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佩奇街273號。禪宗臨終關懷中心。一座寧靜的建築物,在居民區內。門口沒有任何標誌,隻有高高的台階,甚至連普通公共場合均有的殘疾人坡道和盲道,這裏也沒有。我和安妮遲疑了半天。我們不能確定要拜訪的專門和死亡打交道的這個中心是不是這裏。想象中,該是一座獨立的白色建築,有蔥蘢的綠樹和不敗的鮮花。這裏,沒有。起碼在外麵看不到任何跡象,一如平凡的民宅。
進了門,在沒有見到任何人之前,就認定是這裏了。是空氣告訴我們的。空氣中彌漫著奇異的香氣,讓人有微微的麻醉和眩暈之感,但心的悸動就在這種奇特的香氛當中,平緩到遲慢。
禪宗臨終關懷中心的布萊德先生慢慢地走過來,接待我們。他說話的語調也是慢慢的,舉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這裏不變的節奏。單是這一點,就已讓人足夠驚奇。在現今的社會裏,你還能找到一間不是因為拖遝而是有意識地緩慢辦公的公司嗎?在商業的交往中,你還聽得到一個如泠泉般天然的女孩聲音嗎?越是發達的社會,那頻率就越是不可思議的快,直到我們目不暇接得整體昏眩了。
相反,在這個一切都緩慢的房間內,我的精神異乎尋常地警醒了。
布萊德先生告訴我們,這家機構完全是慈善性質的,建立於1987年。這裏有10位工作人員,還有150名義工。這個中心沒有醫生,也不用任何藥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人們安詳地死去。
布萊德先生慢慢地說:“死亡是需要學習的。臨死的時候,很多人不知所措。沒有人教授這種知識。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人們一無所知。我們就是要幫助大家,當然,也是在幫助自己。隻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才有勇氣探討死亡。隻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死亡,其實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這些話,有些玄了,倒是和這彌漫著奇異香氛的雅室相配。房間高大,布置得很有宗教氣息,有一種空曠感。我說:“這是什麽香?”
布萊德先生說:“這是從印度帶來的藏香,能夠安撫人的神經。”
我問:“什麽人才能住進這間中心來?”
布萊德先生說:“誰都可以住進來,隻要你提出申請。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到申請者的家中去看望他們,和他的家人談話,以最後確定他是否可以來,什麽時候來。因為這裏是不做任何治療的,隻是接受如何麵對死亡的訓練。如果病人還有救治的希望,就不會接受他們到這裏。”
我聽得從內心向外沁冷,說:“死亡的訓練是怎樣的呢?我很想知道。”
布萊德先生說:“當給予適當的條件的時候,人們是很願意討論死亡的,特別是當死亡迫在眉睫的時候。剛來的人,大都比較緊張,對死亡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將怎樣邁向死亡。我們讓他接受冥想訓練。其核心就是當生命的最後瞬間,隻有你一個人,你將如何走向死亡。這真是一個很有效的訓練。當反複訓練終於完成之後,病人就不再害怕死亡了。我們把最後的時刻簡稱為‘在床邊’。因為死神是在床邊領走我們。那種時候,往往是你一個人。當然,我們這裏是24小時都有人值班,但我們不能保證你‘在床邊’的時候,旁邊一定會有人。所以,每個人都要練習獨自一個人‘在床邊’,在那種時刻,保持最後的平靜。”
我說:“經過訓練,病人‘在床邊’的時候,都能保持平靜嗎?”
