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想說她小時候被繼父侵犯過?雖然在某些方麵她有過激的情緒反應,但沒有一點兒性創傷特征,所以我不覺得她有來自性的……”
搭檔:“不不,我指的不是這個。你看,是這樣:在最開始,她反複強調自己的衣著破舊,然後說明了這是她媽媽造成的。接下來提到,那是繼父要求她媽媽對她惡劣。我們從正常角度看,親生母親不會這麽對自己的孩子,對吧?而她母親之所以這麽做,應該隻有一個原因……”
我:“嗯……我想想……壓力?”
搭檔:“對,生活壓力。也許她母親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工作……是因為疾病?很可能是因為疾病的原因無法工作,也沒有親戚資助,所以家裏的生活來源全依靠那個男人,所以她母親才不得已而順從。”
我:“明白了……”
搭檔:“而且,通過問詢,我也確認她小時候家裏環境並不好,甚至是拮據。因此,她對是否擁有金錢這個問題看得更重,因為擁有金錢對她來說就擁有某種穩定感——這來自她母親因為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對繼父唯命是從的扭曲記憶——她成了直接受害者。”
我:“嗯……根據重現的夢境,她對於貧窮有一種異常的恐懼。”
搭檔:“還有一些小細節指向另一個問題:剛才我問的時候,她說過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彈鋼琴,據說彈得還不錯。以她的家境,彈鋼琴這事兒肯定不是童年學的,應該是她獨立生活之後才學的。她現在也就是20出頭,能有收入不菲的工作就不錯了,怎麽可能掌握那種花掉大量時間的消遣呢?”
我點了點頭:“有道理,想學會彈鋼琴的確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搭檔:“我想你也應該看到,最初她隻是含糊地說自己從事金融行業,而我故意往銀行業誘導,她果然順著說了下去。真的嗎?年紀輕輕就從事銀行業?還麵對大客戶?怎麽可能?”
我:“你是說……她的經濟來源應該是……她的男友?”
搭檔點了點頭:“那個有婦之夫。”
我仔細地順著他的思路想了一陣兒,這的確是合理的解釋。
搭檔:“好了,現在可以整理一下了。首先,差不多可以斷定,她是被一個有錢的已婚男人包養著。那個男人比她大不少,也是她的第一個男人。因為她認為童年的悲慘經曆是源於她母親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導致她對於金錢能帶來的‘安定’極為依賴。再加上源於童年缺失父愛的原因,而那個男人又恰好能彌補這部分,因此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在雙重因素下,她很可能對那個有婦之夫有了很深的感情。而且我猜,她肯定也意識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其實和當初她母親的處境一樣,在感情問題和生活問題上沒有主導能力……哦,對了,這點從她夢中穿著媽媽的舊衣服能看出來,其實這也是一種暗喻……她認為這樣不好,但無論從金錢和感情上,她卻又依賴那個男人……就是這樣,反反複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所以,她應該想過結束和那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非常態關係,去過一種正常化的生活。但是,她對現有的一切又過於依賴,舍不得放棄,所以,通過催眠重現夢境的時候,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她內心深處在反複強調童年的慘境。她怕會失去自己曾夢寐以求的東西:富足和父愛。因此……”
“因此,”搭檔提高聲調,“每當有結束目前這種非正常生活的想法時,她就會重溫童年的慘狀,以此警告自己。我猜,她夢中所說過的‘不要’,就是指這個。”
我點了點頭:“嗯,不要回到過去……可是,因為這個就有這麽激烈的反應嗎?能驚醒她自己的那個叫聲的確很淒慘。”
搭檔想了想:“別忘了,她是個內向、壓抑型的性格。你記得吧?隻有她一個人入睡的時候才會這樣。我認為,與其說她因為恐懼過去的悲慘經曆而慘叫,倒不如說是她因壓抑得過久而發泄才對。”
我仔細順著這個思路捋了一遍:“是的……你說的沒錯……”
搭檔:“她的這種性格也就導致心理醫師對她的心理診療失敗——她需要隱藏的東西太多。如果沒有催眠的話,恐怕至今咱倆還在百思不得……”
我:“停,先別急著說結束語,還有個事兒:她的幻覺。那個幻覺所看到的景象也一定具有某種含義,對吧?另外,你剛提過,關於她的男友是個有婦之夫的問題,你是怎麽確定的?”
