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京師廷議
讓你管封地,沒讓你治下人均暴富 作者:我是哈密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師。
太極殿。
雖是九月中旬,可依舊酷熱難耐。
太極殿內的大臣汗流如注,這還是大殿周圍都放置了冰塊的結果,否則會更熱。
武皇坐在龍椅上聽著百官奏天下大事,臉色很不好看。
蝗災雖然控製了,可中間卻爆出了第二蝗災這樣的大禍,惹得淮揚區域動蕩不安,哪怕將鄭家抄家滅族,用他們的資產賑災,也還是遠遠不夠。
窟窿不是那麽好填的。
後續又爆發了雞鴨鵝的經濟危機,全國上下怨聲載道。
也就是李昭出手,這場危機才扼製住。
連李昭自己都想不到,他莫名其妙的就成了眾皇子的楷模,文武百官紛紛在太極殿內誇讚他大才,誇讚他仁義。
其實百官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他們家裏也遭了大禍,如果李昭不出手,大家都得完蛋。
現在他們就祈禱著李昭的店鋪爆火,隻有李昭店鋪爆火他們才不會虧。
“陛下,市場開始回升,縱然不能回到以前的水準,也不至於讓大家都沒活路,幽王有功於社稷啊。”
“是啊!”
“我等都派人前往過交州,發現交州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旱情的影響,此乃怪事。”
蝗災沒了,雞鴨鵝的經濟危機沒了,可旱災還在持續。
上層人士生活雖然過的滋潤,可他們也是要生活的,如果底層人都過不下去了,那麽他們也不會好過。
旱災如此嚴重,朝堂百官也束手無策。
“那就繼續開倉賑災。”武皇道。
“陛下,臣以為不可!”
“蝗災發生時,當地官倉就已經在開倉放糧了,裏麵的糧食已然不多。”戶部左侍郎站出來道:“倘若旱災一直都過不去,那這些官倉的糧食根本不夠。”
“那國庫的呢?”武皇問道。
戶部左侍郎臉色發苦:“陛下,雖然去歲到今年咱們的確是有些收入,可您別忘了,咱們國庫之前可就不富裕,如今三十六州數以千千萬的百姓都需要救贖,這點糧食……能撐幾日?”
開倉賑災是不錯的辦法,但無疑是飲鴆止渴。
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是沒用的,他們都不希望將國庫掏空。
他們當然希望武國好,但前提是大家必須先過好了才能希望國家好。
“陛下,老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一直都不參與朝政,當一個工具人的李老將軍開口了。
“愛卿但說無妨。”
“天下各州郡都遭了災,為何交州沒有受到影響?據老臣所知,交州之地水源並不發達,水流也不多,可為何他們可以避免此等亂象?”
是啊,蝗災、旱災並行,百姓苦不堪言。
武國境內赤地千裏,別說是種莊稼了,便是連雜草都長不出來。
受影響的人何其之多,受影響的地方何其之多,可為何隻有交州獨善其身?
“老將軍的意思是?”
滿朝文武第一時間就已經反應過來了。
既然交州水係並不發達,可為何沒有受到旱災的影響,說明問題出在了治理之人的身上。
交州雖然也有刺史,但是那位刺史等同於無。
他在交州毫無作為,交州與其說是那位交州刺史治理,不如說是幽王在治理。
“交州有應對之法,老臣認為當推廣,學習。”李老將軍聲音洪亮,他雖然年歲漸大,可眼光卻是十分毒辣,一眼便發現問題所在。
以往很多時候,他們武將一般都不會說話,治理天下交給文官去頭疼就好了,武將的職責就是打仗。
可不管是蝗災還是旱災都拖延的太久了,這不利於之前製定的國策。
不是文官集團這邊沒有察覺到這件事,而是有很多人不敢提。
在朝為官的又有幾個不清楚不明白?
交州已經把其餘州郡的差距拉開了,且這種差距愈發明顯。
武將們不願意等了,他們怕自己老死的時候都不能開啟國戰。
李老將軍眸光銳利,他雖然很少發言,但並不代表他的地位和話語權就低,相反,他的話語權高的嚇人。
“老臣以為,交州治理之法於國於民都有利,造成交州如今這般局麵的原因老臣仔細調查了一二,原因有幾點。”
“其一,工具便利!自去年伊始至今年,交州因為有曲轅犁、打穀機、鼓風機、水車等工具,在農田上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這個時間至少在一個月到兩個月之間,節省出如此多的時間,我們用來做什麽不好?”
