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灣”是個詞,是個專有名詞。這名詞在詞典裏的解釋是——對不起,沒有。我查的是《現代漢語詞典》,手頭最方便處擺放的就是這部詞典,通常都不會讓我失望。但這一次,例外。


    隻得分開來查。關於“峽”,它說是“兩山夾水的地方(多用於地名)”。然後再來查“灣”,說是“水流彎曲的地方”。


    現在,你把這兩個字拚在一起,“峽灣”的意思就是:兩山夾水的彎曲的地方。


    現在,你明白“峽灣”的意思了嗎?


    我估計你還是不明白。因為兩山夾水可以是長江三峽,但峽灣不是三峽。夾水的彎曲的地方,可以是漓江,但峽灣不是漓江。


    峽灣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或者更準確地說,它不是一個什麽東西,而是一個什麽地貌呢?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峽灣就是海水構成的山穀。


    中國的地勢是左高右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標識,中國的西部高東部低,靠近大海的地勢,是平坦而中庸的。這樣,我們中國人就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認為海岸線是平原和大海的漸次銜接,是一個和平過渡的交班。但這有點一孔之見,在地球的其他地方,並不都是這樣。


    挪威的峽灣被幽深碧藍的海水充溢著,但源頭並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於氣候變換,冰川時代結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開始融化,向大海緩緩滑去,這個過程看似緩慢柔潤,實則蘊含著強大而持久的力量,猶如鋒刀的切割。冰川美人,手持潺潺而化的溪流,當作微型利劍,日複一日潛移默化地將高山雄健的肌體劃得遍體鱗傷。終於,高山成壑,大地分裂。成功地複仇之後,冰川之水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山麓荷滿支離破碎的皺紋,在那裏仰天歎息。海水不失時機地乘虛而入,它其實是愛戴和敬仰高山的,用深邃的鹹澀的淚水把峽穀填平。


    這就是峽灣了。竊以為,峽灣不如叫作陸海壑,這樣比較清晰一點。但是,會不會有人以為陸海壑是海中的陸地呢?那就又說不清了。還是叫峽灣吧,去過的人多了,其義自明。


    美國有本《國家地理》雜誌,大名鼎鼎。中國人知道這本刊物,不少是來自《廊橋遺夢》故事裏那位男主角羅伯特·金凱,這位漂泊四海、孤獨、充滿激情的攝影記者就常常在這本雜誌上發表作品。該雜誌獨出心裁,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專家組,囊括了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與地區發展、旅遊介紹與攝影、文化自然遺產保護、考古學和可持續旅遊領域的各界人士。專家們根據六項標準加之親自體驗審查,對世界各地115個旅遊目的地進行了評選。這六項評選標準是什麽呢?


    1.生態與環境質量。


    2.社會與文化完整性。


    3.曆史建築與文化古跡質量。


    4.美學與吸引力質量。


    5.旅遊管理質量。


    6.未來前景。


    一番討論之後,專家組列出了全世界50個世界最佳旅遊目的地。在這張清單上,排第一位的就是挪威峽灣。


    在中國乃至亞洲大陸並沒有峽灣,除新西蘭、智利等國偶有所見外,世界上80%的峽灣在歐洲,而歐洲的峽灣主要在北歐,北歐的峽灣則主要在挪威。峽灣的英文名是“fiord”,有時特指的就是挪威的峽灣。


    挪威南部的大西洋海岸線呈不尋常的曲折,多條寬闊的“海流”蜿蜒伸展到內陸達150公裏以上。峽灣的水非常深,一般都在幾百米,最深達到1200米!兩岸的山峰動輒也是千米高,萬丈絕壁緊緊鉗住一泓藍水,這水還會隨著潮汐一呼一吸,是不是有一種詭異的壯觀?


    峽灣裏瀑布之多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度,可以說千米之內必有瀑布,常常是一眼望去,三四道瀑布同時跌落九天,細者如銀絲,粗者如白綾。從北部的瓦朗厄爾峽灣到南部的奧斯陸峽灣,車行之處,無數大小瀑布如萬馬奔騰。一道接一道,呼嘯著、喧嘩著濺入峽灣,構成煙雨迷蒙、彩虹飛架的仙境。


    旅途中,不由得想到,如果我是水,做哪裏的一滴水呢?做藏北高原獅泉河的一滴水嗎?那裏太冷了。做大海中的一滴水嗎?海嘯壁起的時候,殺人奪命,罪孽深重。做黃河中的一滴水嗎?雖然曆史久遠,然攜帶泥沙太過勞累,不得休息。做南極的一滴水嗎?雖然潔淨,但萬古不化的寂寞也令人悵然。


