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又不傻,自然明白文賢昌的意思,她的臉色立刻沉了下來,生氣地問道:
“你啥意思啊?你是不是懷疑我偷人啊?”
“我可沒這麽說啊,這話可是你自己說的。不過這衣服落在了這裏,難免讓人懷疑呀。”
文賢昌皮笑肉不笑的,說話時還故意看了一眼父親,父親那臉色難看到了極點。
方氏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剛剛還在嘲笑文賢昌,這把火轉眼就燒到自己身上了。她氣得火冒三丈,把短褂一扔就衝了過來,邊抓邊罵:
“你算哪根蔥啊?居然敢懷疑我?昨晚你爹還跟我睡一個被窩呢,我有沒有偷人他能不知道?哪裏輪得到你這個小雜種在這胡說八道。”
現在是文賢昌占了上風,自然不怕方氏撒潑,他一下子就躲開了,還衝著父親大喊道:
“爹,你看,她這一被懷疑就急了。她還罵我是小雜種,這不是在罵你嗎?”
方氏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也不再去追文賢昌,而是轉過身,撲進文老爺的懷裏,哭哭啼啼地說。
“老爺呀,我活不下去了,這幾天我天天都和你同床共枕,盡心盡力的,現在卻被人懷疑偷人,我還有什麽臉活呀,你讓我去死吧。”
“行了。”
文老爺忍了半天終於忍不住了,大吼一聲,嘴唇上的胡子都氣得抖了起來。
還沒來得及哭出聲的方氏,嚇得連退了好幾步,站在那裏一動也不敢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文賢昌本來還想繼續煽風點火,這下也被嚇到了,站在那裏不知所措。
這時院子裏的那些下人,也聽到了這邊的爭吵,慢慢地圍了過來。阿珠靠在牆角,臉上卻露出了一絲幸災樂禍的笑容。
文老爺環顧了一下眾人,眨巴著那布滿血絲的眼,嚴肅地問道:
“有誰認出這件短褂是誰的?”
阿珠一眼就認出是陳管家的,但她不敢說,也不想多管閑事。
那位叫做長庚的下人走了過來,把短褂撿起,仔細地看了看,然後咂咂嘴說:
“這件短褂,好像……好像陳管家穿過,不知道是不是他的?”
有人先開口,其他的也就跟著紛紛議論:
“是陳管家的,不過有好一陣子沒看他穿過了。”
“除了陳管家,還有誰有錢買那麽好的料做衣裳啊。”
“這個陳管家,原來是這種人。”
“……”
其實文老爺第一眼就已經認出來了,他隻是不願意相信,等待有人來證實而已。現在眾人都說是,他氣得差點跳起來,又吼道:
“你們當中有誰看到陳管家來這裏,老老實實地報出來,誰要是敢幫忙隱瞞,我一個個的都不放過。”
阿珠低著頭站了出來,扭扭捏捏,小聲地說道:
“三天前,陳……陳管家來過,說是看一下各房……各房的木炭,統一買一點過年。”
方氏一聽急了,這買木炭的事還是她提出來的,後來陳管家才到各個院子裏去問,這回真是百口莫辯了。
她一下子撲到了文老爺的跟前,抱住那雙腳,哭哭啼啼:
“老爺,我是清白的,你要相信我,我和陳管家沒有任何的事,你也是知道的,我心裏一直就隻有你,不會……”
文老爺把方氏一腳給踢開了,憤怒到了極點。恰好這時鳥籠裏那畫眉鳥不失時機地叫起來,徹底的激怒了他。他衝過來,一把扯下了鳥籠,摔在地上。這還不解恨,抬起腳一邊踩一邊罵:
“你們一個個的都不讓我省心,我讓你叫,我讓你叫,以後我們文家誰也不允許養鳥。”
事情進展得超乎想象的順利,目的既然已經達到,文賢昌便不再管那鳥的死活,躡手躡腳地溜走了。
鳥籠被踩碎,鳥兒也被踩扁,文老爺一甩袖子,氣呼呼地離開了。一群婆子媽子趕忙過去把滾在地上的方氏扶起來,送進了房間。
文家雖然規模不小,但清晨發生的事情,太陽都還沒露頭呢。家裏上上下下,百十來號人。就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石寬吃著胡氏留給他的煮雞蛋,高興得連雞蛋殼都想一起吞下去。這一石可真是擊出了不少鳥兒,他都已經數不清了。
第一,總算是報了被打的仇。
第二,幫楊氏懲罰了陳管家。
第三,給阿珠姐姐出了一口惡氣。
還有那方氏,之前還想割他的命根子來泡酒給文老爺喝,現在就算有仙丹,文老爺也未必會享用了,真是大快人心啊!
