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 作者:魏風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天後,有自稱王術士的人來訪:“聽說您孩子有疾,故前來相助。”
裴少尹慌忙把王術士引入孩子的寢室,王看後大驚:“孩子為狐妖所惑,如不速治,會日益加重,不久於人世!”
裴少尹大驚:“果真如此?”他把高術士先前說的話轉述給王術士。
王術士笑道:“您怎麽就知道那姓高的不是狐妖呢?”
裴少尹一愣。
王術士擺設道場,為其子招魂。沒多長時間,高術士突然來了,見此情景,大罵:“少尹!為什麽孩子大病將愈,你又找來一狐妖在此作祟?此妖即病源!”
裴少尹頓時戰栗:“王術士是狐妖?”
王術士也不示弱,大罵高術士:“你這妖狐果然來了!”
高王二術士互相咒罵。裴少尹看看高術士,又看看王術士,如墜雲霧之中,不知哪個是妖。
高王二術士互罵時,又有一道士出現在裴家門前,對家僮說:“聽說你家主人的公子為狐所惑,我擅長驅鬼捉妖,特來相助,你快去稟告主人吧!”
家僮急忙回稟少尹,後者奔出,細敘家中事:“他們還在爭吵!”
道士笑著說:“這事很容易解決。”隨後,跟裴少尹進了大門。
高王二術士正在爭吵,見又進來一道士,於是停止咒罵,把矛頭對準新來的道士:“你這狐妖,竟化為道士迷惑人!”
新來道士隨之破口罵:“爾等老狐,當在郊野墳墓中安身,安敢擾人!”
高王二術士聽後大怒,一起撲了上來,三人關門毆鬥,扭成一團。裴少尹站在屋外,側耳傾聽,裏麵擊打聲不止,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及至傍晚,屋裏漸漸沒了聲音。裴少尹推開門,發現三隻狐狸倒在地上,不停地喘息,都已累得不能動彈了。
驅狐妖的三術士竟都是狐妖,這是《宣室誌》裏的有趣記載。
上麵故事裏的狐狸多少都有些笨拙。不過,在另一則記載中,出現了一隻非常聰明的狐狸。
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個道士名焦練師,身邊弟子不少,其中有一黃裙婦人,自稱阿胡。
三年後,阿胡把焦練師的道法都學走了,於是告辭。也許是焦練師看上了阿胡的美貌,他對阿胡苦苦相留。
阿胡說:“實話相告,小女子乃是狐,化作人形,跟您學道,現已都學會了,您也沒什麽新本事了,所以沒必要再留下。”
焦練師惱羞成怒,求愛不成便欲用強,他想以道法捉拿阿胡,但無奈自己的本領都被人家學去了,所以並不能把阿胡怎麽樣。無奈之下,焦練師於嵩山頂設壇作法,拜請太上老君下界捉妖。他稱自己丟人事小,敗壞道家名聲為大,言辭懇切,感天動地。
太上老君竟真的現身於雲層中。
焦練師急忙拜倒:“弟子的道法全部被狐妖所學,請老君授以新法降之。”
太上老君開始作法,很快有神將在雲中刀斬該狐。焦練師非常興奮,一再相拜,但隻見太上老君“嗬嗬”一笑,慢慢從雲層中降落,現出真容,竟是阿胡。
開元中,有焦練師修道,聚徒甚眾。有黃裙婦人自稱阿胡,就焦學道術。經三年,盡焦之術,而固辭去。焦苦留之。阿胡雲:“己是野狐,本來學術。今無術可學,義不得留。”焦因欲以術拘留之。胡隨事酬答,焦不能及。乃於嵩頂設壇,啟告老君。自言己雖不才,然是道家弟子。妖狐所侮,恐大道將隳。言意懇切。壇四角忽有香煙出,俄成紫雲,高數十丈。雲中有老君見立。因禮拜陳雲:“正法已為妖狐所學,當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於雲中作法。有神王於雲中以刀斷狐腰。焦大歡慶。老君忽從雲中下,變作黃裙婦人而去。(《廣異記》)
這是個稍微帶點喜劇色彩的故事。誕生於中唐前期的《廣異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集中描寫狐妖的誌怪集。在大唐傳說中,除了狐妖外,還有流傳著跟狐狸有關的寶物的傳說,比如神奇的媚珠。
媚珠被認為藏在千年狐狸的嘴裏,如果女人得到它就會變得千嬌百媚,贏得天下男子之心。據說,楊貴妃就曾得到過這樣一顆媚珠,故而深得皇帝的青睞,這才能夠多年不失恩寵。隻是人世茫茫,去哪裏尋找一隻千年狐狸?又如何能得到它嘴裏的媚珠?
