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老朱在朝會上正式頒布了繼續討伐北元和遼王之國的詔書。
隨後京軍五衛精銳乘船沿江東下,再沿運河北上通州,然後與征虜大將軍馮勝在塞外會合。
朱植本以為自己會在二月十五過完十二歲的生日才走,沒想到老朱比他還急,要求他十日內就出發。真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接到聖旨之後,朱植加快了準備之國的步伐。
他決定先到槍械局、戰車局和火箭彈藥局巡視一下。
由於遼王獎勵力度大,用人得當,研發生產軍械的進度明顯加快。
生產燧發槍最費時費力的是加工銃管。
蒯富這邊已經把效率發揮到極致,生產了十五根銃管。
兩根舊鋼軌也被改成刺刀、扳機,甚至加工了百十個複位效果不錯的彈簧。
朱植立即在現場指導匠人們組裝了十支燧發槍,命名為“迅雷銃”,取迅如驚雷之意。
盡管朱植口口聲聲說不能步子太大,但是他設計的迅雷銃從一開始已經甩出大明神機營當時裝備的火繩槍好幾條街。
大明當時的火繩槍也叫火銃,不僅沒有加裝擊發裝置,也沒有準星瞄準裝置,銃管口徑大小不一,從碗口粗到竹竿細,應有盡有,用藥量全憑個人經驗。
相對宋元時代的火銃而言,明軍的大部分銃管從竹筒變成了鐵筒,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是由於材質不一,崩瞎眼睛,燒傷銃手的事情常有發生,銃管長度也不到半米,射程不過三十米。
即使到了一百多年後,軍火專家趙士禎仿製葡萄牙鳥槍,造出迅雷銃和掣電銃,也不過是加長了銃管,安裝了準星而已,稍微提高了射程和精度,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槍。
朱植這時造的槍雖然仍以迅雷銃為名,但從一開始已經跨越了大明的火銃,實現了從火銃到鳥銃,又到燧發槍的兩次跨越。
如果再加上雕刻膛線、安裝刺刀和升級米涅彈三次革命性技術改進,這這款武器實際上實現了五次跨越。理論上的作戰效能應該在火繩槍的五倍以上,實際上可能還不止。
所以,他的產品事實上一出道,就幾乎達到了前膛槍的巔峰。隻不過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兼顧方便從槍口裝填火藥,槍管長度最初設計隻有八十公分而已,離後膛槍已經很近了。
蒯貴這邊起步稍晚,也生產了十多輛戰車的車廂主體和零部件。看來要在開拔前完成一百輛戰車的任務是不可能了。
趙魯這邊來匠人來的更晚,但也生產了一百來個一窩蜂火箭發射器,三千來多發米尼彈,拿來訓練是夠了。
正月十七,朱植穿上鋥亮的盔甲到後院的訓練操場上去考核訓練成果。
年前,老朱讓郭英從神機營給遼王撥了一百名親兵,都是有著三年左右戎馬生涯的老兵,加上有楊文、朱大能看著,自己忙著其他事務,也沒顧得去檢查。
年後,楊文帶走七十名老兵,郭驥帶走兩名,現在隻有二十八人了,再加上盛庸、盛凡兄弟倆,剛好還是三十名老兵。
朱植隻好讓盛庸重新招兵。
最近遼王威望日隆,待遇又好,天天吃肉,盛庸兄弟也很快招到三百名新。其中不少是原來親兵的弟弟、堂弟、表弟之類,都是紅二代、軍二代。
比如,盛庸的兒子盛宣、張石的兒子張斧頭,甚至郭家老五郭銓、老六郭鑰也都在昨天來報名了。
古人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真是這麽回事。
隻是這些人年齡看著太小了些。那個張斧頭已經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顯得早熟,也隻是才十五、六歲的孩子啊!
不過這年頭,當兵吃飯,早當兵早填飽肚子。這是生存之道,根本不存在童子軍違背人道一說。
且不說鎮守西北的宋晟都督十歲就加入紅巾軍,那後世賀大元帥的外甥九歲就爬雪山、過草地,軍齡當然從九歲算起。那後世徐大將軍的老虎軍不到三千人,竟然有一半未成年人,照樣完成長征,出了一百個將軍。
所以,朱植覺得年齡也不是個事,反而是優勢,掃盲快,接受新事物也快。
見遼王來到訓練場,朱大能早就等待這一天了,銅哨一吹,趕緊集合隊伍。
“全體集合、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報數、稍息、立正!”
