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遼王在廣寧城召集王府三衛千戶以上將領和軍械四局負責人開會,隆重宣布了自己的五年軍事強遼計劃。


    朱植一上來就開宗明義:


    “本王先給大家確立一個總體目標。”


    “在未來五年裏,王府三衛必須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既要確保廣寧、沈陽和長春重點目標的絕對安全,又要隨時打贏一場類似東征蓋州、金州這樣中等規模的戰役,或者配合朝廷主力打贏一場類似遠征捕魚兒海這樣的大規模戰役。”


    “廣寧的重點目標就是設在王府的兩個研究所和一個學堂,這是本王開發遼東的智囊所在,不容有任何閃失。”


    哈拉章偷襲廣寧雖然未遂,朱植還是嚇出一身冷汗,事後趕緊讓中護衛的親軍營常駐王府,又讓明月和明珠挑了十來個喜歡舞槍弄棒的小丫頭送到軍營接受了三個月軍訓,作為二人的貼身侍衛。槍械局和刀劍局也專門為她倆量身打造了相對輕巧的小掣電銃和配劍。


    盡管如此,朱植還是覺得不放心,在這次會議繼續強調:


    “此次將朱大能調回廣寧,接替張石掌管中護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加固懿州、黑山的外圍防禦體係,修建以廣寧城為主體的中間防禦體係,修建以王府圍牆和哨樓為主體的核心防禦體係。”


    “本王有言在先,如果婉清和婉君仙子少了一根頭發絲,你朱大能提著來見!”


    剛剛回到廣寧的大能如同有千鈞重擔在身,馬上站起表態:“大能領命。若有閃失,提頭來見。”


    遼王點了點頭,繼續安排工作:


    “沈陽的重點就是確保即將興建的撫順重工業區的絕對安全。”


    “早在去年,本王讓廣寧左護衛不斷討伐沈陽、撫順以東的女真人,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確保撫順周邊的安全。”


    “這次張石到沈陽接替大能掌管左護衛,就是要進一步強化撫順的安全,廠礦建到哪裏,哨樓就修到哪裏,哨兵進駐到哪裏。廠礦外都要挖上壕溝,拉上鐵絲網。工業區百裏外,各交通要道廣置堡壘、哨卡。”


    “對於屢戰屢敗,仍然賊心不死的女真部落,要麽徹底給本王消滅,要麽攆到三百裏以外去。若是一個廠礦出了問題,你張石也是提頭來見。”


    張石馬上站起身來表態:“張石領命。”


    遼王繼續說道:


    “長春的重點就是確保長春糧倉和黃龍府、雙遼群牧所軍馬的平平安安。”


    “長春糧倉平安,遼東人心才穩。平安的任務就是繼續加強長春各地糧倉建設,重新修築黃龍府和雙遼二城,以後再待機築好扶餘城、伊通城、四平城。”


    “黃龍府和雙遼群牧所平安,王府軍馬才有保障。郭驥和濮璵的任務就是每年給遼王府各提供一千匹優良蒙古軍馬,到了第五年至少能夠各提供三百匹以上阿拉伯雜交馬。”


    平安馬上表態:“平安領命。不過吉林城是否一並修了?”


    “吉林城就由遼海衛去修吧。”遼王想了想,繼續說道:


    “本王前年春夏親率王府中護衛東征蓋州、金州,去年春天又親率王府左護衛遠征捕魚兒海,均大獲全勝,遼寧都司的廣寧衛和三萬衛都功不可沒。”


    “現在李景隆和遼東都司妄自揣度聖意,對本王陽奉陰違,處處掣肘,甚至架空本王和武定侯爺、江陰侯爺共同設立的遼東都司參謀部。”


    “因此本王強調,今後要立足於遼王府三衛,獨立完成朝廷交給的作戰任務。至於如何獨立完成?後麵聽張石參謀長安排。”


    張石參謀長接著說道:


    “先前,王府決定,將在廣寧、沈陽及長春周邊各衛主要進行屯墾的軍戶,和內地移民一樣,均列入民戶,由王府統一登記造冊管理,不再執行作戰訓練任務。”


    “這樣一來,王府三衛如遇朝廷征召,外出作戰,原來鎮守各地勢必空虛,需要征募兵力鎮守,王府護衛人員在征戰中受到損失,也無法及時補充新的兵源。”


    “為此,奉遼王令,自今年起,各屯墾點在秋收之後,凡登記在冊,年滿十六歲至二十歲的男丁均應報名應征。王府三護衛再從中擇優征召一百到二百人,編入王府預備役,相當於衙役,作為王府三衛的補充兵源。平時就近接受訓練、參與巡邏,戰時接替主力戍守。”


    “預備役期為三年,服役期間,每月領取二至三錢現銀津貼,其父母或同戶兄弟在遼東田產均可免稅十年,退役後賞宅院一座。若無田產,再分配四十至五十畝不等田產,同樣免稅十年。”


    “三年預備役期滿可轉為募兵,除每月領取二至三兩不等現銀外,另有軍齡、分居、出洋或作戰等不同名目津貼。如在預備期立有戰功,可即時轉為募兵。”


    華夏曆史上的兵役製度五花八門,既有強迫服役的義務製,也有重金招募的誌願製。到了大明,則沿襲了元朝落後的軍戶世襲製,既不像義務製,也不像誌願製,不倫不類,弊端還很多。


