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叫李玉秀的農村少婦,她出生在窮山村裏,生長在一個缺吃少穿的貧苦家庭中,從小她就沒有過上過一天好日子。雖然生活對她不公,可是,老天卻給了她一個如花似玉的容貌。她不但長得細皮嫩肉,還一臉的富貴相。後來她的爹娘看看李玉秀下麵的幾個弟弟妹妹,一家人這麽多張嘴吃飯,他們就托媒人想給李玉秀找一個合適的婆家嫁了。一是想收一些彩禮貼補家用,二是也想給李玉秀找一個能吃上飽飯的人家。


    過了沒有幾天,媒人來家裏對李玉秀的爹娘說:“大哥,大嫂我跑了這幾天,終於找到了一個好人家。西莊上有一個小夥子長得不錯,他的父母前幾年都過世了,現在就剩下他一個人過日子。家裏年年都有餘糧,隻要是閨女能嫁過去,一定能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


    李玉秀的爹娘聽了媒人的話,問媒人說:“你說的這家人家姓什麽,小夥子叫什麽名字,咱還需要打聽一下嗎?”媒人拍著胸脯說道:“這東西兩莊的誰還不認識誰,這家人家姓張,小夥子叫張來福。大哥,大嫂你們要是信得過我,就不用打聽了,保準給你們家的彩禮讓你們滿意。咱家閨女嫁過去,就等著去享清福吧。”就這樣他們一家人聽信了媒人的話。後來李玉秀的爹娘收下了,張來福送來的兩袋子玉米作為彩禮,算是定下了這門親事,在李玉秀剛剛十六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張來福。


    李玉秀嫁過來以後才知道,張來福家裏哪裏有媒人說得那麽好。爹娘是過世了,可是,當時張來福為了安葬爹娘還借了一屁股的債。後來他為了還債,把家裏的那二畝水澆地也給賣了,現在隻剩下了一畝山嶺薄地。地裏收的糧食連他自己都不夠吃的,家裏哪裏年年還有餘糧。現在他又娶了媳婦添了一張吃飯的嘴,他們的生活就更加困難了。兩口子為了能吃上一頓飽飯,張來福平常幹完自己地裏的農活以外,還經常到村裏的財主家裏去打短工。就這樣,李玉秀嫁過來三年多了,也沒有給婆家添上個一男半女的。


    有一天,家裏來了一個化緣的老道士。李玉秀看著他也怪可憐人,就把家裏僅有的一塊幹糧給這個老道士吃了。老道士吃過幹糧以後並沒有走,而是對李玉秀上上下下地看了一遍。然後對被他看得不好意思的李玉秀說道:“我看你怎麽也不像是一個受苦的人,從你的麵相上看,你將來一定會享有天大的富貴,是一個誥命夫人的命。”李玉秀聽了道士的話也沒有在意,更沒有明白老道士說的什麽是誥命夫人。過了幾天,她就把老道士說的話給忘了,她當時心想:老道士吃了我的幹糧,他這樣說隻不過就是討好我罷了。


    有一天快黑天的時候,李玉秀家裏來了兩個過路的人,看樣子是主仆關係。後來才知道主人是一個商人叫張善財,他們是去南方做生意的。隻因為他們隻顧著趕路了誤了投宿的時間,所以才來到了李玉秀的家裏,想在她家裏借住一宿。李玉秀知道了他們的來意以後,感到有一點為難地對他們說:“你們在我家裏住一宿也行,我的丈夫一會兒就回來了。可是,家裏實在是拿不出像樣的飯菜來招待你們,怕怠慢了二位官人,實在是不好意思。”張善財聽了李玉秀的話,趕忙說道:“吃飯的事你不用擔心,我們有帶的飯菜,麻煩你給我們一口開水喝就行了。”李玉秀見張善財這麽說,她也不好再推辭,便去灶屋裏燒水去了。張善財站在那裏看著李玉秀的背影,嘴裏不由得說道:“這樣的家庭,怎麽會有一位這麽不俗的女人呢。”仆人聽了主人的感慨,說道:“老爺是不是見人家長得好看,看上這個小娘子了。”張善財接著說道:“她長得的確是很漂亮,但是,更可貴的是她那一身不俗的富貴相,說不定,她將來會是一個大富大貴之人。”仆人聽了主人的話,心想:你開什麽玩笑,就這樣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家,還能過上富貴日子。想到這裏他對主人說道:“老板你又不會相麵,你怎麽知道她會有富貴命,你一定是看錯了。”


