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韋托的紀念館,會以那個慘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來命名,但不會售賣他死亡時的照片。因為細節會給人以猛烈的撞擊,寬恕就難以成立。
“這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南非黑人最痛苦、最悲慘、最勇敢、最榮耀、最歡樂、最暴力、最美好的一切元素,迷人又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英國作家這樣說過。
這是哪兒?索韋托。南非最大的貧民窟,據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它的曆史凝聚著血淚,曾以貧窮和暴力的雙翼舉世聞名。
一說到貧民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堆破敗的房屋和一片汙濁的環境。但是,這樣你就小看了索韋托,它絕非慣常意義上的“一片”“一堆”,而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存在。在它綿延1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還在不斷擴大中),分布著33個黑人城鎮,居住著祖魯、科薩等南非9個黑人部族。此地不僅僅有貧窮和肮髒,爆發過血腥的種族衝突,還收獲了巨大的榮譽。南非最偉大的兩位黑人領袖——曼德拉總統和圖圖大主教,都曾生活在這裏,他們也都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索韋托也是南非國大黨的“延安”,國大黨的“黃埔軍校”。無數黑人孩子從這裏走上南非的政治和經濟舞台,還孕育了數不清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一代又一代黑人精英前赴後繼地從索韋托的泥濘破敗中走出來,鬥誌昂揚地表演在世界前沿。
……以上均是我從書本中得來的資料。
紙上得來終覺淺啊,既然有機會可以去南非,我執意要去看看索韋托。不料這一計劃一提出,就遭到了大牌旅行社的強烈反對。
我們有行業內部約定,絕不安排中國公民到南非索韋托遊覽。旅行社的負責同誌麵容嚴肅、鄭重其事地知會我。
為什麽?我當然要問。我原本料到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阻撓,準備緩慢圖之,不承想沒有絲毫商量餘地。
南非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會發生2萬多起謀殺案、10萬多起搶劫案。入室盜竊案呢,更是搶劫案的3倍,您可以自己算一算,就是30多萬起。強奸案會有5萬多起……可能看到我已是個老媼,這最後一條的殺傷力不像對年輕女性那樣具有震懾力。他略停頓了一下,沒有沿著這個可怕的線索繼續深入,轉換話題說:南非民間,散落著300多萬支非法槍械,死於各種暴力的人數是世界平均值的8倍。特別是針對中國旅行者的案件層出不窮,大概因為咱國人愛攜帶現金,語言又不通,加上住宿條件不夠好。為了節省,中國人多住比較偏遠的小旅店,更成了犯罪者的重點襲擊目標。所以,您萬萬不能去!旅行社同誌的苦口婆心,隨著他自己的敘述,轉化成斬釘截鐵。
我冥頑不化,說,謝謝您告訴我這麽多壞消息,可我還是想去索韋托。
麵對我這樣不識好歹的旅客,旅行社同誌倒也見怪不怪,自有經驗應對。他不屈不撓地勸誡:您知道世界杯組委會的負責人、南非足協前副主席莫拉拉是怎麽離世的嗎?
我是個足球盲,搖頭以示不知。看旅行社人一臉悲戚的樣子,估計此副主席肯定不得善終。果然,旅行社人說,他是被槍殺的。
我配合著哀傷的表情。
旅行社同誌繼續問,您知道莫拉拉是在哪裏被殺的嗎?
我再次猛勁搖頭,心想,人都死了,這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死在哪兒還不都一樣啊。
旅行社同誌對我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是在家裏被槍殺的,家裏啊!
這一次我誠懇地頻頻點頭。死在公共場合和死在家裏,真是有所不同。副主席也是個人物,住所應該相對安全。豪華社區都擋不住慘劇,證明南非的治安的確不穩。
看到教育似乎收到初步成果,旅行社同誌乘勝追擊道,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繼任總統姆貝基還有一些政府高官的家,都曾被盜過。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總統德克勒克的前妻,2001年被人殺死在自家公寓裏。總統發言人庫馬魯也遭到過武裝歹徒的搶劫。您看,人家土生土長、有頭有臉的南非人都這麽不安全,您一個外國老同誌,隻身到南非最大的貧民窟,這怎麽能行!
