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元元哼了一聲:“關殿下什麽事?”
晉王頓了一下,問道:“因為你與小娥英有怨,所以便不與她同處一簷之下,連大興宮都不再踏足。
因為你與太子有怨,不,確切的說,你是對父皇有怨氣,所以連京都不回了。
是這樣麽?”
肖元元點了點頭,回道:“是,正是如此。”
晉王氣笑了,道:“肖元元,你不覺得你很托大麽?你憑什麽如此囂張?”
肖元元也跟著笑了一下,反問道:“難道不行麽?”
晉王一噎,一時間竟找不出反駁的話來,別過臉去點了點頭,沒好氣道:“行,你怎樣都行!”
肖元元哼了一聲,道:“要我回京去給陛下幹活,我死也不去!”
晉王氣得半天沒說出話來,終是忍著氣道:“禮記有雲:玉不琢,不成器。
肖元元——你自恃有才,以為胸懷美玉,可須知無論再好的美玉,若你的外殼堅硬到無法雕琢,那你其實跟一塊石頭沒有區別!”
肖元元眼睛眨了眨,誠懇地道:“元元枉得殿下青眼相看,元元就是一塊臭石頭,不是美玉,還請殿下不對元元有什麽不切實際的誤會!”
“你——”
在晉王看來,肖元元這一招破罐破摔,無異於耍賴。當即便氣得罵道“肖元元——你敢忤逆陛下,你是不想活了麽?”
肖元元搖了搖頭,道:“我沒有不想活,但我也不怕死……陛下怎麽了?他就算是皇帝,他又能拿我怎麽樣?
無非就是一死,我身無長物,他沒有拿捏我的資本!”
晉王氣得笑了,道:“你以為你如今舒舒服服地住在這裏,都是憑白得來的麽?父皇要本王對你的諸多關照,你是不是都看不到?”
肖元元一臉不解地看著晉王,反問道:“殿下你講講道理好不好!
我住在這裏是因為臨水園本來就是我的,不是朝廷賜的!
我身邊的婢仆也都是我花錢雇的,不是朝廷派的!
我有什麽好感恩戴德的?
難道就因為朝廷沒有把我趕盡殺絕,留了我一命,我就該誓死以報,對麽?
憑什麽?”
晉王一時啞然,肖元元狠狠呼了幾氣,恨聲道:“是朝廷愧對於我,我沒有愧對朝廷,不要拿那套虛無縹緲的皇恩浩蕩說嘴——本來就沒有的東西,當人都是傻子麽?”
肖元元的這一陣搶白,晉王心中竟有些心虛起來,肖元元說得也有道理,朝廷確實不義在先,就算後來釋放了商行的主事夥計,但各地商行的貨物皆被沒收於官府。
如今再想命肖元元效力於朝廷,確實說不過去。
晉王頓了一會兒,歎了一口氣道:“你當初執意搬出總管府,為得就是今日有底氣跟本王嗆聲是吧?”
肖元元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道:“殿下想得真多,若不是殿下咄咄逼人,我何故與殿下吵嘴——”
邊說著,肖元元揉著額頭,氣道:“氣死了,氣得頭疼。”
晉王頓了頓,看著肖元元氣得臉色發白,又分辯道:“你頭疼是因為你酒喝多了,少把錯事都賴到本王身上。
你出口不遜,本王還沒生氣,你氣什麽?”
肖元元瞪了晉王一眼,道:“殿下不用講理,當然不用生氣。”
晉王不悅道:“肖元元,你不惹本王生氣就不會說話是麽?”
肖元元頓了一下,歪頭想了一下,認真的問道:
“被人欺負才會生氣吧!
被人詆毀才會生氣吧!
如今是你們欺負我呀!
我說得的都是實話,殿下為何要生氣啊?”
晉王被氣笑了,直接回嘴道:“因為本王不講理啊!”
肖元元一噎,閉上嘴扭過臉去,不吭聲了。
見肖元元吃了癟,晉王覺得自己也沒那麽氣了,慢慢說道:“我知道商行的事對你打擊甚深,你連帶著對父皇、對本王都看不過眼……
可是,你正當芳齡,總要想好後路,若早早這般消磨下去,日後憑何安度餘生?”
