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遼王回到廣寧後,廣寧上下、王府內外,感覺到格外有主心骨,做事也格外用心、格外賣力。


    但是隨著各項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落實,遼王總覺得人手極缺。特別是他想經營沈陽,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項目人選。


    鐵嶺衛指揮使劉顯,雖然在被高麗扣押期間,能夠持節不辱,但是其他方麵均表現極為平庸,除了政治正確外,什麽都不會,難堪大任。


    郭英那寶貝嫡子郭銘吃不了遼東的苦,早在去年趁大家都忙得一團糟的時候,偷偷溜回應天去了,就連他親爹武定侯郭英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麽時候開溜的。


    郭英被老朱和朱大忽悠去了藍玉的北伐大軍,郭庸、郭鑒現在已經被沈莊有點帶偏了,一心鑽到錢眼裏去了,一個忙著在廣寧賣家具,一個忙著在遼陽賣農具,兩個人現在也不是很願意聽遼王的話了。


    郭鑰、郭銓和張石的便宜兒子張斧、盛庸的兒子盛宣在一起。麻生蓬中,不扶而直。二人表現雖然沒有張斧、盛宣那麽突出,但在紅二代中還算比較優秀的,不過年齡還是太小、曆練太少,暫時還不能委以方麵大任。


    郭家還有一個郭驥,可惜遠涉重洋,至今生死未卜。


    朱植沒有辦法,隻好把鐵炫從應天帶來的弟弟鐵燿派到了沈陽負責移民屯墾、營建城池等事務。


    朱植也對鐵燿畫了個大餅:“隻要把沈陽給我建好了,我就給你們回回建一個大大的清真寺。”


    朱植這一許諾,鐵燿也像打了雞血一樣,又找了一幫回回,拖家帶口一起到沈陽定居下來,建起了回民街。


    朱植知道後,受鐵燿建回民街的啟發,專門寫信給遠在紅城子的宋忠和阿紮失裏,讓他們派一千戶蒙古百姓到沈陽城定居,建立蒙古街。


    鐵燿反過來又受遼王的啟發,又在沈陽建立了女真街、索倫街、錫伯街,把沈陽打成一個民族和諧共存的模範城市,為明軍經營沈陽、開發遼寧,立下了大功。


    隨著後來沈陽城越建越好,鐵氏家族也就此在沈陽開枝散葉,回回們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僅為遼東軍帶來優質的兵員,還帶來寶貴的工匠力量。這是後話。


    到了四月初,內地又陸陸續續來了兩、三千戶移民,剛好放到王府,經營王府田產。


    張信總算鬆了口氣,這遼王的十萬畝王府私產總算有人接上茬了,今年的收入有保障了,遼王那裏也好交差了。


    朱植卻基本上不管這些小事情了。


    他開始給蒯富等幾個超級工匠的任務作了大的調整。


    “蒯富,你現在要學會抓大放小,把握全局,抓住關鍵,不要什麽事情都幹,什麽事情都抓。”


    “王爺,什麽是大,什麽是小?”


    “不斷培養、考核新的工匠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


    “什麽是全局,什麽是關鍵?”


    “統籌軍械司四個局發展,分配任務,協調人手,抓好檢查督促,這就是全局。改進坩堝、鍋爐,研製無縫鋼管和後膛炮就是關鍵。”


    “哦。”


    蒯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心裏腹誹道:“關鍵是你每次下達的緊急任務都很關鍵。現在又說了這麽多關鍵任務,都把人累成狗了……”


    朱植後來看著著急,幹脆直接插手軍械司的管理。


    他讓趙魯的槍械局力爭每月能夠生產三十支掣電銃,也就是後膛槍,同時生產一百來支傳統的迅雷銃,也就是前膛槍。


    經過大戰哈拉章的實戰,他現在覺得,在據險防守的時候,迅雷銃除了射速慢一點,但是因為密閉性好,在射程方麵還是明顯優於掣電銃,性價比也高,適合大量裝備部隊,減少軍隊開支。


    遼王因為要集中力量搞建設,所以下達的軍工生產任務並不算高,趙魯也沒感到多大壓力。


    不知不覺中,遼東的軍工體係越來越契合遼東發展的需求,向平戰結合轉型。


    一天,遼王突然又給火箭彈藥局的生產給停了,讓局長畢傑接手戰車局,開始轉型生產民用車輛,爭取年底前廣寧每戶移民家裏都有一輛自己的騾車或馬車。


    現在遼東移民越來越多,屯田越來越多,糧食收獲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高,老百姓生產、生活對大車的依賴也越來越大,不僅收獲糧食、拉個貨物要用大車,甚至走個親戚、串個門,也要坐個大車,裝個麵子,和後世人一個德性。


    曾有人作了《不足歌》諷刺人類內心的貪婪:


    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思嬌娥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得多廣闊,出門又嫌少馬騎……


    遼王倒不這麽看。


    凡事都有兩麵性,如果人類內心沒有這麽多的貪婪與不足,人類怎麽會走出蠻荒?人類如何有那麽多發明創造?寫《不足歌》的人又如何拿出紙筆寫下這《不足歌》?


