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部議吳牲巡查陝西
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 作者:楚環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代的議政會議有朝議、廷議與部議之分,朝議就是皇帝每天上朝開的那個會主要是以形式為主,基本上不討論國家大事。
廷議則是由閣臣牽頭在京各部院官員參與的會議,這會倒是能討論一點有用的東西,但是由於參會人數太多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最後搞的跟菜市場一樣根本議不出什麽結果來。
這朝議和廷議由於參會人數太多,人多嘴雜你一句我一句的,根本沒法決定什麽重要事項。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明朝又搞出來部議。
部議就是六部掌部事尚書或者管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再加內閣大臣組成的會議。
這樣一來部議的人數被嚴格限製討論事情決定重大事項就容易通過一些,也不會出現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吵吵幾天的情況。
朱由檢在看過武之望和耿如杞的奏疏後批複下部議,內閣在第二天接到司禮監的上諭便於當天下午舉行部議。
由於參會人數較少部議的地點是在內閣值房,內閣值房就是午門左側靠近文華殿的那個小房子。
這房子雖然小,可裏麵決定的事項那可是比天還大。
…
在內閣值房內,坐西朝東的擺著一張寬大的書案,書案後麵擺著兩張太師椅。
左邊坐著的便是當今的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掛禮部尚書銜的韓癀。
這位是老東林黨了,去年幹翻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後這幫子人也就翻身做主了。作為黨魁的韓癀自然也就複出重新入閣,在後世東林黨是一個汙名化的詞匯,而在當下東林可是君子的代名詞。
那本《東林點將錄》幾乎可以和北宋的《元佑黨人碑》相提並論,在北宋之時甚至有人花錢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碑上。而在當下亦是一樣,但凡做官的都想往東林兩個字上麵靠。
靠上東林不僅可以獲得一個“君子”的名望,更是獲得了進身之階,從此做官那是一帆風順。
坐在書案後右邊的是當今內閣次輔、文淵閣大學士掛禮部侍郎銜的錢龍錫。
這個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他在任期間幹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舉薦了薊遼督師袁崇煥。這個是魏公公認證過的東林黨人。
書案之前左側擺著六張椅子,右側擺著三張椅子,分別是六部尚書和都察院總憲、大理寺卿、通政使。
左一的是禮部尚書天官塚宰,掌握著大明朝三品以下文官升遷調動。此人名叫王在光,疑似為東林黨人。
左二是禮部掌部事的尚書溫體仁,這位不是東林黨,不過那也是名列奸臣傳的人。
左三是戶部掌左侍郎王家禎,戶部目前尚書職位空缺便由左侍郎代理部務,此人貌似不是東林黨。
左四是兵部尚書王洽,左五左六分別是刑部尚書喬升允和工部尚書張鳳翔。
六部的排行分邊是吏禮戶兵刑工,所以內閣值房內的座次也是這麽排的。朝堂之上的座次可不是綠林之間排座次那麽隨意,綠林座次亂排亂坐最多也就是掄拳頭對錘,而老爺們座次坐錯了那搞不好是要死人的。
坐在六部尚書的對麵右邊的第一個是都察院左都禦史(總憲)曹於汴,右二和右三是大理寺卿和通政使。
朝堂之上以六部為尊,次都察院,再次五寺,再次諸司。故而都察院在前大理寺在中通政司在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朝堂之禮製乃為諸禮之首也。而上下尊卑便為此禮儀之大。
…
在閣臣書案的後麵掛著一張牌匾,牌匾上書《勤於國事》四字,這“勤於國事”四個大字正對著在部議的袞袞諸公。
所有與會高官的椅子邊上都放著一個小桌子,小桌子擺放著茶水還有被謄抄過的那兩份下部議的奏疏。
官員們看過謄抄的奏疏後與陝西事務沒有過多往來部院長官心中是不明所以,他們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麽皇上突然對陝西事務如此上心?還專門下部議?
而那些部門事務與陝西溝通頻繁的官員心中則是掀起了一陣波瀾。就拿兵部尚書王洽來說,陝西自萬曆末至今天的欠餉已經達到了近兩百萬兩銀子!
