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安玉圓被逼到絕境,譚傑還真沒想過憑自己,有一天他會接受偵探和刑偵隊長的輪番盤問。
事情不是他經曆的,很多細節他根本就不清楚,隻能訕訕地說:“這個……我也不知道。具體的還是要問我媽。”
“沒關係,也不著急。”說著白計安夾了一個小籠包放在餐盤上。
“著急著急!特別著急。”
賀威皺眉,“到底怎麽回事啊?”
“其實,這件事已經發生三天了,之前你們出門辦事一直沒回來,我也沒敢打擾,就一直等著。可是,我能等,安阿姨等不了。”
事發的當天。因為患者突然離世,安玉圓隻能聯係老太的家屬來到醫院處理。
患者名叫袁書芬,90歲,老伴在二十年前去世。她一共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最大是兒子具文斌,64歲,最小的是女兒具珍,55歲。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袁書芬的四個孩子相繼趕到。經過醫生和護士的判斷,患者已經死亡,死因是鼻下氧氣管掉落,缺氧窒息。
“聽到這個結果,老太的四個孩子當時就炸了。他們一致認為氧氣管不會平白無故地自己掉下來,一定是有人故意為之。當時病房裏除了陷入昏迷的患者本人之外就隻有安阿姨一個人。安阿姨極力否認自己動過氧氣管,並說她睡著前一切還好好的,等她醒過來,管子已經掉了。”
子女四人聽到安玉圓說晚上在隔壁的床上睡覺,頓時,猶如一桶汽油澆在熊熊燃燒的火苗上。
場麵可想而知。
譚傑無奈道:“我媽說,老太的大兒子脾氣火爆,差一點在病房出手打人。要不是其他兄弟姐妹攔著他,還不一定會出什麽事。”
“後來呢?”
“後來,老太的大女兒報了警。說安阿姨擅自拔掉她母親的氧氣管導致當事人死亡,是故意殺人。這種決定隻有他們子女可以做。”
譚傑對法律條文不熟悉,但理智告訴他,隻要侵犯了他人的生命,不論誰做,都是犯法的。
“拔管的事隻有家屬經過考慮、商議後統一口徑,後把結果告知醫生,表示同意放棄治療。到時,醫生會出一份文件讓家屬簽字,簽字之後的管子也是由醫生拔。從頭到尾,那根管子就不該由家屬碰。”賀威抱著胸,直歎氣,“想不到社會發展到今天,更多懂法的人不是活了半輩子的中年人,而是年輕一代。”
“很正常。”白計安喝了口咖啡,他放下杯,說:“建國前後出生的人,社會動蕩,滿心想得都是自己怎麽活著,家人怎麽活著。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會認真地去想怎麽才能活的更好。在溫飽麵前,無論是知識還是常識,都是排在後位的。”
“那現在生活好了,總要學一點吧。”
賀威一想到公安局時常能碰到因為不懂法,觸犯法律的人,就感到頭疼。
譚傑道:“還有些人是明知故犯,到了警察局還說自己不懂!”
賀威讚同道:“你還挺懂的嘛。”
“電視上經常能看到。”
白計安道:“那現在安玉圓的人在哪?”
“在樾安市人民醫院附近的派出所接受調查,還有袁書芬的家人。”
“行吧,派出所介入的地方我不管了,我們換個地方。”說罷,白計安起身準備出發。離開前,他回過頭看了一眼原地的賀威,舉起帶著手表的手臂晃了晃,說道:“走的時候別忘了鎖門。”
賀威轉眼一看牆上的掛鍾,還有十分鍾七點。
離上班,還早著呢。
他起身走到二樓的樓梯口,探身向下望了望,直到聽到大門的聲音。而後又轉回身,把還沒收拾的桌子清理幹淨。
白計安帶著譚傑直奔樾安市人民醫院。
剛到醫院門口,一個身材瘦弱,麵色蠟黃的女人向他們跑來。
“媽!?”見到譚母,譚傑很意外,“你怎麽來了?”
“你給我打電話說要查案,我根本就坐不住啊,能不來嘛。阿圓根本就沒有辦法自證,隻能在派出所裏等著警察的調查,多被動啊,這要是真的沒查出什麽,冤枉了阿圓可怎麽辦!那是殺人啊!”
