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美英中三方博弈2
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 作者:溫暖WN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迪威很欣賞吃苦耐勞的華國士兵,卻非常厭惡腐敗的國軍將領,認為他們軍紀敗壞、毫無鬥誌,不配指揮部隊作戰。
甚至史迪威想用美軍代替國軍營級以上的軍官,但遭到國軍將領的集體抵製,國民政府也完全不接受這種行為,讓史迪威的計劃無法實施。
國軍緬甸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兩個師編成一個軍——新1軍。
史迪威計劃反攻緬甸的國軍全部換裝美式裝備,一個滿員的步兵師人,下轄3個步兵團。
每個步兵師擁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162門60毫米迫擊炮、300輛汽車、108具火箭筒、85具火焰噴射器、1000匹騾馬、108挺重機槍、360挺輕機槍、衝鋒槍400支,士兵各步槍一支。
如此裝備的話,新22師和新38師的機動能力、火力將全麵超越1個甲種師團的日軍,具有獨自對抗甚至擊敗日軍主力師團的實力。
新22師和新38師在印度駐紮的是第一次緬甸戰役戰敗的殘兵,兩個師一共隻剩8500餘人。
從1942年8月開始,國民政府利用駝峰航線返航的機會,每天空運400名士兵補充駐印國軍的兵力。
10月中旬,英國人告訴史迪威,英國海軍在亞洲的海軍力量薄弱,無法獲得孟加拉灣的控製權,原來製定的英國人負責登陸仰光的作戰計劃肯定不能有效執行了。
而且即使攻擊順利,大英帝國也隻允許華國軍隊進攻八莫和密之那,華國軍隊的攻擊範圍不能超越曼德勒。
史迪威很沮喪,英國人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不希望華夏軍隊收複整個緬甸,隻要打通印度至華夏是陸路交通後,華夏人就不能繼續南下。
11月,美英中三方多次扯皮後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在1943年春季分三路進攻緬甸:
第一路為英軍,負責攻擊緬甸若開;
第二路為那加蘭遠征軍,負責攻擊八莫;
第三路為國軍駐印軍,負責攻擊胡康河穀;
然後那加蘭遠征軍和國軍駐印軍合擊密之那,在密之那會師,英軍在南方牽製日軍,為密之那會師創造條件。
其中那加蘭遠征軍的任務最艱難,但那加蘭遠征軍的兵力也是最雄厚的。
漆雕旭對這個任務沒有任何意見,隻是強調後勤物資保障要足夠,或者要提前給足夠的經費采購。
史迪威見漆雕旭雲淡風輕很好說話的樣子,老是強調後勤物資和經費,有點懷疑漆雕旭會不會拿了物資裝備避戰跑回華夏!
這點史迪威就多心了,漆雕旭既然來了那加蘭,那以後想趕都趕不走了,以後不弄個百八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就不算完,漆雕大爺的便宜哪是那麽好占的。
被自己人占便宜那是不計較,洋人想從漆雕旭這裏占便宜,坑不死他們就算輸!
