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朝廷的聖旨一個接一個的抵達遼東,給正在抗旱的遼東軍民頭上沷了一瓢又一瓢的涼水,讓遼王爺連降溫費都給省了。
當遼東都司新任都指揮使、曹國公李景隆趾高氣揚地跑到廣寧城就任時,卻無一人一馬前去迎接。
此時,遼王遠在長春視察災情。
又回到廣寧的武定侯爺郭英整天呆在院子裏靠著他那丈二長槍打瞌睡,裝聾作啞,一副聽天由命,看淡世事的模樣。
那個取了個漢名叫張石的蒙古韃子,居然拿著遼東都司參謀長這個聽都沒聽說過的鬼扯頭銜,褲襠裏插令箭,裝什麽大尾巴鷹,四處發號施令。
更離譜的是,朱守謙貴為大明郡王,賓輔鐵炫貴為王府文官之首,郭鎮貴為附馬都尉,濮璵貴為伯爵,乖得像小雞似的,居然都心甘情願受這個張韃子驅使。
李景隆想到王府參觀一下遼王研製神兵利器的所謂中科院,還沒進門,就被一豹二熊攆了出來,嚇得屁滾尿流。
他聽說遼王府莊園裏養了近百匹從萬裏之外引進的駿馬,想去開開眼,還沒進門,就被明月這個蒙古小丫頭拿著小掣電銃一槍打在褲襠下麵,差點被爆掉了小雞雞。
李景隆鬱悶得要死,廣寧上下忙得要死,幾乎無人理他,隻有一個剛從海外回來的馬倌郭驥,寬慰了他幾句:“大家對曹國公其實並無多大意見,隻是借此發泄一下朝廷對遼王和遼東軍處理不公的不滿罷了,還請多多體諒。”
李景隆眼見在遼西待不下去,隻好跑到遼陽城廣寧衛指揮使周興那裏。遼陽城畢竟也掛著遼東都指揮使司的牌子。
周興表麵上對這位國公爺還是不錯的,天天好吃好喝伺候著,隻是軍務大事一概先報四百裏外的張石,再報近在咫尺的都指揮使大人知曉。
李景隆心裏憋屈無比,連續向老朱打了幾次小報告。
但是不知為什麽,老朱直接將其束之高閣。
李景隆就這樣以堂堂國公之尊,在遼東活成了透明人。
這年七月份,老朱收到了遼王和遼東都司關於遼東大旱,赤地千裏,請求賑災救濟的報告。
他這時終於想起來朝廷已經整整一年沒有給遼東撥去一粒軍糧了。
內疚之餘,他大筆一揮,讓戶部趕緊給遼東運去二十萬石軍糧用於救災,又讓山東布政使梅殷就近視察遼東災情。
隨後他又覺得對遼王處置太過嚴厲,下旨將新歸附的白城子、紅城子蒙古諸部仍歸遼東都司管轄,遼王在雙遼城建立的群牧所方圓百裏內仍由遼王牧馬。
他還同意了遼王為平安請功的請求,正式批準平安為廣寧右護衛指揮使一職。
和好多不看好遼王的人一樣,李景隆隻看到老朱殺伐決斷的一麵,沒看清楚老朱還有溫情的一麵。
老朱對待忤逆甚至背叛過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和侄兒朱文正的後代尚且網開一麵,何況對待自己的親兒子?