看著母親救人心切,譚傑也沒辦法說什麽。隻能轉頭向母親介紹,“這是我的老板,偵探事務所的偵探,白計安。”
譚母一見白計安麵如冠玉,無論氣質還是穿著都能在人群裏被一眼挑出。
不僅如此,現在他還是她兒子譚傑的老板,做著十分冷門的工作。
她拘謹地向白計安點點頭,“你好。”
白計安微微一笑,希望譚母可以為他帶路。
“啊,這家醫院不大,就一棟樓。住院部要從側麵的電梯上去,10樓,走廊盡頭,最裏麵的17號病房就是。”
白計安十分自覺,知道具體位置後,他快步走在前麵,留譚傑和譚母在後麵不遠的地方跟著。
譚傑幾次想跟上去,又被譚母生生地拉回來。
“媽,你幹嘛?”剛剛不還在著急。
譚母挎著兒子的胳膊,眼睛卻盯著走在前麵的白計安,“他真是你的老板?”
“對啊,這事還能有假的?”
“媽不是那個意思。”
“那你什麽意思?”
說著,譚傑也向白計安的方向望過去,人已經站在電梯口排隊了。
此時正是吃早飯的時間,醫院的地下一樓設有食堂。
電梯口前的人幾乎都是徹夜照顧病患的家屬和護工,有些病症較輕的患者也會自己下樓買飯。
一大早上,不是病人,就是看顧病人的人,哪有心思收拾自己的外貌。各個,不是頭發沒梳,就是衣服不搭,腳上踏著居家用的塑料拖鞋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可以說,打眼望上去,造型都很炸。
隻有白計安往人堆裏一杵,是真的顯眼。
“媽,你不能這麽看,這些人都累成什麽樣了。睡了跟沒睡一樣,當然和精神飽滿的人區別很大了。”
“可是,他太年輕了,真的能行嗎?”
當初譚傑在電話裏誇讚他的老板很有經驗,她還以為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怎麽也沒想到,就比自己這個幾個月前還找不到工作的兒子大了幾歲。
事情不是他經曆的,很多細節他根本就不清楚,隻能訕訕地說:“這個……我也不知道。具體的還是要問我媽。”
“沒關係,也不著急。”說著白計安夾了一個小籠包放在餐盤上。
“著急著急!特別著急。”
賀威皺眉,“到底怎麽回事啊?”
“其實,這件事已經發生三天了,之前你們出門辦事一直沒回來,我也沒敢打擾,就一直等著。可是,我能等,安阿姨等不了。”
事發的當天。因為患者突然離世,安玉圓隻能聯係老太的家屬來到醫院處理。
患者名叫袁書芬,90歲,老伴在二十年前去世。她一共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最大是兒子具文斌,64歲,最小的是女兒具珍,55歲。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袁書芬的四個孩子相繼趕到。經過醫生和護士的判斷,患者已經死亡,死因是鼻下氧氣管掉落,缺氧窒息。
“聽到這個結果,老太的四個孩子當時就炸了。他們一致認為氧氣管不會平白無故地自己掉下來,一定是有人故意為之。當時病房裏除了陷入昏迷的患者本人之外就隻有安阿姨一個人。安阿姨極力否認自己動過氧氣管,並說她睡著前一切還好好的,等她醒過來,管子已經掉了。”
子女四人聽到安玉圓說晚上在隔壁的床上睡覺,頓時,猶如一桶汽油澆在熊熊燃燒的火苗上。
場麵可想而知。
譚傑無奈道:“我媽說,老太的大兒子脾氣火爆,差一點在病房出手打人。要不是其他兄弟姐妹攔著他,還不一定會出什麽事。”
“後來呢?”