搭檔狡猾地笑了:“其實,這倆是一件事兒。”
我愣了一會兒,慢慢明白過來了。
搭檔:“她對幻覺的描述你還記得吧?一個中年女人,帶著個十幾歲的男孩,深夜出現在她家的某個角落,麵對著牆……這麽說起來的話,她始終沒看到過幻覺中母子倆的臉,對吧?相信她也沒有走過去看個究竟的膽子。她是怎麽確定幻覺中那兩個人的年紀的?而且,誰會在那種詭異的環境中留意年齡的問題呢?我認為她的幻覺是來自於那個有婦之夫的描述,甚至有可能是看過照片或者在某個公共場合見過。”
我:“你是說,她的幻覺部分其實是來源於……”
搭檔:“準確地說,應該是來源於壓力。她本質上不是那種壞女人,不過,她所做的一切……所以……”
說到這兒,我們倆都沉默了。
過了好一陣兒,我問他:“可以確定?”
他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想了想,點點頭:“可以確定。你是催眠師,我是心理分析師。我們憑這個能力吃飯。”
我:“嗯。”
一周後,當再次見到那個年輕女人的時候,我盡可能婉轉地把一切都向她說明了。果然,她的反應就像搭檔說的那樣,既沒有反駁也沒有激烈的情緒表現,隻是默默聽完,向我道謝,然後走了。
我回到書房,看到搭檔正在窗邊望著她遠遠的背影。
我:“你說她回去會哭嗎?”
搭檔:“也許在停車場就會哭。”
“大概……吧……還好,不是個鬼故事,至少她不用擔心這點了。”我故意用輕鬆的語氣說。
搭檔沒笑,回到桌邊拿起一份記錄檔案翻看著,還是一副漫不經心的表情。過了一陣兒,他頭也不抬地說:“我猜,她之所以會恐懼,也許正是因為她最開始就什麽都知道。”
02 迷失
通常來說,我和我的搭檔都不怎麽喜歡人格分裂的情況,因為一個以上的多重意識——就是人格分裂的人——無法被催眠。這是個令人非常頭疼的問題。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沒接過這類型的活兒。
中年男人緊張地望著我們說:“我的另一個人格找不到了。”
很顯然,搭檔沒聽明白——因為此時他正帶著一臉絕望的表情看著我。我猜,他可能認為自己做這行太久而精神崩潰了。其實那句話我也沒聽懂。
麵前的中年男人飛快地看了看我們的臉色,略微鎮定下來後又重複了一遍:“我沒開玩笑,我的另一個人格不見了。”
我定了定神:“你是說,你本來分裂了,但是現在就剩你了,那個和你共享身體的家夥不見了?”
“注意你的用詞。”搭檔很看不上我麵對顧客時不用專業詞匯,“不是家夥,是意識,是共享身體的意識……”
中年男人:“對對,不管是什麽,反正不見了,就剩我一個了。”
搭檔:“那不是很好嗎?你已經痊愈了。”看樣子,他打算打發麵前這個中年男人走。
中年男人:“但是,我不是本體,我是分裂出來的!”
搭檔忍不住笑了:“怎麽?你玩夠了?不想再繼續了?”
中年男人一點兒也沒生氣,反而更加嚴肅:“不,我是因‘他’的需要而存在的,或者說,我是因‘他’而存在的!沒有了那個本體,我什麽都不是。”
我忍不住多想了一下這句話,發現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邏輯問題。
當我把目光瞟向搭檔的時候,我看到他正在似笑非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眼前這位“第二人格”。從他好奇的表情上我能看到,他很想接下這單。
於是,我問中年男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發現另一個人格不見的。他告訴我大約在一周前,也許更久,具體時間上他不能確定,因為每次醒來時他所身處的依舊是他睡去時的環境。而且他也查過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第一人格有過任何活動,所以他從最初的詫異轉為茫然,接下來經曆了失落,最後是恐慌。簡單地交換意見後,我們決定還是先通過催眠開始探究,看看到底發生了些什麽。
“這樣就能知道你的本體人格到底在哪兒了。畢竟我們要從‘他’失蹤前開始找到問題。因為那時候你不清楚‘他’都做過些什麽。”我用非常不專業的語言向他解釋。
搭檔沒有再次糾正我。
架攝像機時,我壓低聲音問搭檔:“你確定他是正常的麽?他在撒謊,你看不出來麽?你真的要接麽?”
