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恩科殿試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 作者:借箭十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大明第四次恩科殿試正式開始。
黎明時分,奉天大殿內,光祿寺早就在昨晚將預備好貢士們的試桌,陳放於殿外東西兩側。
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已經全部統計完畢,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按照順序站在奉天殿前的階梯上,文武百官身穿禮服,全部立於殿內外兩側。
鴻臚寺官員高呼道:“恭迎皇帝陛下,太子殿下,吳王殿下!”
“叩首!”
“鳴炮!”
隻見朱元璋,朱標,朱英在謹身殿換好禮服,在鞭炮聲中,緩緩走進奉天大殿內。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子殿下千歲千千歲,吳王殿下千歲!”百官齊刷刷的跪倒一片,全部叩首。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頗具威嚴,太子朱標站於左側,神情肅穆,朱英站於右側,麵無表情。
朱元璋微微點頭,沉聲道:“開始吧!”
劉三吾拱手會意,執事官來到殿中,內侍官將準備好的策題交於禮部官置於案上。
鴻臚寺官員高呼道:“貢士進殿!”
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三十多位參加殿試的學子緩緩走到奉天大殿門口,行三叩五拜之禮。
這些人中,最大的頭發胡子都白了,少說有六七十歲了,最小的也就十幾歲,還沒開始長胡子,這些人中,無論老少,可以說都是幸運的,有些人終其一生,白首窮經也無法進入殿試的大門。
此時,鞭炮聲再次響起,劉三吾高呼道:“百官退!”
隻見立於兩側的文武百官緩緩退出大殿,殿試正開始。
劉三吾端起禮部送來的貢生名單,依次念道:“許觀,王羽,龍子鈞,陳伯顏,吳言信,張顯宗,,,”
點到名字的貢生先被錦衣衛搜身,查看身上是否有攜帶利器,小抄等情況,若是攜帶利器,那是是想刺王殺駕,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會被當場斬殺。
若是攜帶小抄作弊,一般會取消殿試的資格,逐出考場,終生不得參加科舉,這一次的主考官是洪武爺,他老人家會直接送你回老家,隻要腦子沒病,都不會幹出這些事。
貢生進入大殿後會向朱元璋,朱標,朱英行拱手禮。
張顯宗和吳言信看到朱英的時候瞬間愣住了,二人萬萬沒想到,前幾日一起吃餛飩的人竟然是當今皇長孫,吳王殿下,怪不得就連吏部尚書淩漢老大人都對他畢恭畢敬的。
二人離開後,朱元璋忍不住問道:“大孫,這二人你認識啊?”
朱英笑道:“這二人都是福建學子,曾經有過一麵之緣,左邊那人叫張顯宗,嗯,,,這個名字孫兒記得很清楚,嘶……!”倒吸一口涼氣,朱英捂著臉頰,呲牙咧嘴。
朱元璋眉頭一皺,疑惑道:“大孫,你咋了?牙疼啊!”
朱英笑了笑,沒有回答,不過朱元璋卻記住了張顯宗這個名字。
這三十一人都是各地過關斬將殺出來的優秀學子,殿試隻是決出最後的名次,但無論名次如何,能參加殿試的基本都會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這些人也被稱為天子門生。
當然,具體情況還要看皇上本人,要是皇帝提出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就不是落第不落地的事了。
殿試考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策論,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親自出一道當前的朝政問題,貢生需要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寫一篇解決的方法。
從這裏也能看出來,誰是貨真價實的治國之才,誰是讀死書的書呆子。
皇上親自審閱,然後排出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
一甲共三個名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幹,第一名叫做傳臚,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幹,賜同進士出身。
能參加殿試的基本上都有官做,但也不排除個別帶有很大水分的人。
至少洪武年間的科舉還是比較真實的,沒有發生過科場舞弊之事,大部分學子都是靠著真才實學拿到的最終名次!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是個例外,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人作弊,政治需求而已,從那一次科場舞弊案開始,科舉製度有了大的改革,不再全國排名,而是按地域分為南榜和北榜。
這個製度一直延續到今,和當下高考中的省區劃線有異曲同工之妙!
言歸正傳!
所有貢生就位後,端坐在試桌前,有些學子由於緊張,身體甚至開始發抖。
劉三吾令人敲鑼,鑼聲響過,貢生們才能開始答題。
一炷香過後,有些人看著策題發呆,有些人低頭沉思,還有些人已經開始答題了。
這一幕讓朱英想起了前世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是和這些人一樣,有時候筆飛如舞,有時候急的抓耳撓腮,卻又無可奈何,氣的想把試卷直接撕了,然後瀟灑離場,特別是考那鳥語的時候,更甚,,,
考場之上,朱元璋離開龍椅,背著雙手,在眾學子之間溜達,像極了後世的監考官。
朱標目光如炬,盯著每一位貢生!
