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買材料
穿越逃荒後,我有良田千頃 作者:糖糖裏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人手拉手,說著村裏的八卦,慢慢的往山上爬。春種家裏都忙,兩人好久沒一塊玩了。
兩人路過葉清家的葡萄樹,還仰著脖子看了一會,兩人想象著秋天摘葡萄吃的場景。
快到地方的時候,兩人還沒看到槐花,就先聞到槐花的清香。
轉過彎一眼就看到了一棵高大的槐花樹,粗粗的樹幹,枝葉茂盛,綠色的葉子裏藏著一串串雪白的槐花。
葉清從籃子裏拿出準備好的鐮刀,棗花從旁邊撿了一個長長的棍子。
兩人配合著把鐮刀綁在棍子上,棗花拿著棍子去鉤槐花,葉清在樹下撿。
葉清撿起一串槐花,抖了抖灰塵,迫不及待的放到嘴裏。“棗花姐好甜,我們多帶點回去。”
棗花鉤的更起勁,葉清把兩人的籃子都裝滿,才喊棗花停下來。
棗花把鐮刀解了下來,放回葉清的籃子裏,兩人說說笑笑的回去了。
“奶,今天做槐花餅,我摘了好多。”
“行你去洗洗,我一會在和麵。”李氏答應著。
“我爹去哪了,大半天沒見到他了。”
“被裏正喊走了,你那會沒在家。”李氏也在嘀咕裏正這個時間有什麽事。
葉清把洗好的槐花放到灶房裏,再從麵缸裏盛出一些麵,和槐花攪拌在一起。
李氏接過和好的麵,擀成圓餅。在鍋裏擦點油,小火烙餅,烙的兩麵金黃。
槐花混著麥香,在葉清鼻前飄蕩。等第一個餅出爐,用刀分成兩半,先給了李氏半個。她拿起剩下的一半,吃的香甜。
李氏吃完接著烙餅,葉清燒火,烙了三十多張,才停了下來。
葉清把剩下的槐花燒湯,再炒兩個菜,剛做好,家裏人都回來了。
“清丫做槐花餅了,兩年沒吃到,還有點想呢。”葉大郎鼻子靈敏,家裏做點好吃的,都瞞不過他。
“這都被你發現了,還想藏起來偷偷吃掉呢。”葉清和哥哥開玩笑。
“爹裏正爺爺找你什麽事。”葉清很好奇。
“商量建宗祠的事情,今天族老們都去了。”
“商量好了嗎,什麽時候建。”李氏問道。
“現在大家都忙完了,趁著收麥前這段時間有空,建出來。”葉大郎覺得這也沒什麽可商量的,村裏有錢直接建就好了。
葉清聽著有點疑惑,“建什麽樣的,每家出多少錢。”
“三間屋,圍個院子,用不了多少錢,村裏直接出了。”葉老大沒覺得哪裏有問題。
葉清更疑惑了,“宗祠是葉家的還是全村的,這樣村裏人都同意嗎。”
“當然是葉家的,村裏人當然...”葉老大的話停了,對呀村裏人一起掙得錢,隻給葉家花,確實有點不應該。
葉老漢也呆住了,他們隻顧著高興,忘了考慮這個問題了。
“我吃飽了,在去趟裏正家,給他說說。”葉老大把碗一推,起身就要出門。
“爹我和你一起去,我還有點別的想法要給裏正爺爺說說。”葉清追上葉老大,兩人一前一後出門。
兩人進了裏正家,在堂屋坐好。葉老大先開口道,“裏正下午咱忘了一件事,不能拿村裏的錢給咱葉家建宗祠。”
裏正驚出一身冷汗,幹了一輩子的裏正,差點晚節不保。
“是這個理,這個錢不能讓村裏出。”裏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才開口說話。
“裏正爺爺我有個主意您聽聽,看看能行嗎。”
“清丫你說,你們年輕人腦子活,不像我們年紀大了,想點事情丟三落四的。”
“除了宗祠我們再建幾間房子,最好是兩進的宅子。前邊的院子村裏人商量事情用,就像上次賣炭,有點事情都要來您家裏商量,不是很方便。”葉清是借鑒現在村裏的辦公室,以後賣草藥和炭會用的到。