一個叫劉全白的唐朝人說:“得到媚珠不是沒可能,但這完全靠運氣。此外,要想迫使狐狸從嘴裏吐出媚珠,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
按劉全白回憶:他小時候,有個乳母,乳母有子,名眾愛,少年時,好於夜間在道邊張網捕捉小動物。劉全白的莊園在陝西岐山下。這天晚上,眾愛在莊園之西的道上下網,聽到有物撞入網中,仔細看,那物已經起身,是個紅裙婦人。
婦人繞網而行,在眾愛的注視下,忽然捉得一隻路過的田鼠,生著吞了下去。膽大的眾愛斷定其為妖,於是大聲嗬斥,婦人一慌,不擇路徑,再一次撞入網中。
眾愛舉棒將之斃於棒下,但婦人死後不改人形。眾愛懷疑自己判斷失誤,誤殺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後的凶手一樣,連人帶網投入附近的池子裏,隨後奔回家中,把事情告訴了父母。
父母聽後很害怕,想轉天舉家潛逃他鄉。但眾愛冷靜下來一思索:哪有婦人生吞田鼠之理?於是,他返回池塘,打撈上那婦人,想再看看,卻意外地發現她還有呼吸,便又給了她一斧頭,這回婦人終化回原形,是一隻狐狸。
眾愛拖著狐狸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老僧,後者建議如下:此狐當有千年之齡,所以可變為人形。現在看來,它依舊未死,不如飼養,“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
眾愛大喜,邀老僧一同還家,請教得珠之法。老僧用繩子將狐狸的腿捆上,把它罩在籠子下,養了幾天後,狐狸開始恢複吃食了。
老僧叫眾愛挖了個小坑,把一個窄口瓶放在坑裏,使瓶口跟地麵平齊,又把兩塊烤肉塞進瓶中,狐狸在瓶口處聞得肉味,卻無法吃到,於是流下口水。等那肉涼了,再換新肉,以保持誘人的味道。如此反複,多日後,狐狸終於堅持不住,吐出一顆珠子,隨後自己也死去了。
那顆珠子便是傳說中的媚珠了。
劉全白說雲,其乳母子眾愛,少時,好夜中將網斷道,取野豬及狐狸等。全白莊在岐下,後一夕,眾於莊西數裏下網,己伏網中,以伺其至。暗中聞物行聲,覘見一物,伏地窺網,因而起立,變成緋裙婦人。行而違網,至愛前車側,忽捉一鼠食。愛連嗬之,婦人忙遽入網,乃棒之致斃,而人形不改。愛反疑懼,恐或是人,因和網沒漚麻池中。夜還與父母議,及明,舉家欲潛逃去。愛竊雲:“寧有婦人食生鼠,此必狐耳。”複往麻池視之,見婦人已活,因以大斧自腰後斫之,便成老狐。愛大喜,將還村中。有老僧見狐未死,勸令養之,雲:“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以繩縛狐四足,又以大籠罩其上。養數日,狐能食。僧用小瓶口窄者,埋地中,令口與地齊,以兩胾豬肉,炙於瓶中。狐愛炙而不能得,但以口屬瓶。候炙冷,複下肉臠。狐涎沫久之,炙與瓶滿,狐乃吐珠而死。珠狀如棋子,通圓而潔。愛母帶之,大為其夫所貴。(《廣異記》)
媚珠大小如圍棋子,光滑異常。此珠遂為眾愛的母親即劉全白的乳母所收藏,此後她頗得丈夫的寵愛。但當我們讀到“狐乃吐珠而死”時,又會為這隻倒黴的千年狐妖感到一絲無法言說的悲傷。
《廣異記》中關於媚珠的故事令後人真假難辨。但是,在唐朝,人們堅信媚珠的奇特功效。能起到類似作用的還有蛇珠,但能識此寶的人更少。按記載,蛇珠在唐朝的開元年間出現過一次。
長安至相寺賢士與一蛇相處近半個世紀,後來那條蛇先他而去,卻留下了一顆晶瑩剔透的珠子。每當賢士打坐時,即使屋子裏不點蠟燭,也很明亮,那是蛇珠發出的光芒。後來,賢士落魄,不得已將蛇珠拿到市場上賣,有胡商要買,但隻出百萬錢。
賢士覺得給價太低,認為這是夜明珠,為無價之寶。
胡商說:“假如你這珠子是蚌珠,就珍貴了;可惜是蛇珠,賣不了太高的價。”其實,蚌珠易見,況且胡商隻知蛇珠可賜光明,而不知道它還能起到媚珠的作用。
唐朝胡商以見多識廣著稱,唯獨在這個故事裏露怯了,雖然最終買下了蛇珠,卻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
此外,當時還曾出現過龍珠這種東西。地點在江西,時間是唐德宗建中初年。一切要從東南地區最著名的揚州珍寶市場說起。
這一天,一個叫任頊的人出現在這個市場上,出售的是他意外獲得的一件寶物,最後他與某胡商成交,賣了數千萬錢。
任頊出售的東西叫驪龍珠。此珠的背後尚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任頊是江西樂安的一名書生,隱居在山林中讀書。這一天,有一黃衣老人造訪。入座後,任頊感到老人神色淒涼,似乎有什麽難言之隱,於是對其細問,對方說:“實不相瞞,我乃龍,居於此山之西的一處大湖。本來生活平靜,最近卻遇到麻煩,也許隻有您能幫助我。”
任頊道:“我不過是塵世間的無名書生,不通方術,如何幫您脫難?”
