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女子書院
穿越逃荒後,我有良田千頃 作者:糖糖裏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葉清按時吃藥,沒用幾天,就恢複了健康。
等身體好了,她就開始纏著葉大郎打聽苗家的事情。
前幾天葉大郎擔心她思慮過多,怎麽都不願意跟她說這些事情。
現在好了,好奇心全部都在這上麵。
葉大郎也不吊她胃口,直接把苗家的情況說了。
苗家十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秋後斬首。
苗家的女人和孩子發配邊疆,成為軍戶,子嗣永不得參加科考。
這個旨意一出,天下百姓拍手稱快。
苗家一些出嫁的姑娘,遇到一些心狠的夫家,直接對外宣稱暴斃。
還有一些人家,給一封休書,讓她們回了娘家。
一時之間,苗家分崩離析,讓人不敢在頂風作案。
林家沒有被牽扯到,這事他們真的不知道。
不過被牽累到的名聲,還要慢慢補救。
他們現在還沒心思查事情的始末,也就沒人找碼頭上的麻煩。
林家不僅沒找麻煩,還派了家裏的子弟過來,為了感謝碼頭上發現這起惡事件,他們願意捐贈兩千兩,用於貧苦孩子的救助。
這錢不是給衙門的,衙門他們有單獨送的錢,這是給周圍村子的。
林家是為了洗刷汙點的,捐贈活動做的很高調。
縣令大人也不好插手,隻能把錢單獨做賬,衙門監督使用,靠山村決定怎麽用。
葉清很高興,蘇家來找麻煩的時候,村裏就有了章程,要擴建私塾,讓附近的孩子都來讀書。
他們村看重的是這份香火情,本來打算村子出錢資助,現在有了林家這筆錢,操作空間更大了。
葉裏正也大氣,先擴建私塾,擴建的錢是用的村裏的錢。
等擴建好私塾,薑夫子帶著葉裏正去請他師弟,原來他師弟已經猶豫了,這次擴建了私塾,他基本上算是答應了。
家裏的孫子都跟著兒子在任上沒回來,他在家無聊,順便找點事情做。
有了薑夫子師弟的參與,靠山村的私塾更加有名。
附近的村子都會送孩子過來,私塾為了讓家貧還想讀書的孩子有書可讀,還設置了獎勵。
年尾考試,前五名都有獎勵,有錢也有筆墨紙硯。
葉清在村裏幫著忙活,村裏這次連女子書院都建了起來。
現在男女大防沒這麽嚴重,但也不可能在一個院子讀書。
女子書院和男子書院中間有一定的距離,請的先生也是女子多於男子。
靠山村這個女子書院建了起來,多數是靠山村和季村的女孩子來讀書。
女子書院也不是整天上課,一般都是半天,有些有見識的長輩,都會把閨女送來讀兩年。
葉清為了這些女孩著想,還專門用作坊的名義,發了一份通知。
以後作坊用人,優先選擇女子書院的女孩。
這條通知一出,一些沒打算送女孩讀書的家長,也把孩子送了過來。
附近招女孩子上工,而且月銀很高的地方除了葉清的作坊基本沒有。
葉清相信,隻要第一批女孩子,讀個兩三年的書,他們就能看出不一樣。
正如葉清所料,第一批堅持來讀書的女孩子,都說了一個好親。
女子書院裏不僅教讀書寫字,還請教習嬤嬤,教這些孩子繡花理賬還有管家。
附近家裏有點恒產的,都想為孩子找一個賢內助。
剛開始的幾年,靠山村的女子書院甚至比男子書院還要有名。
男孩子讀書到參加科舉,最少也要四五年,不像女孩子,兩年就能學不少東西。
等葉清看著這些女孩坐在書院裏,跟著先生寫著自己的名字,突然覺得她做的這一切還是有意義的。
葉清關心完書院的事情,又開始關心大哥。
碼頭上破了這麽大一個案子,就沒點獎賞嗎。
葉清問了葉大郎幾次,也沒得到具體消息。