我磕頭蟲似的點頭,表示完全同意他的判斷分析,心裏想的卻是——看來這家旅行社是絕不會為我製訂去南非索韋托的旅行計劃了。好吧,我就不勞煩你們了,另謀出路。
我做出接受勸誡的樣子,以不辜負旅行社同誌的一番苦心,剛想言不由衷地表個態,可他們是何許人啊,對我的虛與委蛇洞若觀火。旅行社同誌長歎了一口氣說,畢老師,如果您一定要去,我們是不能安排的。但我可以給您一個建議——您必得請到當地的知情人做向導,最好雇用持槍的保鏢……
感謝“非洲之傲”中國的總負責人金曉旭先生。他以非凡的勇氣和熱心,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堅定了我的信念。以他在南非的深厚人脈,非常周到地為我製訂了全盤的旅行計劃(包括進入索韋托),幫我一了夙願。
從約翰內斯堡市中心出發,大約行駛了十幾千米,看到一些低矮山巒和相對平坦的穀地。
這裏就是金礦區。因為挖礦工人集聚,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這裏已成為黑人聚集的城鎮。艾文說。
艾文是金曉旭先生的朋友幫我們在當地雇請的白人導遊,非常敬業且富有經驗。幾天相處下來,我覺得他像傳說中的神燈巨人,當你需要他的時候,他立刻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你身邊,有問必答。當你想獨自一人默想時,他馬上就隱沒無聲。唯一與神燈巨人的不符之處,是他的個子並不高。
很多年以前,一個衣衫襤褸、名叫喬治·哈裏森的澳大利亞人,有氣無力地扛著勘探鎬到這片土地上尋礦。他跌跌撞撞地走啊走,突然差點兒被絆個跟頭,定睛一看是一塊金礦石。他很幸運,這塊貌似普通的石塊並不是偶然出現在這裏的,它和一條長達120千米的金礦脈緊密相連。
艾文繼續介紹。
這個差點兒把澳大利亞人摔成嘴啃泥的踉蹌,引發了世界曆史上規模巨大的淘金熱。無數淘金者從世界各地擁向這裏。有揣著一夜暴富美夢的白人,也有一無所有的黑人礦工,還有被礦主招來的亞洲苦力……荒野之地霎時間喧囂起來,生機勃勃。黃金開采帶動了城市化,僅僅半個多世紀,在離黃金礦不遠的地方便興起了一座3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它就是約翰內斯堡市。
20世紀初,南非爆發黑死病,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鼠疫。它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蚤傳播的烈性傳染病,病死率極高。白人政府害怕貧苦的黑人將此病傳給白人,就把黑人勞工全部驅逐出約堡市,讓他們隔開一段距離自建居所。1949年,南非政府從憲法的層麵,規定南非黑人和白人必須分開居住,於是黑人隻能大批遷往郊區,潦倒度日。1963年,政府當局索性將約堡市周圍星羅棋布的黑人聚集區匯成巨大的黑人城鎮,正式冠以“索韋托”之名。
索韋托地區從此像被投放了超大劑量酵母菌的麵團,以驚人的速度開始膨脹。它沒有任何規劃,雜亂無章地四下蔓延。它環境惡劣,基本上沒有城市應有的設施,人口高度密集,嚴重的失業率和犯罪率成了索韋托顯著的特點。
以上是艾文的介紹,加上我看過的資料。不要驚訝我在非洲的每一位向導都很有學識。這一方麵歸功於金曉旭先生的周到安排,為我們挑選了當地最好的導遊,另一方麵我在轉述他們的話語時,會加以核實和調整,力求準確。
為什麽叫索韋托呢?我問。
艾文說,因為它位於約翰內斯堡的西南方,當時就隨口叫作“西南鎮”。為了更方便,人們把“西南鎮”三個英文單詞的前兩個字母放到一起,這就是索韋托的名字由來。關於這個名字來源的另一說法,就有點兒悲涼。說的是當時白人政權強製拆遷約堡黑人聚居區索菲亞城,黑人們隻好背井離鄉趕到約堡西南郊搭棚居住,他們絕望地喊出“何處去(so where to)?!”故此得名。低矮的棚戶區摩肩接踵而來,木板和鐵皮搭建的小窩棚,塗著各種相互抵觸的色彩。紅的慘紅,綠的瑩綠,相互廝殺著奪人眼球。偶爾有銀亮的洋鐵皮屋頂,麵對著蒼天閃爍,像幹癟牙床上齜著爆裂的錫牙。它們的色澤,證實它們是剛剛搭建起來的棚戶區新貴。時間久了,經曆過雨季,鐵皮生鏽人老珠黃,就變成褐黃色的鏽蝕物,反倒同周圍有了一種暗淡的協調。街道狹窄,路邊零散的行路者全是黑人,穿著寬大鬆垮的舊衣,斜著肩晃蕩著身體,自在地走著。
我惴惴問,今日這街麵上的情形可算正常?
艾文說,依我看,今天一切正常。
有揮之不去的隱隱擔心。我一老媼,為了玩耍與分享,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是兒子陪我,他尚年輕,家中還有日夜牽掛的兒媳。他是為了幫助我,辭了職隨我遠走非洲。古時都說“二十四孝”,我想這陪著父母浪跡天涯,該算是“二十五孝”了。
一片連綿的建築,高大整齊。在索韋托鶴立雞群。艾文說,現在我們經過的地方,是索韋托唯一的醫院——巴拉格瓦納思醫院。意大利人修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本是兵營,後來改建成了醫院。如今,它擁有2000多個床位、39個手術室、5000多名職工和500多名醫生,非常宏大。
人煙稠密的黑人區,有家大醫院,實在是件大好事。
行駛中,艾文又指車窗外的路燈,說,喏,請看。
路燈孤零零地豎立著,除了破舊,看不出別樣。
艾文說,沒發現嗎?它們比一般路燈要高很多。如果是晚上來,就會看到燈光很亮,像巨大的銀傘。
我說,是怕路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嗎?
