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七歲的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那天,正好是軍郵車上山的日子,這個生日便像美麗的項圈,久久地懸掛在我胸前。
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錐,將我所在的部隊,托舉到了離海平麵五千多米的高度。我的生日在十月,這正是平原上麥秸垛金黃而幹燥的時光,昆侖山卻已萬裏雪飄。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發出的禁令,我們將與世隔絕到春天。
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裏,彼此碰得山響,向我祝賀。對於每月隻有一筒半罐頭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
但心中總有淡淡的悲愁——我想家。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醫生對我說:也許軍郵車今天會來的。
你騙人!我大叫。有時候猛烈地指責別人說謊,其實是太渴望那消息真實。
軍郵車大約每月從新疆喀什開上昆侖山一次,日子並不準,仿佛一隻來去無蹤的青鳥。老醫生戍邊多年,他的話有時像符咒一樣靈驗。“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後一輛車,總是軍郵車。山下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心。”他晃著滿頭的白發,像一叢銀針。
那天夜裏,軍郵車像破冰船一樣,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個軍營為之沸騰。我們真想歡呼,但軍人隻有打了勝仗才允許歡呼,於是我們屏住氣盯著一處房舍。房舍門口站著兩個威武的士兵。因為曾有一次,迫不及待的邊防軍人們跑去搶信,從此在軍郵車到來的日子,分揀信件的房間便加站雙崗。
各單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驛馬接到加急文書,拔腿就跑,去把信件送給望眼欲穿的人們。
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這活兒一般都分給腰細腿長的年輕人,但白發蒼蒼的老醫生執拗地要做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裏說,他家中有很老的雙親、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兒,想信比別人更甚。
老醫生說,有一年封山的時間格外長。半年後軍郵車首次上山,信件一直摞到分揀人的胸前。他們在信海中遊走,呼吸都很困難。
老醫生抱著一大摞信,我們撲上去搶。那時候幹部去幹校,知青接受再教育,妻離子散的多,信件也格外多。每個人都像蜘蛛一樣,吐出思念思索的長絲,織一張自己的情感信息之網。
霎時老醫生手中就空了,接下來是唰唰地撕信,信皮的斷屑蕭蕭而下。
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隻溫暖而柔軟的手,從潔白的箋紙中探出來,撫摸著我額前飄動的烏發,心便不再淒然。
再看同學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遙遠的西雙版納,信中夾了一朵花的標本。她說這是景洪最美麗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氣。夾花的那頁信紙留有大片紫色的痕液,想象得出花盛開時的嬌嫩。我低頭嗅那被花汁浸泡過的地方,哪兒有什麽香氣,有的隻是純正而凜冽的冰雪氣息繚繞其中。
我連夜回信。平常日子,營區是柴油發電機供電,每晚隻亮兩個小時,然後就像木偶人似的眨幾下眼睛,熄滅了。軍郵車一來,首長便傳令延長發電時間,以利於揀信和回信。首長其實也很盼信到來。
同屋的女兵嚶嚶地哭了起來。她的小侄子病了。我們都放下筆去勸她。然而,女孩子常常是這樣:越勸哭得越歡暢。
老醫生悠長地歎了一口氣:“告訴離得這麽遠的一個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嗎?我家裏人是從不這樣的。”
不一會兒,女兵停止了哭泣,因為從老醫生送來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經好了。
“要有經驗,”老醫生說,“把信全拆開,碼餅幹似的排好,從最後麵的看起,前麵的隻能做參考。”
這自然是至理名言。這麽辦,時間長了,我們也發現了弱點。好比一本蕩氣回腸的小說,快刀斬亂麻先看了結尾,再回過頭去細細咀嚼,便少了許多懸念和曲折。
那一次軍郵車上山,老醫生沒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們家的邏輯,沒有信來也許就是出事了。他的憂鬱持續了整個冬天。
在這海拔五千米的高原營地,每逢有人下山,就會挨門挨戶地問:“我要走了,要不要帶信?”哪怕是平日最自私的人,在這件事上也絕對平和而周到,這是高原的風俗。
有時候突然寫好一封信,又不知誰能帶走,就在吃飯人多時喊:“誰能下山,告我一聲。”一次,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對我說:“我知道你父親的名字。”“你看過我的檔案?”我問。“不是。幾年前我為你代發過家信。”我已經完全記不得是托什麽人又轉到他手中的,於是趕忙表示遲到的謝意。
在我十七歲生日過去半年的時候,收到了西雙版納同學的回信:“那朵花怎麽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絕不可能沒有香氣!”