    他們主仆二人一邊說著話,一邊把自己帶的牛肉幹,風幹雞和一些小菜拿出來擺在了吃飯桌子上。這時候,李玉秀已經燒好了開水,張來福也正好從外麵回來了。張善財見他長得是五短身材,又黑又瘦,長相實在是不敢恭維。要不是李玉秀介紹說他是自己的丈夫,張善財打死也不會相信來人就是她的丈夫。張善才看到這裏,熱情地邀請他們夫婦二人一起過來坐下,並把自己帶的酒也拿了出來,反客為主地招待他們兩口子一起吃飯。吃飯的功夫,張善財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自己家裏雖然娶了老婆,可是,結婚已經六七年了,老婆到現在還是沒有懷孕。我如果能把李玉秀娶回家去,要是能再為我生下一個兒子,那可真是上天的恩典。就是不能生養,她也一定是一個旺夫的命,會讓我的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


    吃過飯,他便把仆人叫到門外,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告訴了他,想讓他先進去試探一下李玉秀。仆人聽了主人的話又回到了屋裏,瞅準機會他先把主人的想法告訴了李玉秀。誰知道李玉秀聽了以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仆人說:“其實我丈夫早就想把我給賣了,隻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家。我要是能夠嫁給你家主人,那可真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分。”仆人得到了實情以後,趕忙出來給主人道喜,張善財聽了更是喜出望外。回到屋裏,從行李箱裏取出兩錠五十兩的銀元寶交給仆人,讓他再去找李玉秀的丈夫張來福商量此事。張來福見到了這麽多銀兩,早已笑得合不攏嘴了。心想:我今天真是遇到貴人了,我找了那麽多人家,都沒有一個能出上二十兩銀子的。這個老板一下子就給了一百兩銀子,這不正符合我的心意嗎。有了這些銀子我就能買上幾畝好地,再蓋上新房子。以後我再找一個媳婦那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想到這裏,他滿口答應了這樁事。


    讓張善財意想不到的一件好事,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辦成了。他此時的心情不亞於他做了一樁大生意,掙了很多錢一樣高興。晚上休息的時候,他們三個男人都睡到另一間屋裏去了,李玉秀自己一個人睡在自己的房間裏。到了第二天,張善財和他的仆人收拾了一下,領著李玉秀就一起去了杭州。


    他們三個人來到杭州以後,租了一個門麵,做起了南北方土特產的生意。原來張善財有幾個聯手做生意的夥伴,他們從北方收齊北方的土特產以後,再運到南方來低價賣給張善財。再把張善財,在杭州收起來的南方土特產運到北方去賣。他們從表麵上看起來都是低價把貨賣給對方,但是,實際上他們各自零賣的南北方土特產,那才是真正的掙錢。還真像張善才想的一樣,自從他娶了李玉秀當媳婦以後,他的生意還真是越來越紅火。更讓他高興的是,一年以後李玉秀還給他生了一個男孩。喜得張善財大擺筵席慶賀,還請來了一位有名的道士,給孩子起了一個名字叫天賜。


    三年以後,張善財在杭州已掙下了一個不小的家業。他想想自己離開家鄉已經三年多了,也該回家看看父母和妻子。他便收拾了一下行李,交代仆人好好看著店,自己領著李玉秀和兒子,跟著來送貨的朋友們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們一行人在路上走了十幾天以後,一天來到了一個兩省交界的地方。據說這個地方有一夥強盜,專門搶劫來往的客商和行人。往杭州送貨的這幾個朋友,他們每次送貨路過這裏的時候都是特別小心。也可能是他們的運氣好,這三四年來一直也沒有遇到過這夥土匪。可是,他們萬萬也沒有想到,這一次卻該著他們倒黴了,這夥土匪真的讓他們給遇上了。隻見上百名土匪手持長矛大刀從四麵八方趕來,他們見人就砍,見東西就搶,不一會的工夫張善財一夥人就死的死,傷得傷,逃得逃。張善財也難逃厄運,他為了心疼自己的錢財,就和土匪爭奪了起來,後來他被激怒的土匪一刀給結果了性命。