艾文說,這是當年的白人政府立起的路燈杆子。不是因為什麽善心,而是為了更好地監視索韋托。
車到了一處街道,停了下來。艾文對我們說,這就是那個地方。
哪個地方?我已大致猜到,但還需確認。
這就是海克特·皮特森紀念碑和紀念館。是索韋托的象征,也是學生們遊行和發生槍擊的地方。艾文示意我下車。這裏有整齊和還算整潔的街道,周圍的平頂房也大體規矩,似乎曾有過統一的規劃。艾文說,這是政府出資修建的安居房。
臨出發之前,我突擊學習了非洲的曆史,但所知仍甚少。南非的曆史十分複雜,令人一時摸不到要領。說起來,咱國的曆史也複雜,但南非的複雜和中國式的複雜有所不同。中國曆代政權更迭、鬥轉星移、外敵入侵,讓人目不暇接,好歹主脈絡基本不變,最後總是九九歸一,延續著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南非則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的占領者分而治之。占領者們不但和當地土著鬥,互相間也掐鬥不止。這讓人在學習曆史的時候感情無所依傍,思維容易飄忽。簡單直接地說,索韋托的曆史是南非種族隔離製度的產物。
1913年,南非的《原住民土地法》規定,國民分為四等人,分別是——白人、有色人種、印度人與黑人。400萬白人掌握著政治經濟的權力,2500萬黑人和有色人種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黑人隻能拿到白人十分之一的工資。
1976年,南非當局在教育係統強行推動普及白人政府使用的語言——南非荷蘭語,要求在基礎教育中起碼要占50%的比重。這引起了黑人民眾的強烈不滿,索韋托的弗費尼中學和奧蘭多西中學的黑人學生們,開始上街示威遊行。當時的南非總理約翰·沃斯特,下達了“不計任何代價”恢複秩序的命令。6月16日,白人警察開槍射擊,第一周就有160名黑人死亡。運動和殺戮不斷蔓延,持續到1977年。事件中共有566人死亡。它成為導火索,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南非黑人抵抗運動。
看,這就是那條線。艾文說。
順著艾文的手指看向廣場邊,並沒有什麽線,白線紅線都沒有,隻看到一排樹。在南非春天的陽光裏,搖曳著初生的綠葉,唰唰作響。
這排樹的位置,就是當年警察射殺學生的“開槍線”。當時警察接到的命令是——一旦學生衝擊這條線,警察就可以向手無寸鐵的學生們開槍。學生們奮不顧身地前行,警察凶悍的槍聲響起來……
視綠成朱。樹木筆直的枝幹上,有迸濺的血。
再請看那張照片。艾文又指點我們的視線。
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一名黑人男青年,懷抱著一個黑人孩子。男子在奮力地奔跑,懷中的男孩顯然已經死去。片刻前還是活蹦亂跳的他,死於警察的槍彈。他的身體依然柔軟,手腳靜靜地下垂著,像一隻布製玩偶。在他們的背後,是無數憤怒的黑人青年在咆哮。在他們身旁,有一個呼天搶地的女孩。照片當然是無聲的,可你分明會聽見山呼海嘯的呐喊,聽到奔跑者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聽到小女孩聲嘶力竭的呼救……
這個被槍擊中死去的男孩名叫海克特·皮特森,是暴亂死難者中的第一位。照片中的小姑娘當時隻有16歲,是皮特森的親姐姐。現在她當然不再是小女孩了,而是安托瓦內特女士。聽說她是這座紀念館的館長,如果趕得巧,也許她會為你們擔任講解。艾文說。
這個紀念館不大,暗紅色的建築有一種深沉的壓抑感。門前的廣場也不算大,大約隻有兩個籃球場多一點兒的麵積。它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非國大青年聯盟為紀念慘案豎立了皮特森紀念碑,南非新政府將每年的6月16日定為南非青年節。
紀念碑就位於大幅照片的斜前方,用大理石製作。曼德拉參加了紀念碑的揭幕儀式,紀念碑上刻著曼德拉親自撰寫的碑文——“向那些在為自由和民主鬥爭中獻出生命的年輕人致敬,為紀念海克特·皮特森及所有為我們自由、和平與民主鬥爭獻出生命的英烈。”
如果說曆史上的索韋托,曾是一盤散沙亂攤在約堡旁,從沒有過像樣的中心,那自打這組建築矗立起來,此地便成了索韋托的心髒。它承載著索韋托的苦難和抗爭,開始日夜不停地跳動。
艾文走進紀念館然後很快就出來了,對我們說,很遺憾,安托瓦內特女士有事外出不在館內,所以今天見不到她。請自行參觀吧。
我說,你不去了?