老朱是所有皇帝中最慈愛的父親,護犢子是他作為父親最大的特點。
就在前不久,因遼王危及大將軍藍玉的威信和太子地位,引起朝堂之爭,老朱不得不果斷處置,敲打了遼王。
但在老朱內心深處,並不忍心把多餘的蜂王幼苗一一掐死,隻是想給他們斷斷奶,讓他們長得慢一些,免得威脅到太子這一頭內定好的王儲。
和後世一樣,每一個領導隻中意自己親手培養的接班人,對靠自身實績努力奮鬥的下屬並不是太感冒。
但是,老朱態度的變化要讓朝臣們深刻體會到,需要一個過程;傳達到數千裏外的遼東,更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七月初,朱大能對朝廷的連續打壓實在氣憤不過,攛掇張石一起偷偷跑到長春找遼王,叫嚷道:“朝廷這麽不仁不義,我們幹脆和那馬臉皇帝翻臉算球了。”
朱植沒有理會朱大能。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內心對老朱還是有不少好感,更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翻臉的資本。
他隻是對性格更為沉穩的張石作了一番解釋: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曾經是白居易評價古人的一首詩,十分有哲理,放到今天的遼東也十分適用。今天遼東將士推戴我,不僅僅因為我是王爺,更因為他們把我當成了振興華夏、洗涮漢家恥辱的英雄。”
“一旦我和老朱翻臉,就會像王莽一樣貼上亂臣賊子的標簽,不僅郭英和他的死黨宋忠、周興不會聽我的,鐵炫、蹇義、黃湜等王府官員不會聽我的,就連我一手培養的平安、董興、盛庸等中堅力量也不一定會聽我的。”
“我們現在還沒有培養一批可靠的骨幹,二十萬東北軍民也不一定會聽我的。到時候你和朱大能能否完全掌控王府三衛也是個問題。”
張石本來就覺得大能有些衝動,聽了遼王此時的分析,也深以為然。
大能卻說道:“大不了,咱們來個魚死網破!”
朱植隻好又對朱大能進行一番解釋:
“即使是想魚死網破,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資本。現在遼東旱災嚴重,秋收前景未明,軍火斷供,朝廷已經加強了防範,現在還不是與老朱翻臉的時候。”
“前不久蒯富來信說,遼東的火藥和生鐵都快要用完了,二十萬斤烏茲鋼隻能生產四千把喜峰刀加一萬把刺刀,或五千把雪峰刀加一萬把鐵槍頭。這些神兵利器再加上一年多來生產大約三千來支燧發槍,也頂多裝備王府三衛。”
“以王府三衛的力量,確實能在北方翻起大浪來,甚至擊敗老朱部署在長城一線的二十萬軍隊,但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迅速擊敗百萬明軍、顛覆大明。”
“到時候北元卷土重來,女真人再賊心不死,這不又落個兄弟鬩牆的笑話嗎?”
“所以一定要記住,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對老朱,隻能智取,不能強攻。當務之急,還是掌握好手中的軍隊,做好應該做的事情……”
當遼東都司新任都指揮使、曹國公李景隆趾高氣揚地跑到廣寧城就任時,卻無一人一馬前去迎接。
此時,遼王遠在長春視察災情。
又回到廣寧的武定侯爺郭英整天呆在院子裏靠著他那丈二長槍打瞌睡,裝聾作啞,一副聽天由命,看淡世事的模樣。
那個取了個漢名叫張石的蒙古韃子,居然拿著遼東都司參謀長這個聽都沒聽說過的鬼扯頭銜,褲襠裏插令箭,裝什麽大尾巴鷹,四處發號施令。
更離譜的是,朱守謙貴為大明郡王,賓輔鐵炫貴為王府文官之首,郭鎮貴為附馬都尉,濮璵貴為伯爵,乖得像小雞似的,居然都心甘情願受這個張韃子驅使。
李景隆想到王府參觀一下遼王研製神兵利器的所謂中科院,還沒進門,就被一豹二熊攆了出來,嚇得屁滾尿流。
他聽說遼王府莊園裏養了近百匹從萬裏之外引進的駿馬,想去開開眼,還沒進門,就被明月這個蒙古小丫頭拿著小掣電銃一槍打在褲襠下麵,差點被爆掉了小雞雞。
李景隆鬱悶得要死,廣寧上下忙得要死,幾乎無人理他,隻有一個剛從海外回來的馬倌郭驥,寬慰了他幾句:“大家對曹國公其實並無多大意見,隻是借此發泄一下朝廷對遼王和遼東軍處理不公的不滿罷了,還請多多體諒。”
李景隆眼見在遼西待不下去,隻好跑到遼陽城廣寧衛指揮使周興那裏。遼陽城畢竟也掛著遼東都指揮使司的牌子。
周興表麵上對這位國公爺還是不錯的,天天好吃好喝伺候著,隻是軍務大事一概先報四百裏外的張石,再報近在咫尺的都指揮使大人知曉。
李景隆心裏憋屈無比,連續向老朱打了幾次小報告。
但是不知為什麽,老朱直接將其束之高閣。
李景隆就這樣以堂堂國公之尊,在遼東活成了透明人。
這年七月份,老朱收到了遼王和遼東都司關於遼東大旱,赤地千裏,請求賑災救濟的報告。
他這時終於想起來朝廷已經整整一年沒有給遼東撥去一粒軍糧了。
內疚之餘,他大筆一揮,讓戶部趕緊給遼東運去二十萬石軍糧用於救災,又讓山東布政使梅殷就近視察遼東災情。
隨後他又覺得對遼王處置太過嚴厲,下旨將新歸附的白城子、紅城子蒙古諸部仍歸遼東都司管轄,遼王在雙遼城建立的群牧所方圓百裏內仍由遼王牧馬。
他還同意了遼王為平安請功的請求,正式批準平安為廣寧右護衛指揮使一職。
和好多不看好遼王的人一樣,李景隆隻看到老朱殺伐決斷的一麵,沒看清楚老朱還有溫情的一麵。
老朱對待忤逆甚至背叛過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和侄兒朱文正的後代尚且網開一麵,何況對待自己的親兒子?