布萊德先生說:“大部分病人都能做到平靜。特別是入院時間較長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平靜的。如果入院的時間太短,病人可能還未能完全訓練好,有的人依然在懼怕中逝去。這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關,有的病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還未學會放下。死亡是一個過程,我們對它要有準備。其實,就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比如飛機失事或是外傷等,如果不可避免,平靜是最好的應對……”
正說到這裏,一名女士悄悄地走進來,在布萊德先生耳邊說了一句話,布萊德先生於是站起身來,說:“不好意思,有一件急務,需要我出去一下,很對不起。請稍等。”
我們等了一會兒,又等了一會兒,布萊德先生還是沒有回來。一位長得很秀麗的女士走進來說,布萊德先生還要等一會兒才能回來,你們不妨先到各處參觀一下。
我和安妮躡手躡腳地在中心內部緩慢走動著。悄悄地推開一扇門,雪白的床單下有一個黑人男子,瘦到駭人的程度,用“骨瘦如柴”這樣的形容詞對他都是誇獎,簡直就是幾根紫銅絲擰成的輪廓,無聲無息。如果不是他那大如鴨蛋的眼睛上的睫毛有微微的顫動,簡直看不出有一點兒生命的跡象。
我們逃也似的離開了這間屋子。
“這是一個艾滋病人。這兩天,他就要‘在床邊’了。”秀麗的女士說。
樓邊有一座小小的花園,有一些綠色的植物,因為已是秋天,沒有了想象中的蔥綠,幾片黃葉悄然落下,也是緩緩的,仿佛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把椅子,角度放得很巧妙,正好對著花園裏最美麗的一角。我說:“我可以坐在上麵嗎?”
秀麗的女士說:“當然可以。我們這裏經常住進艾滋病人,當他們還沒有喪失最後的活動能力的時候,他們很願意坐在這張椅子上看看風景。”
哦,原來這是一把艾滋之椅。
我坐在上麵,椅子很舒適,風景也很好。我看著麵前的樹葉,心想,這幾片葉子,也許曾給若幹位艾滋病人帶來過安撫和寧靜。如今,它們還在秋陽下煥發著最後的綠色,但那些觸撫過它們的視線,已然被土壤掩埋。泥土中的視線,一定還殘留著絲絲綠色吧。
我請安妮給我照了一張相,在這把椅子上。
照完之後,我對安妮說:“我也給你照一張吧。”
安妮說:“畢老師,我不照。我的手腳現在都是冰涼的。一會兒從這家中心走出去,我要立即進一家咖啡店,用滾燙的水暖暖我的胸膛和大腦。”
我問秀麗的女士:“這個中心自建立以來,一共有多少人從這裏走向終極?”
秀麗的女士說,她來這裏工作的時間並不很長,關於具體的數目,不是很清楚。但她可以告訴我們一個數字,自建立中心以來,截止到今天,這裏一共在1267天中每天都有人去世。有時是一人,有時是多人。
正說著,布萊德先生回來了。他說:“很抱歉,但是,沒有辦法。南希去世了,就在剛才。我到了她的床邊,她很平靜。”
我說:“南希是誰?”
布萊德先生說:“南希是我們這裏的一個病人。患乳腺癌,人很年輕,隻有44歲。她在這裏住了四周,剛住進來的時候,人非常緊張,非常恐懼。經過訓練,她變得很平靜了。剛才離世的時候,十分安詳。”
我們靜默,脖頸處像卡著一塊冰。想到就在我們方才漫步的時候,一條生命正向空中遁去,心中充滿茫然。仿佛看見南希的靈魂正在這屋頂上,寧靜地看著我們。
布萊德先生說:“每當有病人去世,我們都會在他的床邊,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現在,我馬上就要到南希的床邊去,我們隻能就此結束了。”