朱英特別注意了第一位叫做許觀的貢生。
此人位於最靠近禦案的位置,年紀輕輕,儀表堂堂,答策之間,神情坦然,從容有度,從他的臉上沒有看出一絲緊張和為難。
從開始答策之時,隻是略為思考一下,下筆至此就沒有停下過,而且是越寫越快,越寫越興奮。
真不愧是千古第一狀元,六元魁首,科舉第一人,就是這份答策的從容恐怕都要超過很多人。
當然,從容來自信心,隻要肚子裏有貨,考什麽都不怕。
殿試隻有一天的時間,黎明開考,日落結束。
參加殿試的貢生是不需要自己帶幹糧的。
中午,光祿寺的官員派人送來了貢生所需要的飯菜。
每人兩張餅,一碗清湯,僅此而已。
所有進入大殿內的人都要經過錦衣衛的搜身,包括送飯的光祿寺官員,就連烙好的餅都要掰開查看。
送飯的時候,身後還要緊跟著錦衣衛盯著,以防有人搞小動作進行作弊。
一人作弊,全場學子,官員,錦衣衛都要跟著倒黴,自然不敢大意。
此時,已經有些學子放下手中毛筆開始進食,但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麽心情吃飯。
朱元璋祖孫三人同樣喝著清湯,啃著大餅,與眾學子無異。
隻見,坐在最前麵的許觀吃飽喝足後,將手中的策論恭敬的交到禦案之上,並拱手說道:“聖上,學生已完成答策!”
朱元璋啃著大餅,帶著讚許的目光誇讚道:“隻用了半天就答完了,不愧是會元!”
“學生叩謝聖上讚揚!”許觀跪在地上叩首道。
朱元璋對他很是滿意,擺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沒一會兒,又有不少人開始“交卷”,隻是他們卻不似許觀一般輕鬆。
即將日落之時,大殿內隻剩張顯宗一人還在從容不迫的答策。
眼看劉三吾就要命人開始敲鑼,卻被朱元璋製止了,說道:“讓他寫,天黑看不清就給他點上蠟燭!”
天色即將摸黑之時,張顯宗終於停筆,又仔細端詳一陣,這才放心的交了上去。
隨著張顯宗的離場,殿試正式結束,鳴炮,謝幕!
由於此次殿試由朱元璋親自主考,所以這些答策也不需要封存,直接被他親自帶到了禦書房,準備和太子朱標連夜挑燈審閱。
……
最近有些拖劇情了,接下來會加快推進劇情,朱標離京,呂氏的末日即將到了!
黎明時分,奉天大殿內,光祿寺早就在昨晚將預備好貢士們的試桌,陳放於殿外東西兩側。
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已經全部統計完畢,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按照順序站在奉天殿前的階梯上,文武百官身穿禮服,全部立於殿內外兩側。
鴻臚寺官員高呼道:“恭迎皇帝陛下,太子殿下,吳王殿下!”
“叩首!”
“鳴炮!”
隻見朱元璋,朱標,朱英在謹身殿換好禮服,在鞭炮聲中,緩緩走進奉天大殿內。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子殿下千歲千千歲,吳王殿下千歲!”百官齊刷刷的跪倒一片,全部叩首。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頗具威嚴,太子朱標站於左側,神情肅穆,朱英站於右側,麵無表情。
朱元璋微微點頭,沉聲道:“開始吧!”
劉三吾拱手會意,執事官來到殿中,內侍官將準備好的策題交於禮部官置於案上。
鴻臚寺官員高呼道:“貢士進殿!”
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三十多位參加殿試的學子緩緩走到奉天大殿門口,行三叩五拜之禮。
這些人中,最大的頭發胡子都白了,少說有六七十歲了,最小的也就十幾歲,還沒開始長胡子,這些人中,無論老少,可以說都是幸運的,有些人終其一生,白首窮經也無法進入殿試的大門。
此時,鞭炮聲再次響起,劉三吾高呼道:“百官退!”
隻見立於兩側的文武百官緩緩退出大殿,殿試正開始。
劉三吾端起禮部送來的貢生名單,依次念道:“許觀,王羽,龍子鈞,陳伯顏,吳言信,張顯宗,,,”
點到名字的貢生先被錦衣衛搜身,查看身上是否有攜帶利器,小抄等情況,若是攜帶利器,那是是想刺王殺駕,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會被當場斬殺。
若是攜帶小抄作弊,一般會取消殿試的資格,逐出考場,終生不得參加科舉,這一次的主考官是洪武爺,他老人家會直接送你回老家,隻要腦子沒病,都不會幹出這些事。
貢生進入大殿後會向朱元璋,朱標,朱英行拱手禮。
張顯宗和吳言信看到朱英的時候瞬間愣住了,二人萬萬沒想到,前幾日一起吃餛飩的人竟然是當今皇長孫,吳王殿下,怪不得就連吏部尚書淩漢老大人都對他畢恭畢敬的。
二人離開後,朱元璋忍不住問道:“大孫,這二人你認識啊?”
