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見全美癌症康複中心門診部的吉妮賴瑞女士。她說:“我們這裏有各式各樣的癌症資料,你對哪些方麵最感興趣呢?”我說:“因為我自己就是女性,所以我對女性的特殊癌症很想多了解一些。”吉妮賴瑞說:“那我就向你詳細介紹乳癌中心的工作情況吧。在美國,1999年,共有新發乳癌病人18.28萬。每個病人的手術費用是1萬美元。政府對40歲以上的乳腺癌病人,每人提供750美元的幫助。”


    乳腺癌是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的殺手,是第二號殺手,危害極大。


    聽著吉妮賴瑞女士的介紹,我歎息說:“身為女性,真是夠倒黴的了。因為你是女的,因為你的性別,你就要比男人多患這個係統的疾病,而且不是一般的病患,一發病就這樣凶險。”


    吉妮賴瑞說:“是啊,作為我們沒得這個病的人都這樣想,那些一旦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的婦女,內心所受的驚恐和震撼是非常巨大的。除了人最寶貴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以外,即使度過了急性期,也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擺在麵前。有一些癌症,比如肺癌胃癌,做了手術,除了身體虛弱,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但是,乳腺癌就完全不一樣了。即使手術非常成功,由於乳腺被摘除,女性的外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曲線消失了,胸口布滿了傷疤,肩膀抬不起來,上臂水腫……她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女人了,她不能接受自己的新形象。她的心理上所掀起的風暴,其猛烈的程度是我們常人所難以想象的。乳腺癌的病人,假如發現得較早,術後一般有較長的存活期,她們麵臨的社會評價、婚姻調適、就業選擇等問題,就有了更多特殊的障礙。也許她這一時想通了,但一遇到風吹草動,沮喪和悲痛又會把她打倒。還有對複發的恐懼,化療中難以忍受的折磨,頭發脫落青春不再……”


    “所以,我們專為乳腺癌病人辦的刊物的名稱就叫作——《為什麽是我?》”


    為什麽是我?


    我輕輕地重複著這個名稱。乍一聽,有點兒不以為然,覺得不像個刊物的名稱,不夠有力,透著無奈。但設身處地一想,假如我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我猜大多數人一定是從檢驗報告中得知的那一瞬,恐怖而震驚),麵對蒼穹,發出無望的呻吟和憤怒的控訴,極有可能就是這句淒冷的話——為什麽是我?!


    我說:“你們這個刊物的名稱起得好。這使那些不幸的婦女,聽到了一聲好像發自她們內心的呼喚。”


    吉妮賴瑞說:“是啊。孤獨感是癌症病人非常普遍的情緒。現代人本來就很孤獨,你若得了癌症,更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覺得別人都難以理解你。特別是女性,那一刻的絕望和憂鬱,可能比癌症本身對人的摧殘更甚。我們首先要幫助病人收集有關的資料,讓她盡快地得到良好的治療。當然,我們也會推薦她們多走訪幾家醫院,多看幾位醫生,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如診斷無誤,就及早手術。在疾病的早期,信息的收集、溝通和比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這方麵。病人一旦進入手術室,我們就轉入下一個步驟。也就是說,當患病的婦女乳房被切掉的那一刻,我們的誌願者就已經等在手術室的門外了。”


    “患病的婦女從麻醉中醒來,都會特別關注自己乳房的情況。這時,我們組織的受過專門訓練的護士,就要為她們開始服務。待到病人們的身體漸漸康複,下一步的心理和精神支持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我們的癌症看護中心是一個有著56年曆史的機構,和各個醫院都有很密切的聯係,可以及時得到很多情況。我們還在報上發表‘征友啟事’,建立起乳腺癌病人的小組。從我們的經驗看,小組的分類越細致越好。乳腺癌本身就有各種分期,早期、中期、晚期……各期病人所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對生命的威脅以及其他相關問題,每個人考慮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還有年齡的區別,一個20多歲的白領女性和一個70多歲的貧民老人,憂慮的問題顯然也是不相同的。所以,經過廣泛的征集,我們建立起各式各樣的乳腺癌康複小組。比如新發的還是複發的,比如是有孩子的母親還是獨身女性,比如是離異的還是未婚的,比如乳房修複是成功還是不很成功的,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還是沒有這種曆史的,比如同是非洲裔還是亞洲裔……”


    “特別是在長期存活的乳腺癌病人當中,遇到的問題就更是常人所不曾遇到的。比如未婚還是離異的乳腺癌病人,是否再次結婚?何時交友較為適宜?再婚的風險性如何?怎樣與男性約會?在交往的哪一個階段,告知男友自己的乳腺癌病況……”


    這一番介紹,直聽得我瞠目結舌。以我當過醫生的經曆,想象這些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最關鍵的是——我從來也不曾考慮過這些問題。我相信自己在醫生當中絕非最不負責任的,但我們當醫生的,即使是一個好醫生吧,也隻是局限在把病人病變的乳房切下來,沒有術後感染,我的責任就盡到了。病人出院了,我的責任也就終結了。至於這個病人以後的生活和生存狀態,那隻有靠她自己掙紮打鬥了。有多少淚水在半夜曾濕透衾被?有多少海誓山盟的婚姻在手術刀切下之後也砰然而斷?


    身為女性,身為醫生,我為自己的粗疏和冷漠而慚愧。我由衷地欽佩這家機構所做的工作。疾病本身並不是最可怕的,世界上沒有一種原因,可以直接導致人的苦悶和絕望。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獨,是那種被人拋棄的寂寞。癌症使人思索很多人生的大問題,它可怕的外表之下,是一個堅硬的哲學命題。你瀟瀟灑灑隨意處置,曾以為是無限長的生命,突然被人明確地標出了一個終點。那終點的繩索橫亙在那裏,陰影的緊迫已經毫不留情地投射過來。人與人的關係,在這天崩地裂的時候,像被閃電照亮,變得輪廓清晰、對比分明。災難是一種神奇的顯影劑,把以往隱藏起來的凸顯出來,模糊的尖銳起來,朦朧的變得鋒利,古舊的嬌豔起來。在這種大變故的時候,人是孤單的,人是渺小的,人是脆弱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說“同病相憐”。我覺得癌症康複中心小組的精髓,就體現在了這一點。在茫茫人海中,把相同的人挖掘出來,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也許你正躲在暗處哭泣,但走進一間明亮的房間,你看到100個和你同樣的人,同樣的病症,同樣的經曆,同樣的苦惱,然而她們正在微笑。這本身就具有多麽大的喜劇意義啊。


    這是一個樸素的做法。凡是具有穿透人心的魔力的事件,本身都是樸素的。人們相濡以沫,勇氣就在相互的交往中發酵著、膨脹著,匯成強大的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向好葡萄學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向好葡萄學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