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判斷,既然西路元軍轉道中路最後又轉道東路,那麽中路元軍肯定最終也轉向了東路。


    他對廣寧衛能否抗擊住東路元軍的進攻並沒有十足的信心,即使有張石的三千多人及時增援,但沒有戰車和火箭的加持,最終取勝,傷亡必定是極大的。


    他讓人把俘獲的馬匹喂了點好的,又重新對隊伍進行了編組。


    遼王親自帶領譚廣的六百名臨時騎兵先行出發,李威從隊伍中抽出三千會騎馬的士兵組成三個臨時騎馬步兵隊緊隨其後,葉望帶著剩下的步兵和部分馬匹護送車兵在最後出發。


    至於那些五、六百個俘虜,讓葉望派人押送回金州去吧。


    朱植帶著騎兵一路狂奔,急著增援紅崖子,沿途看到不少蒙古騎兵或自刎或自掛於樹下,或倒斃路邊,或跪地求饒。


    明軍先鋒並未停留,隻到李威的冒牌騎兵經過時,才留下一總旗人馬,把俘虜集中起來看管,大隊人馬也是往前直衝。


    因為遼王專門留下一人傳話給李威,要以亂製亂,舍死向前。


    前幾天出盡風頭的車兵此時跟在後麵,像被拋棄的孩子,卻又無可奈何。


    堂堂的金槍元帥葉望更是鬱悶,自己的長槍兵已經淪為了車夫和收容隊員。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一個兄弟都沒有損失。


    這一天的紅崖子,形勢確實到了成分危急的時刻。


    天剛放亮,七千多元軍就效仿昨天之法,將早已準備好的石頭嗵嗵嗵地拋進壕溝。


    不到半個時辰,廣寧衛的壕溝再次被填平。


    廣寧衛唯一慶幸的是,昨晚撈的石頭也在陣地邊堆了一人多高,對蒙古騎兵多少有一定遲滯作用,可以把盾牌手節省出來殺敵。


    隻聽對麵牛角號一響,兩千蒙古騎兵便普天蓋地地衝了過來,前麵的騎兵剛衝到石壘前,便被明軍長槍兵刺倒。


    但是明軍長槍兵往往來不及抽槍,也被後麵的蒙古騎兵用長槍刺中。


    楊文於是吩咐木樓上的火槍手們,專門打後麵手持長槍撿漏的蒙古騎兵,這才稍稍穩住了陣腳,擊退了蒙古人的第一波進攻。


    過了不久,又是一聲牛角號響,兩千蒙古騎兵又發起第二波攻擊。


    這一次蒙古人變得更聰明了,跟明軍玩起了車輪戰。


    他們隻是在陣地外圍遊走,時不時地衝到石壘邊嚇唬一下明軍。這讓樓上的火槍手的命中率也大為降低。


    半個時辰後,那中路軍的蒙古萬戶又驅使東路軍的蒙元殘軍對明軍發動了第三次攻擊。


    這次蒙古人不再虛張聲勢,迅速衝到明軍的石壘前,用武器拚命捅那石頭,石壘頓時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降低高度,接著出現一個缺口,很快又變成了兩個。