朱英笑道:“這二人都是福建學子,曾經有過一麵之緣,左邊那人叫張顯宗,嗯,,,這個名字孫兒記得很清楚,嘶……!”倒吸一口涼氣,朱英捂著臉頰,呲牙咧嘴。
朱元璋眉頭一皺,疑惑道:“大孫,你咋了?牙疼啊!”
朱英笑了笑,沒有回答,不過朱元璋卻記住了張顯宗這個名字。
這三十一人都是各地過關斬將殺出來的優秀學子,殿試隻是決出最後的名次,但無論名次如何,能參加殿試的基本都會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這些人也被稱為天子門生。
當然,具體情況還要看皇上本人,要是皇帝提出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就不是落第不落地的事了。
殿試考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策論,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親自出一道當前的朝政問題,貢生需要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寫一篇解決的方法。
從這裏也能看出來,誰是貨真價實的治國之才,誰是讀死書的書呆子。
皇上親自審閱,然後排出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
一甲共三個名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幹,第一名叫做傳臚,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幹,賜同進士出身。
能參加殿試的基本上都有官做,但也不排除個別帶有很大水分的人。
至少洪武年間的科舉還是比較真實的,沒有發生過科場舞弊之事,大部分學子都是靠著真才實學拿到的最終名次!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是個例外,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人作弊,政治需求而已,從那一次科場舞弊案開始,科舉製度有了大的改革,不再全國排名,而是按地域分為南榜和北榜。
這個製度一直延續到今,和當下高考中的省區劃線有異曲同工之妙!
言歸正傳!
所有貢生就位後,端坐在試桌前,有些學子由於緊張,身體甚至開始發抖。
劉三吾令人敲鑼,鑼聲響過,貢生們才能開始答題。
一炷香過後,有些人看著策題發呆,有些人低頭沉思,還有些人已經開始答題了。
這一幕讓朱英想起了前世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是和這些人一樣,有時候筆飛如舞,有時候急的抓耳撓腮,卻又無可奈何,氣的想把試卷直接撕了,然後瀟灑離場,特別是考那鳥語的時候,更甚,,,
考場之上,朱元璋離開龍椅,背著雙手,在眾學子之間溜達,像極了後世的監考官。
朱標目光如炬,盯著每一位貢生!
朱英特別注意了第一位叫做許觀的貢生。
此人位於最靠近禦案的位置,年紀輕輕,儀表堂堂,答策之間,神情坦然,從容有度,從他的臉上沒有看出一絲緊張和為難。
從開始答策之時,隻是略為思考一下,下筆至此就沒有停下過,而且是越寫越快,越寫越興奮。
真不愧是千古第一狀元,六元魁首,科舉第一人,就是這份答策的從容恐怕都要超過很多人。
當然,從容來自信心,隻要肚子裏有貨,考什麽都不怕。
殿試隻有一天的時間,黎明開考,日落結束。
參加殿試的貢生是不需要自己帶幹糧的。
中午,光祿寺的官員派人送來了貢生所需要的飯菜。
每人兩張餅,一碗清湯,僅此而已。
所有進入大殿內的人都要經過錦衣衛的搜身,包括送飯的光祿寺官員,就連烙好的餅都要掰開查看。
送飯的時候,身後還要緊跟著錦衣衛盯著,以防有人搞小動作進行作弊。
一人作弊,全場學子,官員,錦衣衛都要跟著倒黴,自然不敢大意。
此時,已經有些學子放下手中毛筆開始進食,但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麽心情吃飯。
朱元璋祖孫三人同樣喝著清湯,啃著大餅,與眾學子無異。
隻見,坐在最前麵的許觀吃飽喝足後,將手中的策論恭敬的交到禦案之上,並拱手說道:“聖上,學生已完成答策!”
朱元璋啃著大餅,帶著讚許的目光誇讚道:“隻用了半天就答完了,不愧是會元!”
“學生叩謝聖上讚揚!”許觀跪在地上叩首道。
朱元璋對他很是滿意,擺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沒一會兒,又有不少人開始“交卷”,隻是他們卻不似許觀一般輕鬆。
即將日落之時,大殿內隻剩張顯宗一人還在從容不迫的答策。
眼看劉三吾就要命人開始敲鑼,卻被朱元璋製止了,說道:“讓他寫,天黑看不清就給他點上蠟燭!”
天色即將摸黑之時,張顯宗終於停筆,又仔細端詳一陣,這才放心的交了上去。
隨著張顯宗的離場,殿試正式結束,鳴炮,謝幕!
由於此次殿試由朱元璋親自主考,所以這些答策也不需要封存,直接被他親自帶到了禦書房,準備和太子朱標連夜挑燈審閱。
……
最近有些拖劇情了,接下來會加快推進劇情,朱標離京,呂氏的末日即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