胡氏是個特別喜歡看熱鬧的人,文家出了這麽大的事,她生怕好姐妹楊氏不知道,才吃完早飯沒一會兒,就對石寬說:
“快去把我的披風拿來,跟我去一趟楊妹妹家。”
自從上次屁股受傷之後,石寬就沒再去過楊氏的家,他正求之不得呢,愉快地應道:
“好嘞。”
說完就走進客廳右邊的小房間,這裏是胡氏掛衣服和放鞋子等雜物的地方。他拿了一件藍色帶毛的披風,蹦蹦跳跳地出來幫胡氏穿上。
這胡氏以前很少出門,偶爾出去也就是隨便套件大氅。現在有了石寬這個小老公的滋潤,也開始注重起打扮來了,出門一定要披上象征貴婦身份的披風。
來到楊氏家,楊氏已經吃完了早餐,正坐在佛堂的蒲團上敲著木魚念早課呢。還沒進佛堂的門,胡氏就大聲喊道:
“我說妹妹呀,你天天敲這個,佛祖也不知道聽不得見,也不見保佑你心想事成,別敲了,陪我聊聊天吧。”
其實楊氏這段時間也是沒什麽心思念佛的,她放下了錘子,搬過一個蒲團準備讓胡氏坐,說道:
“姐姐你今天有喜事啊,笑容滿麵,還這麽早就過來,這可是第一次啊。”
胡氏進屋,挪動蒲團坐下。想了一下,之前每次都是下午來串門,今天這麽早來,確實是第一次,笑道:
“哪有什麽喜事,大事倒有一件,不知你聽說了沒有?”
“哦,什麽大事啊,待我叫老高婆端點糖果出來,邊吃邊聽你說。”
“你啥意思啊?你是不是懷疑我偷人啊?”
“我可沒這麽說啊,這話可是你自己說的。不過這衣服落在了這裏,難免讓人懷疑呀。”
文賢昌皮笑肉不笑的,說話時還故意看了一眼父親,父親那臉色難看到了極點。
方氏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剛剛還在嘲笑文賢昌,這把火轉眼就燒到自己身上了。她氣得火冒三丈,把短褂一扔就衝了過來,邊抓邊罵:
“你算哪根蔥啊?居然敢懷疑我?昨晚你爹還跟我睡一個被窩呢,我有沒有偷人他能不知道?哪裏輪得到你這個小雜種在這胡說八道。”
現在是文賢昌占了上風,自然不怕方氏撒潑,他一下子就躲開了,還衝著父親大喊道:
“爹,你看,她這一被懷疑就急了。她還罵我是小雜種,這不是在罵你嗎?”
方氏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也不再去追文賢昌,而是轉過身,撲進文老爺的懷裏,哭哭啼啼地說。
“老爺呀,我活不下去了,這幾天我天天都和你同床共枕,盡心盡力的,現在卻被人懷疑偷人,我還有什麽臉活呀,你讓我去死吧。”
“行了。”
文老爺忍了半天終於忍不住了,大吼一聲,嘴唇上的胡子都氣得抖了起來。
還沒來得及哭出聲的方氏,嚇得連退了好幾步,站在那裏一動也不敢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文賢昌本來還想繼續煽風點火,這下也被嚇到了,站在那裏不知所措。
這時院子裏的那些下人,也聽到了這邊的爭吵,慢慢地圍了過來。阿珠靠在牆角,臉上卻露出了一絲幸災樂禍的笑容。
文老爺環顧了一下眾人,眨巴著那布滿血絲的眼,嚴肅地問道:
“有誰認出這件短褂是誰的?”
阿珠一眼就認出是陳管家的,但她不敢說,也不想多管閑事。
那位叫做長庚的下人走了過來,把短褂撿起,仔細地看了看,然後咂咂嘴說:
“這件短褂,好像……好像陳管家穿過,不知道是不是他的?”