他說,我來過無數次了,一會兒,我們在這張照片下麵會合。
館內人不多,我靜靜地走著,眼前總是出現一攤血。離開的時候,我來到紀念館附設的小賣部,想買那張皮特森之死的照片。
唔,沒有。我們沒有那張照片。小賣部的黑人姑娘對我說。
怎麽會沒有呢?這應該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啊。我心裏納悶。是不是我表達得不夠清楚?我又說了一遍——我要那張最著名的照片,就是那張黑人青年抱著海克特·皮特森趕往醫院的照片,外麵廣場上矗立著的那張巨幅照片,你們一定有照片的複製品或明信片。我從遙遠的中國來,需要這個資料。
黑人姑娘表示已完全明白我要的是哪一幅照片。但是,沒有。沒有這張照片。大的小的或者複製品,任何一種,都沒有。她說得非常肯定。
我還不死心,問她,是暫時沒有,對吧?那麽過幾天就會有的,是嗎?
多麽期望得到肯定的答複,那麽,我幾天後才離開約堡,走之前我再特地來買也行。
黑人姑娘這一次非常堅決地搖了搖頭說,現在沒有。以後也沒有。從來就沒有那張照片。
這就奇怪了。為什麽呢?這張照片非常有曆史感,估計所有到過紀念館的人,都會被它的血腥和真實所震撼到,動心買一張留做紀念的一定大有人在。
黑人姑娘不再解釋了,忙著去招呼新的顧客。
帶著滿腹疑團,走到館外和艾文會合,地點就在我想買的那張照片下。
我仰頭看著照片說,這張照片非常真實。
艾文說,拍攝這張照片的新聞記者名叫尼茲馬。當時他就在槍擊現場,奮不顧身地抓拍到這個悲痛憤怒的瞬間。抱著被白人警察子彈殺死的皮特森的黑人青年,名叫梅布伊薩·馬庫波。他和死難者姐姐一同跑向醫院的黑白照片被世界各地媒體轉發,使“索韋托慘案”在第一時間傳遍了全世界。
我說,照片真實得讓人發抖。黑人青年梅布伊薩·馬庫波,當時說過些什麽,現在在哪裏?
艾文說,當人們問馬庫波為什麽臨危不懼時,他說,皮特森是我們的兄弟,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抱起他。當時黑人的處境很艱難,馬庫波害怕被種族主義者報複,就從南非逃走了,聽說是在莫桑比克,至今杳無音訊。
我接著問,這張照片這麽有名,為什麽在紀念館裏卻沒有出售呢?
艾文稍稍停頓了一下,說,您在今後的參觀裏,還會不斷發現這種現象。就是在紀念館中,把這一段曆史說得很詳細。但是,當你離開的時候,不會帶走這些具體的證據。
我大大地驚奇了,說,為什麽?難道是想讓大家忘記曆史嗎?
艾文說,不。我們並不想忘記曆史,要不修這麽莊嚴的紀念館幹什麽?但是,我們不想天天生活在仇恨中,我們希望走出紀念館,大家就開始新的生活。那些照片非常刺激,如果總是看著它,人就很容易沉浸在曆史的衝突中。今天不巧,沒有見到皮特森的姐姐。我有一次陪著客人來參觀,正好是他姐姐做講解。臨離開紀念館的時候,客人們向安托瓦內特女士表示同情,為她當年曾目睹弟弟的死亡,說了一些慰問的話。您猜,安托瓦內特女士是怎麽回應的?
我思忖著說,安托瓦內特女士會表示感謝吧,會說記得弟弟之死吧,會說曆史不能重演吧。
艾文說,唔,這些話她都沒有說,隻是淡淡地回答“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艾文轉述這些話的時候,麵容平靜,但我還是受到了暴風驟雨般的震動。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未完成事件”。
它指的是既往情境中那些創傷或艱難情境,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仍活躍在我們的腦海中,栩栩如生。由於這種記憶心理上的未完結,會由此引發且未完全表達出來的情感,例如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感、遺棄感等等。
這段話說起來有點拗口,簡言之,“未完成”就是半成品,就是事件尚未結束。你曾經受到過傷害,無論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仍是傷口未愈,暗自流血。或者你以為已經忘卻或諒解,但一到了相似情境,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重溫噩夢,舊創口就會翻湧作痛,沉重的陰影會勢如破竹地卷土重來,讓你身心墮入當年黑暗的舊窠臼,悲痛難忍,理智恍惚。
這個詞語來源於20世紀初誕生於德國的完形心理學(也稱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學派衍生的格式塔療法,主旨是強調人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強調人要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目前的一切,不再沉湎於往事。
南非當年的苦難不可謂不深重,裂痕不可謂不慘痛,撕裂不可謂不血腥,犧牲不可謂不酷烈……
