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馮軍幾人前往機場,隻剩下李總和張記2人。
坐在魚館茶室裏,張記看向外麵的包間,感覺有些格格不入。
魚館吃魚,茶室喝茶,怎麽都感覺有一些違和感。
李總看出張記的違和感,說道。“魚館茶室,是不是感覺有些不合?”
張記點頭,說道。“有這種感覺,魚是腥物,茶是淨物,兩種事物格格不入。”
李總笑著解釋道。“這間茶室是老板的私人茶室,是紀念他父親建的。”
“他父親是打魚的,打了一輩子魚,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老了老了,喜歡上喝茶,尤其是正山小種。”
“可惜啊,老人家好日子沒過上幾天,隻喝了4年小種。中午休息時,躺下就沒有起來。”
“老人打魚,最喜歡的還是吃魚。船上支鍋,清水煮魚。後來條件好了,慢慢也就變著花樣吃魚。”
“木桶魚是後來改進做法,多了很多花裏胡哨的東西,唯獨少了簡單。”
“世間事最是簡單,一撇一捺,多了一個人,也就多了麻煩,變得複雜。”
“龍多天旱,媳婦多了難吃飯,人多就亂。道理啊,隻有幾個簡單的字,蘊含複雜的道理。”
聽完李總故事,再次打量茶室,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魚館,茶室,格格不入,因為父親的思念,結合在一起。
張記不知道應該說什麽,說什麽才能表達兒子思念父親的思念。
想到他的父親,張記不由搖頭。
張梁子喜歡喝酒,愛好鬧事,最有能耐的就是驢踢馬槽窩裏橫。
這是張記對張梁子的印象,也是張記對張梁子刻板印象。
“真羨慕這樣的父子情。”
李總一笑,說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以為這是故事的全部。”
“故事還有另外一半,父親之所以喜歡和正山小種,是因為兒子將過期的茶葉拿回家。父親不識貨,以為是好茶葉,平時舍不得喝,隻有想念兒子的時候才會喝。”
“深圳變遷,改革洪流。兒子一直在外麵忙著事業,一年隻有逢年過節時候回家。有幾次,春節也沒有回家。”
“還有幾次,兒子路過家門前,車子停在家門前,下了車卻沒有進家門。父親站在門口看著兒子下車,喜悅慢慢變成難過。”
“一盒50g茶葉,喝了4年沒有喝完。老人走的時候,茶葉還剩一半。你猜兒子看到茶葉是什麽心情。”
張記臉色難看,搖搖頭,沒有說話。
李總接著說道。“兒子看到茶葉,看了看日期,發現茶葉過期了,直接丟掉了。”
“母親撿回來茶葉,然後和老人骨灰放在一起入土。過了兩年,春節團圓飯時,母親喝了一口茶,知道是正山小種,說起往事。”
“可是,這些有什麽用。人已經死了,死了就是死了。初一,兒子跑到父親墳前磕了三個頭,思念慢慢照進現實。”
張記歎氣,仰頭看向茶室房頂,說道。“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李總說道。“人啊,總是學不到書中的道理,所以說啊,盡信書不如無書。可是,書中的道理,何嚐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經驗。”
一句提醒張記,張記想起穆沙拉夫的問題,具體的問題已經忘了,隻記住賺錢的意義。
看向李總,張記感覺以李總閱曆,肯定有他獨特見解。
李老三,一個可以讓翡翠店降價百萬的名字。
幾十年風雨經曆,黑白灰轉變,閱曆何其豐富。
“李總,有一個困擾我,能否請您幫我解惑?”
李總說道。“你說。”
張記緊抿嘴唇,猶豫著怎麽說。
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傻,似乎不是常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李總,有人給我說很多話,問了我很多問題,時間過了幾天,我已經記不清當時他說的話,唯獨記住一個問題,那就是人賺錢的意義?”