肖元元沉默了良久,沒有應聲,晉王飲盡了杯中的茶,起身想要告辭:“本王府上還有事,你自珍重吧!”說著,晉王便抬腳起步。
“殿下——”肖元元叫晉王。
晉王回過身來,看向肖元元,肖元元猶豫了片刻,切切問道:“公主她如今怎麽樣了?她……當真不要我了麽?”
晉王嗬嗬笑了一聲,道:“你現在知道問了,當初阿姊受傷暈厥之時,你可是走得幹脆利落,連頭都沒回啊!
你棄阿姊的真心如敝屣,你憑什麽以為一個當朝嫡公主會受此屈辱,還對你念念不忘?
我與阿姊說要帶你回去,阿姊卻說不用管你,她如今也不想見你了,這下你總算滿意了?”
肖元元聽著,眼中漸漸蓄著淚,強忍著不肯流出來,整個模樣委屈的不行,晉王心下不由一軟,話雖不留情,口氣卻軟了來:“反正……反正你自己也不想回去,還裝著一副可憐的樣子給誰看?”
肖元元一把把眼淚抹了下去,別過臉去,不再看向晉王。
晉王眉間一挑,轉身出去了,一旁的芸果兒和小十四看了看肖元元,見肖元元沒有反應,芸果兒便向小十四使了個眼色,那小十四趕跟上晉王,將晉王送了出去。
……
在樂平公主去往南山別院的這段日子,朝中風雲激蕩。
與突厥之戰告一段落,安置好突利可汗之後,楊素和高熲還朝,正式拉開了罷相的序幕。
一開始,這場罷相大戲,並未直接指向高熲,而是指向了太子的親信宜陽公王世積。
王世積先是被其手下皇甫孝諧誣告,說王世積曾以道士相麵、又與他們商議涼州起兵保太子之事,而被楊堅處死。
而在審問王世積之時,王世積說高熲身為外臣,曾與他說過宮中內帷之事,楊堅聽罷大怒,以為高熲在宮中安插內應——窺伺內廷,當下便要將高熲治罪。
朝中眾臣紛紛求情,當時為首的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弼、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人,都證明高熲無罪。
晉王頓了一下,問道:“因為你與小娥英有怨,所以便不與她同處一簷之下,連大興宮都不再踏足。
因為你與太子有怨,不,確切的說,你是對父皇有怨氣,所以連京都不回了。
是這樣麽?”
肖元元點了點頭,回道:“是,正是如此。”
晉王氣笑了,道:“肖元元,你不覺得你很托大麽?你憑什麽如此囂張?”
肖元元也跟著笑了一下,反問道:“難道不行麽?”
晉王一噎,一時間竟找不出反駁的話來,別過臉去點了點頭,沒好氣道:“行,你怎樣都行!”
肖元元哼了一聲,道:“要我回京去給陛下幹活,我死也不去!”
晉王氣得半天沒說出話來,終是忍著氣道:“禮記有雲:玉不琢,不成器。
肖元元——你自恃有才,以為胸懷美玉,可須知無論再好的美玉,若你的外殼堅硬到無法雕琢,那你其實跟一塊石頭沒有區別!”
肖元元眼睛眨了眨,誠懇地道:“元元枉得殿下青眼相看,元元就是一塊臭石頭,不是美玉,還請殿下不對元元有什麽不切實際的誤會!”
“你——”
在晉王看來,肖元元這一招破罐破摔,無異於耍賴。當即便氣得罵道“肖元元——你敢忤逆陛下,你是不想活了麽?”
肖元元搖了搖頭,道:“我沒有不想活,但我也不怕死……陛下怎麽了?他就算是皇帝,他又能拿我怎麽樣?
無非就是一死,我身無長物,他沒有拿捏我的資本!”
晉王氣得笑了,道:“你以為你如今舒舒服服地住在這裏,都是憑白得來的麽?父皇要本王對你的諸多關照,你是不是都看不到?”
肖元元一臉不解地看著晉王,反問道:“殿下你講講道理好不好!
我住在這裏是因為臨水園本來就是我的,不是朝廷賜的!
我身邊的婢仆也都是我花錢雇的,不是朝廷派的!
我有什麽好感恩戴德的?