“其二:工具節省力氣和物力,眾所周知,幽王的曲轅犁乃是耕田利器,單人單牛便可耕種,可別的地方呢?都還很原始,浪費資源,倘若各地都使用這種工具,那老百姓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升,不知道諸公是否同意?”
“其三,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庫建設,此物看似耗費人力和財力,可妙用卻是無窮,就如同治國一樣,急躁不得,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能夠在最需要它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
“水庫在蓄水期蓄滿足夠多的水源,等到真的幹旱或者需要用水時便可開閘,上遊水源雖小,可卻也能慢慢的匯聚成江海,試問,有此工程,還用擔心幹旱嗎?”
朝堂內落針可聞。
滿朝文武不是不知道,隻是都不敢提。
一是因為他們很多人背後或者暗地裏,多多少少都和李昭有些衝突,或者說是利益衝突。
一個權力中樞要想掌控天下,靠老百姓是不夠的,他們靠的還是當地的世家大族和鄉紳,以及保長裏長。
這些人都是地主階級,他們底下養著無數沒有登記在冊的黑戶和奴隸,這些都是他們壓榨的對象。
倘若工具普及了,那以後還怎麽奴役更多的老百姓?
二是因為他們也不敢,別看當權者有時候提出建議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可有些話說出來,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卻是遠非一個國家所能承受的。
就像工具推廣,看似好像很簡單,可真的推廣下去,如果遭遇了阻力,怎麽辦?
掌控下麵州郡的其實並非是朝廷,朝廷依靠的是刺史,而刺史則是依靠當地的士族、名門、鄉紳來進行管理。
如果阻力很大,朝堂難道要從上到下擼一遍?
就算真的可以擼,擼完後人都沒有了,國家誰來治理?
有才幹的人,有能力的人,除了科考進入仕途的人,基本都是這些人來把控的。
武皇能用的又有多少?
三是成本太高,除非滿朝文武集體通過這個議案,且都覺得非實行不可,這樣阻力才算小,可一個簡單的工具推廣往往也是涉及頗多。
就單說推廣的成本,倘若普及全國,需要的錢財、匠人、木料、鐵料又有多少?
前往各處分發時,又要有多少糧食、運輸車隊等等的損耗?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因為在李老將軍提出來後,竟然沒人反對。
太極殿。
雖是九月中旬,可依舊酷熱難耐。
太極殿內的大臣汗流如注,這還是大殿周圍都放置了冰塊的結果,否則會更熱。
武皇坐在龍椅上聽著百官奏天下大事,臉色很不好看。
蝗災雖然控製了,可中間卻爆出了第二蝗災這樣的大禍,惹得淮揚區域動蕩不安,哪怕將鄭家抄家滅族,用他們的資產賑災,也還是遠遠不夠。
窟窿不是那麽好填的。
後續又爆發了雞鴨鵝的經濟危機,全國上下怨聲載道。
也就是李昭出手,這場危機才扼製住。
連李昭自己都想不到,他莫名其妙的就成了眾皇子的楷模,文武百官紛紛在太極殿內誇讚他大才,誇讚他仁義。
其實百官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他們家裏也遭了大禍,如果李昭不出手,大家都得完蛋。
現在他們就祈禱著李昭的店鋪爆火,隻有李昭店鋪爆火他們才不會虧。
“陛下,市場開始回升,縱然不能回到以前的水準,也不至於讓大家都沒活路,幽王有功於社稷啊。”
“是啊!”
“我等都派人前往過交州,發現交州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旱情的影響,此乃怪事。”
蝗災沒了,雞鴨鵝的經濟危機沒了,可旱災還在持續。
上層人士生活雖然過的滋潤,可他們也是要生活的,如果底層人都過不下去了,那麽他們也不會好過。
旱災如此嚴重,朝堂百官也束手無策。
“那就繼續開倉賑災。”武皇道。
“陛下,臣以為不可!”
“蝗災發生時,當地官倉就已經在開倉放糧了,裏麵的糧食已然不多。”戶部左侍郎站出來道:“倘若旱災一直都過不去,那這些官倉的糧食根本不夠。”
“那國庫的呢?”武皇問道。
戶部左侍郎臉色發苦:“陛下,雖然去歲到今年咱們的確是有些收入,可您別忘了,咱們國庫之前可就不富裕,如今三十六州數以千千萬的百姓都需要救贖,這點糧食……能撐幾日?”