    吳高隻好帶領九百人再次組成盾牆,楊文帶著不到兩千的長槍兵依靠盾牆奮勇還擊,五十名火槍手所帶彈藥也已經用盡,再次拚起了刺刀。


    盾牆內外一時間血流成河。


    轉眼間,雙方已經交戰到中午時分,盾牆外的蒙古人或死或逃,盾牆內能站起來的明軍不到兩千三百人,個個餓著肚皮,幾乎人人帶傷。


    要命的是,明軍主將吳高因為身先士卒,身受多處重創,昏迷不醒,被幾名醫護人員抬到山崖上救治。


    中路元軍萬戶也是狡猾至極,已經利用東路軍和明軍拚殺的時間吃飽喝足,決定休息片刻就發起對明軍的最後致命一擊。


    對麵的明軍已經在雨水裏拚殺了一天,累得快要站不起身了。


    楊文也被捅了兩槍,雖有盔甲保護,還是斷了幾根肋骨,仍然手扶鐵槍,強打精神,努力不讓自己倒下去。


    養餘帶領的火槍隊體力稍好,在盾牆外又釘了幾個木樁,把遼王所送鐵絲網展開,盡量減緩蒙古鐵騎衝鋒的速度。


    當蒙古人再次吹響號角時,廣寧衛殘存的將士們已是個個帶傷,仍然相互攙扶著,以決絕的目光,死死盯著遠處的蒙古鐵騎,心裏默默地在和家人告別。


    而朱植剛好此時到了河對岸正在休息,知道廣寧衛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立即命令司號手吹響衝鋒號。


    “叭叭叭叭叭叭叭叭……”


    譚廣帶領六百騎兵立刻?過河去,側擊蒙古騎兵。


    張石帶領的人馬早上已經在莊河河口附近登陸,經過急行軍,此時也到了廣寧衛明軍大營後方。


    聽到朱植那邊吹號,他也命令司號手吹響衝鋒號。


    “叭叭叭叭叭叭叭叭……”


    這軍號就是朱植效仿後世軍隊所創,一個百戶一支號,這三十支軍號一吹,三千多長槍兵便向上斜挺著長槍衝了過去。


    自從廣寧出征以來,中軍和前軍可是立足了戰功,出盡了風頭,賺足了眼球,左、右、後三軍不僅裝備最差,仗也沒撈著一個打,心裏不知罵了多少次遼王偏心,現在終於等到了殺敵的機會,自是喊得殺聲震天響。


    楊文是識得中護軍的軍號的,馬上高聲喊道:“兄弟們,遼王親自救咱們來了,一定要挺住。”


    廣寧衛的傷兵們頓時精神為之一振。


    那元軍萬戶此時也已經衝到明軍陣地前,先聽到朱植那邊的軍號聲,隻是覺得怪怪的,又聽到張石那邊三十門軍號齊鳴,頓時感覺到似有千軍萬馬殺來的氣勢。


    等到張石三千人馬喊出震天殺聲時,即使是普通蒙古士兵也感到一股濃濃的殺意從天而降。


    蒙古萬戶拔馬望向遠處,發現右翼已有大批明軍騎兵衝了上來,左翼也有黑壓壓的長槍兵衝了上來,軍旗獵獵,刀槍生寒。


    他知道,對麵的明軍注定是消滅不了。如果強行衝陣,勢必會被左右的援軍給包了餃子。


    他咬咬牙,隻得下令吹響撤退的牛角號。。


    可惜的是,已經有兩千蒙古騎兵衝進了明軍陣地,聽到撤退號角時,前麵被明軍的鐵絲網阻擋,後麵又被趕上來的明軍騎兵纏住。


    緊接著,三千多長槍兵又衝了上來,這兩千騎兵算是插翅也難飛了。


    那萬戶已經顧不上這些人了,帶領最後的殘兵敗將掉頭就跑。


    “騎兵兄弟們,跟我追殺去。”


    譚廣也不和步兵爭功,一聲令下,帶騎兵去追趕那元軍萬戶。


    那萬戶不過跑了四、五裏,見明朝騎兵不過數百人,於是又指揮手下僅存的兩千多騎兵殺了回來。


    譚廣一見蒙古人反殺,倒也識趣,又帶著六百人掉頭往回跑。你放風箏,我也放風箏。看誰玩得過誰!


    萬戶帶人追著追著,發現對麵又來了一片黑壓壓的騎兵,隻得再次掉頭逃跑。


    他一邊逃跑,還一邊心裏罵著:“賴臘武肯定是朱元璋派來的內奸,說什麽朱元璋把馬匹全部都給了馮勝,遼東各衛所有的馬匹加起來還不足百匹。那這眼前的數千馬匹是什麽?回去後一定要告訴納哈出丞相!”