一連串行雲流水般的口令之後,大能便蹬蹬蹬地跑到朱植麵前,吼道:“報告遼王殿下,廣寧中護衛中軍千戶屬下正在訓練,應到三百三十一人,實到三百三十一人,請指示!”
“稍息!講一下!稍息!”朱植也以幹脆的口令下達指示:“開始對老兵進行訓練考核。”
朱大能答道:“是!”
隨後,新兵在一旁跨立觀摩,包括盛庸在內的三十名老兵逐個項目接受考核。
第一個考核項目是班隊列指揮。
這是養成軍人令行禁止作風和協調性的基礎。
老兵們本來在方麵就有較好的基礎,雖然隻訓練了二十來天,卻比後世新兵一個月的訓練效果還好,也比前麵先抽走的七十人強了不知多少倍。
第二個項目是體能,主要是單、雙杠和俯臥撐、舉重等幾項。
這不僅是操持冷兵器的基礎,也是操持火銃的基礎。沒有一定的臂力,持槍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打就打不穩。
老兵們本來就是體格上乘之人,再加上最近肉吃的多,營養跟得上,前三個雖然隻是新接觸項目,都達到後世入伍兩年的老兵水平,單杠引力向上,雙杠舉力撐,俯臥撐等常規動作,次數都在一百個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三百個。
至於舉重,對他們來說更是小菜一碟,這是古代軍人的常規體能訓練項目。
大能讓石匠按後世的標準,做了幾個一百公斤的石啞鈴和幾個規格不同的法碼,大家都能輕鬆舉起一百二十公斤,甚至有幾個舉起一百五十公斤。
換句話,到了戰場上肉搏時,這樣的戰士雖然不能手撕敵人,卻可以輕鬆地將對手扔起來,摔個鼻青臉腫。
第三個項目是刺殺,這是和使用新式火銃的配套訓練項目。
由於新式火銃還在研發,朱大能平時就將士兵們分成兩組,手持木槍,戴好假胄護具,捉對進行三槍刺訓練。
刺殺操源於西洋,後經倭寇改進,到了抗倭時期,國人又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經典的三槍刺,招數不多,但如同程咬金的三板斧,隻要快、準、狠,招招要人命。
“殺!”
“殺、殺!”
“殺、殺、殺!”
隨著對抗訓練開始,操場上殺聲震天。
不僅新兵們看得熱血沸騰,就是朱植也手癢了起來,脫下笨重的盔甲,戴上假胄護具,和剛剛取勝的士兵對刺了起來。
在朱植的肌肉裏,還保留不少當年的刺殺要領的記憶,就像多年沒騎自行車的人照樣會騎車一樣。
提槍,穿刺、轉身、側擊、撥擋、劈砍……他一番近乎標準的動作下來,大約一柱香的功夫,將對方的木槍磕飛。
朱植又換一人,對方這次輸得更快,不一會兒,胸口處就出現多個石灰點點。
朱植扔下木槍,對這個老兵語重心長地說道:“隻有平時多流汗,才能戰時少流血。要是這樣上了戰場,要死好幾回了。”
這個老兵恰好平時對朱大能的訓練方法還有些抵觸,這時覺得羞愧萬分。
盛庸、盛凡兩個百戶級別的骨幹也是像看天神似地看著遼王,誰說咱們的遼王殿下是個弱不禁風的孩子。
第四個項目是拉練,就是讓老兵們穿上二十來斤的棉甲,跑到城外的火器彈藥局,大約一萬步,也就是後世的七公裏半。
大明經常以步為度量,而且一步為複步,實際是後世的兩步,大約一米半。
而遼王穿越過來,還是習慣用軍校時的單步為參考,一步大約七十五公分,也就是七十分厘米。
老兵們對這個拉練也習以為常了,輕鬆完成。
朱植用沈莊送給他的穿越機械表計了下時,大多數人的成績都在四十到五十分鍾之間。
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成績,說明這些人非常適合急行軍。
隻是跟在後麵的新兵體質還是差了些,盡管不是全副武裝,一路跑下來,像拉稀似地,從遼王府一直拖到城門外。
到了火器彈藥局外,朱植讓大能帶人領了十把迅雷銃和一批彈藥,又找了一塊荒地,在百步也就是大約七十五米遠的地方樹了十個胸靶,後麵挖一條報靶溝,然後進行體驗射擊,不計成績。
老兵們對這傳說中不用點火就能射擊的迅雷銃早就神往已久,迅速完成了靶場的布置,然後一人五發子彈開始試射,如果遇到瞎火,可以再領一發補射。
結果,大部分人能擊中一到兩次胸靶,少數人能擊中二到四次,隻有兩人擊中五次。
這其中可能有個人技術原因,也可能有準星沒有較準的原因。
朱植和朱大能對視一眼,分別拿起那五發五中的槍,也來體驗一下,也是各自五發五中,說明最後這兩條槍的準星最準。
體驗完畢,朱植讓朱大能按照最後兩條槍的標準把所有槍支準星校正一遍,並記下幾個考核成績比較突出的名字。
特別是刺殺連勝三人以上和那兩名五發五中的優秀射手養餘和養豐的名字,一到遼東,先放在總旗也就是排長的位置上,這將是他建立火槍隊的金牌種子。
回到王府後,朱植覺得既然有了自己的隊伍,也要有自己的旗幟啊!