陝西三邊總督及三邊巡撫幾乎是每個月都朝兵部上書要餉,除了要餉之外還將三邊因為欠餉所產生逃兵的情況向兵部敘述,並且還在公文中暗指這些逃兵可能為“盜”。
而戶部左侍郎王家禎亦是感覺陝西這顆雷終於是要爆了!這些年來陝西布政使司給戶部的報告中就指出陝西戶口逃亡情況十分嚴重,因為天災、稅賦加派等等一些原因所導致萬曆末至今差不多戶口流失了五十萬戶以上!
而這些流亡的戶口肯定不可能都餓死了,其中大部分不用想都知道是去做了賊!
都察院總憲曹於汴也深感陝西的蓋子這回是捂不住了,陝西曆任的巡按禦史在給朝廷的奏疏裏麵都是不痛不癢的說陝西的問題,無非就是這裏遭了災那裏出了土匪,具體的細節從來不說。
但這些巡按禦史在給都察院的報告卻是將陝西災情匪情給詳細敘述,不過曆任的都察院總憲也不當回事沒有上報皇帝。
關於陝西的真實情況從上到下就沒有一個官員敢於說出來,當然誰也不敢說,因為誰提出來問題誰就得去解決!
都知道陝西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黑坑,誰要是往裏麵衝那跌進去肯定是出不來的。
…
作為首輔的韓癀和次輔錢龍錫實際上對陝西情況根本就不了解,他們兩在天啟朝的時候被因為挨魏忠賢的整被革職有好幾年都沒當過官,就在去年魏忠賢被打倒之後還複的職,到現在官當的還沒有一年時間。
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兩人都在忙活著怎麽整治閹黨提拔自己的黨羽呢!誰有閑工夫去管陝西的事?
況且現在東北方向在和遼東建虜打,西南方向正在和叛亂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彥打。陝西區區幾個流民毛賊還不至於讓朝廷投入精力去關注,但是皇帝既然將陝西事務下部議了那就該關注一下。
兩位閣臣並沒有想到其實這事皇帝因為下麵人瞞報陝西情況心裏不爽所以才將這事下部議。他們倆還以為是陝西的情況有些嚴重了所以皇帝皇帝才讓他們舉行部議。
所以這會從一開始的政治方向沒有把握住。
韓癀看過奏疏之後便問兵部尚書道:“王司馬,軍事歸兵部管,這固原兵變是怎麽回事?武之望在給兵部的公文裏麵是怎麽寫的?”
王洽聽到韓癀這話心裏不禁吐槽道,這大明朝一年到頭都在鬧兵變,老夫雖身為大司馬豈能各鎮督撫的每封奏報都看的到?要是每天都光去看這奏報我這兵部尚書的活不幹了?
王洽關於武之望送來的固原兵變的報告隻是瞟了一眼就給扔到一邊去了,至於具體是怎麽回事王洽也忘記了。不過王洽依據去年年底遼東兵變的經驗來回答韓癀。
“韓閣老,武之望的公文中提到固原兵變是因為欠餉的原因所引發的,這曆來兵變之事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
武之望要是知道王洽這麽說的話肯定會把王洽給打死!他明明給部裏都報告是有奸人煽動鬧事所導致的兵變!可到了王洽的嘴裏倒成了因為欠餉的原因。
不過王洽歪打正著倒是說出了固原兵變真正的原因。
韓癀聽後歎了口氣說道:“如今國事艱難啊!”
“去年年末遼東兵變巡撫畢自肅身死,想不到在西北居然也發生兵變。”
接著韓癀話音一轉問道:“晉撫耿如杞奏疏中數萬秦賊渡過犯晉是怎麽回事?”
“秦撫胡廷宴、延撫楊鶴在給兵部的公文裏麵有沒有提及?”