難道就因為朝廷沒有把我趕盡殺絕,留了我一命,我就該誓死以報,對麽?
憑什麽?”
晉王一時啞然,肖元元狠狠呼了幾氣,恨聲道:“是朝廷愧對於我,我沒有愧對朝廷,不要拿那套虛無縹緲的皇恩浩蕩說嘴——本來就沒有的東西,當人都是傻子麽?”
肖元元的這一陣搶白,晉王心中竟有些心虛起來,肖元元說得也有道理,朝廷確實不義在先,就算後來釋放了商行的主事夥計,但各地商行的貨物皆被沒收於官府。
如今再想命肖元元效力於朝廷,確實說不過去。
晉王頓了一會兒,歎了一口氣道:“你當初執意搬出總管府,為得就是今日有底氣跟本王嗆聲是吧?”
肖元元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道:“殿下想得真多,若不是殿下咄咄逼人,我何故與殿下吵嘴——”
邊說著,肖元元揉著額頭,氣道:“氣死了,氣得頭疼。”
晉王頓了頓,看著肖元元氣得臉色發白,又分辯道:“你頭疼是因為你酒喝多了,少把錯事都賴到本王身上。
你出口不遜,本王還沒生氣,你氣什麽?”
肖元元瞪了晉王一眼,道:“殿下不用講理,當然不用生氣。”
晉王不悅道:“肖元元,你不惹本王生氣就不會說話是麽?”
肖元元頓了一下,歪頭想了一下,認真的問道:
“被人欺負才會生氣吧!
被人詆毀才會生氣吧!
如今是你們欺負我呀!
我說得的都是實話,殿下為何要生氣啊?”
晉王被氣笑了,直接回嘴道:“因為本王不講理啊!”
肖元元一噎,閉上嘴扭過臉去,不吭聲了。
見肖元元吃了癟,晉王覺得自己也沒那麽氣了,慢慢說道:“我知道商行的事對你打擊甚深,你連帶著對父皇、對本王都看不過眼……
可是,你正當芳齡,總要想好後路,若早早這般消磨下去,日後憑何安度餘生?”
肖元元沉默了良久,沒有應聲,晉王飲盡了杯中的茶,起身想要告辭:“本王府上還有事,你自珍重吧!”說著,晉王便抬腳起步。
“殿下——”肖元元叫晉王。
晉王回過身來,看向肖元元,肖元元猶豫了片刻,切切問道:“公主她如今怎麽樣了?她……當真不要我了麽?”
晉王嗬嗬笑了一聲,道:“你現在知道問了,當初阿姊受傷暈厥之時,你可是走得幹脆利落,連頭都沒回啊!
你棄阿姊的真心如敝屣,你憑什麽以為一個當朝嫡公主會受此屈辱,還對你念念不忘?
我與阿姊說要帶你回去,阿姊卻說不用管你,她如今也不想見你了,這下你總算滿意了?”
肖元元聽著,眼中漸漸蓄著淚,強忍著不肯流出來,整個模樣委屈的不行,晉王心下不由一軟,話雖不留情,口氣卻軟了來:“反正……反正你自己也不想回去,還裝著一副可憐的樣子給誰看?”
肖元元一把把眼淚抹了下去,別過臉去,不再看向晉王。
晉王眉間一挑,轉身出去了,一旁的芸果兒和小十四看了看肖元元,見肖元元沒有反應,芸果兒便向小十四使了個眼色,那小十四趕跟上晉王,將晉王送了出去。
……
在樂平公主去往南山別院的這段日子,朝中風雲激蕩。
與突厥之戰告一段落,安置好突利可汗之後,楊素和高熲還朝,正式拉開了罷相的序幕。
一開始,這場罷相大戲,並未直接指向高熲,而是指向了太子的親信宜陽公王世積。
王世積先是被其手下皇甫孝諧誣告,說王世積曾以道士相麵、又與他們商議涼州起兵保太子之事,而被楊堅處死。
而在審問王世積之時,王世積說高熲身為外臣,曾與他說過宮中內帷之事,楊堅聽罷大怒,以為高熲在宮中安插內應——窺伺內廷,當下便要將高熲治罪。
朝中眾臣紛紛求情,當時為首的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弼、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人,都證明高熲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