於是他又花了一個晚上設計遼東軍旗。
大明旗幟五花八門,皇帝親軍稍微講究一點,出行時要以一麵代表皇帝的三辰黃旗開路,其他各軍還要分別以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神獸,輔以陰陽八卦等符號為旗幟,以壯聲勢。
不過,在朱植看來,這種旗子更像是街頭做廣告的、發傳單的,算卦的。
到了下麵的部隊,作為臨陣指揮行伍或凝聚軍心的旗幟一般很隨意,隨便扯塊紅布或黃布,上麵繡個“明”字,就表示是明軍,繡個“徐”,就表示主將是徐達。
這既沒有特色,指揮起來也並不靈便。
他想來想去,決定借鑒明朝晚期海上商船的青天日月十二星旗,設計了遼東的獨特軍旗:日月同輝五星雙刀紅旗。
也就是在一塊大紅布上繡一個大大的五角星,象征著漢、蒙、回、番、蠻五族百姓,裏麵是金色日月,代表大明與日月同輝,日月裏麵各自立著一把鐮刀和刺刀,代表遼東軍既是生產隊,也是戰鬥隊。這是遼東軍的宗旨和任務。
隨後京軍五衛精銳乘船沿江東下,再沿運河北上通州,然後與征虜大將軍馮勝在塞外會合。
朱植本以為自己會在二月十五過完十二歲的生日才走,沒想到老朱比他還急,要求他十日內就出發。真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接到聖旨之後,朱植加快了準備之國的步伐。
他決定先到槍械局、戰車局和火箭彈藥局巡視一下。
由於遼王獎勵力度大,用人得當,研發生產軍械的進度明顯加快。
生產燧發槍最費時費力的是加工銃管。
蒯富這邊已經把效率發揮到極致,生產了十五根銃管。
兩根舊鋼軌也被改成刺刀、扳機,甚至加工了百十個複位效果不錯的彈簧。
朱植立即在現場指導匠人們組裝了十支燧發槍,命名為“迅雷銃”,取迅如驚雷之意。
盡管朱植口口聲聲說不能步子太大,但是他設計的迅雷銃從一開始已經甩出大明神機營當時裝備的火繩槍好幾條街。
大明當時的火繩槍也叫火銃,不僅沒有加裝擊發裝置,也沒有準星瞄準裝置,銃管口徑大小不一,從碗口粗到竹竿細,應有盡有,用藥量全憑個人經驗。
相對宋元時代的火銃而言,明軍的大部分銃管從竹筒變成了鐵筒,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是由於材質不一,崩瞎眼睛,燒傷銃手的事情常有發生,銃管長度也不到半米,射程不過三十米。
即使到了一百多年後,軍火專家趙士禎仿製葡萄牙鳥槍,造出迅雷銃和掣電銃,也不過是加長了銃管,安裝了準星而已,稍微提高了射程和精度,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槍。
朱植這時造的槍雖然仍以迅雷銃為名,但從一開始已經跨越了大明的火銃,實現了從火銃到鳥銃,又到燧發槍的兩次跨越。
如果再加上雕刻膛線、安裝刺刀和升級米涅彈三次革命性技術改進,這這款武器實際上實現了五次跨越。理論上的作戰效能應該在火繩槍的五倍以上,實際上可能還不止。
所以,他的產品事實上一出道,就幾乎達到了前膛槍的巔峰。隻不過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兼顧方便從槍口裝填火藥,槍管長度最初設計隻有八十公分而已,離後膛槍已經很近了。
蒯貴這邊起步稍晚,也生產了十多輛戰車的車廂主體和零部件。看來要在開拔前完成一百輛戰車的任務是不可能了。
趙魯這邊來匠人來的更晚,但也生產了一百來個一窩蜂火箭發射器,三千來多發米尼彈,拿來訓練是夠了。
正月十七,朱植穿上鋥亮的盔甲到後院的訓練操場上去考核訓練成果。