葉清請了葉汐打聽,葉汐也在關注這事,葉大郎能在上一層,她在武安城也更有底氣。
葉汐在武安城找人打聽消息比葉清方便,她還找了鏢局的人,讓他們幫著打聽情況。
衛欣最近做事也有些心不在焉,如果葉大郎能在升一級,肯定要離開碼頭,去武安城生活。
她一直在想要不要跟著去武安城,但如果去了武安城,平安和養殖場怎麽辦。
衛欣這個心思也不好和別人說,葉大郎的賞賜還沒有下來,她說了別人還以為她炫耀,影響不好。
衛欣在心裏偷偷琢磨,葉大郎沒放在心上。他還是白天去碼頭,下值回來去實驗田。
雖然衙門裏的賞賜沒有下來,葉大郎自掏腰包,請了全衙門的人,去雀然樓大吃了一頓。
葉老大最近忙著葉清新買的地,附近村子裏的人多數都去服徭役,他隻能帶人慢慢幹。
除了地裏的活,還要忙山上的。其他村子伐的樹,會在傍晚的時候統一送過來。
葉老大還要去幫著統計,把賬記好,最後一起結賬。
村裏沒去服徭役的,都忙碌了起來,家裏外麵都要去幹。
葉清現在每隔三天就去趟碼頭,那邊玲瓏閣還是需要她去坐鎮。
現在小北已經鍛煉出來了,不像剛開始的時候,沒頭緒的忙。
葉清很看好小北,心裏已經想著以後給他安排做什麽。
庫房那邊,葉清給田旺升了職,現在他是葉嚴手下的小管事。
葉清還給田旺和田發每人十兩銀子,獎勵他們救出葉清。
庫房裏的其他人,這個月都發兩倍月銀。
葉嚴給了二十兩,放在年底分紅裏一起給。
葉清最近是數著日子過,馬上村裏服徭役的都要回來了,衙門裏還沒有動靜。
就在葉清要派人再去給衛所送點酒,順便打聽點情況,衙門裏就來了通知。
縣令大人讓葉大郎去武安城,找他有事要說。
葉老大一家有些興奮,會不會是找他說賞賜。
葉老大想去送兒子,葉大郎沒讓,有什麽事,等他回來就知道了。
葉大郎就在全家人期盼的目光中,趕著牛車進了城。
這一天家裏人都沒出去,在家等消息。
衛欣把養殖場的事都交給了管事,她在家陪著周氏說話。
等身體好了,她就開始纏著葉大郎打聽苗家的事情。
前幾天葉大郎擔心她思慮過多,怎麽都不願意跟她說這些事情。
現在好了,好奇心全部都在這上麵。
葉大郎也不吊她胃口,直接把苗家的情況說了。
苗家十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秋後斬首。
苗家的女人和孩子發配邊疆,成為軍戶,子嗣永不得參加科考。
這個旨意一出,天下百姓拍手稱快。
苗家一些出嫁的姑娘,遇到一些心狠的夫家,直接對外宣稱暴斃。
還有一些人家,給一封休書,讓她們回了娘家。
一時之間,苗家分崩離析,讓人不敢在頂風作案。
林家沒有被牽扯到,這事他們真的不知道。
不過被牽累到的名聲,還要慢慢補救。
他們現在還沒心思查事情的始末,也就沒人找碼頭上的麻煩。
林家不僅沒找麻煩,還派了家裏的子弟過來,為了感謝碼頭上發現這起惡事件,他們願意捐贈兩千兩,用於貧苦孩子的救助。
這錢不是給衙門的,衙門他們有單獨送的錢,這是給周圍村子的。
林家是為了洗刷汙點的,捐贈活動做的很高調。
縣令大人也不好插手,隻能把錢單獨做賬,衙門監督使用,靠山村決定怎麽用。
葉清很高興,蘇家來找麻煩的時候,村裏就有了章程,要擴建私塾,讓附近的孩子都來讀書。
他們村看重的是這份香火情,本來打算村子出錢資助,現在有了林家這筆錢,操作空間更大了。
葉裏正也大氣,先擴建私塾,擴建的錢是用的村裏的錢。
等擴建好私塾,薑夫子帶著葉裏正去請他師弟,原來他師弟已經猶豫了,這次擴建了私塾,他基本上算是答應了。
家裏的孫子都跟著兒子在任上沒回來,他在家無聊,順便找點事情做。