老人說:“無須方術。”
任頊道:“願聞其詳。”
老人說:“兩天後,請您到我所生活的湖邊來,正午時,西方天空會飛來一道士,他便是要害我的人。道士來後,會施法使湖水枯竭。您在湖水將幹時,高聲呼喊就可以了。”
“高呼什麽?”
“請俯耳過來……”老人在任頊耳邊一番秘語,隨後又道:“高呼完,湖水會漲滿,但道士可能還會施法術,而你隻管將那句話再重複高呼兩遍,我就可以脫險了。事成後,必有重報!”
兩天後,善良又好奇的任頊奔赴山西湖,隱於草叢中。
中午時分,真有一片白雲自西天上冉冉飄來,降落在湖的上空,雲中有一道士,麵目古異,降落雲頭,立於湖邊,從袖中取出黑字道符,投入湖中,念念有詞。於是,湖水在任頊的注視下,一點點幹涸,最後湖底就真的露出一條黃龍!
任頊立即大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言罷,湖水猛漲。道士怒,從袖中取出紅字道符,投入湖中,湖水又將幹涸。
任頊又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湖水再溢。
道士更怒,取出朱紅道符十餘條,拋向了天空,化為一朵朵紅雲,紅雲飛入湖中,湖水又將幹涸。這時,任頊第三次高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於是,湖水隨之又漲了起來。
道士早就發現了草叢中的任頊,他走了過去,無奈地說:“為食此龍,我苦心修煉了十年。若食此龍,我功力將大增,可事情卻被你破壞了。你雖是凡人,但我卻無法傷害你。隻是我有一個疑問,你為何要救此等異類?”說罷,騰空而去。
任頊雖被數落了一頓,但還是很高興救下一條龍。
當天晚上,任頊夢到老人:“非君搭救,我將死於道士之手。為表謝意,特送您寶珠一枚,藏於湖邊草叢處,您可去尋找,此乃我所贈之禮物。”
次日,任頊前去湖邊尋找,果然在草叢中得到一顆直徑一寸左右的珠子,光芒閃爍,耀人雙目。
此處有老虎出沒
浙江鬆陽縣,一樵夫進山砍柴,日暮而歸,忽逢二虎,情急之下,上樹避險,一虎對另一虎說:“假如朱都事在,此人斷是難逃了。”
隨後,一虎守在樹下,另一虎走了。
不一會兒,第三隻虎出現,其身細長,善躥躍,幾乎要抓到樵夫了。
樵夫腰下有刀,危急中,抽刀砍其前爪,那虎疼得大吼,遂與二虎逃逸。樵夫未敢輕易下樹,挨到轉天天亮,才落地還家。
後有村人問其遭遇,樵夫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村人說:“我縣衙內,有負責文書收發的朱都事,昨夜傷手,正在臥床。”遂密報縣令,縣令很是吃驚,派人圍剿朱都事,欲用火攻之,“朱都事忽起,奮迅成虎,突人而出,不知所之……”
唐朝時代,華夏大地的山林中,有眾多老虎出沒。不但虎會變成人,人有時也會變成虎。《宣室誌》中李征化虎的故事最著名,這個故事被日本天才作家中島敦重寫為《山月記》。
隴西李征,博學善文,天寶十年春中進士,但仕途坎坷,幾年後才調補江南尉。李征“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居此職,鬱鬱不樂,指同事道:“我怎麽會跟你們為伍?”