    思前想後,最後做了一個決定——生當做瀑布。瀑布的前身是小溪,無拘無束地跳躍和暢流。小溪們匯聚在一起,就長了能耐和勇氣。人多力量大,水豐好辦事,同心協力找到騰空而下的山岩,嘻嘻哈哈地縱身一躍,快樂地自高處跌下。水珠們拿著大頂疊著羅漢,倒栽蔥地撞向深處,被風扯出透明的旗幟,在飛翔中快樂地撒歡。


    瀑布沒遮攔地降到了穀底,反倒安靜了,變成了一汪小小的泉。如果有幸在挪威做了瀑布,通常不會旅行太遠的行程,就被峽灣收編了去,成為海的一部分。


    我是一個很愛吃巧克力的人。在瑞士的時候,導遊的一句話讓我來了興趣。導遊說:“世界上哪裏的巧克力最好吃呢?是瑞士。為什麽呢?因為巧克力主要是由可可脂和牛奶構成的。”


    我覺得這幾乎是一句廢話,等於說你知道今天的天氣為什麽好嗎?因為今天是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所以天氣好。不解決任何問題,疑團繼續存在。


    瑞士是一個麵積隻有4.1萬平方公裏的小國,山高水險並且冬季嚴寒,全國並不生長一棵可可樹,瑞士也從未有過殖民地,和可可生產地如非洲、南美洲等沒有任何直接關聯。就是說,瑞士生產巧克力,幾乎就是先天不足。然而,為什麽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的第一生產大國,享譽全球?


    巧克力的所有製造方法都是在瑞士發明的,瑞士人使巧克力的製造流程和方法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地步。最可貴的是瑞士人並沒有讓巧克力長久地保持高昂的身價,而是毫不猶豫地把它從奢侈品的皇冠上拉到了平民的椅子上,成了大眾化的消費品。1819年,500克巧克力的價錢高達6瑞士法郎,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三天的工資。1826年,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廠,所有機器設備的動力都來自水力,大大提高了效率,每個工人每天可生產25~30公斤巧克力,降低了成本。1830年,勒拉赫和自己的兒子們在洛桑建立了一家工廠,並發明了歐洲榛果巧克力。一位屠戶的兒子把巧克力與牛奶混合在一起,從此結束了巧克力帶有苦味的曆史,產品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同時,他發現henri nestle 4最新發明的煉乳方法很好,遂用來製造出了美味的牛奶巧克力。


    1879年,魯道夫·林特在伯爾尼大教堂下的阿爾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廠。他發明了一種被稱作“conchieren”的工藝,在較硬的巧克力泥中加入可可脂,使瑞士巧克力有了今天高貴、精美的味道。


    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消費最高的國家,最高紀錄為2001年人均消費巧克力12.3公斤。以我當過醫生的經驗,真覺得這麽多巧克力的攝入,怕容易引起血糖、血脂的增高吧。


    瑞士商店裏的巧克力琳琅滿目,品種有幾百種之多,售價也很便宜,一塊簡裝的沒有華麗外殼的100克的巧克力,隻相當於人民幣幾元錢,吃到嘴裏,甜香軟滑,非同一般。


    說了這麽半天,還是沒有把瑞士巧克力天下第一的秘密揭露出來。其實,謎底很簡單。導遊指著車窗外說,因為瑞士有最好的奶牛,最好的奶牛擠出最好的牛奶,最好的牛奶就做出了最好吃的巧克力。


    在阿爾卑斯山麓,有無邊的草場和自由自在的奶牛。瑞士奶牛不是黑白花的,通常是紅白花或是黃白花的。它們體形碩大,乳房飽滿,無憂無慮地吃著草,好像生活在遠古時代。導遊說:“你們注意到牧草了嗎?”我瞅了半天,說看不出有什麽特別的,隻是這裏沒有汙染,好像格外嫩綠。導遊不滿意,說:“你沒發現牧草的品種不一樣嗎?瑞士精心研究牧草,培養優良品種,有時候要花費五六年的時間,才能選定某種優質牧草的種子,播撒在草地上,才會長出富有營養的牧草。吃著這種牧草長大的奶牛,才有可能擠出芬芳濃鬱的牛奶,然後,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口味獨特的巧克力啊!”


    原來,巧克力的生產線是從牧草開始的,多麽長遠的謀略啊!