    朱植見那臨時組建的水貨騎兵嚇退了真正的蒙古騎兵,連忙讓李威見好就收,不要追趕,自己則急急忙忙來到紅崖子腳下的明軍陣地。


    此時,兩千元軍騎兵被明軍團團圍在陣地中間,既不敢戰,又不敢降,仍在原地僵持。


    原本應該被他們包圍消滅的廣寧衛將士卻鬆懈了下來,臥倒在泥水裏。


    朱植走上一個木樓,霸氣地用馬鞭指著眼前的元軍騎兵,大聲喝道:“哪位是千戶?是漢子的給本王站出來?”


    沒想到這騎兵中居然走出了兩名千戶,看來也是聽得懂漢話的。


    朱植一看這兩人走了出來,就知道蒙古人不想再戰了,隻是抹不下麵子而已。


    他於是換了副口氣,說道:“隻要放下武器,一切都好說,你們納哈出丞相、賴臘武平章,不都是當過大明俘虜麽?有什麽不好意思!”


    接著他又對張石吩咐道:“張將軍,你曾經也是蒙古的千戶,領著這兩位千戶先到船上喝喝茶,暖暖身子!”


    兩名千戶雖然有些心動,但看眼前隻是個五尺長的少年,好像嗓子還沒變聲哩,還是不敢相信。


    朱植又對兩名千戶喝到:“難道要本王給你們什麽免死金牌嗎?”


    然後他又問中護衛的士兵們:“大明軍隊八項注意中的第八項注意是什麽?”


    “不虐待俘虜!”三千多中護衛將士齊聲回答。


    元軍千戶這才終於打消了顧慮,雙雙拜倒在水中,齊聲答道:“感謝王爺不殺之恩。”


    隨後兩千蒙古騎兵也放下武器、下馬投降。


    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終於結束了。


    朱植吩咐張石安排大軍就地休整,傷員一律抬到船上救治,自己則親自將吳高送到船上。


    李濟手下的醫護人員頓時手忙腳亂起來。


    相對後世來說,廣寧衛的醫療條件還是差了很多,但是在當時,這戰場救治條件還是最為先進的。


    一到船上,傷員們就喝上了熱乎乎的薑湯去寒。


    有一千多人,被刀劍劃傷。隻要傷口深不過一厘米,隻能算是輕微傷。


    李濟讓幾十名小護士教輕傷員們先用艾葉水清洗創口,再用白酒消毒,最後再敷上自創的金創藥,就算了事。休養半個月還能戰鬥。


    還有六、七百人像楊文這樣斷了幾根肋骨或者有三處以上劃傷或者傷口深達一厘米以上,算是輕傷。


    李濟等幾個核心人員少不了還要幫忙消毒、接骨、縫合。養上一、兩個月,又是生龍活虎。


    對於從泥水裏撈起來的重傷員,也有四、五百人,要麽肢體殘缺,要麽創傷過多過深,失血過多,又在泥水中泡了太久,傷口感染嚴重。


    至於能否搶救回來,既要看個人體質,也要看運氣。畢竟重傷員失血過多,抵抗力嚴重下降,一遇到發高燒,可能就挺不過來了。如果感染破傷風,更是致命,神仙也難救活。


    李濟也隻好盡人事、聽天命。


    在過去,除了極少數像吳高這樣的高級將領能夠得到及時救治外,其他重傷員基本上會被遺棄在戰場上或在絕望中自盡。


    但是他們遇到了遼王,還有一線生機。


    紅崖子一戰,廣寧衛成功消滅蒙古鐵騎八千人,但也付出了兩千餘人的代價。火槍隊陣亡十人,神槍手養餘等四十人個個帶傷,槍支也在拚殺中大部損壞,足見拚殺之激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