“會不會太浪費了,用的也不多。”裏正有些猶豫。
葉清接著說,“還要再建兩間大屋子和一個小院。”
“這是做什麽用的。”裏正不解。
“我們村有錢了,不能都把孩子送到城裏,還是要請個夫子來教學生。”
“這個應該的,這是大事,孩子不能耽擱。”裏正心裏盼著村裏出個秀才。
葉清說完了,拉著葉老大準備回去。
“文寧帶著清丫路上小心點,別摔著。我明天再找人來商量商量,盡快拿個主意出來。”
兩人揮手道別,裏正在怎麽商量她就不管了,她隻負責提醒一下。
葉清後續的事情沒有在關注,她有十隻兔子一起生了,七十多個小兔子,夠她忙活幾天的。
“清丫,小雞出殼了,拿點小米過來喂喂。”李氏在後院喊著。
葉清裝了點溫水,拿了些小米,快步走到後院。
一群小雞在雞媽媽旁邊嘰嘰嘰的叫著,站的顫顫巍巍的,看的葉清擔心小細腿撐不住身體。
把溫水和小米推到母雞旁邊,剛出殼的小雞先不用吃東西,可以喝點溫水。
小雞仔像是商量好的,陸陸續續的破殼出來,沒兩天家裏就有兩百多隻。
小鴨子也開始破殼,家裏到處充斥著小雞和小鴨的叫聲,吵得人頭疼。
村裏人過來買了一些,但大部分還留在家裏。
葉老大被吵的煩了,用編的筐子,裝起來放到牛車上,和周氏兩人去季村賣雞仔和鴨仔。晚上回來的時候,車上已經空了。
家裏留了三十隻雞仔和三十隻鴨仔,總算沒有這麽吵了,葉清感覺耳邊被吵得都出現幻聽了。
葉家族老定好了建宗祠每家出六百文,再派兩人過來幫著蓋房子。
私塾用的房子和辦公用的,村裏人一致決定用公賬上的,全村幫忙蓋,人工錢就省下了。
大家定下的是蓋青瓦房,地麵鋪磚,院子鋪石板。其他兩處也是一樣,都鋪石板。
葉老大帶著村裏的幾個人,去城裏定材料,三處一起買,能便宜不少。
路過林大夫在的醫館,葉老大專門去問了一次,林大夫家的材料也要一起買出來。
幾人來到燒瓦的地方,“掌櫃的,我們來買瓦片,多少錢一片。”
兩人路過葉清家的葡萄樹,還仰著脖子看了一會,兩人想象著秋天摘葡萄吃的場景。
快到地方的時候,兩人還沒看到槐花,就先聞到槐花的清香。
轉過彎一眼就看到了一棵高大的槐花樹,粗粗的樹幹,枝葉茂盛,綠色的葉子裏藏著一串串雪白的槐花。
葉清從籃子裏拿出準備好的鐮刀,棗花從旁邊撿了一個長長的棍子。
兩人配合著把鐮刀綁在棍子上,棗花拿著棍子去鉤槐花,葉清在樹下撿。
葉清撿起一串槐花,抖了抖灰塵,迫不及待的放到嘴裏。“棗花姐好甜,我們多帶點回去。”
棗花鉤的更起勁,葉清把兩人的籃子都裝滿,才喊棗花停下來。
棗花把鐮刀解了下來,放回葉清的籃子裏,兩人說說笑笑的回去了。
“奶,今天做槐花餅,我摘了好多。”
“行你去洗洗,我一會在和麵。”李氏答應著。
“我爹去哪了,大半天沒見到他了。”
“被裏正喊走了,你那會沒在家。”李氏也在嘀咕裏正這個時間有什麽事。
葉清把洗好的槐花放到灶房裏,再從麵缸裏盛出一些麵,和槐花攪拌在一起。
李氏接過和好的麵,擀成圓餅。在鍋裏擦點油,小火烙餅,烙的兩麵金黃。
槐花混著麥香,在葉清鼻前飄蕩。等第一個餅出爐,用刀分成兩半,先給了李氏半個。她拿起剩下的一半,吃的香甜。
李氏吃完接著烙餅,葉清燒火,烙了三十多張,才停了下來。
葉清把剩下的槐花燒湯,再炒兩個菜,剛做好,家裏人都回來了。
“清丫做槐花餅了,兩年沒吃到,還有點想呢。”葉大郎鼻子靈敏,家裏做點好吃的,都瞞不過他。
“這都被你發現了,還想藏起來偷偷吃掉呢。”葉清和哥哥開玩笑。
“爹裏正爺爺找你什麽事。”葉清很好奇。
“商量建宗祠的事情,今天族老們都去了。”