    山色越發深了。車停下來休息,在歐洲,司機的工作時間是固定的,每兩個小時必須休息,不得違背。車上有類似飛機上的黑匣子裝置,隻要汽車一發動,它就開始記錄,包括測算司機每天的駕駛時間和休息的頻率,以防疲勞駕駛。


    此處景色優美,奶牛們三五成群,在牧場上優哉遊哉地閑逛著,看到遊客們,也不躲避,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好像在猜測這些人的來曆。


    有人充滿善意地走過去,企圖近距離地接觸奶牛,和奶牛合影,抽冷子可能也想撫摸一把牛背什麽的。導遊趕緊招呼大家,說這萬萬使不得。


    導遊說:“近幾年來,在瑞士牛和人之間發生事故的比例,比過去多了許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新的養殖方式造成的。”


    過去奶牛受到人的照料比較多,現在,它們更多的時間是在牧場上散養,跟牧民接觸的時間很少,已經不習慣跟人靠得很近。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這些奶牛部分地恢複了野牛的天性,桀驁不馴。你別看它們好像長得很溫馴,其實發起脾氣來也是很彪悍的。即便是一頭樣子乖巧的小牛,也不可以隨便觸摸,否則,你就有可能被它追得到處亂跑,或者全身負傷。


    再者,旅行者來自四麵八方,沒有和奶牛打交道的經驗。看到奶牛生氣了,他們也跟著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人本能地立即轉過身撒丫子就逃,但這其實是最危險的舉動,會刺激奶牛進一步發作。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安靜,慢慢地躡手躡腳地遠離奶牛。


    多出悲劇之後,瑞士徒步旅行協會發出鄭重建議:別去打攪奶牛,更不要想著去觸摸它們,可愛的小牛也很危險。不要試著去嚇唬它們,不要死死地盯著它們看,也不要當著它們的麵舞動棍子。萬一發生極端的情況,你就瞄準它們的屁股來一下。


    聽導遊這麽一說,我們個個視牛如虎,再也不敢靠近。導遊稍稍緩和了口氣說,如果你實在太喜歡奶牛了,在離它們20米的地方看看還是可以的。


    就這樣,我雖然非常喜歡奶牛,但是沒有留下一張和奶牛合影的照片,因為我在距它們25米之外。


    山路越來越險,真不知道深山裏的牛奶如何新鮮地賣出去。看來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這個問題也逼著牧人們開動腦筋。一個名叫保羅·韋勒的牧人,每年都為他的奶酪銷售犯愁。他的牧場使用太陽能,木材是用直升機空運來的,設備一流。奶酪則是牧場主按照傳統方法製作的,質量絕對優等。可是因為交通不便利,他的產品就是銷不出去。


    頭腦靈活的牧人想到了出租奶牛。他在網上刊登了奶牛的照片,一頭奶牛整個夏天租賃費用為380瑞士法郎,估計可產70~120公斤奶酪,租賃人在9月份就可以來牧場收取奶酪——可以將其帶走出售,也可以饋贈親友。


    多麽聰明的牧人!保羅的計劃大獲成功,15頭奶牛在網上被租賃一空。保羅還計劃擴大服務範圍,將周圍幾個牧場的奶牛通通在網上租賃出去。


    真佩服保羅的好腦子,當然也佩服保羅的照相技術。想來他畢竟是主人,聰明的奶牛認得他,乖乖地讓他照相,並且把自己的照片貼到互聯網上,供人們評頭論足。


    離開瑞士的時候,有的人買了表,瑞士的手表當然是天下第一。我也買了瑞士天下第一的東西,這就是瑞士的巧克力。特別挑選了“三角”牌巧克力,因為喜歡包裝上的圖案——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據說這個牌子的巧克力特意製成三角形狀,就是為了紀念歐洲最高峰的身姿。也是為了立此存照,想到那些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偶爾發發小脾氣的奶牛,它們分泌的精華就存貯在這塊巧克力中。


    後來,我又到過一個欠發達的國家,看到田裏的耕牛目光慘淡、骨瘦如柴。它們的脊梁如懸崖般銳利,如果有什麽人膽敢騎到它背上的話,牛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被壓垮倒地,那個人的尾骨也會被牛背切出傷口。從此我對“骨瘦如柴”這個詞,有了形象化的記憶。那不僅僅是菲薄的瘦,更是生命的幹涸和死亡的引燃。


    寫了半天,把挪威和瑞士這兩個國家生拉硬拽到一處,真是沒有太多的道理。也許,連接這些文字的,就是遊絲般飄蕩的思緒吧。如果我是一滴水,縱是一滴普通的水,也希冀著跌宕起伏和波瀾壯闊,也渴望遊弋和攜手,那就做一次瀑布吧。如果我下輩子變成一頭牛,就到人跡罕至的山裏去,吃的是優質的草,擠出優質的奶。不要被人打擾,不要留下影子,百無遮攔、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踱來踱去,為人間的香甜貢獻一點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旅行使我們謙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旅行使我們謙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