有了薑夫子師弟的參與,靠山村的私塾更加有名。
附近的村子都會送孩子過來,私塾為了讓家貧還想讀書的孩子有書可讀,還設置了獎勵。
年尾考試,前五名都有獎勵,有錢也有筆墨紙硯。
葉清在村裏幫著忙活,村裏這次連女子書院都建了起來。
現在男女大防沒這麽嚴重,但也不可能在一個院子讀書。
女子書院和男子書院中間有一定的距離,請的先生也是女子多於男子。
靠山村這個女子書院建了起來,多數是靠山村和季村的女孩子來讀書。
女子書院也不是整天上課,一般都是半天,有些有見識的長輩,都會把閨女送來讀兩年。
葉清為了這些女孩著想,還專門用作坊的名義,發了一份通知。
以後作坊用人,優先選擇女子書院的女孩。
這條通知一出,一些沒打算送女孩讀書的家長,也把孩子送了過來。
附近招女孩子上工,而且月銀很高的地方除了葉清的作坊基本沒有。
葉清相信,隻要第一批女孩子,讀個兩三年的書,他們就能看出不一樣。
正如葉清所料,第一批堅持來讀書的女孩子,都說了一個好親。
女子書院裏不僅教讀書寫字,還請教習嬤嬤,教這些孩子繡花理賬還有管家。
附近家裏有點恒產的,都想為孩子找一個賢內助。
剛開始的幾年,靠山村的女子書院甚至比男子書院還要有名。
男孩子讀書到參加科舉,最少也要四五年,不像女孩子,兩年就能學不少東西。
等葉清看著這些女孩坐在書院裏,跟著先生寫著自己的名字,突然覺得她做的這一切還是有意義的。
葉清關心完書院的事情,又開始關心大哥。
碼頭上破了這麽大一個案子,就沒點獎賞嗎。
葉清問了葉大郎幾次,也沒得到具體消息。
葉清請了葉汐打聽,葉汐也在關注這事,葉大郎能在上一層,她在武安城也更有底氣。
葉汐在武安城找人打聽消息比葉清方便,她還找了鏢局的人,讓他們幫著打聽情況。
衛欣最近做事也有些心不在焉,如果葉大郎能在升一級,肯定要離開碼頭,去武安城生活。
她一直在想要不要跟著去武安城,但如果去了武安城,平安和養殖場怎麽辦。
衛欣這個心思也不好和別人說,葉大郎的賞賜還沒有下來,她說了別人還以為她炫耀,影響不好。
衛欣在心裏偷偷琢磨,葉大郎沒放在心上。他還是白天去碼頭,下值回來去實驗田。
雖然衙門裏的賞賜沒有下來,葉大郎自掏腰包,請了全衙門的人,去雀然樓大吃了一頓。
葉老大最近忙著葉清新買的地,附近村子裏的人多數都去服徭役,他隻能帶人慢慢幹。
除了地裏的活,還要忙山上的。其他村子伐的樹,會在傍晚的時候統一送過來。
葉老大還要去幫著統計,把賬記好,最後一起結賬。
村裏沒去服徭役的,都忙碌了起來,家裏外麵都要去幹。
葉清現在每隔三天就去趟碼頭,那邊玲瓏閣還是需要她去坐鎮。
現在小北已經鍛煉出來了,不像剛開始的時候,沒頭緒的忙。
葉清很看好小北,心裏已經想著以後給他安排做什麽。
庫房那邊,葉清給田旺升了職,現在他是葉嚴手下的小管事。
葉清還給田旺和田發每人十兩銀子,獎勵他們救出葉清。
庫房裏的其他人,這個月都發兩倍月銀。
葉嚴給了二十兩,放在年底分紅裏一起給。
葉清最近是數著日子過,馬上村裏服徭役的都要回來了,衙門裏還沒有動靜。
就在葉清要派人再去給衛所送點酒,順便打聽點情況,衙門裏就來了通知。
縣令大人讓葉大郎去武安城,找他有事要說。
葉老大一家有些興奮,會不會是找他說賞賜。
葉老大想去送兒子,葉大郎沒讓,有什麽事,等他回來就知道了。
葉大郎就在全家人期盼的目光中,趕著牛車進了城。
這一天家裏人都沒出去,在家等消息。
衛欣把養殖場的事都交給了管事,她在家陪著周氏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