“商量好了嗎,什麽時候建。”李氏問道。
“現在大家都忙完了,趁著收麥前這段時間有空,建出來。”葉大郎覺得這也沒什麽可商量的,村裏有錢直接建就好了。
葉清聽著有點疑惑,“建什麽樣的,每家出多少錢。”
“三間屋,圍個院子,用不了多少錢,村裏直接出了。”葉老大沒覺得哪裏有問題。
葉清更疑惑了,“宗祠是葉家的還是全村的,這樣村裏人都同意嗎。”
“當然是葉家的,村裏人當然...”葉老大的話停了,對呀村裏人一起掙得錢,隻給葉家花,確實有點不應該。
葉老漢也呆住了,他們隻顧著高興,忘了考慮這個問題了。
“我吃飽了,在去趟裏正家,給他說說。”葉老大把碗一推,起身就要出門。
“爹我和你一起去,我還有點別的想法要給裏正爺爺說說。”葉清追上葉老大,兩人一前一後出門。
兩人進了裏正家,在堂屋坐好。葉老大先開口道,“裏正下午咱忘了一件事,不能拿村裏的錢給咱葉家建宗祠。”
裏正驚出一身冷汗,幹了一輩子的裏正,差點晚節不保。
“是這個理,這個錢不能讓村裏出。”裏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才開口說話。
“裏正爺爺我有個主意您聽聽,看看能行嗎。”
“清丫你說,你們年輕人腦子活,不像我們年紀大了,想點事情丟三落四的。”
“除了宗祠我們再建幾間房子,最好是兩進的宅子。前邊的院子村裏人商量事情用,就像上次賣炭,有點事情都要來您家裏商量,不是很方便。”葉清是借鑒現在村裏的辦公室,以後賣草藥和炭會用的到。
“會不會太浪費了,用的也不多。”裏正有些猶豫。
葉清接著說,“還要再建兩間大屋子和一個小院。”
“這是做什麽用的。”裏正不解。
“我們村有錢了,不能都把孩子送到城裏,還是要請個夫子來教學生。”
“這個應該的,這是大事,孩子不能耽擱。”裏正心裏盼著村裏出個秀才。
葉清說完了,拉著葉老大準備回去。
“文寧帶著清丫路上小心點,別摔著。我明天再找人來商量商量,盡快拿個主意出來。”
兩人揮手道別,裏正在怎麽商量她就不管了,她隻負責提醒一下。
葉清後續的事情沒有在關注,她有十隻兔子一起生了,七十多個小兔子,夠她忙活幾天的。
“清丫,小雞出殼了,拿點小米過來喂喂。”李氏在後院喊著。
葉清裝了點溫水,拿了些小米,快步走到後院。
一群小雞在雞媽媽旁邊嘰嘰嘰的叫著,站的顫顫巍巍的,看的葉清擔心小細腿撐不住身體。
把溫水和小米推到母雞旁邊,剛出殼的小雞先不用吃東西,可以喝點溫水。
小雞仔像是商量好的,陸陸續續的破殼出來,沒兩天家裏就有兩百多隻。
小鴨子也開始破殼,家裏到處充斥著小雞和小鴨的叫聲,吵得人頭疼。
村裏人過來買了一些,但大部分還留在家裏。
葉老大被吵的煩了,用編的筐子,裝起來放到牛車上,和周氏兩人去季村賣雞仔和鴨仔。晚上回來的時候,車上已經空了。
家裏留了三十隻雞仔和三十隻鴨仔,總算沒有這麽吵了,葉清感覺耳邊被吵得都出現幻聽了。
葉家族老定好了建宗祠每家出六百文,再派兩人過來幫著蓋房子。
私塾用的房子和辦公用的,村裏人一致決定用公賬上的,全村幫忙蓋,人工錢就省下了。
大家定下的是蓋青瓦房,地麵鋪磚,院子鋪石板。其他兩處也是一樣,都鋪石板。
葉老大帶著村裏的幾個人,去城裏定材料,三處一起買,能便宜不少。
路過林大夫在的醫館,葉老大專門去問了一次,林大夫家的材料也要一起買出來。
幾人來到燒瓦的地方,“掌櫃的,我們來買瓦片,多少錢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