    他想,連那納粹都知道要搞什麽大眾計劃,讓車輛進入大眾家,為什麽那麽多標榜自己如何高尚、如何進步的勢力不敢光明正大地宣布這樣的計劃呢?


    貧富並不高尚,富裕也不可恥。遼東必須建立勤勞致富、以富為榮的良好導向。


    到了後來,他幹脆把生產民用大車的任務完全從軍械司戰車局給剝離出來,交由蒯氏另一個優秀的後生蒯榮負責。


    用遼王的話來說,這叫走軍民兩用、平戰結合的經營之路。


    沈莊回廣寧知道這個事情後,建議他說:“你其實另行成立一個馬車廠,專門走高端路線,不斷提高民用車輛的做工、內飾和舒適性,生產一批高檔馬車,少部分用來拉攏應天城內的權貴,大部分交由沈家銷售,收割內地富貴人家的財富,同時也可以為遼王府賺不少錢。”


    遼王猛誇了沈莊一番:“你真是個人才。”


    沈莊卻謙虛地答道:“都是跟你遼王爺學的,要賺就賺有錢人的錢。”


    遼王又問:“你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賺有錢人的錢?”


    沈莊馬上滔滔不絕起來:


    “其實,你的好幾個軍械部門都可以走這樣的路子。火箭彈藥局可以開個煙花爆竹廠,反正原料都是火藥。隻要小孩子買煙花,那錢就不夠花。”


    “你還可以讓你的刀劍局開個五金廠,生產一些民用五金、鎖具產品,老百姓有錢了,最想升級的就是自家的門和鎖,防火防盜防老王……”


    遼王雖然覺得沈莊說的有道理,但是現在遼東局勢還不穩定,人手不多,物資也不充裕,暫時還不能完全采納他的意見。


    就拿生產馬車來說吧,遼東現在哪裏有那麽多馬啊?連騾子也隻能是先滿足軍用。


    按照遼王的要求,蒯貴接手了刀劍局,四分之一的人手繼續生產刀劍,四分之三的人力轉型生產新型複合弓、弩。


    遼王這時也一時興起,深入車間,和蒯貴一起琢磨研製更為先進的弩。


    在古代,一個優秀的弓箭手不僅需要過人的臂力,還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射擊訓練和實戰鍛煉。一個優秀的騎射手,往往需要五年以上的騎射經驗。


    胡人善於馬上使弓,蒙古人尤其擅長使用複合弓。這對五歲就會騎馬的胡人來說,騎射不成問題,但對內地新兵來說,卻是一道天然障礙。


    這也是當中原王朝腐敗時,北方遊牧騎兵會以一當百,對中原步兵形成碾壓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聰明的漢人為了克製胡人的弓箭,自從秦漢開始,就學會了用弩代替需要使用巨大臂力的弓箭,而且通過設計精巧的機械連軸轉動裝置即青銅弩機進行射擊,又設計出望山這個瞄準器進行瞄準,不僅提高了射程、命中率等戰鬥威能,而且更容易量產,適合士兵們操作訓練。


    古代中原王朝的步兵大多裝備了大量的弩。但是由於技術傳承的中斷,到了明代,這弩居然沒有裝備望山,也沒有精巧耐用的青銅弩機,比漢代還落後,命中率大打折扣。


    朱植新設計的新型弩隻是用新型鋼材取代傳統單一的核桃木做的弩臂以及青銅做的弩機,不僅使弩的核心部件更加堅固耐磨,而且更容易標準化量產,加裝可以用來精確瞄準的望山,絕對是叢林作戰和狩獵的一把利器。


    他還設計了一款體型較大的弩槍,後帶繩索,專門用於士兵攀爬城牆和岩石,可以用作攻城利器。


    如果用來射殺重要目標,也是剖胸取心,如探囊取物,令人魂飛膽喪。


    至於遼王設計的複合弓,比弩要複雜多了,不僅要用鋼材取代部分傳統木製弓身,還要加裝可以節省一半臂力的滑輪,更要經過反複的驗證,找到可以用來減震的材料和更為耐磨的弓弦。


    但是,因為沒有後世複合化工材料技術的加持,這項研製進行一個月後,朱植自己就認為這款武器的實戰價值並不大,將搞出來的十來件樣品,賞給手下幾個擅長射箭的部下作為競技時的裝逼利器。


    大能後來笑話他是狗戴嚼子,胡勒。


    不過遼王也會為自己開脫:“你真得好好學習林大帥。他不僅會兵法,還會搞建設。林大帥說了,凡是搞建設,哪有不付出成本的?這叫試錯。”


    大能馬上說道:“就像你當時指導懿州種植水稻一樣。”


    遼王的臉馬上就垮了下來,老長老長的,竟然開始有了應天府那位馬臉皇帝的三分神似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