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春耕早,洪武二十七年二月二剛過,遼王就帶著沈莊和李喜旺到了望山鋪,實地考察傳說中的養牛秀才李犇辦的養牛廠。
鐵炫在錦州督促各地農民做春耕準備沒幾天,這時也被遼王派人召到了望山鋪問話。
“鼎石先生,你來看看,李秀才這牛養的如何?”
“回殿下,李秀才這牛個個養得膘肥體壯,別人的牛一天耕不到三畝地,他養的牛一天能耕四畝,甚至五畝。”
“我就奇了怪了,李秀才來遼東五年了,應該是到遼東曆練最早的一批秀才了,養牛也算是遠近聞名,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麽還是總個總旗待遇?”
“黃長史曾經兩次推薦他進沈陽的縣令培訓班,張信指揮覺得他年齡大了,後勁不足,隻好作罷。”
“農耕之事,首在耕牛。沒有耕牛,遼東哪來的後勁?盡管我說要工業強遼,商業富遼,但是農業還是基礎,也是吸引內地移民的主要產業。現在遼東農耕潛力發掘還不到十分之一,下一步我準備開發遼北,還是要先從農耕開始抓起。沒有耕牛,你讓我抓空氣嗎?”
“……”
鐵炫老先生剛到養牛廠,就被遼王訓得一愣一愣的。
盡管遼王說了,遼西歸他管,其實他也很委屈,很想說:“我也推薦過李秀才,可是你的心腹張信不同意,我能怎麽辦?”
可是在場的沈莊和李喜旺都是遼王的嫡係,和張信關係也不錯,他隻能忍著,把話憋在心裏。
沈莊有點看不下去了,開始轉移話題道:“王爺,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還是解決問題要緊。”
遼王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吩咐道:“那好,沈公子,你趕快回廣寧安排飯局,晚上,我要親自宴請牛大夫。”
他又對李喜旺說道:“你把李犇請到我的馬車上來,我們現在就回廣寧城,我們邊走邊聊。”
李喜旺問道:“你這剛來,就要走,沒有這麽急吧?”
遼王說道:“魯王護衛還要來將近兩萬戶農民,你讓我如何不著急?讓他們用手刨地嗎?”
最近,遼王越來越有一種被時間追著走的感覺,遼東連續為朝廷進行了三次征戰,一戰漠北、二戰河西、三戰西域,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也錯過了解決好多問題的最佳時機。
耕牛不足,隻是其中問題之一。
所以他現在有了見了誰都想拿鞭子抽一頓的衝動,特別是那個張信。
但是,當牛大夫李犇上了他的在馬車後,他馬上換了副嘴臉問話,讓人如沐春風、和藹可親。
“牛大夫,聽別人都叫你三牛先生或牛大夫,我就叫你牛大夫好了?”
“殿下就不要笑話草民了。草民隻是鄉野匹夫,因為名字中剛好有個犇字,又會養牛,鄉親們送我一個先生或大夫的名號,實在擔當不起啊。”
“你這個名字取的好啊,三羊可以開泰,三牛更是勢不可擋。別的讀書人,都要屢敗屢戰,非要考個功名不可。聽說你才考了五次,就放棄了?”
“草民也努力過了,均名落孫山,看來是與做官無緣,家道又日益敗落,總不能不顧妻兒老小的死活吧?還得出來找個生計。”
“生計千萬條,為何要到遼東養牛?”
“祖上為我取名,本因命中缺土,所以取了個犇字。放棄科考後,朝廷重視養牛,我又識得些字,看過一些養牛的閑書,就幹起養牛的營生。後來殿下把山東的耕牛都買到遼東來了,我無牛可養,就跑到遼東來了。”
“這麽說來,還是我砸了你的飯碗?”
“王爺說笑了,這裏的收入比山東老家高出好幾倍。我開始一邊協助黃長史在望山鋪招募農戶耕種,王府按小旗給的補貼,足以養家糊口。後來每到入冬,又幫左右鄰居代養十幾頭牛,收些代養費用,收入比不上足,比下有餘。再後來,李喜旺指揮說我養牛好,非要我專心養牛,沈莊指揮又借錢給我買了五十頭種牛,說是如果把牛養好了,還有些分紅。”
“看來你對養牛甚有心得,大家對你都很有信心啊?”
“算是誤打誤撞吧,談不上心得。”
“宋有才和徐德他們養年可沒你養的好。有什麽訣竅?”
“無他,唯手熟耳。”
“理兒是這麽個理兒。但具體心得應該還是有的。我今天過來,就是專門向您老人家請教養牛來的。”
“王爺莫要折殺草民了。殿下心係天下百姓,關心農耕,草民實在佩服萬分。殿下既然不恥下問於草民,草民也不怕獻醜,說上一二。請教二字,實不敢當。”
“我現在問你,如何讓內地耕牛在遼東平安過冬?”