服務員端著茶具,來到茶室。
無煙煤點燃,慢慢在紫砂茶爐中燃燒。
茶水慢慢煮沸,服務員行雲流水泡茶,給兩人倒茶。
李總端起茶碗,輕輕抿一口,說道。“這茶啊,還是這個味道。”
“可是,我不喜歡這種優雅方式。”
揮手讓服務員離開,李總用手抓起茶葉直接丟到公道杯裏,拿起茶壺倒水。
熱水衝泡,正山小種在熱水中上下浮動,頗有韻律。
“人啊,是複雜動物,喜歡把簡單事情複雜化。喝茶就是喝茶,哪裏需要這麽多步驟。”
“年輕時候,泥腿子趟泥混日子,有上頓沒有下頓,最想的就是天天能夠吃飽飯。”
“發了家,能夠吃飽飯了,看著身邊人穿新衣吃好飯,住新房,開新車,想著自己一定要過上這樣的日子。”
“小富日子,那就更了不得了。天天做新郎,夜夜換新娘。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衣不厭美,女不厭新。”
“後來栽了跟頭,吃了年半公家飯。出來以後,發現世界都變了,不再是年輕的樣子。跟著本家叔倒騰水貨,我叔也是狠人,愣是三年沒有給我一分錢。”
“三年的時間啊,你能想到一個小夥子身上沒有錢的窘迫。血氣旺盛,看著街邊的女人,眼睛冒綠光,也隻能看著。”
“找了一個不嫌棄我窮的女人結婚。那時候是真窮,結婚的衣服還有補丁,也沒有給女人下聘禮。”
“第四年,我叔將四年的工資一次性開給我,手裏有點資本。順著路子趟路,慢慢走出一條路。”
“一晃眼,過了四十。讀了幾本書,聽了幾節課,才明白一些書中的道理。”
“你問我賺錢的意義,錢就是錢,能有什麽意義。賺錢不需要意義,花錢才需要意義。”
“張記,你要相信一點,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愛來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錢也是這樣,怎麽花出去的,就能怎麽賺來。”
“人生是一條直線,起點是生,終點是死。生死之間,這就是人生的長度。人生不僅有長度,還有寬度。”
“人生階段,每一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事情,該經曆的事一件不會少,該走的彎路也不會少一個彎。”
“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經曆,等你經曆足夠時,你就會發現,所有問題都會給你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或者不是最好的,確是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經曆捶打你的心髒,閱曆豐富你的腦子,事故管住你的嘴巴,故事告訴你最後的結局。”
張記仰著頭,看向隔斷空隙中的天空。
目有所擋,看不見整片天空。
井蛙之見,篤於時也。時到,天地同力見天地。
雖然不懂李總的話,張記還是沒有再開口。
淺薄的年紀,淺薄的經曆,不能回答歲月的答案。
“李總,我還是不懂,不過我會去做。”
李總一笑,喝完公道杯裏的茶,接著說道。“張記,人都是不太聰明的人,所以啊,不要著急。”
“你帶了玉佛,我知道你的心思。還是那句話,我李老三不是沒有容人之量的人,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怪你。”
“但是,你還是送給我一尊我喜歡的玉佛。今天,講了魚館茶室故事,說了一點人生感悟,我最後再送你兩句話。”
“第一句,做人要堂堂正正,隱忍低調。堂堂正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人生在世,最多的事是為難,事事為難,人人為難,為難也要堂堂正正。”
“隱忍低調更難,少年心性,快馬恣意,最是心猿意馬。心猿意馬才要收心,收的住心,守得住心,才能含笑九泉。”
“第二句,做事要光明正大,粗細密謀。你在白沙瓦屬於撈偏門,這樣不行。時代變了,撈偏門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尤其是國外撈偏門國內出手。”
“事不密則不成。一字升天,一字落地,全在一字之差,何其繆也。”
張記坐直身子,問道。“李總,我要是遇到事情,應該怎麽做?”
李總喝了半杯茶,放下茶杯,突出口中茶葉,說道。“老章這裏隻有紅茶,喝著真不舒服。”
“遇到事情怎麽辦,你說能怎麽辦?任何事情,都有解決的方法,找到這個方法就能解決事情。”
“身在局內,要有心跳出局內的能力,身成為局外人,才能目明耳清。心在局外,要有身在局內的手段,局內解決事情。”
張記記住李總說的話,此時此刻,他後悔沒有帶錄音筆,不能將李總說的全部記錄下來。
煩躁的時候聽一聽,絕對比任何雞湯更有營養。
李總說的再有道理,也需要實踐去做,需要張記自己實踐。
馮軍打來電話,貨物全部交接,會計已經打賬。
張記開著免提,李總也聽到馮軍的話。
“下午的四點飛機?”