有人先開口,其他的也就跟著紛紛議論:
“是陳管家的,不過有好一陣子沒看他穿過了。”
“除了陳管家,還有誰有錢買那麽好的料做衣裳啊。”
“這個陳管家,原來是這種人。”
“……”
其實文老爺第一眼就已經認出來了,他隻是不願意相信,等待有人來證實而已。現在眾人都說是,他氣得差點跳起來,又吼道:
“你們當中有誰看到陳管家來這裏,老老實實地報出來,誰要是敢幫忙隱瞞,我一個個的都不放過。”
阿珠低著頭站了出來,扭扭捏捏,小聲地說道:
“三天前,陳……陳管家來過,說是看一下各房……各房的木炭,統一買一點過年。”
方氏一聽急了,這買木炭的事還是她提出來的,後來陳管家才到各個院子裏去問,這回真是百口莫辯了。
她一下子撲到了文老爺的跟前,抱住那雙腳,哭哭啼啼:
“老爺,我是清白的,你要相信我,我和陳管家沒有任何的事,你也是知道的,我心裏一直就隻有你,不會……”
文老爺把方氏一腳給踢開了,憤怒到了極點。恰好這時鳥籠裏那畫眉鳥不失時機地叫起來,徹底的激怒了他。他衝過來,一把扯下了鳥籠,摔在地上。這還不解恨,抬起腳一邊踩一邊罵:
“你們一個個的都不讓我省心,我讓你叫,我讓你叫,以後我們文家誰也不允許養鳥。”
事情進展得超乎想象的順利,目的既然已經達到,文賢昌便不再管那鳥的死活,躡手躡腳地溜走了。
鳥籠被踩碎,鳥兒也被踩扁,文老爺一甩袖子,氣呼呼地離開了。一群婆子媽子趕忙過去把滾在地上的方氏扶起來,送進了房間。
文家雖然規模不小,但清晨發生的事情,太陽都還沒露頭呢。家裏上上下下,百十來號人。就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石寬吃著胡氏留給他的煮雞蛋,高興得連雞蛋殼都想一起吞下去。這一石可真是擊出了不少鳥兒,他都已經數不清了。
第一,總算是報了被打的仇。
第二,幫楊氏懲罰了陳管家。
第三,給阿珠姐姐出了一口惡氣。
還有那方氏,之前還想割他的命根子來泡酒給文老爺喝,現在就算有仙丹,文老爺也未必會享用了,真是大快人心啊!
胡氏是個特別喜歡看熱鬧的人,文家出了這麽大的事,她生怕好姐妹楊氏不知道,才吃完早飯沒一會兒,就對石寬說:
“快去把我的披風拿來,跟我去一趟楊妹妹家。”
自從上次屁股受傷之後,石寬就沒再去過楊氏的家,他正求之不得呢,愉快地應道:
“好嘞。”
說完就走進客廳右邊的小房間,這裏是胡氏掛衣服和放鞋子等雜物的地方。他拿了一件藍色帶毛的披風,蹦蹦跳跳地出來幫胡氏穿上。
這胡氏以前很少出門,偶爾出去也就是隨便套件大氅。現在有了石寬這個小老公的滋潤,也開始注重起打扮來了,出門一定要披上象征貴婦身份的披風。
來到楊氏家,楊氏已經吃完了早餐,正坐在佛堂的蒲團上敲著木魚念早課呢。還沒進佛堂的門,胡氏就大聲喊道:
“我說妹妹呀,你天天敲這個,佛祖也不知道聽不得見,也不見保佑你心想事成,別敲了,陪我聊聊天吧。”
其實楊氏這段時間也是沒什麽心思念佛的,她放下了錘子,搬過一個蒲團準備讓胡氏坐,說道:
“姐姐你今天有喜事啊,笑容滿麵,還這麽早就過來,這可是第一次啊。”
胡氏進屋,挪動蒲團坐下。想了一下,之前每次都是下午來串門,今天這麽早來,確實是第一次,笑道:
“哪有什麽喜事,大事倒有一件,不知你聽說了沒有?”
“哦,什麽大事啊,待我叫老高婆端點糖果出來,邊吃邊聽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