我那個貪婪的搭檔絲毫沒有猶豫與不安:“當然看出來了,他描述的時候眼睛眨個不停,但是那又怎麽樣?怕什麽?正不正常沒關係,反正他付的錢是真的,就算是陪他玩兒,又有什麽不可以的?而且,如果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呢?”
我:“怎麽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多重人格是無法被催眠的。”
搭檔笑了:“你忘了?他目前是隻有這一個意識。”
我:“可是……”
搭檔:“沒有什麽可是,一個早已過了青春期的男人跑來撒謊、付錢,想通過催眠來找到點兒什麽,那我們就滿足他好了。而且,我真的想知道他到底為什麽這麽做。”
架好攝像機後,我回到中年男人麵前坐下,保持著身體前傾的姿勢,看著他的眼睛。
他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搭檔,又轉過來望著我:“呃……我不困,這樣也能被催眠?”
搭檔告訴他:“如果你困的話,反而不容易成功,因為你會真的睡著。”
中年男人:“催眠不是真的睡著?”
我不想浪費時間向他解釋這件事:“來,轉過頭,看著我的眼睛,放鬆……”
他轉過頭,遲疑地望著我。
我:“鎮定下,放鬆,我不管你是誰,既然你想通過催眠來找回本體意識,那麽你就按照我剛剛說的坐好,我們會幫助你的。”
他點了點頭。
看著他緊張的樣子,我暗自歎了口氣:“你還是不夠放鬆,這樣吧,我們從你的頭頂開始一點兒一點兒放鬆吧……首先,身體向後靠,把重心向後……”
他照做,不過眼神看上去還是有些懷疑。
我:“就是這樣,慢慢,放鬆身體……你的頭部還是很緊張,從頭皮開始,慢慢來,放鬆……”
他依舊照做了,並且稍微平靜了一些。
我:“接下來是額頭……對,額頭,不要皺著,放鬆皮膚,讓它輕鬆地舒展開……”我花了足足10分鍾來讓這位第二人格按照我的指示一步一步從頭頂開始,隨著言語指導開始進入交出意識的狀態。他從最開始的遲疑,轉換為遵從,最後完全無意識地隻知道遵守,沒有一絲反抗情緒。
“很好,你已經慢慢地……走向自己的意識深處……”
他開始自然而鬆弛地垂下了頭。
“……很好,你沿著盤旋向下的台階……慢慢走下去……”
他的呼吸開始變得平緩而粗重。
“……你已經看到樓梯盡頭的那扇木門……等我允許的時候……推開它,你將以‘他’的身份回到一周前。”
中年男人:“……好……”
“3。”
他的頭垂得更低了。
“2。”
他的手輕微地抽動了一下。
“1。”
他靜靜地癱坐在長沙發上,一動不動。
“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麽?”
不知道為什麽,我有一絲期待,情緒上有點兒像多年前我第一次獨立給人催眠的那種感覺。
經過短暫沉默之後,中年男人開口了:“看到……一個人……”
我:“什麽樣的人?”
中年男人:“和我一樣姿勢的人……”
我:“一樣姿勢?你是站在鏡子前嗎?”
中年男人:“是的。”
我:“鏡中的是你自己嗎?”
中年男人:“這……是‘他’……”這讓我很詫異,他在催眠過程中居然會使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
我:“你在鏡子前做什麽?”
中年男人:“……什麽都沒做,隻是看著……”此時,他略帶不安地呼吸急促了起來。
我:“就這樣一直看嗎?”