他們現在對此的態度是——此事已結束,無須耿耿於懷。哦,讓我們一起共同向前。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索韋托的紀念館,會以那個慘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來命名,但不會售賣他死亡時的照片。因為細節會給人以猛烈的撞擊,寬恕就難以成立。
這種終結苦難的勇氣和步驟,真是勇敢與溫和並存的創舉。
“這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南非黑人最痛苦、最悲慘、最勇敢、最榮耀、最歡樂、最暴力、最美好的一切元素,迷人又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英國作家這樣說過。
這是哪兒?索韋托。南非最大的貧民窟,據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它的曆史凝聚著血淚,曾以貧窮和暴力的雙翼舉世聞名。
一說到貧民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堆破敗的房屋和一片汙濁的環境。但是,這樣你就小看了索韋托,它絕非慣常意義上的“一片”“一堆”,而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存在。在它綿延1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還在不斷擴大中),分布著33個黑人城鎮,居住著祖魯、科薩等南非9個黑人部族。此地不僅僅有貧窮和肮髒,爆發過血腥的種族衝突,還收獲了巨大的榮譽。南非最偉大的兩位黑人領袖——曼德拉總統和圖圖大主教,都曾生活在這裏,他們也都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索韋托也是南非國大黨的“延安”,國大黨的“黃埔軍校”。無數黑人孩子從這裏走上南非的政治和經濟舞台,還孕育了數不清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一代又一代黑人精英前赴後繼地從索韋托的泥濘破敗中走出來,鬥誌昂揚地表演在世界前沿。
……以上均是我從書本中得來的資料。
紙上得來終覺淺啊,既然有機會可以去南非,我執意要去看看索韋托。不料這一計劃一提出,就遭到了大牌旅行社的強烈反對。
我們有行業內部約定,絕不安排中國公民到南非索韋托遊覽。旅行社的負責同誌麵容嚴肅、鄭重其事地知會我。
為什麽?我當然要問。我原本料到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阻撓,準備緩慢圖之,不承想沒有絲毫商量餘地。
南非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會發生2萬多起謀殺案、10萬多起搶劫案。入室盜竊案呢,更是搶劫案的3倍,您可以自己算一算,就是30多萬起。強奸案會有5萬多起……可能看到我已是個老媼,這最後一條的殺傷力不像對年輕女性那樣具有震懾力。他略停頓了一下,沒有沿著這個可怕的線索繼續深入,轉換話題說:南非民間,散落著300多萬支非法槍械,死於各種暴力的人數是世界平均值的8倍。特別是針對中國旅行者的案件層出不窮,大概因為咱國人愛攜帶現金,語言又不通,加上住宿條件不夠好。為了節省,中國人多住比較偏遠的小旅店,更成了犯罪者的重點襲擊目標。所以,您萬萬不能去!旅行社同誌的苦口婆心,隨著他自己的敘述,轉化成斬釘截鐵。
我冥頑不化,說,謝謝您告訴我這麽多壞消息,可我還是想去索韋托。
麵對我這樣不識好歹的旅客,旅行社同誌倒也見怪不怪,自有經驗應對。他不屈不撓地勸誡:您知道世界杯組委會的負責人、南非足協前副主席莫拉拉是怎麽離世的嗎?
我是個足球盲,搖頭以示不知。看旅行社人一臉悲戚的樣子,估計此副主席肯定不得善終。果然,旅行社人說,他是被槍殺的。
我配合著哀傷的表情。
旅行社同誌繼續問,您知道莫拉拉是在哪裏被殺的嗎?
我再次猛勁搖頭,心想,人都死了,這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死在哪兒還不都一樣啊。
旅行社同誌對我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是在家裏被槍殺的,家裏啊!
這一次我誠懇地頻頻點頭。死在公共場合和死在家裏,真是有所不同。副主席也是個人物,住所應該相對安全。豪華社區都擋不住慘劇,證明南非的治安的確不穩。
看到教育似乎收到初步成果,旅行社同誌乘勝追擊道,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繼任總統姆貝基還有一些政府高官的家,都曾被盜過。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總統德克勒克的前妻,2001年被人殺死在自家公寓裏。總統發言人庫馬魯也遭到過武裝歹徒的搶劫。您看,人家土生土長、有頭有臉的南非人都這麽不安全,您一個外國老同誌,隻身到南非最大的貧民窟,這怎麽能行!