    可憐李玉秀和她的孩兒天賜,他們在慌亂之中藏在了車下麵算是逃過了一劫。後來土匪在把搶來的東西,裝上車運走的時候才發現了他們娘倆。土匪老大第一眼看見李玉秀的時候,也是不由得一愣。心想:我們今天難道是搶到做官的了嗎?要不然怎麽遇到了這麽一個高貴的夫人呢?一身的綾羅綢緞,白嫩的肌膚,長的又是這樣漂亮,她一定是一個官太太。這時候,他又看見了李玉秀懷裏抱的這個孩子,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孩子不但沒有嚇得大哭,卻還用他那一雙烏黑閃亮的大眼睛看著他笑。土匪老大看到這裏便動了惻隱之心,心想:如果把這娘倆殺了,實在是太可惜了。想到這裏,他把李玉秀和孩子從車底下拉出來,問道:“你們不要害怕,我來問你,你的男人是不是一個做官的?你們是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你老老實實地告訴我,不然我就砍掉你們的人頭。”李玉秀嚇得渾身顫抖著,小心地對土匪老大說道:“我的男人不是做官的,他是一個買賣人,我們這是要回老家山東的。”土匪老大聽了李玉秀的話,心想:不是做官的就行,這樣就不會招惹一些麻煩。之後土匪把他們娘倆,和搶來的東西一起運到山上去了。再後來,李玉秀成了土匪老大的壓寨夫人,兒子天賜也被土匪老大收養了。


    這夥土匪在這個地方已經多年了,他們盤踞在這裏的一座大山上是無惡不作,經常下山攔路搶劫從這裏過往的商隊。有時候他們還嫌搶劫商隊不過癮,就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搶奪老百姓的財物。一旦遇著有反抗的老百姓,他們就大開殺戒,搶男霸女。當地的老百姓是深受其害,對這夥土匪是深惡而痛絕。為此老百姓們經常把土匪的事情報到官府,要官府帶兵前來剿滅這夥喪盡天良的土匪,為老百姓除去這一夥害人精。當地官府也多次帶兵前來剿匪,可是,土匪的老巢堡壘堅固,又山高路險。每一次官兵前來剿匪,都是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後來,這夥土匪看看官兵都拿他們沒有辦法,更是越來越囂張,竟敢肆無忌憚地跑到城裏去搶劫商鋪,這時候才驚動了朝廷。皇上知道了有這麽一夥膽大妄為的土匪以後非常氣憤,他就派當朝最厲害的將軍趙雲龍親自掛帥,帶兵五萬,戰將五十名前去剿匪。


    土匪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自認為自己十分強大,不把官府放在眼裏。可是,在趙雲龍帶領的正規官兵麵前,他們就成了雞蛋碰石頭了。官兵來到這裏以後不到半天的工夫,他們就攻破了山門。五十員戰將加上五萬大軍,根本沒把這夥土匪放在眼裏。他們掄起手中的大刀長槍,殺起土匪來像是切瓜割菜一般,時間不長就把這夥無惡不作的土匪給消滅了。後來,官兵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發現了李玉秀和她的孩子天賜。這時候的天賜已經六歲了,長得甚是招人喜歡。大將軍趙雲龍第一眼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就起了憐憫之心。他知道孩子和他娘是被土匪搶上山來的,他便心中有數了。他私自讓他的親信,秘密地把天賜帶到了京城好生伺候。趙將軍知道李玉秀是天賜的親生母親以後,也沒有再為難她,便放了她一條生路,讓她自己下山自謀生路去了。


    李玉秀下山以後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既沒有親戚又沒有親朋好友,更沒有地方可投奔,她為了活命隻能是到處乞討為生。現在又是隆冬季節,她每天饑一頓飽一頓地四處流浪,時間不長她的身體就受不了了得了傷寒病。她身無分文,根本就沒有錢看病取藥,隻能拖著病重的身體繼續沿路要飯。有一天,她實在是撐不住了就暈倒在了路旁。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等到她清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一間破屋裏的一張床上。此時李玉秀隻覺得渾身疼痛口渴難耐,她便試著想爬起來找一點水喝,一下子卻從床上掉了下來。這時候,從外麵進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男人,對掉在床下麵的李玉秀說道:“謝天謝地你可醒了,你已經在這裏睡了三天三夜了。”這個人說著趕忙把李玉秀扶到床上,之後又出去端來了一碗水讓李玉秀喝下。李玉秀這才問道:“我這是在哪裏?是大哥救的我嗎?”