為了將來在東印度六邦站穩腳跟,漆雕旭讓後勤部門在六邦開展貿易,在各地建立批發商場,並在各地雇傭黃種人擔任安保,推廣漢語。
對於能寫漢字和能說漢語的客戶給與價格優惠,紀律良好的安保人員編入軍隊的後勤部隊,所有印度六邦的後勤部隊必須學習漢語,貿易公司的安保也要求學習漢語。
漆雕旭從係統商城購買的生活用品成本很低,即使以非常合理的價格出售,也賺得盆滿缽滿。
貿易公司大量收購各地農產品,且價格也相對比以往高種姓老爺的收購價更高,讓當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著實打心底裏喜歡這新來的華夏貿易公司。
損害了印度高種姓老爺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滿意了,向他們的主子大英白人老爺控訴華夏人的種種不公平貿易。
因為運力不足的原因,那加蘭遠征軍的後勤物資不足,英國人是心知肚明的,這幾十萬部隊要是因為食物不夠,導致兵變,對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印度來說,那可能會出大亂子。
所以英國老爺也不敢指責那加蘭遠征軍,隻能安慰印度高種姓老爺,戰爭期間就不要太計較了,估計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到時候華夏人就會離開,沒有必要和一幫兵痞大老粗掰扯。
高種姓老爺忽悠印度百姓非常拿手,也很強勢,但對於拿著槍的軍隊,他們慫得很,這些華夏士兵可不是隻會“不抵抗不合作”的印度順民,試探表明,他們對高種姓老爺也敢開槍。
收購回來的物資除了滿足部隊所需之外,全部出售給係統商城,不用消耗巨資建立儲存倉庫,也不用擔心賣不掉腐爛,唯一需要漆雕旭上心的是如何糊弄負責後勤的上官小草。
漆雕旭安排分身擔任對外貿易的負責人,從係統空間拿出以往回收的外匯給上官小草抵賬,也很輕鬆將消失的物資安排了一個對外出售的說法。
隨著貿易的擴大,那加蘭遠征軍和華夏人在東印度六邦的影響力逐漸增長,物美價廉的商品擠壓了大部分印度高種姓貿易商人的份額,東印度六邦的主宰者正在潛移默化替換。
12月上旬,英國人告訴史迪威,英軍隻能動用三個師的力量進攻若開,其餘兵力要用來防守,確保吉大港不被日軍占領。
其實英軍就是想保持現狀而已,史迪威對此心知肚明,他並不想放棄反攻緬甸的計劃,然而英國人的進攻肯定是應付了事,指望不上的。
此時印度的時局確實不穩,印度國大黨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英國撤出印度。
日本趁機支持印度人的民族運動,英國人不得不動用五六十個步兵營到處鎮壓印度人逐漸發展為暴力行動。
印度一個民族運動領袖鮑斯得到日本的支持,從日軍俘虜的印度人中招募了五千人,成立印度國民軍,協助緬甸日軍作戰。
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原本運來支援華國作戰的物資被送往蘇聯,最終運送到印度東部的物資少之又少。
史迪威憤怒地抗議,但他隻得到美國陸軍部一句不鹹不淡的安慰。
甚至史迪威想用美軍代替國軍營級以上的軍官,但遭到國軍將領的集體抵製,國民政府也完全不接受這種行為,讓史迪威的計劃無法實施。
國軍緬甸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兩個師編成一個軍——新1軍。
史迪威計劃反攻緬甸的國軍全部換裝美式裝備,一個滿員的步兵師人,下轄3個步兵團。
每個步兵師擁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162門60毫米迫擊炮、300輛汽車、108具火箭筒、85具火焰噴射器、1000匹騾馬、108挺重機槍、360挺輕機槍、衝鋒槍400支,士兵各步槍一支。
如此裝備的話,新22師和新38師的機動能力、火力將全麵超越1個甲種師團的日軍,具有獨自對抗甚至擊敗日軍主力師團的實力。
新22師和新38師在印度駐紮的是第一次緬甸戰役戰敗的殘兵,兩個師一共隻剩8500餘人。
從1942年8月開始,國民政府利用駝峰航線返航的機會,每天空運400名士兵補充駐印國軍的兵力。
10月中旬,英國人告訴史迪威,英國海軍在亞洲的海軍力量薄弱,無法獲得孟加拉灣的控製權,原來製定的英國人負責登陸仰光的作戰計劃肯定不能有效執行了。
而且即使攻擊順利,大英帝國也隻允許華國軍隊進攻八莫和密之那,華國軍隊的攻擊範圍不能超越曼德勒。
史迪威很沮喪,英國人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不希望華夏軍隊收複整個緬甸,隻要打通印度至華夏是陸路交通後,華夏人就不能繼續南下。
11月,美英中三方多次扯皮後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在1943年春季分三路進攻緬甸:
第一路為英軍,負責攻擊緬甸若開;
第二路為那加蘭遠征軍,負責攻擊八莫;
第三路為國軍駐印軍,負責攻擊胡康河穀;
然後那加蘭遠征軍和國軍駐印軍合擊密之那,在密之那會師,英軍在南方牽製日軍,為密之那會師創造條件。
其中那加蘭遠征軍的任務最艱難,但那加蘭遠征軍的兵力也是最雄厚的。
漆雕旭對這個任務沒有任何意見,隻是強調後勤物資保障要足夠,或者要提前給足夠的經費采購。
史迪威見漆雕旭雲淡風輕很好說話的樣子,老是強調後勤物資和經費,有點懷疑漆雕旭會不會拿了物資裝備避戰跑回華夏!