我磕頭蟲似的點頭,表示完全同意他的判斷分析,心裏想的卻是——看來這家旅行社是絕不會為我製訂去南非索韋托的旅行計劃了。好吧,我就不勞煩你們了,另謀出路。
我做出接受勸誡的樣子,以不辜負旅行社同誌的一番苦心,剛想言不由衷地表個態,可他們是何許人啊,對我的虛與委蛇洞若觀火。旅行社同誌長歎了一口氣說,畢老師,如果您一定要去,我們是不能安排的。但我可以給您一個建議——您必得請到當地的知情人做向導,最好雇用持槍的保鏢……
感謝“非洲之傲”中國的總負責人金曉旭先生。他以非凡的勇氣和熱心,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堅定了我的信念。以他在南非的深厚人脈,非常周到地為我製訂了全盤的旅行計劃(包括進入索韋托),幫我一了夙願。
從約翰內斯堡市中心出發,大約行駛了十幾千米,看到一些低矮山巒和相對平坦的穀地。
這裏就是金礦區。因為挖礦工人集聚,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這裏已成為黑人聚集的城鎮。艾文說。
艾文是金曉旭先生的朋友幫我們在當地雇請的白人導遊,非常敬業且富有經驗。幾天相處下來,我覺得他像傳說中的神燈巨人,當你需要他的時候,他立刻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你身邊,有問必答。當你想獨自一人默想時,他馬上就隱沒無聲。唯一與神燈巨人的不符之處,是他的個子並不高。
很多年以前,一個衣衫襤褸、名叫喬治·哈裏森的澳大利亞人,有氣無力地扛著勘探鎬到這片土地上尋礦。他跌跌撞撞地走啊走,突然差點兒被絆個跟頭,定睛一看是一塊金礦石。他很幸運,這塊貌似普通的石塊並不是偶然出現在這裏的,它和一條長達120千米的金礦脈緊密相連。
艾文繼續介紹。
這個差點兒把澳大利亞人摔成嘴啃泥的踉蹌,引發了世界曆史上規模巨大的淘金熱。無數淘金者從世界各地擁向這裏。有揣著一夜暴富美夢的白人,也有一無所有的黑人礦工,還有被礦主招來的亞洲苦力……荒野之地霎時間喧囂起來,生機勃勃。黃金開采帶動了城市化,僅僅半個多世紀,在離黃金礦不遠的地方便興起了一座3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它就是約翰內斯堡市。
20世紀初,南非爆發黑死病,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鼠疫。它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蚤傳播的烈性傳染病,病死率極高。白人政府害怕貧苦的黑人將此病傳給白人,就把黑人勞工全部驅逐出約堡市,讓他們隔開一段距離自建居所。1949年,南非政府從憲法的層麵,規定南非黑人和白人必須分開居住,於是黑人隻能大批遷往郊區,潦倒度日。1963年,政府當局索性將約堡市周圍星羅棋布的黑人聚集區匯成巨大的黑人城鎮,正式冠以“索韋托”之名。
索韋托地區從此像被投放了超大劑量酵母菌的麵團,以驚人的速度開始膨脹。它沒有任何規劃,雜亂無章地四下蔓延。它環境惡劣,基本上沒有城市應有的設施,人口高度密集,嚴重的失業率和犯罪率成了索韋托顯著的特點。
以上是艾文的介紹,加上我看過的資料。不要驚訝我在非洲的每一位向導都很有學識。這一方麵歸功於金曉旭先生的周到安排,為我們挑選了當地最好的導遊,另一方麵我在轉述他們的話語時,會加以核實和調整,力求準確。
為什麽叫索韋托呢?我問。
艾文說,因為它位於約翰內斯堡的西南方,當時就隨口叫作“西南鎮”。為了更方便,人們把“西南鎮”三個英文單詞的前兩個字母放到一起,這就是索韋托的名字由來。關於這個名字來源的另一說法,就有點兒悲涼。說的是當時白人政權強製拆遷約堡黑人聚居區索菲亞城,黑人們隻好背井離鄉趕到約堡西南郊搭棚居住,他們絕望地喊出“何處去(so where to)?!”故此得名。低矮的棚戶區摩肩接踵而來,木板和鐵皮搭建的小窩棚,塗著各種相互抵觸的色彩。紅的慘紅,綠的瑩綠,相互廝殺著奪人眼球。偶爾有銀亮的洋鐵皮屋頂,麵對著蒼天閃爍,像幹癟牙床上齜著爆裂的錫牙。它們的色澤,證實它們是剛剛搭建起來的棚戶區新貴。時間久了,經曆過雨季,鐵皮生鏽人老珠黃,就變成褐黃色的鏽蝕物,反倒同周圍有了一種暗淡的協調。街道狹窄,路邊零散的行路者全是黑人,穿著寬大鬆垮的舊衣,斜著肩晃蕩著身體,自在地走著。
我惴惴問,今日這街麵上的情形可算正常?
艾文說,依我看,今天一切正常。
有揮之不去的隱隱擔心。我一老媼,為了玩耍與分享,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是兒子陪我,他尚年輕,家中還有日夜牽掛的兒媳。他是為了幫助我,辭了職隨我遠走非洲。古時都說“二十四孝”,我想這陪著父母浪跡天涯,該算是“二十五孝”了。
一片連綿的建築,高大整齊。在索韋托鶴立雞群。艾文說,現在我們經過的地方,是索韋托唯一的醫院——巴拉格瓦納思醫院。意大利人修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本是兵營,後來改建成了醫院。如今,它擁有2000多個床位、39個手術室、5000多名職工和500多名醫生,非常宏大。
人煙稠密的黑人區,有家大醫院,實在是件大好事。
行駛中,艾文又指車窗外的路燈,說,喏,請看。
路燈孤零零地豎立著,除了破舊,看不出別樣。
艾文說,沒發現嗎?它們比一般路燈要高很多。如果是晚上來,就會看到燈光很亮,像巨大的銀傘。
我說,是怕路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嗎?
