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幾個兒子的態度,陳翠就放心了,她就怕自己苦心經營,結果幾個孩子卻秉承著舊式的家族觀念,輕易原諒了老宅的人,跟他們和解,那她可真要被氣死了!
心情頓時好轉的陳翠又開始了對幾個兒子的日常打擊,今天長平教她的三字經,她隻念了兩遍就背了出來,描紅也寫的似模似樣,看上去比長富寫的還要好一些。
三兄弟在陳翠走後,又點燈熬夜,發奮圖強,力爭一定不要被娘比下去。
夜裏,陳翠等歲歲睡熟了之後,就進了空間,照看玉米和辣椒。
玉米已經開始抽穗,辣椒也陸續開花,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原先拔下的那些菜終究還是等不及天氣轉暖移植到外麵去就枯萎了,陳翠隻能做飯的時候把那些幹枯的菜秧填進灶膛裏給燒了,了無痕跡。
按照玉米的這個長勢,鐵定能在麥收前收獲,到時候就能把收獲的玉米再作為種子,種到地裏。
雖然不確定空間土地對作物的優化能不能延續到下一代,可她還是覺得用這些空間裏的產出做種子更加保險一些。
或者說,到時候兩種玉米都種一些,同樣的土地和肥力,一樣的照料,還可以做一番對比實驗。
以此類推,辣椒也可以參照這種模式,做兩組參照。
相信到時候,關於空間土地的作用就能顯現出來了。
不過,今年的氣候似乎不怎麽好呢。
如今都進了二月了,過完年之後,隻下了一場霧蒙蒙的小雨,濕了濕地皮而已。
這點雨落到莊稼上,就跟露水差不多,地裏的土還是幹的,根本起不了什麽作用。
陳翠有空間在手,裏頭水源不斷,手裏也有錢,並不是很擔心收成,可其他靠地吃飯的人心裏都愁的不行,已經開始考慮今年挑水澆地抗旱的事了。
跟劉家坪的人比起來,陳家溝的人更加著急。
一樣的旱情,劉家坪起碼還有條河流經過,挖的也有蓄水渠,可陳家溝隻有一條從山上下來的小溪,水流原本就細,要是天熱之後要是還不下雨,也不知道溪水還夠不夠用。
陳山根雖然有了些家底,可他當了一輩子的農民,還是以侍弄莊稼為己任,看著有些黃綠的麥苗,他心裏直歎氣。
同時,他也不禁慶幸,多虧了翠啊,給了他這麽些銀子,現在他雖然發愁,可並不是很急,但要跟原來似的,主要指望地的收入,現在早就急的上火了。
閨女給的那一百六十多兩銀子,他給三個兒子家一家十兩,剩下的他收了起來,準備開春之後在新宅那裏先蓋幾間屋子,讓幾個孫子挪過去住。
一開始他是想著,既然現在錢夠了,那就給三個兒子都蓋上一院,以後分家也方便。
但是後來思前想後,他還是改了主意。
一下子蓋三院新屋子,實在是太打眼了,窮人乍富,不是啥好事,容易遭人惦記。
他先前窮慣了,就算現在手裏有了錢,還是不敢出這個頭。
不如就先蓋幾間,孫子們成家之後能住的開就行。
他準備再跟著閨女幹兩年,多攢些錢,到時候把家給兒子們分了,讓他們拿著錢自己蓋去,想蓋啥樣就蓋啥樣。
到了那時候,每個兒子都有了自己的窩,也是子孫滿堂,他這輩子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可陳山根一心低調,不想引人注意,卻還是有人找上了門。
這人不是別人,就是他的親弟弟陳樹根。
陳樹根進門之後眼神不善,一開口就是氣勢洶洶的質問:“大哥,我是不是你親兄弟?”
陳山根愣了一下,這個老二,大白天的,說啥胡話呢:“你瞎扯啥呢,咱倆一個娘生的,你咋不是我親兄弟了!”
陳樹根往地上吐了一口濃痰,咧著嘴,露出一嘴黃牙:“呸,我是你哪門子的親兄弟,你有了發財的路子,寧願給一個外嫁女,也不知道拉拔你兄弟,你是咋當哥的,你忘了爹死的時候咋說的了,讓你照顧我,你就是這麽照顧的!哼!”