    原來,當時李玉秀正好暈倒在路旁,一直到了快黑天的時候。才被在外麵給人家幹石匠活的王三,在幹完活回家的時候看到了她。王三見李玉秀還活著,就把她背回了自己的家裏。給她找來了大夫看了病又買了藥,算是救了李玉秀一命。李玉秀知道了實情以後心裏非常感動,也正好是在她走投無路的時候救了她。她流著眼淚對王三謝道:“多謝大哥的救命之恩,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您的大恩大德。”


    從這以後,李玉秀就住在王三家裏養病,這一養就是一個多月。這期間她見王三是一個光棍,又是一個石匠,看著他也是一個老實可靠的人,後來就嫁給了他。李玉秀當時想:王三雖然是窮了一點,但是,他是一個好人。嫁給他以後,就不用再到處流浪要飯了,總算是能過上一個安穩日子,也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再說趙雲龍回到京城以後,對皇上匯報了剿匪的戰況。皇上聽了十分高興,對趙雲龍和他率領的官兵進行了論功行賞。到了晚上,趙雲龍回到家裏,便和夫人商量著想收養天賜的事。夫人一聽要收養一個土匪的兒子時,是一百個的不答應。可是,後來當她看到天賜本人的時,看到了這個招人喜愛的小男孩的時候,她也沒有再說什麽。


    原來趙雲龍和夫人都四十多歲了,隻生下了兩個閨女。多年來,他們夫妻二人為了趙家傳宗接代的大事著想,一直想收養一個男孩。可是,也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也該著他們和天賜有緣,在土匪窩裏救了他。後來他們收養了天賜以後,又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趙揚。從這以後,趙揚就成了將軍府裏的小主人了。一家人天天看著這麽一個招人喜歡的小男孩,高興得晚上做夢都能笑醒。後來趙雲龍為了培養兒子,他專門找了一個有名的教書先生,來到他的將軍府裏教趙揚讀書。等到趙揚慢慢地長大了幾歲,趙雲龍又親自教他練武。再後來他又在趙揚讀書之餘,教他學習兵法和排兵布陣。趙揚小小的年紀已是聰明過人,不論是先生教他的四書五經,還是父親教給他的十八般武藝和兵法,他是一學就會。不知不覺間趙楊在將軍府裏已經生活了十三年了,教書先生換了一個又一個,趙雲龍也已經把他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都傳授給了趙揚。


    就在這一年裏,朝廷開科考試為國家招賢納士。趙揚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一舉奪得了文武雙狀元。在殿試的時候,皇上第一眼就看中了這位一表人才的狀元郎。見他不但文采出眾還武藝超群,真是滿心的喜歡。他讓當朝宰相做媒,把自己的七公主許配給了趙揚,招趙揚為駙馬。趙揚真是大登科後小登科,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全讓他一個人給攤上了。


    幾年以後的一天,文武百官正在朝上議事。就在這個時候,突然西北邊關傳來急報。說有鄰邦國家軍隊入侵我國,現在數萬賊兵已打進我國境內一百多裏地了。他們所到之處是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邊境居民正在飽受著外族賊兵的入侵和蹂躪。皇上看了急報以後,趕忙和文武大臣商議禦敵之策。可是,他們現在過得太平日子已經太久了。像當年趙雲龍一樣的將軍,都已經是年紀太大了,大多都已經卸甲回家養老去了。現在邊關告急,朝廷上一時還真沒有合適的人選掛帥帶兵出征。


    趙揚此時看見外邦賊兵犯境,國家有難,他心裏翻江倒海地也不平靜。他想:我憑著自己的真本事得到了文武雙狀元,受得了皇上天大的恩賜。可是,我現在是寸功未立,實在是有愧於朝廷,有愧於國家。想到這裏他便主動請纓,願意掛帥帶兵到西北邊疆殺敵保國。皇上見趙揚主動請求掛帥出征,他當時雖然是有一點舍不得他去,可是,朝廷上臨時還真的沒有合適的將軍掛帥。後來皇上思量再三還是同意了趙揚的請求,讓他掛帥出征。


    有軍情猶如救火,趙揚幾天以後就點齊了十萬大軍,戰將千員,浩浩蕩蕩地開往西北邊關去了。現在的趙楊,他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因為從小就得到了他養父趙雲龍的真傳。他又熟讀兵書,排兵布陣早已用的是滾瓜爛熟,今天正好有了他的用武之地。大軍來到邊關以後,趙揚並沒有急於開戰,而是讓長途跋涉的將士們休整了三天。在這三天裏,他又派出多路探子,摸清了敵方的實際情況以後,製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戰計劃,這才對入侵的賊兵發起了進攻。囂張跋扈的賊兵,聽說帶兵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以後,他們根本就沒有把趙揚放在眼裏。這樣正應了兵書上說的,驕兵必敗的道理。開戰後一個多月裏,賊兵是節節敗退。就在快要把賊兵趕出邊境線的時候,他們熟知了趙揚的作戰方法,趕忙調整了作戰方案,這樣敵我雙雙就打開了拉鋸戰。