年前,老朱讓郭英從神機營給遼王撥了一百名親兵,都是有著三年左右戎馬生涯的老兵,加上有楊文、朱大能看著,自己忙著其他事務,也沒顧得去檢查。
年後,楊文帶走七十名老兵,郭驥帶走兩名,現在隻有二十八人了,再加上盛庸、盛凡兄弟倆,剛好還是三十名老兵。
朱植隻好讓盛庸重新招兵。
最近遼王威望日隆,待遇又好,天天吃肉,盛庸兄弟也很快招到三百名新。其中不少是原來親兵的弟弟、堂弟、表弟之類,都是紅二代、軍二代。
比如,盛庸的兒子盛宣、張石的兒子張斧頭,甚至郭家老五郭銓、老六郭鑰也都在昨天來報名了。
古人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真是這麽回事。
隻是這些人年齡看著太小了些。那個張斧頭已經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顯得早熟,也隻是才十五、六歲的孩子啊!
不過這年頭,當兵吃飯,早當兵早填飽肚子。這是生存之道,根本不存在童子軍違背人道一說。
且不說鎮守西北的宋晟都督十歲就加入紅巾軍,那後世賀大元帥的外甥九歲就爬雪山、過草地,軍齡當然從九歲算起。那後世徐大將軍的老虎軍不到三千人,竟然有一半未成年人,照樣完成長征,出了一百個將軍。
所以,朱植覺得年齡也不是個事,反而是優勢,掃盲快,接受新事物也快。
見遼王來到訓練場,朱大能早就等待這一天了,銅哨一吹,趕緊集合隊伍。
“全體集合、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報數、稍息、立正!”
一連串行雲流水般的口令之後,大能便蹬蹬蹬地跑到朱植麵前,吼道:“報告遼王殿下,廣寧中護衛中軍千戶屬下正在訓練,應到三百三十一人,實到三百三十一人,請指示!”
“稍息!講一下!稍息!”朱植也以幹脆的口令下達指示:“開始對老兵進行訓練考核。”
朱大能答道:“是!”
隨後,新兵在一旁跨立觀摩,包括盛庸在內的三十名老兵逐個項目接受考核。
第一個考核項目是班隊列指揮。
這是養成軍人令行禁止作風和協調性的基礎。
老兵們本來在方麵就有較好的基礎,雖然隻訓練了二十來天,卻比後世新兵一個月的訓練效果還好,也比前麵先抽走的七十人強了不知多少倍。
第二個項目是體能,主要是單、雙杠和俯臥撐、舉重等幾項。
這不僅是操持冷兵器的基礎,也是操持火銃的基礎。沒有一定的臂力,持槍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打就打不穩。
老兵們本來就是體格上乘之人,再加上最近肉吃的多,營養跟得上,前三個雖然隻是新接觸項目,都達到後世入伍兩年的老兵水平,單杠引力向上,雙杠舉力撐,俯臥撐等常規動作,次數都在一百個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三百個。
至於舉重,對他們來說更是小菜一碟,這是古代軍人的常規體能訓練項目。
大能讓石匠按後世的標準,做了幾個一百公斤的石啞鈴和幾個規格不同的法碼,大家都能輕鬆舉起一百二十公斤,甚至有幾個舉起一百五十公斤。
換句話,到了戰場上肉搏時,這樣的戰士雖然不能手撕敵人,卻可以輕鬆地將對手扔起來,摔個鼻青臉腫。
第三個項目是刺殺,這是和使用新式火銃的配套訓練項目。
由於新式火銃還在研發,朱大能平時就將士兵們分成兩組,手持木槍,戴好假胄護具,捉對進行三槍刺訓練。
刺殺操源於西洋,後經倭寇改進,到了抗倭時期,國人又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經典的三槍刺,招數不多,但如同程咬金的三板斧,隻要快、準、狠,招招要人命。
“殺!”
