心道他又不去青樓,可皇家購置珠寶玉器竟也要受此影響,著實是他沒想到的。
“這些都不重要,隻要朝廷有足夠的銀子,陛下難道會在乎這點小錢嗎?
關於稅務改製,咱們真正應該在意的,隻有兩點。
其一,控製物價,尤其是關乎底層百姓的那部分商品,不可讓商賈將增稅壓力轉嫁到百姓身手。”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加稅導致物價上漲雖然是人之常情。
但加征商稅本就是要從商賈階層身上拿利益,如果真讓他們轉嫁了,那就真的跟加征三餉沒區別了。
“臣以為,那些東林黨人絕對會在這方麵著手抵抗,他們的威脅也絕非危言聳聽。
陛下應當做好平抑物價的準備。”
要盡可能的不影響底層百姓,隻有這樣,商稅加征才有可能成功。
但東林黨人可不這麽想,甚至兩者正好對立相反。
崇禎皇帝琢磨了一會兒,大致明白了這其中的道道,不由得問道:
“那第二呢?”
你說他們謀反吧,他們老實的待著所處的軍鎮,什麽都不幹。
你說他們忠誠吧,他們除了跟你要糧要餉,什麽都不幹。
這特娘的算個什麽事兒?
“朕也早就對他們很不滿了,世康你若有暇,定要將他們全部鏟除,以儆效尤。”崇禎皇帝恨恨的道。
“哪有那麽容易呀陛下,你真當臣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了。。”張世康無語的道。
這祖大壽和吳三桂的事兒,還不是老哥你搞出來的?
袁都督確實不地道,但老哥你幹的事也沒地道到哪兒去。
就當時那種情況,莫說這舅甥倆,就是旁的其他人,估摸著也得嚇壞了。
如今老哥你倒好,倆手一撇,就一推二五六,老子又不是救火隊員。
這半年多來,他幾乎沒幾天消停的,上輩子過勞死,這輩子生到國公府,本以為能享福來著。
結果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雞早,竟然比當初自己送外賣都累。
這找誰說理去?
崇禎皇帝當然沒感覺出來張世康的不爽,自顧自的道:
“還有那群勳戚,朕實是失望已極,為了他們自己的那點生意,竟然置大局於不顧。”
崇禎皇帝想起朝堂上勳戚的嘴臉,十分不滿的道。
“預料之中,不過勳戚跟那群人不一樣,陛下信不信,隻要狠下心來,將帶頭的一兩個狠狠地敲打一番。
這群牆頭草立馬就能叛變。”張世康信誓旦旦的道。
說完,他便看向崇禎老哥,話說的已經挺明白,他不信這老哥不明白他的意思。
“成國公,嘉定伯。”崇禎皇帝嘀咕了一句。
張世康沒有說話,隻是低頭喝著茶水。
“稅務改製,世康你可有什麽建議?”崇禎皇帝想了想道。
大明初年時,商稅稅率為十五稅一,後來又放寬到二十稅一,到了如今又放寬到三十稅一。
即使隻征收百分之三,仍舊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征收不上來。
工稅大致也是這個情況,反倒所有人都盯著農民,各種苛捐雜稅的加派,也都是往底層百姓身上招呼。
這要擱在後世,做企業的老板們都能樂開花。
“臣哪兒懂這個呀,蔡尚書執掌戶部也有些時日了,此事便交由他來擬定吧,畢竟術業有專攻。”張世康想了想道。
他現在心裏算是明白了,這崇禎老哥還真把他當哪吒了。
不過沉吟了一會兒,張世康還是道:
“商稅、工稅肯定都是要漲的,但漲的幅度要根據行業類別有所區別。
就比如關乎底層百姓生活的那些柴米油鹽,可以低一些,二十稅一也並非不可。
除此之外,一般行業的稅率大致可在十稅一與十稅二間擬定。
但特殊行業,諸如青樓、酒肆、珠寶、玉器等等,稅率不得低於十稅三。”
關乎國計民生的,基本都是老百姓離不開的那一部分,包括麻布、油鹽醬醋之類,甚至可以免征。
後世的企業所得稅一般標準是百分之二十五,十稅二便是百分之二十。
不過畢竟是第一次改製,為了降低可能遭遇的抵抗,不妨稍微低些,日後根據實際情況再作調整。
對於青樓、酒肆、珠寶、玉器這等行業,基本都是有錢人家才能享受得起的,那自然是要大征特征。
你們不是有錢嗎,不是喜歡買奢侈品充牌麵嗎?
那就買吧,隻要交稅就行。
張世康從來沒想過從最底層老百姓身手撈銀子,大明有大把的有錢人。
商賈、士紳、地主、官僚,這四個群體掌握著大明大半的土地、白銀,也是這次稅製改革主要針對的對象。
崇禎皇帝本來還不太同意最後一條,但張世康一解釋,他就大致明白了張世康的想法,心道你還說你不懂稅製。
倘若真是什麽都不懂,又怎會提出如此有建設性的建議?
隻是崇禎皇帝多少還有點擔憂,覺得如此做,無異於從政策上疏離了士族。
自兩宋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到現在,這種觀念大抵上還是被讀書人認可的,如今他身為天子,第一刀就砍在士大夫頭上,崇禎皇帝擔心離心離德。
“世康,為何要區別對待呢,十稅三會不會有點高了?”
“怎麽就區別對待了?
陛下該不會以為你和王公貴族不受此影響吧?那陛下的覺悟看來還不夠。
所有人都一樣,就是臣、甚至是陛下你,要買珠寶、逛青樓,他們也得交稅。”
張世康笑道。
目前三十稅一的商稅之所以收不上來,大部分原因,就是特權階層以特權避稅,將這部分稅務壓力,全部轉嫁到沒有背景的小商販身上。
這就導致朝廷不僅沒有收到稅,反倒使得普通商戶難以立足,各行各業基本都被有特權階層支持的大商賈壟斷。
明末資本主義沒有成長起來,也與這種打壓有關,本就是在三座大山的夾縫之中生存,又能好到哪兒去。
這絕對是不可取的。
崇禎皇帝不置可否,心道他又不去青樓,可皇家購置珠寶玉器竟也要受此影響,著實是他沒想到的。
“這些都不重要,隻要朝廷有足夠的銀子,陛下難道會在乎這點小錢嗎?
關於稅務改製,咱們真正應該在意的,隻有兩點。
其一,控製物價,尤其是關乎底層百姓的那部分商品,不可讓商賈將增稅壓力轉嫁到百姓身手。”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加稅導致物價上漲雖然是人之常情。
但加征商稅本就是要從商賈階層身上拿利益,如果真讓他們轉嫁了,那就真的跟加征三餉沒區別了。
“臣以為,那些東林黨人絕對會在這方麵著手抵抗,他們的威脅也絕非危言聳聽。
陛下應當做好平抑物價的準備。”
要盡可能的不影響底層百姓,隻有這樣,商稅加征才有可能成功。
但東林黨人可不這麽想,甚至兩者正好對立相反。
崇禎皇帝琢磨了一會兒,大致明白了這其中的道道,不由得問道:
“那第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