“我曾和李喜旺指揮探討過這個問題。一是要像殿下前年在遼西廣寧等地那樣,廣建牛圈木棚,棚圈上蓋上厚實的稻草草甸,地上鋪上一尺厚的稻草。二像徐德指揮,舍得多喂大豆養膘,幫助禦寒。這樣基本上可以勉強過冬。”
“如果遇到極寒天氣,或者是到了遼北長春,又如何讓牛安全過冬?”
“恐怕還得選用更耐寒的耕牛品種,適應那裏的氣候。”
“更耐寒的耕牛品種?”
“遼東原有耕牛,比較耐寒。但自紅巾戰亂以來,遼東耕牛幾乎被屠殺殆盡。現在遼東耕牛多來自山東,有的甚至來自江淮,耐寒不及遼東本地耕牛。”
“聽說郭鎮購買的朝鮮耕牛就是因為你的建議?”
“臣年青時曾去高麗遊曆,高麗人比山東人更善於耕種,那裏的耕牛又比遼東耕牛更為耐寒。前年郭駙馬派人先後在河南、江北直隸各府和朝鮮都買了一批耕牛,草民和李喜旺指揮曾在長春做過實驗,朝鮮耕牛耐寒遠甚於內地耕牛。”
“我前幾年從蒙古各部繳獲一些黃牛,那蒙古牛也耐寒啊?能不能用作耕牛?”
“李喜旺指揮也拿繳獲的蒙古健牛做過試驗,這些牛力能拉車,也耐嚴寒。但是蒙古黃牛人放天養,沒有馴服,不會耕地……”
遼王和李犇在馬車上談了一路,一直談到廣寧城的遼海酒樓。
他現在對李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哪怕早兩年發現,也許遼東就不是這個樣子。
但是像李犇這樣被遺失於野的人還有沒有呢?
遼王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終大明一朝,堪稱穿越人的人才比比皆是,如炮兵巡撫孫元化把整個西式炮兵都搬到大明來了。
隻可惜,大明政壇自始至終是一個越來越髒的大醬缸,無法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台,孫元化和他的炮兵不僅沒能救大明,反而搭進自己的性命,被昏庸的崇禎砍了頭……
大明不缺九八五高材生,而缺為九八五高材生施展報負的平台。
遼王決定,一定要在遼東為這些人才搭建好這個平台。
鐵炫在錦州督促各地農民做春耕準備沒幾天,這時也被遼王派人召到了望山鋪問話。
“鼎石先生,你來看看,李秀才這牛養的如何?”
“回殿下,李秀才這牛個個養得膘肥體壯,別人的牛一天耕不到三畝地,他養的牛一天能耕四畝,甚至五畝。”
“我就奇了怪了,李秀才來遼東五年了,應該是到遼東曆練最早的一批秀才了,養牛也算是遠近聞名,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麽還是總個總旗待遇?”
“黃長史曾經兩次推薦他進沈陽的縣令培訓班,張信指揮覺得他年齡大了,後勁不足,隻好作罷。”
“農耕之事,首在耕牛。沒有耕牛,遼東哪來的後勁?盡管我說要工業強遼,商業富遼,但是農業還是基礎,也是吸引內地移民的主要產業。現在遼東農耕潛力發掘還不到十分之一,下一步我準備開發遼北,還是要先從農耕開始抓起。沒有耕牛,你讓我抓空氣嗎?”
“……”
鐵炫老先生剛到養牛廠,就被遼王訓得一愣一愣的。
盡管遼王說了,遼西歸他管,其實他也很委屈,很想說:“我也推薦過李秀才,可是你的心腹張信不同意,我能怎麽辦?”
可是在場的沈莊和李喜旺都是遼王的嫡係,和張信關係也不錯,他隻能忍著,把話憋在心裏。
沈莊有點看不下去了,開始轉移話題道:“王爺,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還是解決問題要緊。”
遼王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吩咐道:“那好,沈公子,你趕快回廣寧安排飯局,晚上,我要親自宴請牛大夫。”
他又對李喜旺說道:“你把李犇請到我的馬車上來,我們現在就回廣寧城,我們邊走邊聊。”
李喜旺問道:“你這剛來,就要走,沒有這麽急吧?”
遼王說道:“魯王護衛還要來將近兩萬戶農民,你讓我如何不著急?讓他們用手刨地嗎?”