這點史迪威就多心了,漆雕旭既然來了那加蘭,那以後想趕都趕不走了,以後不弄個百八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就不算完,漆雕大爺的便宜哪是那麽好占的。
被自己人占便宜那是不計較,洋人想從漆雕旭這裏占便宜,坑不死他們就算輸!
為了將來在東印度六邦站穩腳跟,漆雕旭讓後勤部門在六邦開展貿易,在各地建立批發商場,並在各地雇傭黃種人擔任安保,推廣漢語。
對於能寫漢字和能說漢語的客戶給與價格優惠,紀律良好的安保人員編入軍隊的後勤部隊,所有印度六邦的後勤部隊必須學習漢語,貿易公司的安保也要求學習漢語。
漆雕旭從係統商城購買的生活用品成本很低,即使以非常合理的價格出售,也賺得盆滿缽滿。
貿易公司大量收購各地農產品,且價格也相對比以往高種姓老爺的收購價更高,讓當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著實打心底裏喜歡這新來的華夏貿易公司。
損害了印度高種姓老爺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滿意了,向他們的主子大英白人老爺控訴華夏人的種種不公平貿易。
因為運力不足的原因,那加蘭遠征軍的後勤物資不足,英國人是心知肚明的,這幾十萬部隊要是因為食物不夠,導致兵變,對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印度來說,那可能會出大亂子。
所以英國老爺也不敢指責那加蘭遠征軍,隻能安慰印度高種姓老爺,戰爭期間就不要太計較了,估計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到時候華夏人就會離開,沒有必要和一幫兵痞大老粗掰扯。
高種姓老爺忽悠印度百姓非常拿手,也很強勢,但對於拿著槍的軍隊,他們慫得很,這些華夏士兵可不是隻會“不抵抗不合作”的印度順民,試探表明,他們對高種姓老爺也敢開槍。
收購回來的物資除了滿足部隊所需之外,全部出售給係統商城,不用消耗巨資建立儲存倉庫,也不用擔心賣不掉腐爛,唯一需要漆雕旭上心的是如何糊弄負責後勤的上官小草。
漆雕旭安排分身擔任對外貿易的負責人,從係統空間拿出以往回收的外匯給上官小草抵賬,也很輕鬆將消失的物資安排了一個對外出售的說法。
隨著貿易的擴大,那加蘭遠征軍和華夏人在東印度六邦的影響力逐漸增長,物美價廉的商品擠壓了大部分印度高種姓貿易商人的份額,東印度六邦的主宰者正在潛移默化替換。
12月上旬,英國人告訴史迪威,英軍隻能動用三個師的力量進攻若開,其餘兵力要用來防守,確保吉大港不被日軍占領。
其實英軍就是想保持現狀而已,史迪威對此心知肚明,他並不想放棄反攻緬甸的計劃,然而英國人的進攻肯定是應付了事,指望不上的。
此時印度的時局確實不穩,印度國大黨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英國撤出印度。
日本趁機支持印度人的民族運動,英國人不得不動用五六十個步兵營到處鎮壓印度人逐漸發展為暴力行動。
印度一個民族運動領袖鮑斯得到日本的支持,從日軍俘虜的印度人中招募了五千人,成立印度國民軍,協助緬甸日軍作戰。
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原本運來支援華國作戰的物資被送往蘇聯,最終運送到印度東部的物資少之又少。
史迪威憤怒地抗議,但他隻得到美國陸軍部一句不鹹不淡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