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間就到了舊曆小年,朱老三晉王朱棢也回到了京城。


    老朱十分看重親情,推己及人,難得地給群臣放假兩日,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要知道,明朝以前的官員是十日一休的。可是老朱是個工作狂,自己喜歡九加一,更喜歡朝臣白加黑。


    所以,明朝的朝臣一年隻有三天假,冬至、正旦和皇帝的生日。


    但是,這次小年,皇帝居然破天荒地放了兩天假!


    朝臣們分析,一定是因為十五皇子回來了。朱老三是個混世魔王,老朱才不待見他哩。


    老朱通知皇家子孫,當晚在西宮舉行家宴,並特意讓太監傳口諭,新封遼王必須參加。


    臭屁兒子昨天的話,給他太多的驚訝甚至是震驚,讓他消化了一夜,也沒能消化完,害得自己也放起了臭屁。


    他很好奇,這屁大的兒子不是隻會種樹和砍樹麽?怎麽好像被他趕回老家的劉半仙劉伯溫似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麽都懂一些?


    有些東西,他事後還專門去問了劉三吾這些學問高深的翰林們,他們竟然也不知道!


    他決定乘舉行家宴的機會,再摸摸兒子的底。


    朱植也覺得機會難得,特意做了功課,到庫房用了些穿越料,準備了幾道菜,想拉近與老朱和皇室的關係。


    小年家宴上,禦廚所作美味佳肴早就被皇室子孫們吃膩了,倒是朱植親自做的幾道菜風頭無雙。


    他先上了一道油炸薯條和一道蒸土豆泥擺在小一點的皇子皇孫麵前。


    可惜僧多粥少,小朋友們很快不顧身份地搶鬧了起來,將其一掃而空。


    老朱看了,不由龍顏大悅,心裏歡喜:“兒孫搶鬧,才是家的味道。”


    朱植又上了一道醋溜土豆絲送給寧貴妃,喜得寧貴妃眉開眼笑,胃口大開。


    老朱饞得直流口水,但又自矜身份,不好動筷子。


    寧貴妃也不管他,隻是往眼巴巴的小朋友們碗裏放了一些。


    老朱氣得心裏暗罵朱植屁眼小、心眼小,不就是前幾天打了一巴掌,但昨天不又在百官麵前給他長了臉嘛!


    他不動筷子,可苦了太子、晉王和其他大一點的皇子皇孫。


    大家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先動筷子,心裏默念:“臭屁王爺啊,趕快給皇帝上道硬菜吧,否則我們也要跟著挨餓。”


    好在沒等太久,朱植在老朱麵前放了一個個大大的盤子,裏麵盛了一隻牛蹄,牛蹄周圍放了十四個小土豆塊,最外邊又放了四個大土豆塊。


    朱植專門討好地給老朱解釋道:“這菜叫‘一掌定乾坤’,牛蹄為帝都京師,十四小塊為全國十四省,四大塊為尚未臣服,但不久必將被納入中原的四夷。”


    老朱一聽,興趣盎然,率先動筷,牛蹄味道雖然和禦廚有得一比,但這旁邊的小塊塊是什麽鬼?糥糥的、麵麵的,難道是淮山藥?好像又不是!


    看老朱動了筷子,太子和晉王也急不可耐地動起了筷子。


    尤其晉王是個挑剔的吃貨,說是嚐嚐,結果一口氣把土豆吃了大半,受到弟弟和侄兒們的一致鄙視。


    晉王平時霸道慣了,不以為意地說道:“如果父皇當年送給我的廚子要有十五弟這一半的手藝,我也不會打死他。小十五啊,把你這幾道菜教給我的廚子。你要到遼東了,那可是蠻荒之地。你想要什麽,隻要我晉王府有的,隻管提!”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當年朱老三之國太原時,老朱擔心他吃不到家鄉菜,把服侍自己多年的禦廚送給他。老三卻因這個廚子一頓飯沒做好,就把廚子活活打死,氣得老朱當時就想把他廢掉,沒想到這家夥還有臉說!


    “啪”


    隻聽老朱把筷子往案上一拍,怒道:“不會說話就不要說話!”


    朱植連忙站起來圓場:“三哥,這幾道菜菜烹飪之法並不複雜,隻是食材極為難得。等我到了遼東,好好培育,專門送到太原。不過現在遼東是極寒這地,荒無人煙。你能不能先送十萬人給我啊?不分軍民、男女、老幼,哪怕是罪犯也行。”


    老朱瞅了朱植一眼,心中不由為小十五的機靈點讚,會說話,會救場,還會順竿子爬。


    不過,他對朱植的話更感興趣,連忙問題:“那你說這個食材,怎麽個難得法?”


    朱植見老朱上套,煞有介事地說道:


    “這個叫土豆,和我前麵所做三道菜其實是同一食材,可鹽可甜,可清炒,亦可燉燒。”


    “我從巴蜀返回時,途經湖廣神農故裏,幹糧用盡,幸虧於群山之中遇一高人,自稱為神農氏後裔,捏土為豆,得以果腹。”


    “高人稱此作物為土豆,雖然味美,隻適合高山寒冷之地耕種。若在溫暖之時,容易四季發芽,其芽有毒,如江中河豚之內髒,故食用時不得慎之又慎。”


    “臨行前,高人稱與我有緣,贈我土豆種子數十斤,望我廣為種植,以救天下蒼生百姓……”


    “果然有高人指點,廣寧苦寒,想必是天意眷顧。”老朱聽後,心裏也就信了。


    隨後,他又接過這個話題,向兒子繼續深究一番。


    “你這兩年來曆練還遇到哪些高人呐?”