信是老醫生送來的。這是開山後的第一次通郵,他也很快樂,他的家裏寄來了平安信。有時候他又突然疑惑,說他家會不會有什麽事瞞了不肯告訴他。我們都說不會不會,你是家裏的頂梁柱,他們離了你,根本就辦不了事,怎麽會瞞你!他也覺得很有道理,心寬許多。
終於,輪到他探家了。很早就告訴我們:他下山時專門預備一個提包,為大家裝信。我便對著昆侖山皚皚的冰雪,咬著筆杆,從從容容地寫了大約三十封信,每一封都竭盡我的才能。
我雙手捧著這摞信,鄭重地交給老醫生。他的白發在雪峰的映襯下,晃動得像一盆水中的粉絲:“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為大家發信。假如回信快的話,下次軍郵車上來,你們也許就能收到回信了。”
他走了。軍郵車像候鳥,飛來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一封也不見回音。原來他下山乘坐的車翻了,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銀發蒼蒼的頭顱,那個裝滿信件的旅行包,頃刻間化為青煙。
那三十封信,隻有給父母的那封,我重寫了托人發出。給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興致重寫。隻要抓起筆,老醫生的白發就在眼前灼目地閃動,眼珠便發酸。大團大團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結。
後來,在老醫生的追悼會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遠沒有我想象的那樣老。滿頭燦然的白發,是昆侖山饋贈他的不能拒絕的禮物。
他死了以後,軍郵車還帶來過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廣西一個很偏遠的小城。又在地圖上仔細尋找,那地方在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該是非常炎熱的。老醫生的家鄉,距離昆侖山大約有一萬五千裏。
那封遲到的信,邊緣已經磨損,好像烙熟又蒸了幾遭的餡餅,幾處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堅韌的透明紙粘貼過,上麵打著藍色的印章:“郵件已破,軍郵代封”。
不知這是否是封報平安的家信?
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錐,將我所在的部隊,托舉到了離海平麵五千多米的高度。我的生日在十月,這正是平原上麥秸垛金黃而幹燥的時光,昆侖山卻已萬裏雪飄。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發出的禁令,我們將與世隔絕到春天。
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裏,彼此碰得山響,向我祝賀。對於每月隻有一筒半罐頭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
但心中總有淡淡的悲愁——我想家。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醫生對我說:也許軍郵車今天會來的。
你騙人!我大叫。有時候猛烈地指責別人說謊,其實是太渴望那消息真實。
軍郵車大約每月從新疆喀什開上昆侖山一次,日子並不準,仿佛一隻來去無蹤的青鳥。老醫生戍邊多年,他的話有時像符咒一樣靈驗。“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後一輛車,總是軍郵車。山下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心。”他晃著滿頭的白發,像一叢銀針。
那天夜裏,軍郵車像破冰船一樣,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個軍營為之沸騰。我們真想歡呼,但軍人隻有打了勝仗才允許歡呼,於是我們屏住氣盯著一處房舍。房舍門口站著兩個威武的士兵。因為曾有一次,迫不及待的邊防軍人們跑去搶信,從此在軍郵車到來的日子,分揀信件的房間便加站雙崗。
各單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驛馬接到加急文書,拔腿就跑,去把信件送給望眼欲穿的人們。
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這活兒一般都分給腰細腿長的年輕人,但白發蒼蒼的老醫生執拗地要做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裏說,他家中有很老的雙親、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兒,想信比別人更甚。
老醫生說,有一年封山的時間格外長。半年後軍郵車首次上山,信件一直摞到分揀人的胸前。他們在信海中遊走,呼吸都很困難。
老醫生抱著一大摞信,我們撲上去搶。那時候幹部去幹校,知青接受再教育,妻離子散的多,信件也格外多。每個人都像蜘蛛一樣,吐出思念思索的長絲,織一張自己的情感信息之網。