王洽聽後在心裏細細的回憶了一下這兩個巡撫給兵部的報告裏麵提到了些什麽,這大明朝幾十個巡撫每個月都有報告送來,作為尚書的王洽看過之後不一定全都記得。
王洽想了一半天實在是想不出來這兩個巡撫提沒提過這事,要想知道隻有回部之後去翻倉庫找了。不過今天是部議肯定沒時間給他去翻。
於是王洽便隨便扯了句:“陝西民貧地瘠近些年又恰逢天災,有些許刁民為盜不足為奇。”
韓癀聽王洽這回答說了跟沒說一樣,這再問下去也問不出什麽來,於是便問都察院左督禦史:“曹總憲,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在給都察院的公文裏可有提及陝西民變和兵變之事?!”
曹於汴和王洽一樣都知道陝西的情況特別嚴重,但是具體的細節都說不出來,也不想說出來,畢竟誰去揭開這個鍋誰就要負責。
於是曹於汴也開始打馬虎眼:“額…這個李應期年底在給都察院的奏報中提過陝西確有一些刁民做亂,但具體情況需召其回京對答才能明白。”
韓癀一聽曹於汴這話就知道問了又是白問,再問下去也是一問三不知。可皇帝既然下部議了總不能他也一問三不知的去給皇帝回話吧?!
於是韓癀看了看坐在他邊上的錢龍錫說道:“稚文(錢龍錫字),此事應當如何處置?!”
錢龍錫一聽韓癀的話便說道:“既然諸位大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們也不好妄行處置。”
“我看這樣,不如由都察院選一名誠實可靠的禦史前往陝西巡查一番,待其回京之後我等再做處置,韓閣老以為如何?”
韓癀點了點頭說道:“嗯!稚文此言老成謀國,我看可行!”
說罷韓癀問屋內官員道:“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我等附議!”
“附議!”
…
韓癀見六部九卿都同意之後便對曹於汴說道:“曹總憲可有合適的人選巡陝?”
曹於汴想了想後說道:“禦史吳牲為人忠厚老實,誠實可靠,我看可以作為巡陝的人選!”
韓癀聽後點了點頭說道:“那好!我和稚文這就擬票報司禮監!”
…
第二天司禮監轉上諭命都察院禦史吳牲為欽差大臣巡查陝西軍政事務。
吳牲於崇禎二年的一月末抵達陝西,與此同時王嘉胤率領的義軍從塞外破關而入。
吳牲的到來使陝西這口被捂了快十年的蓋子終於被揭開了。
廷議則是由閣臣牽頭在京各部院官員參與的會議,這會倒是能討論一點有用的東西,但是由於參會人數太多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最後搞的跟菜市場一樣根本議不出什麽結果來。
這朝議和廷議由於參會人數太多,人多嘴雜你一句我一句的,根本沒法決定什麽重要事項。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明朝又搞出來部議。
部議就是六部掌部事尚書或者管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再加內閣大臣組成的會議。
這樣一來部議的人數被嚴格限製討論事情決定重大事項就容易通過一些,也不會出現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吵吵幾天的情況。
朱由檢在看過武之望和耿如杞的奏疏後批複下部議,內閣在第二天接到司禮監的上諭便於當天下午舉行部議。
由於參會人數較少部議的地點是在內閣值房,內閣值房就是午門左側靠近文華殿的那個小房子。
這房子雖然小,可裏麵決定的事項那可是比天還大。
…
在內閣值房內,坐西朝東的擺著一張寬大的書案,書案後麵擺著兩張太師椅。
左邊坐著的便是當今的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掛禮部尚書銜的韓癀。
這位是老東林黨了,去年幹翻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後這幫子人也就翻身做主了。作為黨魁的韓癀自然也就複出重新入閣,在後世東林黨是一個汙名化的詞匯,而在當下東林可是君子的代名詞。
那本《東林點將錄》幾乎可以和北宋的《元佑黨人碑》相提並論,在北宋之時甚至有人花錢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碑上。而在當下亦是一樣,但凡做官的都想往東林兩個字上麵靠。
靠上東林不僅可以獲得一個“君子”的名望,更是獲得了進身之階,從此做官那是一帆風順。
