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蓄水水庫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這是老臣製定的我大秦軍隊以後的待遇。”
南陽之戰結束以後,李言便有一個想法,那便是,削減軍隊的數量。
此時的大秦,常備軍四十萬,加上各個地方軍隊,總人數近百萬。
雖然說,現在秦國軍隊的待遇不是很高。
但是,百萬大軍的消耗是巨大的。
而攻略南陽期間,李言發現,秦軍可以用八萬擊敗十幾萬楚軍。
於是,李言便希望,通過減少軍隊數量,但是提高軍隊質量來緩解秦國麵臨的軍隊人數過多問題。
按照李言的計劃,秦國將會大規模減少各地方駐軍。
挑選各地精銳士兵,成為秦國的常備軍隊。
李言打算將秦國軍隊的數量,控製在五十萬左右。
這五十萬是可以身披鐵甲,隨時拉出來和敵軍廝殺的存在。
說白了,李言要的是五十萬戰兵。
所以,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李言決定,改變秦國現有軍隊的模式。
之前 秦國軍隊對外戰爭,往往是常備軍加上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
這其中,常備軍是精銳,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更像炮灰,輔兵。
而每一次大戰,死亡的主要人員,恰恰是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
畢竟,他們裝備差,訓練差,戰力低。
死亡率高自然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不過,滾河一戰,讓李言意識到,在大多數情況下,精銳的戰兵,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
所以,李言才有如今的想法。
李言拿過羋丹的報告看了起來。
在羋丹的報告中,秦國軍隊會進行改變,其中,步軍維持在三十五萬的規模,水軍維持在七萬的規模,而騎兵,則維持在八萬的規模。
這五十萬軍隊,將成為秦國的常備軍。
待遇會比之前提高很多,首先是軍餉,改編以後的秦軍士兵軍餉,從直接發糧食,布帛,改為了發錢。
每一名士兵一個月的軍餉是三百文錢。
這是固定的軍餉,另外,每到冬天和夏天,都可以領取一套冬裝和夏裝。
此外,在冬天,士兵還可以得到額外的一些錢,比如說,在冬天,每個月還可以額外領到一百文錢,用於購買煤炭等燃料。
而士兵所需要的糧食,則由國家承擔。
對於這個標準,李言並沒有什麽意見。
……
秦?大刀闊斧的進行軍隊改革這件事情,自然瞞不過其他國家。
不過,對於秦國大量減少軍隊人數這種做法,其他國家表示不是很了解。
不過,相比於關注秦國軍隊的人數問題,這段時間,其他國家對於秦國軍隊擁有的一些武器裝備,更感興趣。
像紙甲這種盔甲,讓其他國家非常有興趣。
畢竟,紙甲這種盔甲,重量輕,防禦能力也不算差,生產還簡單,實在是很誘人的東西。
不過,其他國家也明白,想要大量裝備紙甲,得先解決紙張的問題,沒有大量廉價的紙張,拿什麽低成本的製造紙甲。
所以,這段時間,各個國家都希望把秦國的竹紙製造技術拿到手。
不過,因為秦國的竹紙製造采取的是流水線生產,單一工匠隻知道造紙過程當中的一步而已。
所以,想要了解竹紙製造過程的全部內容,需要將所有製造過程當中涉及的工匠全部弄到手。
因此,各國目前還無法全麵了解竹紙的製造過程。
而相比於竹紙的製造,其他國家更在意的其實是陌刀的製造技術。
此次秦伐楚之戰,秦軍當中,武裝陌刀的人數超過萬人,如此眾多的人武裝了陌刀,足以說明,秦國已經掌握了陌刀的鍛造技術。
對於陌刀這種大刀的鍛造技術,眼饞的國家可不止一個。
所以,相比於竹紙,陌刀鍛造技術,更讓其他國家看重。
事實上,新的軍事技術出現以後,想要完全保密,是非常困難的。
李言不久前已經得到情報,楚國已經開始在他們水軍的樓船上麵加裝拍杆了。
不單單是楚國,但凡有水軍的國家,都開始在他們的樓船上麵加裝拍杆,以提高水戰當中,樓船的戰鬥力。
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新的軍事技術一出現,注定了其會迅速成為眾多國家的重點關注項目。
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頻繁的戰爭更加讓新的軍事技術倍受關注。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言才在攻楚剛剛結束的時候,便想在攻魏或者攻鄭,因為李言清楚,時間拖的越久,李言為秦國爭取到的軍事領先優勢便越小。
……
“陛下,探查穀河徑的人回來了。”
“哦,宣其進來。”
“喏!”