    “還不是跟魯王哥哥學學木藝,跟靖江王侄學學音律,到蜀地又學了學廚藝。”


    “吾兒聰慧,學些謀生技藝當然手到擒來。不過,這些都是下九流,學習要適可而止。還是要向你大哥學習,多學治國安邦之道,治理好遼東。”


    “學那幹嗎?我又不想當皇帝,免得到時候你說我想謀反!”


    “身為大明親王,也要為朝廷分憂,也要為下麵幾個弟弟做表率。”


    “我在揚州曆練時還遇到朱世傑的後人,學了算理。在浙東台州,遇到一位叫四梅先生的高人,也學了點天文地理、周易八卦。這總行了吧!”


    朱植還是嫩了點,首先繃不住了,開始懟起老朱來。


    太子一看這爺倆又要杠上了,趕緊救場:“十五弟弟那火器造的也是不錯的,必將是我大明討伐蒙元的利器。”


    朱植並不領情,說道:“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從來都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


    剛剛還很熱鬧的家宴一下子進入戰鬥前的寂靜,寂靜得可怕。


    老朱盯著朱植半天沒有說話,腦瓜子裏在大開大合。


    別人不知,他可知道,這四梅先生,就是當年為他獻計平定天下的浙江名儒葉兌老先生,是一位一流的軍師,而且是擅長戰略規劃的那種。


    此人為人清高,待老朱在應天府坐穩皇帝寶座後,別人都在誇耀從龍之功,邀功請賞,唯獨他老先生以葉落歸根為由,事了拂衣去,不留功與名。


    小十五竟然有緣得其教導指點,難道又是天意?


    還有,這臭屁兒子竟然也說出決定戰爭勝負是人而非器這樣隻有飽經戰陣的人才能悟出的道理來……


    寧貴妃看老朱沉默不語,以為他要發火,救場說道:“聽他舅舅說,植兒還遇到一個和尚,教他馬步車船戰陣”。


    朱老三不以為然:“一個隻會敲木魚的和尚,懂什麽打仗?我那山西的和尚多了去了,明年送小十五一萬個和尚。”


    “他叫張定邊”。朱植悠悠地說道。


    他心裏清楚,上麵的所謂奇遇機緣,都是他這幾天醞釀許久,故意東一個、西一個丟給身邊人的,就是讓老朱對自己充滿信心,讓自己早點之國,再多給點資源。


    古人不都好這一口嗎?張良有圮上老人、孫臏有鬼穀子。越是名人越是需要包裝,越是邪乎的東西越是有人信。廣西的洪大忽悠造反,扯了個水土不服的聖教,還不是差點把滿清的褲衩子都扒下來了嗎?


    可朱植編的故事太有爆炸性了,甚至炸了長時間沉思不語的老朱一跳。


    寧貴妃趕緊幫忙喂了一口湯,給他壓壓驚。


    老朱消化了好長時間,才慢慢作了回應:


    “遇到四梅先生,自當是上天賜予你的機緣。”


    “這張定邊當年也是陳友諒手第一忠臣猛將,本事不亞於常遇春。想那鄱陽湖大戰,他一人一船一槍,居然殺破朕的親軍船隊,你舅舅也隻是和打他了個平手,常遇春又放了一冷箭,才把他嚇退,卻奈何不得他。”


    “朕生平隻佩服兩人,一個是蒙元的王保保,一個就是張定邊。”


    “後來,朕親自圍攻武昌城,曉之以理,張定邊才出城投降。朕見他是難得的將才,本想重用於他。他卻說一臣不事二主。沒想他竟然出家去了。”


    “不想二十多年後,吾兒還有此奇遇,也算是當年放過他一馬的善緣。”


    老朱說到這裏,自是讓眾人羨慕不已。


    他稍稍歇了歇,瞅著眼前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兒子,繼續說教:


    “看來,遼地你是非去不可了。學了四梅先生和張定邊的本事,也夠你用了。”


    “到時候,武定侯也去,給你搭把手。以後所有朝廷的犯人朕都給你發往遼東。”


    “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四大塊土豆吃急了也會噎著。兒啊,朕不要你三年辟地千裏,先穩住局麵就行。”


    接著,他又對晉王說道:“老三啊,吃人的嘴軟,開年後,就和山西藩司一起,從山西選送十萬人到廣寧。”


    原來老朱早就看穿了朱植那道“一掌定乾坤”的寓義,提醒他大明不僅要有一京十四省,還要征服、開發周邊四夷之地。


    他也想啊,可他哪有錢啊、兵啊?


    就是這十四省還是東拚西湊,搖搖晃晃。


    貴州隻是成立了都司,因為土司林立,收不到稅,派不起官,民政還是由周圍的雲南、四川和湖南三家代管,人口也從來沒個準數,財稅扣除中央轉移支付,基本屬於負數……


    難得一次其樂融融的家宴終於結束了。小朋友們各找各媽,老朱忙著布局遼東,朱植也忙著規劃未來。


    雖說曆史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但看著老朱正沿著自己的預期進行決策,朱植不免有些躊躇滿誌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