中年男人:“是……”
我:“能告訴我你在想什麽嗎?”
搭檔:“不不,我指的不是這個。你看,是這樣:在最開始,她反複強調自己的衣著破舊,然後說明了這是她媽媽造成的。接下來提到,那是繼父要求她媽媽對她惡劣。我們從正常角度看,親生母親不會這麽對自己的孩子,對吧?而她母親之所以這麽做,應該隻有一個原因……”
我:“嗯……我想想……壓力?”
搭檔:“對,生活壓力。也許她母親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工作……是因為疾病?很可能是因為疾病的原因無法工作,也沒有親戚資助,所以家裏的生活來源全依靠那個男人,所以她母親才不得已而順從。”
我:“明白了……”
搭檔:“而且,通過問詢,我也確認她小時候家裏環境並不好,甚至是拮據。因此,她對是否擁有金錢這個問題看得更重,因為擁有金錢對她來說就擁有某種穩定感——這來自她母親因為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對繼父唯命是從的扭曲記憶——她成了直接受害者。”
我:“嗯……根據重現的夢境,她對於貧窮有一種異常的恐懼。”
搭檔:“還有一些小細節指向另一個問題:剛才我問的時候,她說過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彈鋼琴,據說彈得還不錯。以她的家境,彈鋼琴這事兒肯定不是童年學的,應該是她獨立生活之後才學的。她現在也就是20出頭,能有收入不菲的工作就不錯了,怎麽可能掌握那種花掉大量時間的消遣呢?”
我點了點頭:“有道理,想學會彈鋼琴的確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搭檔:“我想你也應該看到,最初她隻是含糊地說自己從事金融行業,而我故意往銀行業誘導,她果然順著說了下去。真的嗎?年紀輕輕就從事銀行業?還麵對大客戶?怎麽可能?”
我:“你是說……她的經濟來源應該是……她的男友?”
搭檔點了點頭:“那個有婦之夫。”
我仔細地順著他的思路想了一陣兒,這的確是合理的解釋。
搭檔:“好了,現在可以整理一下了。首先,差不多可以斷定,她是被一個有錢的已婚男人包養著。那個男人比她大不少,也是她的第一個男人。因為她認為童年的悲慘經曆是源於她母親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導致她對於金錢能帶來的‘安定’極為依賴。再加上源於童年缺失父愛的原因,而那個男人又恰好能彌補這部分,因此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在雙重因素下,她很可能對那個有婦之夫有了很深的感情。而且我猜,她肯定也意識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其實和當初她母親的處境一樣,在感情問題和生活問題上沒有主導能力……哦,對了,這點從她夢中穿著媽媽的舊衣服能看出來,其實這也是一種暗喻……她認為這樣不好,但無論從金錢和感情上,她卻又依賴那個男人……就是這樣,反反複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所以,她應該想過結束和那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非常態關係,去過一種正常化的生活。但是,她對現有的一切又過於依賴,舍不得放棄,所以,通過催眠重現夢境的時候,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她內心深處在反複強調童年的慘境。她怕會失去自己曾夢寐以求的東西:富足和父愛。因此……”
“因此,”搭檔提高聲調,“每當有結束目前這種非正常生活的想法時,她就會重溫童年的慘狀,以此警告自己。我猜,她夢中所說過的‘不要’,就是指這個。”
我點了點頭:“嗯,不要回到過去……可是,因為這個就有這麽激烈的反應嗎?能驚醒她自己的那個叫聲的確很淒慘。”
搭檔想了想:“別忘了,她是個內向、壓抑型的性格。你記得吧?隻有她一個人入睡的時候才會這樣。我認為,與其說她因為恐懼過去的悲慘經曆而慘叫,倒不如說是她因壓抑得過久而發泄才對。”
我仔細順著這個思路捋了一遍:“是的……你說的沒錯……”
搭檔:“她的這種性格也就導致心理醫師對她的心理診療失敗——她需要隱藏的東西太多。如果沒有催眠的話,恐怕至今咱倆還在百思不得……”
我:“停,先別急著說結束語,還有個事兒:她的幻覺。那個幻覺所看到的景象也一定具有某種含義,對吧?另外,你剛提過,關於她的男友是個有婦之夫的問題,你是怎麽確定的?”