最近,遼王越來越有一種被時間追著走的感覺,遼東連續為朝廷進行了三次征戰,一戰漠北、二戰河西、三戰西域,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也錯過了解決好多問題的最佳時機。
耕牛不足,隻是其中問題之一。
所以他現在有了見了誰都想拿鞭子抽一頓的衝動,特別是那個張信。
但是,當牛大夫李犇上了他的在馬車後,他馬上換了副嘴臉問話,讓人如沐春風、和藹可親。
“牛大夫,聽別人都叫你三牛先生或牛大夫,我就叫你牛大夫好了?”
“殿下就不要笑話草民了。草民隻是鄉野匹夫,因為名字中剛好有個犇字,又會養牛,鄉親們送我一個先生或大夫的名號,實在擔當不起啊。”
“你這個名字取的好啊,三羊可以開泰,三牛更是勢不可擋。別的讀書人,都要屢敗屢戰,非要考個功名不可。聽說你才考了五次,就放棄了?”
“草民也努力過了,均名落孫山,看來是與做官無緣,家道又日益敗落,總不能不顧妻兒老小的死活吧?還得出來找個生計。”
“生計千萬條,為何要到遼東養牛?”
“祖上為我取名,本因命中缺土,所以取了個犇字。放棄科考後,朝廷重視養牛,我又識得些字,看過一些養牛的閑書,就幹起養牛的營生。後來殿下把山東的耕牛都買到遼東來了,我無牛可養,就跑到遼東來了。”
“這麽說來,還是我砸了你的飯碗?”
“王爺說笑了,這裏的收入比山東老家高出好幾倍。我開始一邊協助黃長史在望山鋪招募農戶耕種,王府按小旗給的補貼,足以養家糊口。後來每到入冬,又幫左右鄰居代養十幾頭牛,收些代養費用,收入比不上足,比下有餘。再後來,李喜旺指揮說我養牛好,非要我專心養牛,沈莊指揮又借錢給我買了五十頭種牛,說是如果把牛養好了,還有些分紅。”
“看來你對養牛甚有心得,大家對你都很有信心啊?”
“算是誤打誤撞吧,談不上心得。”
“宋有才和徐德他們養年可沒你養的好。有什麽訣竅?”
“無他,唯手熟耳。”
“理兒是這麽個理兒。但具體心得應該還是有的。我今天過來,就是專門向您老人家請教養牛來的。”
“王爺莫要折殺草民了。殿下心係天下百姓,關心農耕,草民實在佩服萬分。殿下既然不恥下問於草民,草民也不怕獻醜,說上一二。請教二字,實不敢當。”
“我現在問你,如何讓內地耕牛在遼東平安過冬?”
“我曾和李喜旺指揮探討過這個問題。一是要像殿下前年在遼西廣寧等地那樣,廣建牛圈木棚,棚圈上蓋上厚實的稻草草甸,地上鋪上一尺厚的稻草。二像徐德指揮,舍得多喂大豆養膘,幫助禦寒。這樣基本上可以勉強過冬。”
“如果遇到極寒天氣,或者是到了遼北長春,又如何讓牛安全過冬?”
“恐怕還得選用更耐寒的耕牛品種,適應那裏的氣候。”
“更耐寒的耕牛品種?”
“遼東原有耕牛,比較耐寒。但自紅巾戰亂以來,遼東耕牛幾乎被屠殺殆盡。現在遼東耕牛多來自山東,有的甚至來自江淮,耐寒不及遼東本地耕牛。”
“聽說郭鎮購買的朝鮮耕牛就是因為你的建議?”
“臣年青時曾去高麗遊曆,高麗人比山東人更善於耕種,那裏的耕牛又比遼東耕牛更為耐寒。前年郭駙馬派人先後在河南、江北直隸各府和朝鮮都買了一批耕牛,草民和李喜旺指揮曾在長春做過實驗,朝鮮耕牛耐寒遠甚於內地耕牛。”
“我前幾年從蒙古各部繳獲一些黃牛,那蒙古牛也耐寒啊?能不能用作耕牛?”
“李喜旺指揮也拿繳獲的蒙古健牛做過試驗,這些牛力能拉車,也耐嚴寒。但是蒙古黃牛人放天養,沒有馴服,不會耕地……”
遼王和李犇在馬車上談了一路,一直談到廣寧城的遼海酒樓。
他現在對李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哪怕早兩年發現,也許遼東就不是這個樣子。
但是像李犇這樣被遺失於野的人還有沒有呢?
遼王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終大明一朝,堪稱穿越人的人才比比皆是,如炮兵巡撫孫元化把整個西式炮兵都搬到大明來了。
隻可惜,大明政壇自始至終是一個越來越髒的大醬缸,無法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台,孫元化和他的炮兵不僅沒能救大明,反而搭進自己的性命,被昏庸的崇禎砍了頭……
大明不缺九八五高材生,而缺為九八五高材生施展報負的平台。
遼王決定,一定要在遼東為這些人才搭建好這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