坐在書案後右邊的是當今內閣次輔、文淵閣大學士掛禮部侍郎銜的錢龍錫。
這個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他在任期間幹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舉薦了薊遼督師袁崇煥。這個是魏公公認證過的東林黨人。
書案之前左側擺著六張椅子,右側擺著三張椅子,分別是六部尚書和都察院總憲、大理寺卿、通政使。
左一的是禮部尚書天官塚宰,掌握著大明朝三品以下文官升遷調動。此人名叫王在光,疑似為東林黨人。
左二是禮部掌部事的尚書溫體仁,這位不是東林黨,不過那也是名列奸臣傳的人。
左三是戶部掌左侍郎王家禎,戶部目前尚書職位空缺便由左侍郎代理部務,此人貌似不是東林黨。
左四是兵部尚書王洽,左五左六分別是刑部尚書喬升允和工部尚書張鳳翔。
六部的排行分邊是吏禮戶兵刑工,所以內閣值房內的座次也是這麽排的。朝堂之上的座次可不是綠林之間排座次那麽隨意,綠林座次亂排亂坐最多也就是掄拳頭對錘,而老爺們座次坐錯了那搞不好是要死人的。
坐在六部尚書的對麵右邊的第一個是都察院左都禦史(總憲)曹於汴,右二和右三是大理寺卿和通政使。
朝堂之上以六部為尊,次都察院,再次五寺,再次諸司。故而都察院在前大理寺在中通政司在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朝堂之禮製乃為諸禮之首也。而上下尊卑便為此禮儀之大。
…
在閣臣書案的後麵掛著一張牌匾,牌匾上書《勤於國事》四字,這“勤於國事”四個大字正對著在部議的袞袞諸公。
所有與會高官的椅子邊上都放著一個小桌子,小桌子擺放著茶水還有被謄抄過的那兩份下部議的奏疏。
官員們看過謄抄的奏疏後與陝西事務沒有過多往來部院長官心中是不明所以,他們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麽皇上突然對陝西事務如此上心?還專門下部議?
而那些部門事務與陝西溝通頻繁的官員心中則是掀起了一陣波瀾。就拿兵部尚書王洽來說,陝西自萬曆末至今天的欠餉已經達到了近兩百萬兩銀子!
陝西三邊總督及三邊巡撫幾乎是每個月都朝兵部上書要餉,除了要餉之外還將三邊因為欠餉所產生逃兵的情況向兵部敘述,並且還在公文中暗指這些逃兵可能為“盜”。
而戶部左侍郎王家禎亦是感覺陝西這顆雷終於是要爆了!這些年來陝西布政使司給戶部的報告中就指出陝西戶口逃亡情況十分嚴重,因為天災、稅賦加派等等一些原因所導致萬曆末至今差不多戶口流失了五十萬戶以上!
而這些流亡的戶口肯定不可能都餓死了,其中大部分不用想都知道是去做了賊!
都察院總憲曹於汴也深感陝西的蓋子這回是捂不住了,陝西曆任的巡按禦史在給朝廷的奏疏裏麵都是不痛不癢的說陝西的問題,無非就是這裏遭了災那裏出了土匪,具體的細節從來不說。
但這些巡按禦史在給都察院的報告卻是將陝西災情匪情給詳細敘述,不過曆任的都察院總憲也不當回事沒有上報皇帝。
關於陝西的真實情況從上到下就沒有一個官員敢於說出來,當然誰也不敢說,因為誰提出來問題誰就得去解決!
都知道陝西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黑坑,誰要是往裏麵衝那跌進去肯定是出不來的。
…
作為首輔的韓癀和次輔錢龍錫實際上對陝西情況根本就不了解,他們兩在天啟朝的時候被因為挨魏忠賢的整被革職有好幾年都沒當過官,就在去年魏忠賢被打倒之後還複的職,到現在官當的還沒有一年時間。
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兩人都在忙活著怎麽整治閹黨提拔自己的黨羽呢!誰有閑工夫去管陝西的事?
況且現在東北方向在和遼東建虜打,西南方向正在和叛亂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彥打。陝西區區幾個流民毛賊還不至於讓朝廷投入精力去關注,但是皇帝既然將陝西事務下部議了那就該關注一下。
兩位閣臣並沒有想到其實這事皇帝因為下麵人瞞報陝西情況心裏不爽所以才將這事下部議。他們倆還以為是陝西的情況有些嚴重了所以皇帝皇帝才讓他們舉行部議。
所以這會從一開始的政治方向沒有把握住。
韓癀看過奏疏之後便問兵部尚書道:“王司馬,軍事歸兵部管,這固原兵變是怎麽回事?武之望在給兵部的公文裏麵是怎麽寫的?”