    到朱植穿越到大明的時候,隨著大量軍戶田產被勳貴和軍官們侵占,這個軍戶製度已經失去了良性運行的經濟基礎,開始崩壞。


    到了後來倭寇猖獗的時候,三十多個倭寇竟然能從長江口一路殺到應天城,如入無人之境。這時候的軍戶製度已經名存實亡,沿海衛所幾乎沒有人了。


    張石所講,就是充分汲取了明朝後來的教訓,參照後世義務兵和誌願兵相結合的雙重兵役製度,也就是不拿軍餉的義兵和以軍餉為生的募兵同時並存。


    這樣既能確保兵源的穩定,又能保證軍隊的職業化、專業化,還可以讓更多的屯兵解放出來,成為家庭聯產承包的主體,分擔了募兵的巨大開支。


    遼王之所以搞出個預備役這個名詞,其實是想盡量規避王府私自招兵買馬的政治風險。


    對此,在座王府諸將莫不點頭稱是。


    張石又繼續講道:


    “即使如此,遼王三衛不滿一萬五人,加上預備役,估計也不到一萬八千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確保王府護衛對外征戰無往不勝,對內鎮守萬無一失,王府軍械司的機構、人員和任務也作一調整。”


    “槍械局改稱槍炮局,由趙魯任局長,主要任務就是兩樣。”


    “一是保證每月能夠生產掣電銃三十支、迅雷銃一百支。”


    “二是爭取明年造出兩樣大炮樣品。一個是口徑五零毫米的迫擊炮,重量不得超過百斤,步兵用手都可以抱動,射程在五百米左右。二個是口徑七五毫米的山炮,加上車架配重,重量不得超過三千斤,可以用四匹騾馬牽引,射程在兩公裏左右。”


    遼王如此安排軍工生產任務,主要考慮到廣寧三護衛無論火槍還是刀弩已經遠遠領先周邊潛在對手,甚至京軍精銳,在防禦時以一當十,應無懸念,每月有一百多支新式火槍已經足夠用了。


    遼王還是想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哪怕是軍械司的工匠們也要慢慢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


    但是考慮到今後可能要攻城略地,還有在海上打擊倭寇,要想盡量減少傷亡,還是要使用新式大炮對敵人形成降維打擊。


    所以遼王先選擇了後世經典的五零口徑迫擊炮和七五口徑榴彈炮作為研製參考對象。


    前者極為輕巧,步兵可隨身攜帶,用手搬運,顧名思義,又叫手炮;後者主要是用於攻占據山扼守的關隘要塞,所以又叫山炮。


    當然,製造新式大炮離不開兩樣東西。


    一個是後世才有的冷軋技術,可以對無縫鋼管進行拉伸,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增加鋼管的強度。


    這個要看蒯富他們在渾河周邊建廠的速度和利用渾河水力驅動機床拉伸的效果。


    另一個就是要婉清指導新任火箭彈藥局局長盡快研製出一炸一大片的空心開花炮彈,這個有相當的危險性,但是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其實在大明晚期,已經發現開花炮彈比實心彈更有威力,並造出了開花彈,隻是設計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沒有大規模量產而已。


    遼王現在將開花彈提上日程,隻是向前挪動了兩百年,也不算太作弊。


    聽說遼王還要研發神兵利器,在座的將軍們無不熱血沸騰,暢想美好的未來:有了這些東西,大家跟著遼王自然又要戰無不勝,升官發財,升官晉爵……


    張石接著宣布:“火箭彈藥局由畢傑任局長,主要任務就是在婉清仙子的指導下研製開花炮彈。”


    “蒯榮繼續兼管戰車局,進一步改進戰車,多餘人力設立一個馬車廠。”


    “趙齊負責刀劍局,每月隻需生產二百頂鋼盔、一百把刺刀、六十部鋼弩,剩餘人力設立一個五金廠。”


    “以上四局,盡快補齊人手。槍炮局和戰車局半個月內遷往沈陽,歸趙魯統一負責,火箭彈藥局和刀劍局仍留在原地,歸畢傑負責。”


    這種安排是遼王和參謀長商量的結果,既要體現對撫順工業區建設的支持,又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防止意外。


    遼王也事先和工匠們通了氣,大家都表示支持。


    不過,平安還是有疑問:“如果開原和鐵嶺遇襲向王府護衛求援,該當如何處理?”


    朱植知道平安問的是,在堅持立足王府自身力量的前提下,如何處理王府與遼東都司之間的關係。


    遼東都司原來在郭英、吳高主導時,和王府一個鍋裏吃飯,後勤、軍械均由王府保障,作戰由王府統一指揮,骨幹打通使用,彼此關係非常融洽。


    可是自從朝廷露出對遼東的打壓防範風向後,李景隆已經在遼陽城開始另起爐灶,手下諸如呂瑞、劉顯等人見風使舵,日漸與遼王府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即使如此,朱植還是念及遼東將士為國戍邊的艱辛和一年多的戰鬥情誼,不願過分冷落遼東諸將,對眾將說道:


    “開原、鐵嶺二衛以及其他遼東諸衛,和王府三衛都是大明軍隊,本是同根生,自當相扶持。”


    “這二衛橫亙長春與沈陽之間,和王府左、右二衛防區交叉,王府護衛南下北返,免不了要和這二衛打交道。”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隻要這二衛不主動招惹王府,王府護衛也要以禮相待。其他各衛如遇到麻煩,我們能幫還是幫一把。不過一應軍需、軍械等物資讓李大膿包自己找朝廷要去。”


    穿越以來,遼王遇到好多人和事,和曆史記載並不一致。但李景隆好像與史書上的記載差不多,本來隻是個當排長級總旗的料,結果卻一開始就坐在軍區級的都指揮使位子上。真是幹得好不如生得好。


    所以遼王現在對李景隆要有多鄙視就有多鄙視,不經意間,又送給他一個新的頭銜:李大膿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