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武安城
穿越逃荒後,我有良田千頃 作者:糖糖裏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路上聊天都多了,以前為了省力氣盡量少說話。現在都在討論武安城是什麽樣子的,官府會不會管他們。
晚上停下休息的時候,村裏人都拿出墊子墊在地上,被子愛惜的搭在身上,還有的人家穿著棉衣直接躺在地上睡著了。
馬上到地方了,不能太邋遢,最起碼要幹幹淨淨的出現在武安城吧。
早上起來,周氏幫葉清梳頭發,又用一個幹淨的布條紮了起來,一看就是個很精神的小姑娘。
兩個堂姐也在打扮自己,拿出最幹淨的衣服換了起來。
葉老頭也換了一身幹淨的衣服,胡子也理了理,整個人看著都年輕了幾歲。
等村裏人都收拾好了,裏正才吆喝著啟程。大家捆好車子,背上行李,推著老人,開始向武安城出發。
走了三四個時辰,還沒有看到武安城的影子,村裏人已經開始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
裏正仔細的看了看周圍,才笑著喊大家:“快看,田裏發芽的是不是小麥。”
幾個年輕人體力好,一下子站了起來,激動的衝下官道,仔細的扒拉著剛剛出芽的莊稼。
“是麥子是麥子,這裏能種莊稼。”
村裏人都激動起來,現在是春天,他們快點走到武安城,還能種一季糧食,收了糧食今年就不會挨餓了。
“裏正叔,咱接著走吧,爭取今天就到城裏。”柱子著急去城裏打探情況。
“老少爺們,大家努努力,今天到了城裏,就能找官老爺幫咱落戶了,以後再也不用逃荒了。”裏正給大家鼓勁,催著繼續往前走。
村裏人有了盼頭,又艱難的站了起來,孩子們也都下來走路了,推車子的人也能歇歇。
又走了一個時辰,遠遠的能看到城牆了,大家精神一振,也顧不得休息了,腿也有勁了,向武安城繼續走著。
在關城門前的一刻鍾,靠山村一行人才趕到了。看著排隊進城的人,裏正安排村裏人排好隊,一起進城。
大家排隊的時候,裏正帶著大兒子先去找官爺打聽一下。
“這位官爺,我們是外邊逃荒過來的,聽說武安城接收災民,是真的嗎。”
守城的兵士看了一眼裏正,逃荒一年,裏正已經瘦的全是骨頭了,才開口道:“上個月朝廷來聖旨了,沒受災的城鎮都要接收安頓災民,你們來這裏是來對地方了。”
裏正激動的抹了抹眼淚,“官家聖明,我們有救了。官爺我們是一個村子一起逃出來,這邊是怎麽個章程,我們需要做什麽嗎。”
守城的兵士不耐煩的拍了拍身上的土,“先去排隊,進城自己去衙門問。”
裏正手裏拿著幾文錢偷偷的塞到兵士手裏,“官爺,我們逃荒一年多了,手裏實在沒錢了,天都黑了,我們也不知道衙門在哪,麻煩你仔細給我們說說。”
兵士摸摸手裏的銅錢,才接著開口:“這個點衙門已經關衙了,你們明天再去吧。”
又左右看了看,才又開口道:“武安城比較偏僻,逃荒過來的人不多,你們盡量選在一個地方,互相也有個照應。”
說完就推著裏正去排隊了,他們馬上要關城門了,這一會進不去,隻能在城門外過夜了。
靠山村一行人進了城門,城門也落了鎖。村裏人看著城裏燈火通明,都有點陌生了。他們逃荒路上燈油早就用完了,隻能點燃火堆照亮。
城裏好多擺攤的,出來遊玩的人也很多。葉清看著賣的熱氣騰騰的吃食,口水不由得泛濫起來。
隻是自己這群人風塵仆仆的,路過的人都躲著走,生怕蹭到灰。
裏正帶著大家往客棧走去,“掌櫃的,還有房間嗎,我們要住宿。”
客棧掌櫃的看著這些人,不由得皺起眉頭,“大通鋪要嗎,還有幾間。”