王洽聽到韓癀這話心裏不禁吐槽道,這大明朝一年到頭都在鬧兵變,老夫雖身為大司馬豈能各鎮督撫的每封奏報都看的到?要是每天都光去看這奏報我這兵部尚書的活不幹了?
王洽關於武之望送來的固原兵變的報告隻是瞟了一眼就給扔到一邊去了,至於具體是怎麽回事王洽也忘記了。不過王洽依據去年年底遼東兵變的經驗來回答韓癀。
“韓閣老,武之望的公文中提到固原兵變是因為欠餉的原因所引發的,這曆來兵變之事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
武之望要是知道王洽這麽說的話肯定會把王洽給打死!他明明給部裏都報告是有奸人煽動鬧事所導致的兵變!可到了王洽的嘴裏倒成了因為欠餉的原因。
不過王洽歪打正著倒是說出了固原兵變真正的原因。
韓癀聽後歎了口氣說道:“如今國事艱難啊!”
“去年年末遼東兵變巡撫畢自肅身死,想不到在西北居然也發生兵變。”
接著韓癀話音一轉問道:“晉撫耿如杞奏疏中數萬秦賊渡過犯晉是怎麽回事?”
“秦撫胡廷宴、延撫楊鶴在給兵部的公文裏麵有沒有提及?”
王洽聽後在心裏細細的回憶了一下這兩個巡撫給兵部的報告裏麵提到了些什麽,這大明朝幾十個巡撫每個月都有報告送來,作為尚書的王洽看過之後不一定全都記得。
王洽想了一半天實在是想不出來這兩個巡撫提沒提過這事,要想知道隻有回部之後去翻倉庫找了。不過今天是部議肯定沒時間給他去翻。
於是王洽便隨便扯了句:“陝西民貧地瘠近些年又恰逢天災,有些許刁民為盜不足為奇。”
韓癀聽王洽這回答說了跟沒說一樣,這再問下去也問不出什麽來,於是便問都察院左督禦史:“曹總憲,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在給都察院的公文裏可有提及陝西民變和兵變之事?!”
曹於汴和王洽一樣都知道陝西的情況特別嚴重,但是具體的細節都說不出來,也不想說出來,畢竟誰去揭開這個鍋誰就要負責。
於是曹於汴也開始打馬虎眼:“額…這個李應期年底在給都察院的奏報中提過陝西確有一些刁民做亂,但具體情況需召其回京對答才能明白。”
韓癀一聽曹於汴這話就知道問了又是白問,再問下去也是一問三不知。可皇帝既然下部議了總不能他也一問三不知的去給皇帝回話吧?!
於是韓癀看了看坐在他邊上的錢龍錫說道:“稚文(錢龍錫字),此事應當如何處置?!”
錢龍錫一聽韓癀的話便說道:“既然諸位大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們也不好妄行處置。”
“我看這樣,不如由都察院選一名誠實可靠的禦史前往陝西巡查一番,待其回京之後我等再做處置,韓閣老以為如何?”
韓癀點了點頭說道:“嗯!稚文此言老成謀國,我看可行!”
說罷韓癀問屋內官員道:“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我等附議!”
“附議!”
…
韓癀見六部九卿都同意之後便對曹於汴說道:“曹總憲可有合適的人選巡陝?”
曹於汴想了想後說道:“禦史吳牲為人忠厚老實,誠實可靠,我看可以作為巡陝的人選!”
韓癀聽後點了點頭說道:“那好!我和稚文這就擬票報司禮監!”
…
第二天司禮監轉上諭命都察院禦史吳牲為欽差大臣巡查陝西軍政事務。
吳牲於崇禎二年的一月末抵達陝西,與此同時王嘉胤率領的義軍從塞外破關而入。
吳牲的到來使陝西這口被捂了快十年的蓋子終於被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