“殺、殺!”
“殺、殺、殺!”
隨著對抗訓練開始,操場上殺聲震天。
不僅新兵們看得熱血沸騰,就是朱植也手癢了起來,脫下笨重的盔甲,戴上假胄護具,和剛剛取勝的士兵對刺了起來。
在朱植的肌肉裏,還保留不少當年的刺殺要領的記憶,就像多年沒騎自行車的人照樣會騎車一樣。
提槍,穿刺、轉身、側擊、撥擋、劈砍……他一番近乎標準的動作下來,大約一柱香的功夫,將對方的木槍磕飛。
朱植又換一人,對方這次輸得更快,不一會兒,胸口處就出現多個石灰點點。
朱植扔下木槍,對這個老兵語重心長地說道:“隻有平時多流汗,才能戰時少流血。要是這樣上了戰場,要死好幾回了。”
這個老兵恰好平時對朱大能的訓練方法還有些抵觸,這時覺得羞愧萬分。
盛庸、盛凡兩個百戶級別的骨幹也是像看天神似地看著遼王,誰說咱們的遼王殿下是個弱不禁風的孩子。
第四個項目是拉練,就是讓老兵們穿上二十來斤的棉甲,跑到城外的火器彈藥局,大約一萬步,也就是後世的七公裏半。
大明經常以步為度量,而且一步為複步,實際是後世的兩步,大約一米半。
而遼王穿越過來,還是習慣用軍校時的單步為參考,一步大約七十五公分,也就是七十分厘米。
老兵們對這個拉練也習以為常了,輕鬆完成。
朱植用沈莊送給他的穿越機械表計了下時,大多數人的成績都在四十到五十分鍾之間。
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成績,說明這些人非常適合急行軍。
隻是跟在後麵的新兵體質還是差了些,盡管不是全副武裝,一路跑下來,像拉稀似地,從遼王府一直拖到城門外。
到了火器彈藥局外,朱植讓大能帶人領了十把迅雷銃和一批彈藥,又找了一塊荒地,在百步也就是大約七十五米遠的地方樹了十個胸靶,後麵挖一條報靶溝,然後進行體驗射擊,不計成績。
老兵們對這傳說中不用點火就能射擊的迅雷銃早就神往已久,迅速完成了靶場的布置,然後一人五發子彈開始試射,如果遇到瞎火,可以再領一發補射。
結果,大部分人能擊中一到兩次胸靶,少數人能擊中二到四次,隻有兩人擊中五次。
這其中可能有個人技術原因,也可能有準星沒有較準的原因。
朱植和朱大能對視一眼,分別拿起那五發五中的槍,也來體驗一下,也是各自五發五中,說明最後這兩條槍的準星最準。
體驗完畢,朱植讓朱大能按照最後兩條槍的標準把所有槍支準星校正一遍,並記下幾個考核成績比較突出的名字。
特別是刺殺連勝三人以上和那兩名五發五中的優秀射手養餘和養豐的名字,一到遼東,先放在總旗也就是排長的位置上,這將是他建立火槍隊的金牌種子。
回到王府後,朱植覺得既然有了自己的隊伍,也要有自己的旗幟啊!
於是他又花了一個晚上設計遼東軍旗。
大明旗幟五花八門,皇帝親軍稍微講究一點,出行時要以一麵代表皇帝的三辰黃旗開路,其他各軍還要分別以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神獸,輔以陰陽八卦等符號為旗幟,以壯聲勢。
不過,在朱植看來,這種旗子更像是街頭做廣告的、發傳單的,算卦的。
到了下麵的部隊,作為臨陣指揮行伍或凝聚軍心的旗幟一般很隨意,隨便扯塊紅布或黃布,上麵繡個“明”字,就表示是明軍,繡個“徐”,就表示主將是徐達。
這既沒有特色,指揮起來也並不靈便。
他想來想去,決定借鑒明朝晚期海上商船的青天日月十二星旗,設計了遼東的獨特軍旗:日月同輝五星雙刀紅旗。
也就是在一塊大紅布上繡一個大大的五角星,象征著漢、蒙、回、番、蠻五族百姓,裏麵是金色日月,代表大明與日月同輝,日月裏麵各自立著一把鐮刀和刺刀,代表遼東軍既是生產隊,也是戰鬥隊。這是遼東軍的宗旨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