張記點頭,說道。“是的。”
李總一笑,說道。“走吧,提前是一個好習慣,不要耽誤班機。”
向李總鞠躬告別,坐在去機場的車上,張記感覺學到很多。
一個人情,一尊玉佛,換來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人生經驗。
飛機起飛,俯瞰城市,張記知道他還會在這裏。
坐在魚館茶室裏,張記看向外麵的包間,感覺有些格格不入。
魚館吃魚,茶室喝茶,怎麽都感覺有一些違和感。
李總看出張記的違和感,說道。“魚館茶室,是不是感覺有些不合?”
張記點頭,說道。“有這種感覺,魚是腥物,茶是淨物,兩種事物格格不入。”
李總笑著解釋道。“這間茶室是老板的私人茶室,是紀念他父親建的。”
“他父親是打魚的,打了一輩子魚,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老了老了,喜歡上喝茶,尤其是正山小種。”
“可惜啊,老人家好日子沒過上幾天,隻喝了4年小種。中午休息時,躺下就沒有起來。”
“老人打魚,最喜歡的還是吃魚。船上支鍋,清水煮魚。後來條件好了,慢慢也就變著花樣吃魚。”
“木桶魚是後來改進做法,多了很多花裏胡哨的東西,唯獨少了簡單。”
“世間事最是簡單,一撇一捺,多了一個人,也就多了麻煩,變得複雜。”
“龍多天旱,媳婦多了難吃飯,人多就亂。道理啊,隻有幾個簡單的字,蘊含複雜的道理。”
聽完李總故事,再次打量茶室,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魚館,茶室,格格不入,因為父親的思念,結合在一起。
張記不知道應該說什麽,說什麽才能表達兒子思念父親的思念。
想到他的父親,張記不由搖頭。
張梁子喜歡喝酒,愛好鬧事,最有能耐的就是驢踢馬槽窩裏橫。
這是張記對張梁子的印象,也是張記對張梁子刻板印象。
“真羨慕這樣的父子情。”
李總一笑,說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以為這是故事的全部。”
“故事還有另外一半,父親之所以喜歡和正山小種,是因為兒子將過期的茶葉拿回家。父親不識貨,以為是好茶葉,平時舍不得喝,隻有想念兒子的時候才會喝。”
“深圳變遷,改革洪流。兒子一直在外麵忙著事業,一年隻有逢年過節時候回家。有幾次,春節也沒有回家。”
“還有幾次,兒子路過家門前,車子停在家門前,下了車卻沒有進家門。父親站在門口看著兒子下車,喜悅慢慢變成難過。”
“一盒50g茶葉,喝了4年沒有喝完。老人走的時候,茶葉還剩一半。你猜兒子看到茶葉是什麽心情。”
張記臉色難看,搖搖頭,沒有說話。
李總接著說道。“兒子看到茶葉,看了看日期,發現茶葉過期了,直接丟掉了。”
“母親撿回來茶葉,然後和老人骨灰放在一起入土。過了兩年,春節團圓飯時,母親喝了一口茶,知道是正山小種,說起往事。”
“可是,這些有什麽用。人已經死了,死了就是死了。初一,兒子跑到父親墳前磕了三個頭,思念慢慢照進現實。”
張記歎氣,仰頭看向茶室房頂,說道。“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李總說道。“人啊,總是學不到書中的道理,所以說啊,盡信書不如無書。可是,書中的道理,何嚐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經驗。”
一句提醒張記,張記想起穆沙拉夫的問題,具體的問題已經忘了,隻記住賺錢的意義。
看向李總,張記感覺以李總閱曆,肯定有他獨特見解。
李老三,一個可以讓翡翠店降價百萬的名字。
幾十年風雨經曆,黑白灰轉變,閱曆何其豐富。
“李總,有一個困擾我,能否請您幫我解惑?”
李總說道。“你說。”
張記緊抿嘴唇,猶豫著怎麽說。
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傻,似乎不是常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李總,有人給我說很多話,問了我很多問題,時間過了幾天,我已經記不清當時他說的話,唯獨記住一個問題,那就是人賺錢的意義?”