陳樹根是陳山根的親弟弟,倆人差了十歲。
陳山根是父母的頭一個孩子,接著陳母其實還懷過兩次身子,可一個小產了,另一個小閨女養到七八歲上沒了。
所以,陳父、陳母對陳樹根這個隔了好些年才有的小兒子難免有些嬌慣,養的他有些好吃懶做,拈輕怕重,不像一般莊稼人那樣用心做活。
陳母在陳山根二十多歲的時候去世,陳父隔了四、五年也走了,兩位老人在臨終前,最放不下的都是自己的小兒子。
不約而同的交代大兒子,要好好照應弟弟,多扶持他,讓他把日子過好。
陳父走的時候,兄弟倆都已經成家,陳山根的四個孩子都已經出生了,陳樹根也有了兩個兒子。
讓已經拖家帶口的大兒子去扶持另一個有妻有子的小兒子,這要求,委實有些不合理。
陳山根也覺得為難,他知道弟弟的性子,就不是個聽人勸的,這些年來多虧了爹娘竭力幫襯,他才把日子過起來。
他身為老大,在父母偏心弟弟的時候不去計較,已經算是寬宏大量了,還要讓他再去幫扶便宜占盡的弟弟,這要求實在是難為他了。
縱然陳山根心裏不太情願,可麵對親爹臨終前的囑托,他也沒法硬著心腸說不,隻能答應了下來。
因為陳父的話,陳樹根自此可算是找到新的依靠,但凡遇家裏有點事,就要來找他哥。
有時是來借錢,有時是來借物,更多的是借人,讓他哥幫他家去幹活。
兄弟倆分家分到的地一樣多,統共沒幾畝,他哪裏就幹不了了,無非就是懶,不想出力罷了。
而且他來借錢借物都是有借無還的那種,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時間長了,不止張氏有意見,陳山根也受不了了。
夫妻兩個一貫感情和睦,卻為了陳樹根屢次爭吵,搞的家裏雞飛狗跳。
張氏覺得自己已經很大度了,公婆偏心小兒子,一再幫襯,她這個做大兒媳的看在丈夫的麵子上沒有爭吵吃醋,已經算的上賢良了。
公公去世後,有家有口的小叔子整天貼上來,靠著自家過活,她是真的忍不下去了!
心情頓時好轉的陳翠又開始了對幾個兒子的日常打擊,今天長平教她的三字經,她隻念了兩遍就背了出來,描紅也寫的似模似樣,看上去比長富寫的還要好一些。
三兄弟在陳翠走後,又點燈熬夜,發奮圖強,力爭一定不要被娘比下去。
夜裏,陳翠等歲歲睡熟了之後,就進了空間,照看玉米和辣椒。
玉米已經開始抽穗,辣椒也陸續開花,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原先拔下的那些菜終究還是等不及天氣轉暖移植到外麵去就枯萎了,陳翠隻能做飯的時候把那些幹枯的菜秧填進灶膛裏給燒了,了無痕跡。
按照玉米的這個長勢,鐵定能在麥收前收獲,到時候就能把收獲的玉米再作為種子,種到地裏。
雖然不確定空間土地對作物的優化能不能延續到下一代,可她還是覺得用這些空間裏的產出做種子更加保險一些。
或者說,到時候兩種玉米都種一些,同樣的土地和肥力,一樣的照料,還可以做一番對比實驗。
以此類推,辣椒也可以參照這種模式,做兩組參照。
相信到時候,關於空間土地的作用就能顯現出來了。
不過,今年的氣候似乎不怎麽好呢。
如今都進了二月了,過完年之後,隻下了一場霧蒙蒙的小雨,濕了濕地皮而已。
這點雨落到莊稼上,就跟露水差不多,地裏的土還是幹的,根本起不了什麽作用。
陳翠有空間在手,裏頭水源不斷,手裏也有錢,並不是很擔心收成,可其他靠地吃飯的人心裏都愁的不行,已經開始考慮今年挑水澆地抗旱的事了。
跟劉家坪的人比起來,陳家溝的人更加著急。
一樣的旱情,劉家坪起碼還有條河流經過,挖的也有蓄水渠,可陳家溝隻有一條從山上下來的小溪,水流原本就細,要是天熱之後要是還不下雨,也不知道溪水還夠不夠用。