    僵持了幾個月以後,趙揚又做了戰術調整,改變了一鼓作氣,速戰速決的方法。而是對賊兵采取了誘敵深入,尖兵騷擾,各個擊破的靈活作戰方針。就這樣,趙揚帶著大軍在西北邊關一戰就是一年多。後來憑借著他的聰明智慧,和十萬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不但把賊兵打出了邊境,趙揚還帶領大軍打過邊境線,深入到敵國境內五十多裏地。這時候,才讓敵國的大王慌了神。他心想:中國一個小夥子,帶兵打仗都這麽厲害,看來是我們失算了,中國一定是人才濟濟不可小覷。後來他便主動提出停戰求和,並且保證以後不再在兩國邊境挑起事端。承諾以後年年向中國進貢,兩國世代修好。趙揚這時候才領著十萬大軍撤回到自己的國家境內,然後向朝廷報捷。得到了皇上恩準後,趙揚便在邊境上留下一部分部隊鎮守邊關以外,他這才帶領大軍班師凱旋回朝了。


    皇上見趙揚凱旋歸來是龍顏大悅,見他為朝廷解決了一個天大的後顧之憂,並為國家爭了光,替朝廷揚了威。便封趙揚為大將軍,西北王,並賜王府一處。從此以後趙揚是一步登天,成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人敬畏的大功臣。


    過了幾年,趙揚的養父母趙雲龍夫婦已經去世了。趙楊並沒有忘了養父養母的養育之恩,他披麻戴孝,風風光光地安葬了他們。現在他看看自己已是一個赫赫有名的西北王,家裏的金銀財寶堆積如山,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這時候,趙楊又想起了,讓他時時刻刻都在掛念的親生母親。他便一刻也不停留地讓他的心腹之人,再到當年鬧土匪的地方,那個兩省交界處,去尋找他的母親李玉秀的下落。他想:不管母親現在是不是還活在世上,我一定要找到她,就是去世了也好知道她的墳頭在哪裏?逢年過節的時候,也好去給她燒紙掃墓。


    時間不長,他派出去的人還真找到了他的母親李玉秀。原來,她嫁給石匠王三以後,雖然日子過得安穩了,但是他們生活得還是十分貧窮。王三幹石匠活掙得那點錢,就連他們兩個人平常吃飯穿衣都不夠,更沒有餘錢蓋屋了。當初他們的那兩間破舊的茅屋,到現在是既不能擋寒也不能遮雨了。在趙楊安排親信尋找親生母親的前三年年,石匠王三因常年在外幹著勞累的石匠活,後來身上累得留下了病根。家裏又沒有錢給他看病抓藥,他活到六十多歲時候就死了,現在隻剩下李玉秀一個人,孤苦伶仃地艱難度日。


    趙揚找到了親生母親以後,也沒敢向皇上隱瞞實情,他把他們母子二人前前後後的實情全部告訴了皇上。皇上聽了以後,不但沒有生氣,還讚揚趙揚為人誠實善良,孝心可嘉。讓趙揚把他的母親李玉秀帶到了後宮,皇上和皇後親自接見了李玉秀。他們見李玉秀雖然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但是她還依然是風韻猶存,舉止大方,一身的富貴相。哪裏像是一個飽經風霜,受了多年苦的村婦。皇上見了以後非常高興,為了表彰她生了一個這麽有才華的兒子。關鍵時刻,為國家解難,替朝廷分憂,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趙楊是一個有功之臣。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和他的親生母親分不開的。皇上就封李玉秀為一品誥命夫人,世世代代世襲國家俸祿。隻有到了現在,受盡磨難的李玉秀才算是苦盡甘來,也終於應了當時那位老道士的話,過上了大富大貴的日子,封了一品誥命夫人。


    後來皇上又準許趙揚,回到父親張善財的老家。在他們張家的老墓地裏,又重新風風光光地,為自己的親生父親張善財建了一座衣冠塚。從此以後,張家也和皇家攀上了親戚,他們世世代代享受皇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寸石齋誌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寸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寸石並收藏寸石齋誌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