李征得罪了同事,也就混不下去了。他曾一度遊蕩於吳楚間,後又西歸故鄉,行至途中,忽發狂疾,跳入山林,從此杳無音訊。
一年後,與李征同時中進士的陳郡袁傪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詔出使嶺南,至一驛站,驛卒稱:“道有暴虎食人,大人小心啊。”
袁傪不以為然,行至草莽,果有虎暴起傷人,但隨即又藏回草中,發出人語:“幾乎傷了我的故人!”
袁傪大驚,因為他聽到的聲音很像多年前失蹤的老友,遂試探著問:“誰?真的是故人隴西李征嗎?”
草中老虎發出數聲呻吟:“正是李征。老友少留,跟我說幾句話。”
袁傪問:“李君,李君!”
李征說:“自與足下分別,音訊相隔,你這是要去哪裏?我看你的威儀,像是已做了監察禦史。祝賀賢弟,祝賀賢弟!”
袁傪問他為什麽藏在草莽中而不出來相見,李征如實相告,說自己已化身為虎:“我與君同年登第,但今日你為高官,而我行於草莽。老友,現在,我有所托,請不要推辭。”
袁傪唏噓不已:“你我相交多年,但說無妨。”
李征說:“我化虎經年,但老家尚有妻兒,若君北歸,請為我傳信,就說我已死,不要再提今日之事。我沒任何資產,但孩子尚小,他們母子謀生甚難,今見賢弟仕途順暢,若念昔日友情,望能扶助一把,不要使他們餓死道途。”言罷,李征潸然淚下。
袁傪亦淚流,說:“我與足下情同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李征說:“賢弟知我愛文,現已作數十篇,雖有遺稿,但皆散落,望君現在為我傳錄,使之留於後世。”
袁傪叫手下準備筆墨紙硯,李征口述,均是高妙之文。袁傪閱後,慨歎再三:“我兄才華如此,竟落得如此地步,上天不公啊。”
李征收淚,說:“我已釋然,現與君永訣,望賢弟莫忘囑托。賢弟,請上路吧,快行,快行。”
袁傪淚如雨下,上路回望,不見李征身影,久久,草莽山林中傳出一聲虎嘯。
這幾乎是唐代誌怪傳奇中最感人的一篇了。懷才不遇者的人生、命運與悲情,無論是在千年前的唐朝,還是在當下的世界,都沒什麽不同。隻是,我們不知道李征最後去了哪裏。但作為一隻老虎,它還能去哪裏?又有誰知道,林莽間的一隻老虎默默忍受著那日日夜夜的孤獨。
關於老虎的故事還有很多。唐人之所以喜歡寫老虎,是因為那時候南方、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沒,比如當時江蘇地區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海陵即江蘇泰州,當地有人叫王太,這天晚上王太跟十四個同伴穿越山野。當地多虎,所以人們都拎著木棒防身。
結果,真的遇見了老虎。
老虎異常巨大。王太等人雖帶了木棒,但多半是用來壯膽的,一旦遇見老虎,大家還是非常恐懼。
其中一人說:“聽說遇見老虎後,脫下衣服搖晃,就可以迷惑它。”
大家脫下上衣晃動起來。王太也把上衣脫了,衝著老虎晃動。老虎大吼,連續四次伸展身子,想要撲向王太。王太手握木棒,赫然而立,對身邊夥伴說:“你們快跑,我殿後。”夥伴們或隱於夜色中的叢林間,或直接跑掉了。
王太看夥伴們都跑了,於是自己很悲壯地站在老虎麵前。
他一咬牙,持棒上前,猛地一棒,正中老虎耳朵。老虎怪叫一聲,倒在地上。過了一會兒,它晃晃悠悠地又起來了。王太一路狂奔,鑽進了山神廟,三爬兩爬,上到房梁,這才感覺安全了許多。
但他剛閉上眼休息了一會兒,就聽到外麵有老虎的腳步聲傳來。
王太大驚,正琢磨著,廟門開了,剛才攔路的巨虎鑽了進來,隨後站起身,變成山神模樣。這時,廟中傳出第三者的聲音,問巨虎:“今天您怎麽顯得這樣疲憊?”
巨虎道:“剛才遇見一人,沒想到那人膽子很大,我被他打了一悶棒,差點送命。到現在我的腦袋還嗡嗡作響。”說罷,老虎跳上廟中的神龕。
梁上的王太大氣也不敢出,但還是被巨虎抬頭發現:“您是哪位?”