秀麗的女士說,她的親人就是在這裏去世的。她喜歡這裏舒緩的氣氛,親人去世後,她就要求到這裏來工作了。這裏的特點就是寧靜,在現代社會,找到這樣一個寧靜的地方是不容易的。“這裏的寧靜,是很多人用心血營造出來的。”她最後說。
一個人怎樣獨立地走向死亡?所有走過的人,都不會告知我們有關的經驗教訓。“在床邊”,是一個新鮮的課題。我覺得,人在容光煥發、精力充沛的時候,不妨花點兒時間琢磨琢磨這件事,真到了垂垂老矣、氣息奄奄之時,考慮起來就太艱苦了。平常日子,腦子轉的速度不必那樣快,步子的頻率不必那樣高,聲音的分貝不必那樣強,睡眠的時間不必那樣晚……
進了門,在沒有見到任何人之前,就認定是這裏了。是空氣告訴我們的。空氣中彌漫著奇異的香氣,讓人有微微的麻醉和眩暈之感,但心的悸動就在這種奇特的香氛當中,平緩到遲慢。
禪宗臨終關懷中心的布萊德先生慢慢地走過來,接待我們。他說話的語調也是慢慢的,舉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這裏不變的節奏。單是這一點,就已讓人足夠驚奇。在現今的社會裏,你還能找到一間不是因為拖遝而是有意識地緩慢辦公的公司嗎?在商業的交往中,你還聽得到一個如泠泉般天然的女孩聲音嗎?越是發達的社會,那頻率就越是不可思議的快,直到我們目不暇接得整體昏眩了。
相反,在這個一切都緩慢的房間內,我的精神異乎尋常地警醒了。
布萊德先生告訴我們,這家機構完全是慈善性質的,建立於1987年。這裏有10位工作人員,還有150名義工。這個中心沒有醫生,也不用任何藥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人們安詳地死去。
布萊德先生慢慢地說:“死亡是需要學習的。臨死的時候,很多人不知所措。沒有人教授這種知識。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人們一無所知。我們就是要幫助大家,當然,也是在幫助自己。隻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才有勇氣探討死亡。隻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死亡,其實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這些話,有些玄了,倒是和這彌漫著奇異香氛的雅室相配。房間高大,布置得很有宗教氣息,有一種空曠感。我說:“這是什麽香?”
布萊德先生說:“這是從印度帶來的藏香,能夠安撫人的神經。”
我問:“什麽人才能住進這間中心來?”
布萊德先生說:“誰都可以住進來,隻要你提出申請。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到申請者的家中去看望他們,和他的家人談話,以最後確定他是否可以來,什麽時候來。因為這裏是不做任何治療的,隻是接受如何麵對死亡的訓練。如果病人還有救治的希望,就不會接受他們到這裏。”
我聽得從內心向外沁冷,說:“死亡的訓練是怎樣的呢?我很想知道。”
布萊德先生說:“當給予適當的條件的時候,人們是很願意討論死亡的,特別是當死亡迫在眉睫的時候。剛來的人,大都比較緊張,對死亡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將怎樣邁向死亡。我們讓他接受冥想訓練。其核心就是當生命的最後瞬間,隻有你一個人,你將如何走向死亡。這真是一個很有效的訓練。當反複訓練終於完成之後,病人就不再害怕死亡了。我們把最後的時刻簡稱為‘在床邊’。因為死神是在床邊領走我們。那種時候,往往是你一個人。當然,我們這裏是24小時都有人值班,但我們不能保證你‘在床邊’的時候,旁邊一定會有人。所以,每個人都要練習獨自一個人‘在床邊’,在那種時刻,保持最後的平靜。”
我說:“經過訓練,病人‘在床邊’的時候,都能保持平靜嗎?”