霎時老醫生手中就空了,接下來是唰唰地撕信,信皮的斷屑蕭蕭而下。
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隻溫暖而柔軟的手,從潔白的箋紙中探出來,撫摸著我額前飄動的烏發,心便不再淒然。
再看同學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遙遠的西雙版納,信中夾了一朵花的標本。她說這是景洪最美麗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氣。夾花的那頁信紙留有大片紫色的痕液,想象得出花盛開時的嬌嫩。我低頭嗅那被花汁浸泡過的地方,哪兒有什麽香氣,有的隻是純正而凜冽的冰雪氣息繚繞其中。
我連夜回信。平常日子,營區是柴油發電機供電,每晚隻亮兩個小時,然後就像木偶人似的眨幾下眼睛,熄滅了。軍郵車一來,首長便傳令延長發電時間,以利於揀信和回信。首長其實也很盼信到來。
同屋的女兵嚶嚶地哭了起來。她的小侄子病了。我們都放下筆去勸她。然而,女孩子常常是這樣:越勸哭得越歡暢。
老醫生悠長地歎了一口氣:“告訴離得這麽遠的一個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嗎?我家裏人是從不這樣的。”
不一會兒,女兵停止了哭泣,因為從老醫生送來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經好了。
“要有經驗,”老醫生說,“把信全拆開,碼餅幹似的排好,從最後麵的看起,前麵的隻能做參考。”
這自然是至理名言。這麽辦,時間長了,我們也發現了弱點。好比一本蕩氣回腸的小說,快刀斬亂麻先看了結尾,再回過頭去細細咀嚼,便少了許多懸念和曲折。
那一次軍郵車上山,老醫生沒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們家的邏輯,沒有信來也許就是出事了。他的憂鬱持續了整個冬天。
在這海拔五千米的高原營地,每逢有人下山,就會挨門挨戶地問:“我要走了,要不要帶信?”哪怕是平日最自私的人,在這件事上也絕對平和而周到,這是高原的風俗。
有時候突然寫好一封信,又不知誰能帶走,就在吃飯人多時喊:“誰能下山,告我一聲。”一次,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對我說:“我知道你父親的名字。”“你看過我的檔案?”我問。“不是。幾年前我為你代發過家信。”我已經完全記不得是托什麽人又轉到他手中的,於是趕忙表示遲到的謝意。
在我十七歲生日過去半年的時候,收到了西雙版納同學的回信:“那朵花怎麽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絕不可能沒有香氣!”
信是老醫生送來的。這是開山後的第一次通郵,他也很快樂,他的家裏寄來了平安信。有時候他又突然疑惑,說他家會不會有什麽事瞞了不肯告訴他。我們都說不會不會,你是家裏的頂梁柱,他們離了你,根本就辦不了事,怎麽會瞞你!他也覺得很有道理,心寬許多。
終於,輪到他探家了。很早就告訴我們:他下山時專門預備一個提包,為大家裝信。我便對著昆侖山皚皚的冰雪,咬著筆杆,從從容容地寫了大約三十封信,每一封都竭盡我的才能。
我雙手捧著這摞信,鄭重地交給老醫生。他的白發在雪峰的映襯下,晃動得像一盆水中的粉絲:“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為大家發信。假如回信快的話,下次軍郵車上來,你們也許就能收到回信了。”
他走了。軍郵車像候鳥,飛來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一封也不見回音。原來他下山乘坐的車翻了,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銀發蒼蒼的頭顱,那個裝滿信件的旅行包,頃刻間化為青煙。
那三十封信,隻有給父母的那封,我重寫了托人發出。給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興致重寫。隻要抓起筆,老醫生的白發就在眼前灼目地閃動,眼珠便發酸。大團大團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結。
後來,在老醫生的追悼會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遠沒有我想象的那樣老。滿頭燦然的白發,是昆侖山饋贈他的不能拒絕的禮物。
他死了以後,軍郵車還帶來過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廣西一個很偏遠的小城。又在地圖上仔細尋找,那地方在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該是非常炎熱的。老醫生的家鄉,距離昆侖山大約有一萬五千裏。
那封遲到的信,邊緣已經磨損,好像烙熟又蒸了幾遭的餡餅,幾處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堅韌的透明紙粘貼過,上麵打著藍色的印章:“郵件已破,軍郵代封”。
不知這是否是封報平安的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