裴少尹慌忙把王術士引入孩子的寢室,王看後大驚:“孩子為狐妖所惑,如不速治,會日益加重,不久於人世!”
裴少尹大驚:“果真如此?”他把高術士先前說的話轉述給王術士。
王術士笑道:“您怎麽就知道那姓高的不是狐妖呢?”
裴少尹一愣。
王術士擺設道場,為其子招魂。沒多長時間,高術士突然來了,見此情景,大罵:“少尹!為什麽孩子大病將愈,你又找來一狐妖在此作祟?此妖即病源!”
裴少尹頓時戰栗:“王術士是狐妖?”
王術士也不示弱,大罵高術士:“你這妖狐果然來了!”
高王二術士互相咒罵。裴少尹看看高術士,又看看王術士,如墜雲霧之中,不知哪個是妖。
高王二術士互罵時,又有一道士出現在裴家門前,對家僮說:“聽說你家主人的公子為狐所惑,我擅長驅鬼捉妖,特來相助,你快去稟告主人吧!”
家僮急忙回稟少尹,後者奔出,細敘家中事:“他們還在爭吵!”
道士笑著說:“這事很容易解決。”隨後,跟裴少尹進了大門。
高王二術士正在爭吵,見又進來一道士,於是停止咒罵,把矛頭對準新來的道士:“你這狐妖,竟化為道士迷惑人!”
新來道士隨之破口罵:“爾等老狐,當在郊野墳墓中安身,安敢擾人!”
高王二術士聽後大怒,一起撲了上來,三人關門毆鬥,扭成一團。裴少尹站在屋外,側耳傾聽,裏麵擊打聲不止,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及至傍晚,屋裏漸漸沒了聲音。裴少尹推開門,發現三隻狐狸倒在地上,不停地喘息,都已累得不能動彈了。
驅狐妖的三術士竟都是狐妖,這是《宣室誌》裏的有趣記載。
上麵故事裏的狐狸多少都有些笨拙。不過,在另一則記載中,出現了一隻非常聰明的狐狸。
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個道士名焦練師,身邊弟子不少,其中有一黃裙婦人,自稱阿胡。
三年後,阿胡把焦練師的道法都學走了,於是告辭。也許是焦練師看上了阿胡的美貌,他對阿胡苦苦相留。
阿胡說:“實話相告,小女子乃是狐,化作人形,跟您學道,現已都學會了,您也沒什麽新本事了,所以沒必要再留下。”
焦練師惱羞成怒,求愛不成便欲用強,他想以道法捉拿阿胡,但無奈自己的本領都被人家學去了,所以並不能把阿胡怎麽樣。無奈之下,焦練師於嵩山頂設壇作法,拜請太上老君下界捉妖。他稱自己丟人事小,敗壞道家名聲為大,言辭懇切,感天動地。
太上老君竟真的現身於雲層中。
焦練師急忙拜倒:“弟子的道法全部被狐妖所學,請老君授以新法降之。”
太上老君開始作法,很快有神將在雲中刀斬該狐。焦練師非常興奮,一再相拜,但隻見太上老君“嗬嗬”一笑,慢慢從雲層中降落,現出真容,竟是阿胡。
開元中,有焦練師修道,聚徒甚眾。有黃裙婦人自稱阿胡,就焦學道術。經三年,盡焦之術,而固辭去。焦苦留之。阿胡雲:“己是野狐,本來學術。今無術可學,義不得留。”焦因欲以術拘留之。胡隨事酬答,焦不能及。乃於嵩頂設壇,啟告老君。自言己雖不才,然是道家弟子。妖狐所侮,恐大道將隳。言意懇切。壇四角忽有香煙出,俄成紫雲,高數十丈。雲中有老君見立。因禮拜陳雲:“正法已為妖狐所學,當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於雲中作法。有神王於雲中以刀斷狐腰。焦大歡慶。老君忽從雲中下,變作黃裙婦人而去。(《廣異記》)
這是個稍微帶點喜劇色彩的故事。誕生於中唐前期的《廣異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集中描寫狐妖的誌怪集。在大唐傳說中,除了狐妖外,還有流傳著跟狐狸有關的寶物的傳說,比如神奇的媚珠。
媚珠被認為藏在千年狐狸的嘴裏,如果女人得到它就會變得千嬌百媚,贏得天下男子之心。據說,楊貴妃就曾得到過這樣一顆媚珠,故而深得皇帝的青睞,這才能夠多年不失恩寵。隻是人世茫茫,去哪裏尋找一隻千年狐狸?又如何能得到它嘴裏的媚珠?