“掌櫃的我們就要通鋪,多少錢一個人,灶房能借我們用用嗎。”裏正小心的問著,大家夥身上錢都不多了,還要省著買地蓋房子。
掌櫃的看著這群骨瘦如柴的人,也不忍心,“行灶台給你們用,但是要大家用完再給你們用,大通鋪一人兩文錢。”
“多謝掌櫃的,我們用完一定打掃幹淨。”裏正忙行禮道謝。
“院子裏有井,水你們隨便用。”說完掌櫃的就讓夥計帶他們進去了。
葉清捧著熱水喝了兩杯,井水就是比河水好喝,葉清已經不記得多久沒有喝到這麽好喝的水了。
裏正安排人去買糧,買做好的吃食不劃算,自己這邊人多,還是自己做著吃合適。
家裏的婦人都開始收拾晚上要用的鋪蓋,孩子們趴在門口羨慕的往外看。
等客棧裏的其他人都吃完了,他們的糧食也買回來了,糧食比逃荒前稍微貴一點,但也是能接受的價格。
周氏帶著兩個弟妹熬粥貼餅子,不一會就做好了晚飯。葉家人吃的頭都抬不起來了,生怕慢一點大家都吃完了。
葉老三把自己帶來的魚一起賣給了掌櫃的,得了一百文錢,這是一年來第一次掙錢。
大家吃完飯收拾好灶房躺在床上,鬆軟的被子,結實的房子,密閉的空間,安全的環境,太舒服了。
葉家三兄弟帶著兒子睡在車上,看著家裏的行李。客棧門口也有人守著,他們一夜無夢,睡了一個好覺。
第二天一早,村裏人都早早的起來了,在客棧用水和灶台前,先打好水,煮好飯,又收拾好房間,才開始吃飯。
客棧掌櫃的看著這一行人這麽懂規矩,也很滿意,還給他們送了一些鹹菜和粥一起吃。
村裏人也很感激掌櫃的照顧,幫客棧後廚打好水,才結賬出門走了。
裏正昨天晚上就打聽好了衙門的方向,今天一早就帶著村裏人往衙門趕。
他們先去衙門口打聽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麽好的去處。
他們到衙門的時候,天才剛亮,衙門裏還沒有人。裏正帶著村裏人在衙門旁邊的空地上休息,自己又去找做生意的人家問問附近村裏的情況。
晚上停下休息的時候,村裏人都拿出墊子墊在地上,被子愛惜的搭在身上,還有的人家穿著棉衣直接躺在地上睡著了。
馬上到地方了,不能太邋遢,最起碼要幹幹淨淨的出現在武安城吧。
早上起來,周氏幫葉清梳頭發,又用一個幹淨的布條紮了起來,一看就是個很精神的小姑娘。
兩個堂姐也在打扮自己,拿出最幹淨的衣服換了起來。
葉老頭也換了一身幹淨的衣服,胡子也理了理,整個人看著都年輕了幾歲。
等村裏人都收拾好了,裏正才吆喝著啟程。大家捆好車子,背上行李,推著老人,開始向武安城出發。
走了三四個時辰,還沒有看到武安城的影子,村裏人已經開始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
裏正仔細的看了看周圍,才笑著喊大家:“快看,田裏發芽的是不是小麥。”
幾個年輕人體力好,一下子站了起來,激動的衝下官道,仔細的扒拉著剛剛出芽的莊稼。
“是麥子是麥子,這裏能種莊稼。”
村裏人都激動起來,現在是春天,他們快點走到武安城,還能種一季糧食,收了糧食今年就不會挨餓了。
“裏正叔,咱接著走吧,爭取今天就到城裏。”柱子著急去城裏打探情況。
“老少爺們,大家努努力,今天到了城裏,就能找官老爺幫咱落戶了,以後再也不用逃荒了。”裏正給大家鼓勁,催著繼續往前走。
村裏人有了盼頭,又艱難的站了起來,孩子們也都下來走路了,推車子的人也能歇歇。
又走了一個時辰,遠遠的能看到城牆了,大家精神一振,也顧不得休息了,腿也有勁了,向武安城繼續走著。
在關城門前的一刻鍾,靠山村一行人才趕到了。看著排隊進城的人,裏正安排村裏人排好隊,一起進城。
