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無價
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幾層 作者:畢淑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一位研究古文字的教授講,“孝”這個字在甲骨文裏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揚的胡須……
不知這說法是否為史學家定論,是否無懈可擊,但它以一種恒遠的溫馨,包含著淡淡的苦楚沉澱我心,感到一種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感懷,一種更為年輕的個體對即將逝去的年華無微不至的關顧與挽留。
“孝”是東方文化燦爛的遺產,但在我們這個國度裏,身份很有幾分可疑。和它比肩的“忠”的地位,則要光輝、偉大得多。國家、民族、政黨、軍隊……都是需要“忠”的,而在“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的陰影下,“孝”好像成了“忠”的對立麵,兩者冰炭不相容。
和“忠”比起來,“孝”的範圍似乎比較窄。前者麵對的是眾人,後者大約隻包含自己的家人。回顧中國的近代史,國家民族奮戰的艱難曆程,在浸透血與火的車轍裏,難得有“孝”的位置。先驅的革命者,從域外竊得種子,帶回這塊苦難的大地。他們是有知識的年輕人,之所以曾受到良好的教育享有文化,多半和富裕的家境不可分,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向父輩的剝削陣營開火了。在黑暗的日子裏,他們一定經曆了心靈的分裂與決鬥,最終決定背叛自己的階級。於是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們緘口,不再談“孝”。
參加革命的窮苦人,投了紅軍,當了八路,上了戰場……他們走了,永不回頭,但他們的父母留在饑寒交迫之中,飽受欺淩壓迫,許多人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革命者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隻有戰鬥才有勝利,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但我相信生者在每年中秋仰望圓圓的明月,低下頭都會黯然神傷。盡管有無數的理由,盡管責任完全不在個人,但在潛意識裏,他們永不為自己辯解,苛刻地認定自己不孝。於是,他們也拒不談“孝”。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在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幾乎每一個人都向自己的父母造過反。在青春勃發期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意外地從家裏找到了火山的爆發口,以自己的父母為第一目標,那時曾多麽興高采烈,遺下的卻是永久的悔恨。待到狂潮退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淒涼地告別父母,遠赴邊陲,有的是身不由己的流放感,再沒了絲毫選擇的餘地。即使有誰想到“父母在,不遠遊”,在那樣的日子裏,幾乎也相當於一句反動口號了。
後來他們返城,沒有地方住,龜縮在父母的小屋,給已經年邁的父母更添一份煩亂。不要說盡孝了,還要垂垂老矣的父母為自家操心不已。薪水低,需要父母補貼。沒有房子住,和父母擠在一起。無人做飯,父母就是當然的炊事員。孩子無人照管,父母就是最好的保姆……多少次悄悄接過父母接濟的銀錢,理智上慚愧,手心卻躍躍欲試地潮濕。太多的貧困,吞噬掉了兒女的自尊心,如果我們注定得接受饋贈,還是接受來自父母的施舍吧。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尚潛伏著一個善良堅定的願望,爸爸媽媽,終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我會將你們付給我的愛加倍地償還,讓我們一道期待那一天吧。
現在天下太平,人間和睦,世道安寧,人們大膽地可以言孝了。“孝”裏當然有糟粕,有可笑以至可恨的迂腐氣息,但其合理的內核值得我們長久咀嚼。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隻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須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
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仍斷然離去的遊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債。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億萬計的金錢,也許隻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隻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不知這說法是否為史學家定論,是否無懈可擊,但它以一種恒遠的溫馨,包含著淡淡的苦楚沉澱我心,感到一種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感懷,一種更為年輕的個體對即將逝去的年華無微不至的關顧與挽留。
“孝”是東方文化燦爛的遺產,但在我們這個國度裏,身份很有幾分可疑。和它比肩的“忠”的地位,則要光輝、偉大得多。國家、民族、政黨、軍隊……都是需要“忠”的,而在“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的陰影下,“孝”好像成了“忠”的對立麵,兩者冰炭不相容。
和“忠”比起來,“孝”的範圍似乎比較窄。前者麵對的是眾人,後者大約隻包含自己的家人。回顧中國的近代史,國家民族奮戰的艱難曆程,在浸透血與火的車轍裏,難得有“孝”的位置。先驅的革命者,從域外竊得種子,帶回這塊苦難的大地。他們是有知識的年輕人,之所以曾受到良好的教育享有文化,多半和富裕的家境不可分,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向父輩的剝削陣營開火了。在黑暗的日子裏,他們一定經曆了心靈的分裂與決鬥,最終決定背叛自己的階級。於是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們緘口,不再談“孝”。
參加革命的窮苦人,投了紅軍,當了八路,上了戰場……他們走了,永不回頭,但他們的父母留在饑寒交迫之中,飽受欺淩壓迫,許多人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革命者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隻有戰鬥才有勝利,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但我相信生者在每年中秋仰望圓圓的明月,低下頭都會黯然神傷。盡管有無數的理由,盡管責任完全不在個人,但在潛意識裏,他們永不為自己辯解,苛刻地認定自己不孝。於是,他們也拒不談“孝”。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在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幾乎每一個人都向自己的父母造過反。在青春勃發期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意外地從家裏找到了火山的爆發口,以自己的父母為第一目標,那時曾多麽興高采烈,遺下的卻是永久的悔恨。待到狂潮退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淒涼地告別父母,遠赴邊陲,有的是身不由己的流放感,再沒了絲毫選擇的餘地。即使有誰想到“父母在,不遠遊”,在那樣的日子裏,幾乎也相當於一句反動口號了。
後來他們返城,沒有地方住,龜縮在父母的小屋,給已經年邁的父母更添一份煩亂。不要說盡孝了,還要垂垂老矣的父母為自家操心不已。薪水低,需要父母補貼。沒有房子住,和父母擠在一起。無人做飯,父母就是當然的炊事員。孩子無人照管,父母就是最好的保姆……多少次悄悄接過父母接濟的銀錢,理智上慚愧,手心卻躍躍欲試地潮濕。太多的貧困,吞噬掉了兒女的自尊心,如果我們注定得接受饋贈,還是接受來自父母的施舍吧。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尚潛伏著一個善良堅定的願望,爸爸媽媽,終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我會將你們付給我的愛加倍地償還,讓我們一道期待那一天吧。
現在天下太平,人間和睦,世道安寧,人們大膽地可以言孝了。“孝”裏當然有糟粕,有可笑以至可恨的迂腐氣息,但其合理的內核值得我們長久咀嚼。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隻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須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
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仍斷然離去的遊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債。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億萬計的金錢,也許隻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隻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