搭檔狡猾地笑了:“其實,這倆是一件事兒。”
我愣了一會兒,慢慢明白過來了。
搭檔:“她對幻覺的描述你還記得吧?一個中年女人,帶著個十幾歲的男孩,深夜出現在她家的某個角落,麵對著牆……這麽說起來的話,她始終沒看到過幻覺中母子倆的臉,對吧?相信她也沒有走過去看個究竟的膽子。她是怎麽確定幻覺中那兩個人的年紀的?而且,誰會在那種詭異的環境中留意年齡的問題呢?我認為她的幻覺是來自於那個有婦之夫的描述,甚至有可能是看過照片或者在某個公共場合見過。”
我:“你是說,她的幻覺部分其實是來源於……”
搭檔:“準確地說,應該是來源於壓力。她本質上不是那種壞女人,不過,她所做的一切……所以……”
說到這兒,我們倆都沉默了。
過了好一陣兒,我問他:“可以確定?”
他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想了想,點點頭:“可以確定。你是催眠師,我是心理分析師。我們憑這個能力吃飯。”
我:“嗯。”
一周後,當再次見到那個年輕女人的時候,我盡可能婉轉地把一切都向她說明了。果然,她的反應就像搭檔說的那樣,既沒有反駁也沒有激烈的情緒表現,隻是默默聽完,向我道謝,然後走了。
我回到書房,看到搭檔正在窗邊望著她遠遠的背影。
我:“你說她回去會哭嗎?”
搭檔:“也許在停車場就會哭。”
“大概……吧……還好,不是個鬼故事,至少她不用擔心這點了。”我故意用輕鬆的語氣說。
搭檔沒笑,回到桌邊拿起一份記錄檔案翻看著,還是一副漫不經心的表情。過了一陣兒,他頭也不抬地說:“我猜,她之所以會恐懼,也許正是因為她最開始就什麽都知道。”
02 迷失
通常來說,我和我的搭檔都不怎麽喜歡人格分裂的情況,因為一個以上的多重意識——就是人格分裂的人——無法被催眠。這是個令人非常頭疼的問題。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沒接過這類型的活兒。
中年男人緊張地望著我們說:“我的另一個人格找不到了。”
很顯然,搭檔沒聽明白——因為此時他正帶著一臉絕望的表情看著我。我猜,他可能認為自己做這行太久而精神崩潰了。其實那句話我也沒聽懂。
麵前的中年男人飛快地看了看我們的臉色,略微鎮定下來後又重複了一遍:“我沒開玩笑,我的另一個人格不見了。”
我定了定神:“你是說,你本來分裂了,但是現在就剩你了,那個和你共享身體的家夥不見了?”
“注意你的用詞。”搭檔很看不上我麵對顧客時不用專業詞匯,“不是家夥,是意識,是共享身體的意識……”
中年男人:“對對,不管是什麽,反正不見了,就剩我一個了。”
搭檔:“那不是很好嗎?你已經痊愈了。”看樣子,他打算打發麵前這個中年男人走。
中年男人:“但是,我不是本體,我是分裂出來的!”
搭檔忍不住笑了:“怎麽?你玩夠了?不想再繼續了?”
中年男人一點兒也沒生氣,反而更加嚴肅:“不,我是因‘他’的需要而存在的,或者說,我是因‘他’而存在的!沒有了那個本體,我什麽都不是。”
我忍不住多想了一下這句話,發現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邏輯問題。
當我把目光瞟向搭檔的時候,我看到他正在似笑非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眼前這位“第二人格”。從他好奇的表情上我能看到,他很想接下這單。
於是,我問中年男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發現另一個人格不見的。他告訴我大約在一周前,也許更久,具體時間上他不能確定,因為每次醒來時他所身處的依舊是他睡去時的環境。而且他也查過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第一人格有過任何活動,所以他從最初的詫異轉為茫然,接下來經曆了失落,最後是恐慌。簡單地交換意見後,我們決定還是先通過催眠開始探究,看看到底發生了些什麽。
“這樣就能知道你的本體人格到底在哪兒了。畢竟我們要從‘他’失蹤前開始找到問題。因為那時候你不清楚‘他’都做過些什麽。”我用非常不專業的語言向他解釋。
搭檔沒有再次糾正我。
架攝像機時,我壓低聲音問搭檔:“你確定他是正常的麽?他在撒謊,你看不出來麽?你真的要接麽?”