艾文說,這是當年的白人政府立起的路燈杆子。不是因為什麽善心,而是為了更好地監視索韋托。
車到了一處街道,停了下來。艾文對我們說,這就是那個地方。
哪個地方?我已大致猜到,但還需確認。
這就是海克特·皮特森紀念碑和紀念館。是索韋托的象征,也是學生們遊行和發生槍擊的地方。艾文示意我下車。這裏有整齊和還算整潔的街道,周圍的平頂房也大體規矩,似乎曾有過統一的規劃。艾文說,這是政府出資修建的安居房。
臨出發之前,我突擊學習了非洲的曆史,但所知仍甚少。南非的曆史十分複雜,令人一時摸不到要領。說起來,咱國的曆史也複雜,但南非的複雜和中國式的複雜有所不同。中國曆代政權更迭、鬥轉星移、外敵入侵,讓人目不暇接,好歹主脈絡基本不變,最後總是九九歸一,延續著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南非則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的占領者分而治之。占領者們不但和當地土著鬥,互相間也掐鬥不止。這讓人在學習曆史的時候感情無所依傍,思維容易飄忽。簡單直接地說,索韋托的曆史是南非種族隔離製度的產物。
1913年,南非的《原住民土地法》規定,國民分為四等人,分別是——白人、有色人種、印度人與黑人。400萬白人掌握著政治經濟的權力,2500萬黑人和有色人種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黑人隻能拿到白人十分之一的工資。
1976年,南非當局在教育係統強行推動普及白人政府使用的語言——南非荷蘭語,要求在基礎教育中起碼要占50%的比重。這引起了黑人民眾的強烈不滿,索韋托的弗費尼中學和奧蘭多西中學的黑人學生們,開始上街示威遊行。當時的南非總理約翰·沃斯特,下達了“不計任何代價”恢複秩序的命令。6月16日,白人警察開槍射擊,第一周就有160名黑人死亡。運動和殺戮不斷蔓延,持續到1977年。事件中共有566人死亡。它成為導火索,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南非黑人抵抗運動。
看,這就是那條線。艾文說。
順著艾文的手指看向廣場邊,並沒有什麽線,白線紅線都沒有,隻看到一排樹。在南非春天的陽光裏,搖曳著初生的綠葉,唰唰作響。
這排樹的位置,就是當年警察射殺學生的“開槍線”。當時警察接到的命令是——一旦學生衝擊這條線,警察就可以向手無寸鐵的學生們開槍。學生們奮不顧身地前行,警察凶悍的槍聲響起來……
視綠成朱。樹木筆直的枝幹上,有迸濺的血。
再請看那張照片。艾文又指點我們的視線。
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一名黑人男青年,懷抱著一個黑人孩子。男子在奮力地奔跑,懷中的男孩顯然已經死去。片刻前還是活蹦亂跳的他,死於警察的槍彈。他的身體依然柔軟,手腳靜靜地下垂著,像一隻布製玩偶。在他們的背後,是無數憤怒的黑人青年在咆哮。在他們身旁,有一個呼天搶地的女孩。照片當然是無聲的,可你分明會聽見山呼海嘯的呐喊,聽到奔跑者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聽到小女孩聲嘶力竭的呼救……
這個被槍擊中死去的男孩名叫海克特·皮特森,是暴亂死難者中的第一位。照片中的小姑娘當時隻有16歲,是皮特森的親姐姐。現在她當然不再是小女孩了,而是安托瓦內特女士。聽說她是這座紀念館的館長,如果趕得巧,也許她會為你們擔任講解。艾文說。
這個紀念館不大,暗紅色的建築有一種深沉的壓抑感。門前的廣場也不算大,大約隻有兩個籃球場多一點兒的麵積。它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非國大青年聯盟為紀念慘案豎立了皮特森紀念碑,南非新政府將每年的6月16日定為南非青年節。
紀念碑就位於大幅照片的斜前方,用大理石製作。曼德拉參加了紀念碑的揭幕儀式,紀念碑上刻著曼德拉親自撰寫的碑文——“向那些在為自由和民主鬥爭中獻出生命的年輕人致敬,為紀念海克特·皮特森及所有為我們自由、和平與民主鬥爭獻出生命的英烈。”
如果說曆史上的索韋托,曾是一盤散沙亂攤在約堡旁,從沒有過像樣的中心,那自打這組建築矗立起來,此地便成了索韋托的心髒。它承載著索韋托的苦難和抗爭,開始日夜不停地跳動。
艾文走進紀念館然後很快就出來了,對我們說,很遺憾,安托瓦內特女士有事外出不在館內,所以今天見不到她。請自行參觀吧。
我說,你不去了?