“參見陛下,這是繪製的穀河徑地形圖。”
“立刻拿上來。”
李言攤開穀河徑的地形圖,立刻仔細觀看了起來。
穀河徑全長大約是兩百七十六裏左右。
這個長度算不得長,但是,穀河徑全程隻能走獨輪車,還是單向的。
這意味著,如果想依靠穀河徑進行糧食物資補給,其的困難程度是非常高的。
因為,穀河徑過於狹小,在進行運輸的時候,隻能使用獨輪車進行單向運輸。
這意味著,一支運輸隊伍,需要先把物資運輸到目的地,再空車返回。
其中,不能有第二支運輸隊伍進入穀河徑,不然的話,兩支隊伍會在穀河徑當中,迎麵相遇,從而堵死穀河徑。
在一個運輸周期結束以前,不可能派出第二隊運輸隊伍,這種運輸模式,注定不可能成為大軍的補給方式。
而李言之所以如此看重穀河徑,是因為 李言之前發現,穀河徑這條路線,其實是千萬年來,流經其中的小河衝刷形成的。
穀河徑兩側,基本都是山地。
所以,李言便有一個設想,那便是,在穀河徑的兩頭,各建立一座堤壩,將流經穀河徑的河水攔截住。
如此,慢慢的積累,讓穀河徑被水淹沒。
其實,就相當於建立一個蓄水水庫。
隻是,李言這個水庫,不是用來蓄水的,而是用來進行運輸的。
隻要讓河水蓄滿穀河徑,這樣,一條原先運輸困難的山間小徑,便可以變成,行船走水的水路了。
水路運輸將可以滿足幾十萬大軍的糧食補給需求。
南陽之戰結束以後,李言便有一個想法,那便是,削減軍隊的數量。
此時的大秦,常備軍四十萬,加上各個地方軍隊,總人數近百萬。
雖然說,現在秦國軍隊的待遇不是很高。
但是,百萬大軍的消耗是巨大的。
而攻略南陽期間,李言發現,秦軍可以用八萬擊敗十幾萬楚軍。
於是,李言便希望,通過減少軍隊數量,但是提高軍隊質量來緩解秦國麵臨的軍隊人數過多問題。
按照李言的計劃,秦國將會大規模減少各地方駐軍。
挑選各地精銳士兵,成為秦國的常備軍隊。
李言打算將秦國軍隊的數量,控製在五十萬左右。
這五十萬是可以身披鐵甲,隨時拉出來和敵軍廝殺的存在。
說白了,李言要的是五十萬戰兵。
所以,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李言決定,改變秦國現有軍隊的模式。
之前 秦國軍隊對外戰爭,往往是常備軍加上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
這其中,常備軍是精銳,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更像炮灰,輔兵。
而每一次大戰,死亡的主要人員,恰恰是臨時征召的地方軍隊。
畢竟,他們裝備差,訓練差,戰力低。
死亡率高自然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不過,滾河一戰,讓李言意識到,在大多數情況下,精銳的戰兵,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
所以,李言才有如今的想法。
李言拿過羋丹的報告看了起來。
在羋丹的報告中,秦國軍隊會進行改變,其中,步軍維持在三十五萬的規模,水軍維持在七萬的規模,而騎兵,則維持在八萬的規模。
這五十萬軍隊,將成為秦國的常備軍。
待遇會比之前提高很多,首先是軍餉,改編以後的秦軍士兵軍餉,從直接發糧食,布帛,改為了發錢。
每一名士兵一個月的軍餉是三百文錢。
這是固定的軍餉,另外,每到冬天和夏天,都可以領取一套冬裝和夏裝。
此外,在冬天,士兵還可以得到額外的一些錢,比如說,在冬天,每個月還可以額外領到一百文錢,用於購買煤炭等燃料。
而士兵所需要的糧食,則由國家承擔。
對於這個標準,李言並沒有什麽意見。
