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檔:“是的,她是同性戀。”


    我:“嗯,但我不理解她是怎麽轉變到反社會思維的,純粹的壓抑?”


    搭檔:“結合她的性格,我覺得也說得通。”


    我又看了一眼手裏本子上的記錄:“她的性格……家庭環境……還有哪些?工作性質?”


    搭檔抱著肩靠在門邊:“嗯,這些全被包括在內,而且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


    我:“什麽?”


    搭檔:“她那種略帶扭曲,卻又不得不遵從的自我認知。”


    我:“你這句話太文藝範兒了,我沒聽懂。”


    搭檔笑了:“讓我分步驟來說吧。你看,她的家庭環境不用多解釋了吧?催眠之前她自己形容過,是偏於刻板、嚴肅的那種,這意味著什麽?一個框架,對吧?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會劃分為兩個極端,要麽很反叛,要麽很古板、固執。但有意思的是,通常反叛的那個內心是古板的,而看似古板的那類,內心卻是極度反叛的,甚至充滿了極端情緒和各種誇張的、蠢蠢欲動的念頭。她就是第二種。說到這兒為止,已經有兩個框架在限製她了。”


    我:“嗯,家庭氣氛和家庭氣氛培養出的外在性格特征。”


    搭檔:“ok,第三個框架來自於她的工作性質:法律相關。我覺得這點也無需解釋。那麽至此,在這三重框架的圈定內,她的所有想法都應該是被壓製的,這從她對於自我內心的描述就能看得出來:荒蕪、淒涼、低迷,一個末日般的場景。但也正是這個場景反而能證明她對感情的渴望以及期待。在一片荒蕪之中,就是她住的地方——那個小木屋。假如沒有那個木屋,我倒是覺得她的情況比現在糟得多,因為那意味著絕望。”


    我點了下頭:“是這樣,這個我也留意到了。”


    搭檔:“但是木屋裏麵的陳設簡單到極致,對吧?充斥其中最多的就是書,一些根本打不開的書。為什麽是這樣,你想過嗎?”


    我:“嗯……應該是她不願意打開。”


    搭檔:“正確。那她為什麽不願打開呢?”


    我:“這個……我想想……應該是……書名?就是書名的原因吧?”


    搭檔:“非常正確,就是這樣的。那些書的書名全部都是各種禁止類的,所以她不願意打開,所以她的房間沒有任何能提供休息的地方,連床都沒有,所以她才會把那些象征著男性的衣服都收進箱子,而不是像正常的衣物那樣掛著……現在我們再跳回來,我剛剛說道,她那扭曲,卻又不得不遵從的自我認知……現在你明白這句話了?”


    我仔細整理了一遍思路:“……原來是這樣……那麽,她把男性化的衣物藏起來,其實就是說,她所隱藏的是同性性取向……她從小成長的環境,她對自我的認知,她工作的性質,讓她必須壓製同性性取向的衝動,因為她認為這違反了她的外在約束和自我約束……”


    搭檔:“是的,當沒有任何突破口的時候,這股被壓製的力量就隻能亂竄了。仿佛是一頭被關在籠子裏的野獸一樣,瘋狂地亂撞著。這時已經不是找到門的問題,而是更可怕的:毀掉整個籠子。或者我們換個說法:毀掉一切限製,讓能夠限製自己的一切都崩壞,讓所有框架不複存在!”


    我:“是的……法外之地……”


    搭檔:“根源隻在於她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性取向……”


    我:“那你打算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搭檔搖搖頭:“沒有什麽我們能解決的。”


    我:“啊?你要放棄?”


    搭檔:“不啊,隻要明白告訴她就是了。”


    我:“就這麽簡單?”


    搭檔點點頭:“真的就是這麽簡單,有時候不需要任何恢複或者治療,隻需要一個肯定的態度。”


    我:“呃……我總覺得……”


    搭檔:“什麽?”


    我:“我是說,我怕這樣做會給她帶來麻煩。你知道的,雖然我們大家都在說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但其實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必定會影響到,我隻是有些擔心。”


    搭檔:“你什麽都不需要擔心,我們生來就是要應對各種問題的,每一天都是。”


    我又看了一眼催眠室,點了點頭。


    搭檔:“走吧,她還等著呢。”說著,搭檔抓住通往催眠室的門把手。不過,他並沒拉開門,而是扶著把手停了一會兒。


    我:“怎麽?”


    搭檔轉過身:“我剛想起來一件事兒。”


    我:“什麽?”


    搭檔:“她對內心的描述,很像某個同性戀詩人在一首詩中所描繪過的場景。”


    我:“荒蕪的那個場景?”


    搭檔點點頭:“是的。”


    我:“原來是這樣……”我透過玻璃門看著催眠室的她,她此時也正在望著我們。


    搭檔:“雖然她從事的職業是法律相關,但是她卻活在框架裏太久了,能夠替別人脫罪,卻無法赦免自己……就像是對法律條款的依賴一樣,她的自我釋放也需要一個裁決才能赦免自己……”


    我:“一會兒你和她談的時候,是要給她一個無罪的裁決嗎?”


    搭檔壓下門把手:“不,她需要的,隻是一聲無罪的歎息。”


    尾注(代後記)


    問:催眠真的不是睡眠嗎?


    答:關於這一點,我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催眠不是睡眠。


    問:催眠與睡眠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麽?