開倉賑災是不錯的辦法,但無疑是飲鴆止渴。
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是沒用的,他們都不希望將國庫掏空。
他們當然希望武國好,但前提是大家必須先過好了才能希望國家好。
“陛下,老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一直都不參與朝政,當一個工具人的李老將軍開口了。
“愛卿但說無妨。”
“天下各州郡都遭了災,為何交州沒有受到影響?據老臣所知,交州之地水源並不發達,水流也不多,可為何他們可以避免此等亂象?”
是啊,蝗災、旱災並行,百姓苦不堪言。
武國境內赤地千裏,別說是種莊稼了,便是連雜草都長不出來。
受影響的人何其之多,受影響的地方何其之多,可為何隻有交州獨善其身?
“老將軍的意思是?”
滿朝文武第一時間就已經反應過來了。
既然交州水係並不發達,可為何沒有受到旱災的影響,說明問題出在了治理之人的身上。
交州雖然也有刺史,但是那位刺史等同於無。
他在交州毫無作為,交州與其說是那位交州刺史治理,不如說是幽王在治理。
“交州有應對之法,老臣認為當推廣,學習。”李老將軍聲音洪亮,他雖然年歲漸大,可眼光卻是十分毒辣,一眼便發現問題所在。
以往很多時候,他們武將一般都不會說話,治理天下交給文官去頭疼就好了,武將的職責就是打仗。
可不管是蝗災還是旱災都拖延的太久了,這不利於之前製定的國策。
不是文官集團這邊沒有察覺到這件事,而是有很多人不敢提。
在朝為官的又有幾個不清楚不明白?
交州已經把其餘州郡的差距拉開了,且這種差距愈發明顯。
武將們不願意等了,他們怕自己老死的時候都不能開啟國戰。
李老將軍眸光銳利,他雖然很少發言,但並不代表他的地位和話語權就低,相反,他的話語權高的嚇人。
“老臣以為,交州治理之法於國於民都有利,造成交州如今這般局麵的原因老臣仔細調查了一二,原因有幾點。”
“其一,工具便利!自去年伊始至今年,交州因為有曲轅犁、打穀機、鼓風機、水車等工具,在農田上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這個時間至少在一個月到兩個月之間,節省出如此多的時間,我們用來做什麽不好?”
“其二:工具節省力氣和物力,眾所周知,幽王的曲轅犁乃是耕田利器,單人單牛便可耕種,可別的地方呢?都還很原始,浪費資源,倘若各地都使用這種工具,那老百姓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升,不知道諸公是否同意?”
“其三,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庫建設,此物看似耗費人力和財力,可妙用卻是無窮,就如同治國一樣,急躁不得,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能夠在最需要它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
“水庫在蓄水期蓄滿足夠多的水源,等到真的幹旱或者需要用水時便可開閘,上遊水源雖小,可卻也能慢慢的匯聚成江海,試問,有此工程,還用擔心幹旱嗎?”
朝堂內落針可聞。
滿朝文武不是不知道,隻是都不敢提。
一是因為他們很多人背後或者暗地裏,多多少少都和李昭有些衝突,或者說是利益衝突。
一個權力中樞要想掌控天下,靠老百姓是不夠的,他們靠的還是當地的世家大族和鄉紳,以及保長裏長。
這些人都是地主階級,他們底下養著無數沒有登記在冊的黑戶和奴隸,這些都是他們壓榨的對象。
倘若工具普及了,那以後還怎麽奴役更多的老百姓?
二是因為他們也不敢,別看當權者有時候提出建議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可有些話說出來,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卻是遠非一個國家所能承受的。
就像工具推廣,看似好像很簡單,可真的推廣下去,如果遭遇了阻力,怎麽辦?
掌控下麵州郡的其實並非是朝廷,朝廷依靠的是刺史,而刺史則是依靠當地的士族、名門、鄉紳來進行管理。
如果阻力很大,朝堂難道要從上到下擼一遍?
就算真的可以擼,擼完後人都沒有了,國家誰來治理?
有才幹的人,有能力的人,除了科考進入仕途的人,基本都是這些人來把控的。
武皇能用的又有多少?
三是成本太高,除非滿朝文武集體通過這個議案,且都覺得非實行不可,這樣阻力才算小,可一個簡單的工具推廣往往也是涉及頗多。
就單說推廣的成本,倘若普及全國,需要的錢財、匠人、木料、鐵料又有多少?
前往各處分發時,又要有多少糧食、運輸車隊等等的損耗?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因為在李老將軍提出來後,竟然沒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