他說,我來過無數次了,一會兒,我們在這張照片下麵會合。
館內人不多,我靜靜地走著,眼前總是出現一攤血。離開的時候,我來到紀念館附設的小賣部,想買那張皮特森之死的照片。
唔,沒有。我們沒有那張照片。小賣部的黑人姑娘對我說。
怎麽會沒有呢?這應該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啊。我心裏納悶。是不是我表達得不夠清楚?我又說了一遍——我要那張最著名的照片,就是那張黑人青年抱著海克特·皮特森趕往醫院的照片,外麵廣場上矗立著的那張巨幅照片,你們一定有照片的複製品或明信片。我從遙遠的中國來,需要這個資料。
黑人姑娘表示已完全明白我要的是哪一幅照片。但是,沒有。沒有這張照片。大的小的或者複製品,任何一種,都沒有。她說得非常肯定。
我還不死心,問她,是暫時沒有,對吧?那麽過幾天就會有的,是嗎?
多麽期望得到肯定的答複,那麽,我幾天後才離開約堡,走之前我再特地來買也行。
黑人姑娘這一次非常堅決地搖了搖頭說,現在沒有。以後也沒有。從來就沒有那張照片。
這就奇怪了。為什麽呢?這張照片非常有曆史感,估計所有到過紀念館的人,都會被它的血腥和真實所震撼到,動心買一張留做紀念的一定大有人在。
黑人姑娘不再解釋了,忙著去招呼新的顧客。
帶著滿腹疑團,走到館外和艾文會合,地點就在我想買的那張照片下。
我仰頭看著照片說,這張照片非常真實。
艾文說,拍攝這張照片的新聞記者名叫尼茲馬。當時他就在槍擊現場,奮不顧身地抓拍到這個悲痛憤怒的瞬間。抱著被白人警察子彈殺死的皮特森的黑人青年,名叫梅布伊薩·馬庫波。他和死難者姐姐一同跑向醫院的黑白照片被世界各地媒體轉發,使“索韋托慘案”在第一時間傳遍了全世界。
我說,照片真實得讓人發抖。黑人青年梅布伊薩·馬庫波,當時說過些什麽,現在在哪裏?
艾文說,當人們問馬庫波為什麽臨危不懼時,他說,皮特森是我們的兄弟,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抱起他。當時黑人的處境很艱難,馬庫波害怕被種族主義者報複,就從南非逃走了,聽說是在莫桑比克,至今杳無音訊。
我接著問,這張照片這麽有名,為什麽在紀念館裏卻沒有出售呢?
艾文稍稍停頓了一下,說,您在今後的參觀裏,還會不斷發現這種現象。就是在紀念館中,把這一段曆史說得很詳細。但是,當你離開的時候,不會帶走這些具體的證據。
我大大地驚奇了,說,為什麽?難道是想讓大家忘記曆史嗎?
艾文說,不。我們並不想忘記曆史,要不修這麽莊嚴的紀念館幹什麽?但是,我們不想天天生活在仇恨中,我們希望走出紀念館,大家就開始新的生活。那些照片非常刺激,如果總是看著它,人就很容易沉浸在曆史的衝突中。今天不巧,沒有見到皮特森的姐姐。我有一次陪著客人來參觀,正好是他姐姐做講解。臨離開紀念館的時候,客人們向安托瓦內特女士表示同情,為她當年曾目睹弟弟的死亡,說了一些慰問的話。您猜,安托瓦內特女士是怎麽回應的?
我思忖著說,安托瓦內特女士會表示感謝吧,會說記得弟弟之死吧,會說曆史不能重演吧。
艾文說,唔,這些話她都沒有說,隻是淡淡地回答“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艾文轉述這些話的時候,麵容平靜,但我還是受到了暴風驟雨般的震動。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未完成事件”。
它指的是既往情境中那些創傷或艱難情境,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仍活躍在我們的腦海中,栩栩如生。由於這種記憶心理上的未完結,會由此引發且未完全表達出來的情感,例如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感、遺棄感等等。
這段話說起來有點拗口,簡言之,“未完成”就是半成品,就是事件尚未結束。你曾經受到過傷害,無論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仍是傷口未愈,暗自流血。或者你以為已經忘卻或諒解,但一到了相似情境,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重溫噩夢,舊創口就會翻湧作痛,沉重的陰影會勢如破竹地卷土重來,讓你身心墮入當年黑暗的舊窠臼,悲痛難忍,理智恍惚。
這個詞語來源於20世紀初誕生於德國的完形心理學(也稱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學派衍生的格式塔療法,主旨是強調人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強調人要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目前的一切,不再沉湎於往事。
南非當年的苦難不可謂不深重,裂痕不可謂不慘痛,撕裂不可謂不血腥,犧牲不可謂不酷烈……
他們現在對此的態度是——此事已結束,無須耿耿於懷。哦,讓我們一起共同向前。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索韋托的紀念館,會以那個慘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來命名,但不會售賣他死亡時的照片。因為細節會給人以猛烈的撞擊,寬恕就難以成立。
這種終結苦難的勇氣和步驟,真是勇敢與溫和並存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