我那個貪婪的搭檔絲毫沒有猶豫與不安:“當然看出來了,他描述的時候眼睛眨個不停,但是那又怎麽樣?怕什麽?正不正常沒關係,反正他付的錢是真的,就算是陪他玩兒,又有什麽不可以的?而且,如果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呢?”
我:“怎麽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多重人格是無法被催眠的。”
搭檔笑了:“你忘了?他目前是隻有這一個意識。”
我:“可是……”
搭檔:“沒有什麽可是,一個早已過了青春期的男人跑來撒謊、付錢,想通過催眠來找到點兒什麽,那我們就滿足他好了。而且,我真的想知道他到底為什麽這麽做。”
架好攝像機後,我回到中年男人麵前坐下,保持著身體前傾的姿勢,看著他的眼睛。
他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搭檔,又轉過來望著我:“呃……我不困,這樣也能被催眠?”
搭檔告訴他:“如果你困的話,反而不容易成功,因為你會真的睡著。”
中年男人:“催眠不是真的睡著?”
我不想浪費時間向他解釋這件事:“來,轉過頭,看著我的眼睛,放鬆……”
他轉過頭,遲疑地望著我。
我:“鎮定下,放鬆,我不管你是誰,既然你想通過催眠來找回本體意識,那麽你就按照我剛剛說的坐好,我們會幫助你的。”
他點了點頭。
看著他緊張的樣子,我暗自歎了口氣:“你還是不夠放鬆,這樣吧,我們從你的頭頂開始一點兒一點兒放鬆吧……首先,身體向後靠,把重心向後……”
他照做,不過眼神看上去還是有些懷疑。
我:“就是這樣,慢慢,放鬆身體……你的頭部還是很緊張,從頭皮開始,慢慢來,放鬆……”
他依舊照做了,並且稍微平靜了一些。
我:“接下來是額頭……對,額頭,不要皺著,放鬆皮膚,讓它輕鬆地舒展開……”我花了足足10分鍾來讓這位第二人格按照我的指示一步一步從頭頂開始,隨著言語指導開始進入交出意識的狀態。他從最開始的遲疑,轉換為遵從,最後完全無意識地隻知道遵守,沒有一絲反抗情緒。
“很好,你已經慢慢地……走向自己的意識深處……”
他開始自然而鬆弛地垂下了頭。
“……很好,你沿著盤旋向下的台階……慢慢走下去……”
他的呼吸開始變得平緩而粗重。
“……你已經看到樓梯盡頭的那扇木門……等我允許的時候……推開它,你將以‘他’的身份回到一周前。”
中年男人:“……好……”
“3。”
他的頭垂得更低了。
“2。”
他的手輕微地抽動了一下。
“1。”
他靜靜地癱坐在長沙發上,一動不動。
“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麽?”
不知道為什麽,我有一絲期待,情緒上有點兒像多年前我第一次獨立給人催眠的那種感覺。
經過短暫沉默之後,中年男人開口了:“看到……一個人……”
我:“什麽樣的人?”
中年男人:“和我一樣姿勢的人……”
我:“一樣姿勢?你是站在鏡子前嗎?”
中年男人:“是的。”
我:“鏡中的是你自己嗎?”
中年男人:“這……是‘他’……”這讓我很詫異,他在催眠過程中居然會使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
我:“你在鏡子前做什麽?”
中年男人:“……什麽都沒做,隻是看著……”此時,他略帶不安地呼吸急促了起來。
我:“就這樣一直看嗎?”
中年男人:“是……”
我:“能告訴我你在想什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