一個叫劉全白的唐朝人說:“得到媚珠不是沒可能,但這完全靠運氣。此外,要想迫使狐狸從嘴裏吐出媚珠,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
按劉全白回憶:他小時候,有個乳母,乳母有子,名眾愛,少年時,好於夜間在道邊張網捕捉小動物。劉全白的莊園在陝西岐山下。這天晚上,眾愛在莊園之西的道上下網,聽到有物撞入網中,仔細看,那物已經起身,是個紅裙婦人。
婦人繞網而行,在眾愛的注視下,忽然捉得一隻路過的田鼠,生著吞了下去。膽大的眾愛斷定其為妖,於是大聲嗬斥,婦人一慌,不擇路徑,再一次撞入網中。
眾愛舉棒將之斃於棒下,但婦人死後不改人形。眾愛懷疑自己判斷失誤,誤殺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後的凶手一樣,連人帶網投入附近的池子裏,隨後奔回家中,把事情告訴了父母。
父母聽後很害怕,想轉天舉家潛逃他鄉。但眾愛冷靜下來一思索:哪有婦人生吞田鼠之理?於是,他返回池塘,打撈上那婦人,想再看看,卻意外地發現她還有呼吸,便又給了她一斧頭,這回婦人終化回原形,是一隻狐狸。
眾愛拖著狐狸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老僧,後者建議如下:此狐當有千年之齡,所以可變為人形。現在看來,它依舊未死,不如飼養,“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
眾愛大喜,邀老僧一同還家,請教得珠之法。老僧用繩子將狐狸的腿捆上,把它罩在籠子下,養了幾天後,狐狸開始恢複吃食了。
老僧叫眾愛挖了個小坑,把一個窄口瓶放在坑裏,使瓶口跟地麵平齊,又把兩塊烤肉塞進瓶中,狐狸在瓶口處聞得肉味,卻無法吃到,於是流下口水。等那肉涼了,再換新肉,以保持誘人的味道。如此反複,多日後,狐狸終於堅持不住,吐出一顆珠子,隨後自己也死去了。
那顆珠子便是傳說中的媚珠了。
劉全白說雲,其乳母子眾愛,少時,好夜中將網斷道,取野豬及狐狸等。全白莊在岐下,後一夕,眾於莊西數裏下網,己伏網中,以伺其至。暗中聞物行聲,覘見一物,伏地窺網,因而起立,變成緋裙婦人。行而違網,至愛前車側,忽捉一鼠食。愛連嗬之,婦人忙遽入網,乃棒之致斃,而人形不改。愛反疑懼,恐或是人,因和網沒漚麻池中。夜還與父母議,及明,舉家欲潛逃去。愛竊雲:“寧有婦人食生鼠,此必狐耳。”複往麻池視之,見婦人已活,因以大斧自腰後斫之,便成老狐。愛大喜,將還村中。有老僧見狐未死,勸令養之,雲:“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以繩縛狐四足,又以大籠罩其上。養數日,狐能食。僧用小瓶口窄者,埋地中,令口與地齊,以兩胾豬肉,炙於瓶中。狐愛炙而不能得,但以口屬瓶。候炙冷,複下肉臠。狐涎沫久之,炙與瓶滿,狐乃吐珠而死。珠狀如棋子,通圓而潔。愛母帶之,大為其夫所貴。(《廣異記》)
媚珠大小如圍棋子,光滑異常。此珠遂為眾愛的母親即劉全白的乳母所收藏,此後她頗得丈夫的寵愛。但當我們讀到“狐乃吐珠而死”時,又會為這隻倒黴的千年狐妖感到一絲無法言說的悲傷。
《廣異記》中關於媚珠的故事令後人真假難辨。但是,在唐朝,人們堅信媚珠的奇特功效。能起到類似作用的還有蛇珠,但能識此寶的人更少。按記載,蛇珠在唐朝的開元年間出現過一次。
長安至相寺賢士與一蛇相處近半個世紀,後來那條蛇先他而去,卻留下了一顆晶瑩剔透的珠子。每當賢士打坐時,即使屋子裏不點蠟燭,也很明亮,那是蛇珠發出的光芒。後來,賢士落魄,不得已將蛇珠拿到市場上賣,有胡商要買,但隻出百萬錢。
賢士覺得給價太低,認為這是夜明珠,為無價之寶。
胡商說:“假如你這珠子是蚌珠,就珍貴了;可惜是蛇珠,賣不了太高的價。”其實,蚌珠易見,況且胡商隻知蛇珠可賜光明,而不知道它還能起到媚珠的作用。
唐朝胡商以見多識廣著稱,唯獨在這個故事裏露怯了,雖然最終買下了蛇珠,卻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
此外,當時還曾出現過龍珠這種東西。地點在江西,時間是唐德宗建中初年。一切要從東南地區最著名的揚州珍寶市場說起。
這一天,一個叫任頊的人出現在這個市場上,出售的是他意外獲得的一件寶物,最後他與某胡商成交,賣了數千萬錢。
任頊出售的東西叫驪龍珠。此珠的背後尚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任頊是江西樂安的一名書生,隱居在山林中讀書。這一天,有一黃衣老人造訪。入座後,任頊感到老人神色淒涼,似乎有什麽難言之隱,於是對其細問,對方說:“實不相瞞,我乃龍,居於此山之西的一處大湖。本來生活平靜,最近卻遇到麻煩,也許隻有您能幫助我。”
任頊道:“我不過是塵世間的無名書生,不通方術,如何幫您脫難?”