……
秦?大刀闊斧的進行軍隊改革這件事情,自然瞞不過其他國家。
不過,對於秦國大量減少軍隊人數這種做法,其他國家表示不是很了解。
不過,相比於關注秦國軍隊的人數問題,這段時間,其他國家對於秦國軍隊擁有的一些武器裝備,更感興趣。
像紙甲這種盔甲,讓其他國家非常有興趣。
畢竟,紙甲這種盔甲,重量輕,防禦能力也不算差,生產還簡單,實在是很誘人的東西。
不過,其他國家也明白,想要大量裝備紙甲,得先解決紙張的問題,沒有大量廉價的紙張,拿什麽低成本的製造紙甲。
所以,這段時間,各個國家都希望把秦國的竹紙製造技術拿到手。
不過,因為秦國的竹紙製造采取的是流水線生產,單一工匠隻知道造紙過程當中的一步而已。
所以,想要了解竹紙製造過程的全部內容,需要將所有製造過程當中涉及的工匠全部弄到手。
因此,各國目前還無法全麵了解竹紙的製造過程。
而相比於竹紙的製造,其他國家更在意的其實是陌刀的製造技術。
此次秦伐楚之戰,秦軍當中,武裝陌刀的人數超過萬人,如此眾多的人武裝了陌刀,足以說明,秦國已經掌握了陌刀的鍛造技術。
對於陌刀這種大刀的鍛造技術,眼饞的國家可不止一個。
所以,相比於竹紙,陌刀鍛造技術,更讓其他國家看重。
事實上,新的軍事技術出現以後,想要完全保密,是非常困難的。
李言不久前已經得到情報,楚國已經開始在他們水軍的樓船上麵加裝拍杆了。
不單單是楚國,但凡有水軍的國家,都開始在他們的樓船上麵加裝拍杆,以提高水戰當中,樓船的戰鬥力。
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新的軍事技術一出現,注定了其會迅速成為眾多國家的重點關注項目。
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頻繁的戰爭更加讓新的軍事技術倍受關注。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言才在攻楚剛剛結束的時候,便想在攻魏或者攻鄭,因為李言清楚,時間拖的越久,李言為秦國爭取到的軍事領先優勢便越小。
……
“陛下,探查穀河徑的人回來了。”
“哦,宣其進來。”
“喏!”
“參見陛下,這是繪製的穀河徑地形圖。”
“立刻拿上來。”
李言攤開穀河徑的地形圖,立刻仔細觀看了起來。
穀河徑全長大約是兩百七十六裏左右。
這個長度算不得長,但是,穀河徑全程隻能走獨輪車,還是單向的。
這意味著,如果想依靠穀河徑進行糧食物資補給,其的困難程度是非常高的。
因為,穀河徑過於狹小,在進行運輸的時候,隻能使用獨輪車進行單向運輸。
這意味著,一支運輸隊伍,需要先把物資運輸到目的地,再空車返回。
其中,不能有第二支運輸隊伍進入穀河徑,不然的話,兩支隊伍會在穀河徑當中,迎麵相遇,從而堵死穀河徑。
在一個運輸周期結束以前,不可能派出第二隊運輸隊伍,這種運輸模式,注定不可能成為大軍的補給方式。
而李言之所以如此看重穀河徑,是因為 李言之前發現,穀河徑這條路線,其實是千萬年來,流經其中的小河衝刷形成的。
穀河徑兩側,基本都是山地。
所以,李言便有一個設想,那便是,在穀河徑的兩頭,各建立一座堤壩,將流經穀河徑的河水攔截住。
如此,慢慢的積累,讓穀河徑被水淹沒。
其實,就相當於建立一個蓄水水庫。
隻是,李言這個水庫,不是用來蓄水的,而是用來進行運輸的。
隻要讓河水蓄滿穀河徑,這樣,一條原先運輸困難的山間小徑,便可以變成,行船走水的水路了。
水路運輸將可以滿足幾十萬大軍的糧食補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