“後來,老太的大女兒報了警。說安阿姨擅自拔掉她母親的氧氣管導致當事人死亡,是故意殺人。這種決定隻有他們子女可以做。”
譚傑對法律條文不熟悉,但理智告訴他,隻要侵犯了他人的生命,不論誰做,都是犯法的。
“拔管的事隻有家屬經過考慮、商議後統一口徑,後把結果告知醫生,表示同意放棄治療。到時,醫生會出一份文件讓家屬簽字,簽字之後的管子也是由醫生拔。從頭到尾,那根管子就不該由家屬碰。”賀威抱著胸,直歎氣,“想不到社會發展到今天,更多懂法的人不是活了半輩子的中年人,而是年輕一代。”
“很正常。”白計安喝了口咖啡,他放下杯,說:“建國前後出生的人,社會動蕩,滿心想得都是自己怎麽活著,家人怎麽活著。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會認真地去想怎麽才能活的更好。在溫飽麵前,無論是知識還是常識,都是排在後位的。”
“那現在生活好了,總要學一點吧。”
賀威一想到公安局時常能碰到因為不懂法,觸犯法律的人,就感到頭疼。
譚傑道:“還有些人是明知故犯,到了警察局還說自己不懂!”
賀威讚同道:“你還挺懂的嘛。”
“電視上經常能看到。”
白計安道:“那現在安玉圓的人在哪?”
“在樾安市人民醫院附近的派出所接受調查,還有袁書芬的家人。”
“行吧,派出所介入的地方我不管了,我們換個地方。”說罷,白計安起身準備出發。離開前,他回過頭看了一眼原地的賀威,舉起帶著手表的手臂晃了晃,說道:“走的時候別忘了鎖門。”
賀威轉眼一看牆上的掛鍾,還有十分鍾七點。
離上班,還早著呢。
他起身走到二樓的樓梯口,探身向下望了望,直到聽到大門的聲音。而後又轉回身,把還沒收拾的桌子清理幹淨。
白計安帶著譚傑直奔樾安市人民醫院。
剛到醫院門口,一個身材瘦弱,麵色蠟黃的女人向他們跑來。
“媽!?”見到譚母,譚傑很意外,“你怎麽來了?”
“你給我打電話說要查案,我根本就坐不住啊,能不來嘛。阿圓根本就沒有辦法自證,隻能在派出所裏等著警察的調查,多被動啊,這要是真的沒查出什麽,冤枉了阿圓可怎麽辦!那是殺人啊!”
看著母親救人心切,譚傑也沒辦法說什麽。隻能轉頭向母親介紹,“這是我的老板,偵探事務所的偵探,白計安。”
譚母一見白計安麵如冠玉,無論氣質還是穿著都能在人群裏被一眼挑出。
不僅如此,現在他還是她兒子譚傑的老板,做著十分冷門的工作。
她拘謹地向白計安點點頭,“你好。”
白計安微微一笑,希望譚母可以為他帶路。
“啊,這家醫院不大,就一棟樓。住院部要從側麵的電梯上去,10樓,走廊盡頭,最裏麵的17號病房就是。”
白計安十分自覺,知道具體位置後,他快步走在前麵,留譚傑和譚母在後麵不遠的地方跟著。
譚傑幾次想跟上去,又被譚母生生地拉回來。
“媽,你幹嘛?”剛剛不還在著急。
譚母挎著兒子的胳膊,眼睛卻盯著走在前麵的白計安,“他真是你的老板?”
“對啊,這事還能有假的?”
“媽不是那個意思。”
“那你什麽意思?”
說著,譚傑也向白計安的方向望過去,人已經站在電梯口排隊了。
此時正是吃早飯的時間,醫院的地下一樓設有食堂。
電梯口前的人幾乎都是徹夜照顧病患的家屬和護工,有些病症較輕的患者也會自己下樓買飯。
一大早上,不是病人,就是看顧病人的人,哪有心思收拾自己的外貌。各個,不是頭發沒梳,就是衣服不搭,腳上踏著居家用的塑料拖鞋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可以說,打眼望上去,造型都很炸。
隻有白計安往人堆裏一杵,是真的顯眼。
“媽,你不能這麽看,這些人都累成什麽樣了。睡了跟沒睡一樣,當然和精神飽滿的人區別很大了。”
“可是,他太年輕了,真的能行嗎?”
當初譚傑在電話裏誇讚他的老板很有經驗,她還以為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怎麽也沒想到,就比自己這個幾個月前還找不到工作的兒子大了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