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四川的一個狹長地帶,四周環境險峻。


    左邊是洶湧的雅礱江,右邊是岷江,而南邊則是他們剛剛征服的金沙江,長江在這裏顯得尤為壯觀,紅軍的下一步行動成為焦點,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整支部隊的生死存亡。


    南麵的金沙江橫亙在前,後有十萬中央軍緊追不舍,紅軍無法回頭。


    左邊的雅礱江非常凶惡,但紅軍深知其險峻,即使強行通過,補給也會變得異常困難。


    而右邊的岷江,雖然通向四川的富庶地區,但那裏是四川軍閥的重兵駐紮之地,紅軍也不能輕易涉足。


    因此,紅軍的唯一選擇就是向北,向北就必須渡過岷江的支流--大渡河。


    而大渡河,那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河流,崖高水深,兩岸峭壁林立,水深達三十米,奔騰的河水在崇山峻嶺間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光是那水聲就足以讓人膽寒。


    大渡河無法泅渡,也無法搭建浮橋,找到一個安全的渡口成為了紅軍當前的首要任務。


    在這個狹長地帶,從右上角劃一條對角線,西北是大涼山彝族區,那裏的人們對漢人充滿敵意,勇猛彪悍,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而東南則是漢族區,國民黨軍隊在此嚴密布防,紅軍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國民黨軍隊雖然在這個狹長地帶勢力不強,但後麵十萬中央軍的追兵隻有幾天的路程就能趕到,形勢逼人,紅軍必須迅速做出決策。


    選擇大路從富林渡河,雖然道路寬敞好走,但堵截的軍隊眾多,將會麵臨一場又一場的戰鬥,雖然紅軍有能力打過去,但這樣會拖延時間。


    而且富林渡口的船隻已被燒毀,尋找船隻也是一大難題,如果找不到船隻,後果將不堪設想,對岸的川軍正在集結,企圖消滅紅軍。


    選擇小路從安順場渡河,雖然堵截的軍隊較少,但道路狹窄難行。


    尤其是要通過充滿敵意的彝人區,彝漢之間的矛盾極大,紅軍必須小心應對,這也是一條充滿未知和危險的道路。


    紅軍在會理暫時駐足,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


    會理位於四川境內,攀枝花以東,是涼山彝族的主要聚居區。


    從金沙江到大渡河,紅軍完成了由雲南北上入川的征程。


    在這次會理會議上,紅軍主力確定了下一步的進軍方向:繼續向北,穿越彝族聚居區,強行渡過大渡河,與四川境內的紅四方麵軍會師。


    此時,紅軍麵臨的追兵是十萬中央軍,距離他們隻有幾天的路程,而在大渡河阻擋紅軍的是川軍。


    川軍的防線由三位軍閥共同構築,分別是實力雄厚的西川王劉湘、實力第二的楊森以及相對較弱的劉文輝。


    瀘定橋位於大渡河上遊,河道狹窄但水流湍急,除了從橋上通過,其他渡河方式都極為困難。


    下遊的水流雖然平緩一些,但依然無法泅渡或搭建浮橋,隻能依靠船隻進行渡河。


    紅軍在下遊有兩個渡口可供選擇,一是穿越彝族聚居區,到達西麵的安順場,渡河後便是雅安地區。


    另一條路線則是走大路,到達東麵的大樹堡渡口,對岸是富林,直接通往成都。


    紅軍以最快的速度從大路趕往富林渡口,雖然途中遭遇抵抗,但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戰鬥。


    但是一個從俘虜中得知的驚人消息讓紅軍陷入了困境:國軍故意讓沿途守軍後撤至富林對岸,以引誘紅軍從富林渡河。


    在富林對岸,國軍埋伏了重兵,並正在調兵遣將,企圖一舉殲滅紅軍主力。


    麵對這一困境,紅軍迅速調整策略,決定“將計就計”,利用已經熟練的聲東擊西戰術迷惑國軍。


    為了應對當前的形勢,紅軍總部派出了兩支先遣隊。


    第一先遣隊的任務是“探路”,穿越彝族聚居區,前往紅軍預定的渡河地點安順場。


    而第二先遣隊的任務則是“誘敵”,這支隊伍在越西地區取得了重大勝利,成功活捉了民憤極大的縣長。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兩個月前,數千名彝民因不滿國民黨政府的統治而發動暴動,雖然被鎮壓,但彝民們紛紛躲入山中。


    紅軍的到來,不僅趕走了國軍,還贏得了彝民的熱烈歡迎,整個越西城裏,有近千名青年要求加入紅軍。


    5月23日,第二先遣隊順利抵達大樹堡渡口,並在當地民眾的協助下,開始了規模宏大的“渡河”準備工作。


    對岸的富林,僅有劉湘的一個旅駐守,作為“四川王”,劉湘對攔截紅軍的興趣並不大,隻要紅軍不威脅他的大本營成都,他並不打算在紅軍身上消耗過多實力。


    紅軍在大樹堡渡口巧妙地“誘敵”,成功地將楊森的兩萬大軍吸引過來。


    作為川軍中的二號人物,楊森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的命令,企圖以此在國民政府中積累對抗劉湘的資本。


    這種地方軍閥間的微妙心理算計,讓人不禁感歎。


    楊森增援富林的結果,使得安順場和瀘定橋的守軍隻剩下實力較弱的劉文輝的部隊。


    這正是大渡河戰役的開局,紅軍巧妙地運用了聲東擊西的戰術。


    盡管國軍並未完全相信紅軍會從大樹堡渡河,因為他們深知紅軍近期的戰術飄忽不定,不會采取硬碰硬的策略。


    然而國軍同樣對紅軍選擇安順場渡河表示懷疑,那裏曾是太平天國石達開的悲慘結局之地。


    石達開當年率領20萬起義軍離開金陵,曆經6年輾轉8個省,最終4萬人馬在大渡河畔的安順場覆滅。


    紅軍從江西出發後,也經曆了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8個省,與石達開的路線頗為相似。


    因此,國軍認為紅軍高層不會重蹈覆轍,選擇這條“死路”。


    紅軍高層自然了解這段曆史,他們深知石達開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被買通的彝族土司背叛。


    因此,紅軍在第一先遣隊中特意安排了一支宣傳隊,宣傳紅軍的政策,以爭取民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溫暖W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溫暖WN並收藏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