    答: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睡眠具有自我主導意識(潛意識層麵的,而不是意識層麵的)。在睡眠狀態下,潛意識活動和本能反應有著直接的主導權和信息交換功能。例如:在睡眠狀態下,你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自由且不確定的,你的自我角色定位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當然,這並不是真的隨機,而是由潛意識所決定的。同時,在睡眠當中,外界的一些情況變化會使你出於本能地接收到,並且反應到夢境中——比如環境稍微變得有點兒涼,那麽很可能你會夢到自己衣服穿少了,或者正身處在寒冷地帶,諸如此類。


    而在催眠狀態下,潛意識主導權或被削弱,或被交出,同時與本能反應的信息交換也相對減少了很多。例如:在催眠狀態中,被催眠者的角色定位很單一,要麽是重現某個場景中曾有的固定角色,要麽是觀察者身份,這是由催眠師所決定的,被催眠者沒有其他選擇。同時,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那麽嚴重(當然,假如劇烈的環境變化還是會對被催眠者有影響,所以催眠時需要一個安靜且不被打擾的環境)。


    問:我曾經嚐試過被催眠,沒有成功。催眠不是對所有人有效嗎?


    答:催眠的確不是對所有人有效的,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很難被催眠,因為他們自我警戒意識很強。但你剛剛所說的這種情況我認為不是那麽簡單。首先我想知道:當時你被催眠的動機是什麽呢?僅僅是好奇嚐試?還是打算驗證?或者出於心理問題而必須進入到催眠中去找到源頭?我猜是前兩種情況吧?那麽我會很負責地說明,沒有主題的催眠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催眠並非想起來就催個眠,看看這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好玩兒。催眠的動機和催眠後所需要獲取的主題都是催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發點的不同可以直接影響到催眠效果,所以大多數時候,催眠本身是和心理診療有著捆綁關係的一個特定存在,假如脫離出這種關係,那麽催眠則很難具有效力和專業性。僅僅是出於好奇的話,當然很難被催眠成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被催眠者的警覺度非常高,對於催眠也會有額外的阻抗——質疑。但如果是出於解決心理問題的催眠,那麽肯定是有主題的,被催眠者也會相對來說更容易接受催眠。那時你顧不上質疑“催眠是真的嗎?”,而是更關注“我的問題怎麽解決?”。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催眠師的專業性。


    另外,請不要相信魔術師的表演——那隻是表演。


    問:那為什麽一些表演性質的群體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會明確表示出自己的確被催眠了,同時講出被催眠後的感受?


    答:這個問題請參考本書《番外篇:關於夢和催眠》一文。


    問:催眠存在深淺之分嗎?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對來說需要足夠的強化暗示,從而達到讓被催眠者放棄更多主導意識的目的,並借此打開潛意識及記憶深層。不過,通常不需要進行深催眠,因為那既麻煩又困難,還需要幾倍於一般催眠的時間——這裏的準備時間是指:通過同被催眠者的接觸、交談等來消除其警戒心理,獲取更多的信任。


    問:自我催眠存在嗎?


    答:自我催眠實際上算是自我暗示,並不完全屬於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還是有差異的。


    問:催眠不是暗示嗎?


    答:不是。催眠是結果,暗示是手段。


    問:自我催眠可以到達深層催眠的程度嗎?


    答:做不到,因為催眠者在進行主導意識的同時,無法做到放棄意識。


    問:以催眠為目的的暗示隻在專業領域有應用吧?


    答:正相反,很常見。例如在電視廣告中,你會看到美女或帥哥使用某種商品,並且展示“使用後”看上去多麽動人,多麽美麗,這就是催眠性質的暗示。假如你真的使用某產品,就會向她/他那樣光彩動人嗎?不,那隻是商家在給你施加暗示罷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須承認,這對有些人的確有效。他們會從看到廣告開始就進入到被催眠狀態,直到買下該商品、使用一段時間後恍然大悟為止。不過,如果下次有更漂亮的美女或帥哥來做新品廣告,他們依舊會樂此不疲地繼續被催眠……這種例子多到舉不勝舉,極為普遍。


    問:那麽,除商業行為之外呢?催眠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嗎?


    答:一樣,極為常見。比方說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對上司或下屬提出某種建議,真正能打動人的建議一定是描繪出未來藍圖的——以還未發生的假設前景使得對方來接受這種建議。我們通常都會不知不覺去接受這種假設的未來,並且以此來作為落實現在的依據。但是,那個未來在當下並不存在,也不屬於必然因果關係,對不對?所以,它隻是一種以催眠為目的的暗示。這種暗示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所以很難被意識到其實這就是催眠暗示。當然,它的成功率也和描繪人有直接關係——善於使用語言和文字的人會更容易成功。假若描繪人曾經實現過自己所描繪的,或者其假設和接收人想法相近,那麽成功率則大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那個未來實現的概率實際上也極大。


    問:如果催眠暗示行為這麽普遍的話,豈不是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催眠的影子了,隻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沒有留意到這點?


    答:這正是我要說的——催眠,無處不在。


    ━━━━━━━━━━━━━━━━━━━━━━━━━━━━━━━━━


    本文內容由【天煞孤星】整理,久久小說網(.txt99)轉載。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催眠師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銘並收藏催眠師手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