老人說:“無須方術。”
任頊道:“願聞其詳。”
老人說:“兩天後,請您到我所生活的湖邊來,正午時,西方天空會飛來一道士,他便是要害我的人。道士來後,會施法使湖水枯竭。您在湖水將幹時,高聲呼喊就可以了。”
“高呼什麽?”
“請俯耳過來……”老人在任頊耳邊一番秘語,隨後又道:“高呼完,湖水會漲滿,但道士可能還會施法術,而你隻管將那句話再重複高呼兩遍,我就可以脫險了。事成後,必有重報!”
兩天後,善良又好奇的任頊奔赴山西湖,隱於草叢中。
中午時分,真有一片白雲自西天上冉冉飄來,降落在湖的上空,雲中有一道士,麵目古異,降落雲頭,立於湖邊,從袖中取出黑字道符,投入湖中,念念有詞。於是,湖水在任頊的注視下,一點點幹涸,最後湖底就真的露出一條黃龍!
任頊立即大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言罷,湖水猛漲。道士怒,從袖中取出紅字道符,投入湖中,湖水又將幹涸。
任頊又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湖水再溢。
道士更怒,取出朱紅道符十餘條,拋向了天空,化為一朵朵紅雲,紅雲飛入湖中,湖水又將幹涸。這時,任頊第三次高呼:“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於是,湖水隨之又漲了起來。
道士早就發現了草叢中的任頊,他走了過去,無奈地說:“為食此龍,我苦心修煉了十年。若食此龍,我功力將大增,可事情卻被你破壞了。你雖是凡人,但我卻無法傷害你。隻是我有一個疑問,你為何要救此等異類?”說罷,騰空而去。
任頊雖被數落了一頓,但還是很高興救下一條龍。
當天晚上,任頊夢到老人:“非君搭救,我將死於道士之手。為表謝意,特送您寶珠一枚,藏於湖邊草叢處,您可去尋找,此乃我所贈之禮物。”
次日,任頊前去湖邊尋找,果然在草叢中得到一顆直徑一寸左右的珠子,光芒閃爍,耀人雙目。
此處有老虎出沒
浙江鬆陽縣,一樵夫進山砍柴,日暮而歸,忽逢二虎,情急之下,上樹避險,一虎對另一虎說:“假如朱都事在,此人斷是難逃了。”
隨後,一虎守在樹下,另一虎走了。
不一會兒,第三隻虎出現,其身細長,善躥躍,幾乎要抓到樵夫了。
樵夫腰下有刀,危急中,抽刀砍其前爪,那虎疼得大吼,遂與二虎逃逸。樵夫未敢輕易下樹,挨到轉天天亮,才落地還家。
後有村人問其遭遇,樵夫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村人說:“我縣衙內,有負責文書收發的朱都事,昨夜傷手,正在臥床。”遂密報縣令,縣令很是吃驚,派人圍剿朱都事,欲用火攻之,“朱都事忽起,奮迅成虎,突人而出,不知所之……”
唐朝時代,華夏大地的山林中,有眾多老虎出沒。不但虎會變成人,人有時也會變成虎。《宣室誌》中李征化虎的故事最著名,這個故事被日本天才作家中島敦重寫為《山月記》。
隴西李征,博學善文,天寶十年春中進士,但仕途坎坷,幾年後才調補江南尉。李征“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居此職,鬱鬱不樂,指同事道:“我怎麽會跟你們為伍?”