老朱是所有皇帝中最慈愛的父親,護犢子是他作為父親最大的特點。
就在前不久,因遼王危及大將軍藍玉的威信和太子地位,引起朝堂之爭,老朱不得不果斷處置,敲打了遼王。
但在老朱內心深處,並不忍心把多餘的蜂王幼苗一一掐死,隻是想給他們斷斷奶,讓他們長得慢一些,免得威脅到太子這一頭內定好的王儲。
和後世一樣,每一個領導隻中意自己親手培養的接班人,對靠自身實績努力奮鬥的下屬並不是太感冒。
但是,老朱態度的變化要讓朝臣們深刻體會到,需要一個過程;傳達到數千裏外的遼東,更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七月初,朱大能對朝廷的連續打壓實在氣憤不過,攛掇張石一起偷偷跑到長春找遼王,叫嚷道:“朝廷這麽不仁不義,我們幹脆和那馬臉皇帝翻臉算球了。”
朱植沒有理會朱大能。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內心對老朱還是有不少好感,更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翻臉的資本。
他隻是對性格更為沉穩的張石作了一番解釋: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曾經是白居易評價古人的一首詩,十分有哲理,放到今天的遼東也十分適用。今天遼東將士推戴我,不僅僅因為我是王爺,更因為他們把我當成了振興華夏、洗涮漢家恥辱的英雄。”
“一旦我和老朱翻臉,就會像王莽一樣貼上亂臣賊子的標簽,不僅郭英和他的死黨宋忠、周興不會聽我的,鐵炫、蹇義、黃湜等王府官員不會聽我的,就連我一手培養的平安、董興、盛庸等中堅力量也不一定會聽我的。”
“我們現在還沒有培養一批可靠的骨幹,二十萬東北軍民也不一定會聽我的。到時候你和朱大能能否完全掌控王府三衛也是個問題。”
張石本來就覺得大能有些衝動,聽了遼王此時的分析,也深以為然。
大能卻說道:“大不了,咱們來個魚死網破!”
朱植隻好又對朱大能進行一番解釋:
“即使是想魚死網破,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資本。現在遼東旱災嚴重,秋收前景未明,軍火斷供,朝廷已經加強了防範,現在還不是與老朱翻臉的時候。”
“前不久蒯富來信說,遼東的火藥和生鐵都快要用完了,二十萬斤烏茲鋼隻能生產四千把喜峰刀加一萬把刺刀,或五千把雪峰刀加一萬把鐵槍頭。這些神兵利器再加上一年多來生產大約三千來支燧發槍,也頂多裝備王府三衛。”
“以王府三衛的力量,確實能在北方翻起大浪來,甚至擊敗老朱部署在長城一線的二十萬軍隊,但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迅速擊敗百萬明軍、顛覆大明。”
“到時候北元卷土重來,女真人再賊心不死,這不又落個兄弟鬩牆的笑話嗎?”
“所以一定要記住,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對老朱,隻能智取,不能強攻。當務之急,還是掌握好手中的軍隊,做好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