布萊德先生說:“大部分病人都能做到平靜。特別是入院時間較長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平靜的。如果入院的時間太短,病人可能還未能完全訓練好,有的人依然在懼怕中逝去。這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關,有的病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還未學會放下。死亡是一個過程,我們對它要有準備。其實,就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比如飛機失事或是外傷等,如果不可避免,平靜是最好的應對……”
正說到這裏,一名女士悄悄地走進來,在布萊德先生耳邊說了一句話,布萊德先生於是站起身來,說:“不好意思,有一件急務,需要我出去一下,很對不起。請稍等。”
我們等了一會兒,又等了一會兒,布萊德先生還是沒有回來。一位長得很秀麗的女士走進來說,布萊德先生還要等一會兒才能回來,你們不妨先到各處參觀一下。
我和安妮躡手躡腳地在中心內部緩慢走動著。悄悄地推開一扇門,雪白的床單下有一個黑人男子,瘦到駭人的程度,用“骨瘦如柴”這樣的形容詞對他都是誇獎,簡直就是幾根紫銅絲擰成的輪廓,無聲無息。如果不是他那大如鴨蛋的眼睛上的睫毛有微微的顫動,簡直看不出有一點兒生命的跡象。
我們逃也似的離開了這間屋子。
“這是一個艾滋病人。這兩天,他就要‘在床邊’了。”秀麗的女士說。
樓邊有一座小小的花園,有一些綠色的植物,因為已是秋天,沒有了想象中的蔥綠,幾片黃葉悄然落下,也是緩緩的,仿佛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把椅子,角度放得很巧妙,正好對著花園裏最美麗的一角。我說:“我可以坐在上麵嗎?”
秀麗的女士說:“當然可以。我們這裏經常住進艾滋病人,當他們還沒有喪失最後的活動能力的時候,他們很願意坐在這張椅子上看看風景。”
哦,原來這是一把艾滋之椅。
我坐在上麵,椅子很舒適,風景也很好。我看著麵前的樹葉,心想,這幾片葉子,也許曾給若幹位艾滋病人帶來過安撫和寧靜。如今,它們還在秋陽下煥發著最後的綠色,但那些觸撫過它們的視線,已然被土壤掩埋。泥土中的視線,一定還殘留著絲絲綠色吧。
我請安妮給我照了一張相,在這把椅子上。
照完之後,我對安妮說:“我也給你照一張吧。”
安妮說:“畢老師,我不照。我的手腳現在都是冰涼的。一會兒從這家中心走出去,我要立即進一家咖啡店,用滾燙的水暖暖我的胸膛和大腦。”
我問秀麗的女士:“這個中心自建立以來,一共有多少人從這裏走向終極?”
秀麗的女士說,她來這裏工作的時間並不很長,關於具體的數目,不是很清楚。但她可以告訴我們一個數字,自建立中心以來,截止到今天,這裏一共在1267天中每天都有人去世。有時是一人,有時是多人。
正說著,布萊德先生回來了。他說:“很抱歉,但是,沒有辦法。南希去世了,就在剛才。我到了她的床邊,她很平靜。”
我說:“南希是誰?”
布萊德先生說:“南希是我們這裏的一個病人。患乳腺癌,人很年輕,隻有44歲。她在這裏住了四周,剛住進來的時候,人非常緊張,非常恐懼。經過訓練,她變得很平靜了。剛才離世的時候,十分安詳。”
我們靜默,脖頸處像卡著一塊冰。想到就在我們方才漫步的時候,一條生命正向空中遁去,心中充滿茫然。仿佛看見南希的靈魂正在這屋頂上,寧靜地看著我們。
布萊德先生說:“每當有病人去世,我們都會在他的床邊,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現在,我馬上就要到南希的床邊去,我們隻能就此結束了。”
秀麗的女士說,她的親人就是在這裏去世的。她喜歡這裏舒緩的氣氛,親人去世後,她就要求到這裏來工作了。這裏的特點就是寧靜,在現代社會,找到這樣一個寧靜的地方是不容易的。“這裏的寧靜,是很多人用心血營造出來的。”她最後說。
一個人怎樣獨立地走向死亡?所有走過的人,都不會告知我們有關的經驗教訓。“在床邊”,是一個新鮮的課題。我覺得,人在容光煥發、精力充沛的時候,不妨花點兒時間琢磨琢磨這件事,真到了垂垂老矣、氣息奄奄之時,考慮起來就太艱苦了。平常日子,腦子轉的速度不必那樣快,步子的頻率不必那樣高,聲音的分貝不必那樣強,睡眠的時間不必那樣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