李征得罪了同事,也就混不下去了。他曾一度遊蕩於吳楚間,後又西歸故鄉,行至途中,忽發狂疾,跳入山林,從此杳無音訊。
一年後,與李征同時中進士的陳郡袁傪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詔出使嶺南,至一驛站,驛卒稱:“道有暴虎食人,大人小心啊。”
袁傪不以為然,行至草莽,果有虎暴起傷人,但隨即又藏回草中,發出人語:“幾乎傷了我的故人!”
袁傪大驚,因為他聽到的聲音很像多年前失蹤的老友,遂試探著問:“誰?真的是故人隴西李征嗎?”
草中老虎發出數聲呻吟:“正是李征。老友少留,跟我說幾句話。”
袁傪問:“李君,李君!”
李征說:“自與足下分別,音訊相隔,你這是要去哪裏?我看你的威儀,像是已做了監察禦史。祝賀賢弟,祝賀賢弟!”
袁傪問他為什麽藏在草莽中而不出來相見,李征如實相告,說自己已化身為虎:“我與君同年登第,但今日你為高官,而我行於草莽。老友,現在,我有所托,請不要推辭。”
袁傪唏噓不已:“你我相交多年,但說無妨。”
李征說:“我化虎經年,但老家尚有妻兒,若君北歸,請為我傳信,就說我已死,不要再提今日之事。我沒任何資產,但孩子尚小,他們母子謀生甚難,今見賢弟仕途順暢,若念昔日友情,望能扶助一把,不要使他們餓死道途。”言罷,李征潸然淚下。
袁傪亦淚流,說:“我與足下情同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李征說:“賢弟知我愛文,現已作數十篇,雖有遺稿,但皆散落,望君現在為我傳錄,使之留於後世。”
袁傪叫手下準備筆墨紙硯,李征口述,均是高妙之文。袁傪閱後,慨歎再三:“我兄才華如此,竟落得如此地步,上天不公啊。”
李征收淚,說:“我已釋然,現與君永訣,望賢弟莫忘囑托。賢弟,請上路吧,快行,快行。”
袁傪淚如雨下,上路回望,不見李征身影,久久,草莽山林中傳出一聲虎嘯。
這幾乎是唐代誌怪傳奇中最感人的一篇了。懷才不遇者的人生、命運與悲情,無論是在千年前的唐朝,還是在當下的世界,都沒什麽不同。隻是,我們不知道李征最後去了哪裏。但作為一隻老虎,它還能去哪裏?又有誰知道,林莽間的一隻老虎默默忍受著那日日夜夜的孤獨。
關於老虎的故事還有很多。唐人之所以喜歡寫老虎,是因為那時候南方、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沒,比如當時江蘇地區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海陵即江蘇泰州,當地有人叫王太,這天晚上王太跟十四個同伴穿越山野。當地多虎,所以人們都拎著木棒防身。
結果,真的遇見了老虎。
老虎異常巨大。王太等人雖帶了木棒,但多半是用來壯膽的,一旦遇見老虎,大家還是非常恐懼。
其中一人說:“聽說遇見老虎後,脫下衣服搖晃,就可以迷惑它。”
大家脫下上衣晃動起來。王太也把上衣脫了,衝著老虎晃動。老虎大吼,連續四次伸展身子,想要撲向王太。王太手握木棒,赫然而立,對身邊夥伴說:“你們快跑,我殿後。”夥伴們或隱於夜色中的叢林間,或直接跑掉了。
王太看夥伴們都跑了,於是自己很悲壯地站在老虎麵前。
他一咬牙,持棒上前,猛地一棒,正中老虎耳朵。老虎怪叫一聲,倒在地上。過了一會兒,它晃晃悠悠地又起來了。王太一路狂奔,鑽進了山神廟,三爬兩爬,上到房梁,這才感覺安全了許多。
但他剛閉上眼休息了一會兒,就聽到外麵有老虎的腳步聲傳來。
王太大驚,正琢磨著,廟門開了,剛才攔路的巨虎鑽了進來,隨後站起身,變成山神模樣。這時,廟中傳出第三者的聲音,問巨虎:“今天您怎麽顯得這樣疲憊?”
巨虎道:“剛才遇見一人,沒想到那人膽子很大,我被他打了一悶棒,差點送命。到現在我的腦袋還嗡嗡作響。”說罷,老虎跳上廟中的神龕。
梁上的王太大氣也不敢出,但還是被巨虎抬頭發現:“您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