大家排隊的時候,裏正帶著大兒子先去找官爺打聽一下。
“這位官爺,我們是外邊逃荒過來的,聽說武安城接收災民,是真的嗎。”
守城的兵士看了一眼裏正,逃荒一年,裏正已經瘦的全是骨頭了,才開口道:“上個月朝廷來聖旨了,沒受災的城鎮都要接收安頓災民,你們來這裏是來對地方了。”
裏正激動的抹了抹眼淚,“官家聖明,我們有救了。官爺我們是一個村子一起逃出來,這邊是怎麽個章程,我們需要做什麽嗎。”
守城的兵士不耐煩的拍了拍身上的土,“先去排隊,進城自己去衙門問。”
裏正手裏拿著幾文錢偷偷的塞到兵士手裏,“官爺,我們逃荒一年多了,手裏實在沒錢了,天都黑了,我們也不知道衙門在哪,麻煩你仔細給我們說說。”
兵士摸摸手裏的銅錢,才接著開口:“這個點衙門已經關衙了,你們明天再去吧。”
又左右看了看,才又開口道:“武安城比較偏僻,逃荒過來的人不多,你們盡量選在一個地方,互相也有個照應。”
說完就推著裏正去排隊了,他們馬上要關城門了,這一會進不去,隻能在城門外過夜了。
靠山村一行人進了城門,城門也落了鎖。村裏人看著城裏燈火通明,都有點陌生了。他們逃荒路上燈油早就用完了,隻能點燃火堆照亮。
城裏好多擺攤的,出來遊玩的人也很多。葉清看著賣的熱氣騰騰的吃食,口水不由得泛濫起來。
隻是自己這群人風塵仆仆的,路過的人都躲著走,生怕蹭到灰。
裏正帶著大家往客棧走去,“掌櫃的,還有房間嗎,我們要住宿。”
客棧掌櫃的看著這些人,不由得皺起眉頭,“大通鋪要嗎,還有幾間。”
“掌櫃的我們就要通鋪,多少錢一個人,灶房能借我們用用嗎。”裏正小心的問著,大家夥身上錢都不多了,還要省著買地蓋房子。
掌櫃的看著這群骨瘦如柴的人,也不忍心,“行灶台給你們用,但是要大家用完再給你們用,大通鋪一人兩文錢。”
“多謝掌櫃的,我們用完一定打掃幹淨。”裏正忙行禮道謝。
“院子裏有井,水你們隨便用。”說完掌櫃的就讓夥計帶他們進去了。
葉清捧著熱水喝了兩杯,井水就是比河水好喝,葉清已經不記得多久沒有喝到這麽好喝的水了。
裏正安排人去買糧,買做好的吃食不劃算,自己這邊人多,還是自己做著吃合適。
家裏的婦人都開始收拾晚上要用的鋪蓋,孩子們趴在門口羨慕的往外看。
等客棧裏的其他人都吃完了,他們的糧食也買回來了,糧食比逃荒前稍微貴一點,但也是能接受的價格。
周氏帶著兩個弟妹熬粥貼餅子,不一會就做好了晚飯。葉家人吃的頭都抬不起來了,生怕慢一點大家都吃完了。
葉老三把自己帶來的魚一起賣給了掌櫃的,得了一百文錢,這是一年來第一次掙錢。
大家吃完飯收拾好灶房躺在床上,鬆軟的被子,結實的房子,密閉的空間,安全的環境,太舒服了。
葉家三兄弟帶著兒子睡在車上,看著家裏的行李。客棧門口也有人守著,他們一夜無夢,睡了一個好覺。
第二天一早,村裏人都早早的起來了,在客棧用水和灶台前,先打好水,煮好飯,又收拾好房間,才開始吃飯。
客棧掌櫃的看著這一行人這麽懂規矩,也很滿意,還給他們送了一些鹹菜和粥一起吃。
村裏人也很感激掌櫃的照顧,幫客棧後廚打好水,才結賬出門走了。
裏正昨天晚上就打聽好了衙門的方向,今天一早就帶著村裏人往衙門趕。
他們先去衙門口打聽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麽好的去處。
他們到衙門的時候,天才剛亮,衙門裏還沒有人。裏正帶著村裏人在衙門旁邊的空地上休息,自己又去找做生意的人家問問附近村裏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