服務員端著茶具,來到茶室。
無煙煤點燃,慢慢在紫砂茶爐中燃燒。
茶水慢慢煮沸,服務員行雲流水泡茶,給兩人倒茶。
李總端起茶碗,輕輕抿一口,說道。“這茶啊,還是這個味道。”
“可是,我不喜歡這種優雅方式。”
揮手讓服務員離開,李總用手抓起茶葉直接丟到公道杯裏,拿起茶壺倒水。
熱水衝泡,正山小種在熱水中上下浮動,頗有韻律。
“人啊,是複雜動物,喜歡把簡單事情複雜化。喝茶就是喝茶,哪裏需要這麽多步驟。”
“年輕時候,泥腿子趟泥混日子,有上頓沒有下頓,最想的就是天天能夠吃飽飯。”
“發了家,能夠吃飽飯了,看著身邊人穿新衣吃好飯,住新房,開新車,想著自己一定要過上這樣的日子。”
“小富日子,那就更了不得了。天天做新郎,夜夜換新娘。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衣不厭美,女不厭新。”
“後來栽了跟頭,吃了年半公家飯。出來以後,發現世界都變了,不再是年輕的樣子。跟著本家叔倒騰水貨,我叔也是狠人,愣是三年沒有給我一分錢。”
“三年的時間啊,你能想到一個小夥子身上沒有錢的窘迫。血氣旺盛,看著街邊的女人,眼睛冒綠光,也隻能看著。”
“找了一個不嫌棄我窮的女人結婚。那時候是真窮,結婚的衣服還有補丁,也沒有給女人下聘禮。”
“第四年,我叔將四年的工資一次性開給我,手裏有點資本。順著路子趟路,慢慢走出一條路。”
“一晃眼,過了四十。讀了幾本書,聽了幾節課,才明白一些書中的道理。”
“你問我賺錢的意義,錢就是錢,能有什麽意義。賺錢不需要意義,花錢才需要意義。”
“張記,你要相信一點,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愛來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錢也是這樣,怎麽花出去的,就能怎麽賺來。”
“人生是一條直線,起點是生,終點是死。生死之間,這就是人生的長度。人生不僅有長度,還有寬度。”
“人生階段,每一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事情,該經曆的事一件不會少,該走的彎路也不會少一個彎。”
“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經曆,等你經曆足夠時,你就會發現,所有問題都會給你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或者不是最好的,確是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經曆捶打你的心髒,閱曆豐富你的腦子,事故管住你的嘴巴,故事告訴你最後的結局。”
張記仰著頭,看向隔斷空隙中的天空。
目有所擋,看不見整片天空。
井蛙之見,篤於時也。時到,天地同力見天地。
雖然不懂李總的話,張記還是沒有再開口。
淺薄的年紀,淺薄的經曆,不能回答歲月的答案。
“李總,我還是不懂,不過我會去做。”
李總一笑,喝完公道杯裏的茶,接著說道。“張記,人都是不太聰明的人,所以啊,不要著急。”
“你帶了玉佛,我知道你的心思。還是那句話,我李老三不是沒有容人之量的人,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怪你。”
“但是,你還是送給我一尊我喜歡的玉佛。今天,講了魚館茶室故事,說了一點人生感悟,我最後再送你兩句話。”
“第一句,做人要堂堂正正,隱忍低調。堂堂正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人生在世,最多的事是為難,事事為難,人人為難,為難也要堂堂正正。”
“隱忍低調更難,少年心性,快馬恣意,最是心猿意馬。心猿意馬才要收心,收的住心,守得住心,才能含笑九泉。”
“第二句,做事要光明正大,粗細密謀。你在白沙瓦屬於撈偏門,這樣不行。時代變了,撈偏門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尤其是國外撈偏門國內出手。”
“事不密則不成。一字升天,一字落地,全在一字之差,何其繆也。”
張記坐直身子,問道。“李總,我要是遇到事情,應該怎麽做?”
李總喝了半杯茶,放下茶杯,突出口中茶葉,說道。“老章這裏隻有紅茶,喝著真不舒服。”
“遇到事情怎麽辦,你說能怎麽辦?任何事情,都有解決的方法,找到這個方法就能解決事情。”
“身在局內,要有心跳出局內的能力,身成為局外人,才能目明耳清。心在局外,要有身在局內的手段,局內解決事情。”
張記記住李總說的話,此時此刻,他後悔沒有帶錄音筆,不能將李總說的全部記錄下來。
煩躁的時候聽一聽,絕對比任何雞湯更有營養。
李總說的再有道理,也需要實踐去做,需要張記自己實踐。
馮軍打來電話,貨物全部交接,會計已經打賬。
張記開著免提,李總也聽到馮軍的話。
“下午的四點飛機?”
張記點頭,說道。“是的。”
李總一笑,說道。“走吧,提前是一個好習慣,不要耽誤班機。”
向李總鞠躬告別,坐在去機場的車上,張記感覺學到很多。
一個人情,一尊玉佛,換來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人生經驗。
飛機起飛,俯瞰城市,張記知道他還會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