陳山根雖然有了些家底,可他當了一輩子的農民,還是以侍弄莊稼為己任,看著有些黃綠的麥苗,他心裏直歎氣。
同時,他也不禁慶幸,多虧了翠啊,給了他這麽些銀子,現在他雖然發愁,可並不是很急,但要跟原來似的,主要指望地的收入,現在早就急的上火了。
閨女給的那一百六十多兩銀子,他給三個兒子家一家十兩,剩下的他收了起來,準備開春之後在新宅那裏先蓋幾間屋子,讓幾個孫子挪過去住。
一開始他是想著,既然現在錢夠了,那就給三個兒子都蓋上一院,以後分家也方便。
但是後來思前想後,他還是改了主意。
一下子蓋三院新屋子,實在是太打眼了,窮人乍富,不是啥好事,容易遭人惦記。
他先前窮慣了,就算現在手裏有了錢,還是不敢出這個頭。
不如就先蓋幾間,孫子們成家之後能住的開就行。
他準備再跟著閨女幹兩年,多攢些錢,到時候把家給兒子們分了,讓他們拿著錢自己蓋去,想蓋啥樣就蓋啥樣。
到了那時候,每個兒子都有了自己的窩,也是子孫滿堂,他這輩子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可陳山根一心低調,不想引人注意,卻還是有人找上了門。
這人不是別人,就是他的親弟弟陳樹根。
陳樹根進門之後眼神不善,一開口就是氣勢洶洶的質問:“大哥,我是不是你親兄弟?”
陳山根愣了一下,這個老二,大白天的,說啥胡話呢:“你瞎扯啥呢,咱倆一個娘生的,你咋不是我親兄弟了!”
陳樹根往地上吐了一口濃痰,咧著嘴,露出一嘴黃牙:“呸,我是你哪門子的親兄弟,你有了發財的路子,寧願給一個外嫁女,也不知道拉拔你兄弟,你是咋當哥的,你忘了爹死的時候咋說的了,讓你照顧我,你就是這麽照顧的!哼!”
陳樹根是陳山根的親弟弟,倆人差了十歲。
陳山根是父母的頭一個孩子,接著陳母其實還懷過兩次身子,可一個小產了,另一個小閨女養到七八歲上沒了。
所以,陳父、陳母對陳樹根這個隔了好些年才有的小兒子難免有些嬌慣,養的他有些好吃懶做,拈輕怕重,不像一般莊稼人那樣用心做活。
陳母在陳山根二十多歲的時候去世,陳父隔了四、五年也走了,兩位老人在臨終前,最放不下的都是自己的小兒子。
不約而同的交代大兒子,要好好照應弟弟,多扶持他,讓他把日子過好。
陳父走的時候,兄弟倆都已經成家,陳山根的四個孩子都已經出生了,陳樹根也有了兩個兒子。
讓已經拖家帶口的大兒子去扶持另一個有妻有子的小兒子,這要求,委實有些不合理。
陳山根也覺得為難,他知道弟弟的性子,就不是個聽人勸的,這些年來多虧了爹娘竭力幫襯,他才把日子過起來。
他身為老大,在父母偏心弟弟的時候不去計較,已經算是寬宏大量了,還要讓他再去幫扶便宜占盡的弟弟,這要求實在是難為他了。
縱然陳山根心裏不太情願,可麵對親爹臨終前的囑托,他也沒法硬著心腸說不,隻能答應了下來。
因為陳父的話,陳樹根自此可算是找到新的依靠,但凡遇家裏有點事,就要來找他哥。
有時是來借錢,有時是來借物,更多的是借人,讓他哥幫他家去幹活。
兄弟倆分家分到的地一樣多,統共沒幾畝,他哪裏就幹不了了,無非就是懶,不想出力罷了。
而且他來借錢借物都是有借無還的那種,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時間長了,不止張氏有意見,陳山根也受不了了。
夫妻兩個一貫感情和睦,卻為了陳樹根屢次爭吵,搞的家裏雞飛狗跳。
張氏覺得自己已經很大度了,公婆偏心小兒子,一再幫襯,她這個做大兒媳的看在丈夫的麵子上沒有爭吵吃醋,已經算的上賢良了。
公公去世後,有家有口的小叔子整天貼上來,靠著自家過活,她是真的忍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