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方針已定,行動決定一切。
遼王帶來的工程隊、工匠、工人和士兵,加起來有近三千人,說幹就幹,伐木的伐木,建房的建房。
由於人手有些緊張,遼王笑著給朱高熾和朱有燉帶來的兩千人馬也安排了活:“兩位賢侄啊,你們就和周興的一營人馬一起開渠挖溝,布置營柵。你們要想跟我學兵法,這是第一課。”
他現在倒不嫌兩個便宜侄兒吃的多了,反而嫌他帶的人有點少。
見朱高熾麵露難色,遼王又問道:“你難道沒聽說,你皇爺爺表揚我在大淩河木柵宮台的事兒?”
朱有燉很有眼力勁,搶先答道:“侄兒知道。路上吳紀善給我講過。我們這就去幹。”
沒過幾天,準備安置到會寧府的三千戶魯王府護衛陸續抵達這裏,周興又從會寧府調來兩營人馬支援,基建大軍越來越多。
兩天後,郭鏞也帶領商隊和大宗物資到了這裏,進行有力的現場後勤保障。
遼王不由感慨道:“這可比本王當年在大淩河畔木柵宮台不知強了多少倍!”
郭愛不知什麽時候站到了遼王的身後,突然冒了一句:“是啊,現在有了我們,至少晚上睡覺不會冷了。”
明珠說道:“冷也沒關係,鬥鬥地主,勞逸結合,就不冷了。”
遼王不由再次無語起來,那麽有意思的紙牌娛樂硬生生地被這兩個貨給帶偏了,越來越像低級趣味……
十天後,一個天鵝城初步輪廓已經初現,依然是木柵為牆,木刻楞為房,但是已經能夠基本滿足大半人家的住宿需要,鬆花江南北兩岸二十多裏長的木柵和壕溝預示著未來天鵝城的宏大和高起點。
很快,遼王又調整了計劃,讓軍民齊動手,開荒屯田,工匠們開始修建船廠,指揮建城的活兒則完全交給了一直帶在身邊的紀善吳亮。
吳亮見前麵傅安、胡廣、李喜旺都有了一城治理,早就躍躍欲試,馬上擼起袖子拚命幹,小說也不寫了,決定比前麵幾位幹得更好。
廣寧右護衛的士兵們聽說遼王是在給自己建天鵝城後,也是幹勁十足,承包了所有燒磚燒瓦、采石淘沙的髒活、累活和重活。
按照遼王的要求,來自沈陽和長春的大批物資持續運到了天鵝城。
但是,各地耕牛還是比較緊張,緊急調來的一批蒙古黃牛和騾馬隻適合耕旱地,加之又過了培育水稻秧苗最佳時機,集體轉業的魯王府護衛們隻好種起了從來沒有見過的玉米。
牲畜不夠,他們就以鋤為犁,以人為役,揮汗如雨。
在內地的時候,他們也經常這麽幹。並不是家家戶戶都養得起牛,買得起騾馬的。
到五月下旬的時候,大家還是種下十萬畝的玉米,另外又種了十萬畝的麻。
就在這持續高強度的勞動中,大家的怨氣越來越大。
有一天,終於有幾個魯王府的護衛,鬧著要回山東老家,迅速得到其他人的響應。
吳亮連忙向大家保證:“大家放心,你們種的這玉米是遼王發明的神奇作物,產量絕對能夠滿足年底天鵝城附近兩萬軍民一年的口糧。”
有人抱怨道:“我們已經在路上走了幾個月,還要等幾個月,眼前沒有糧食,讓我們怎麽活啊?”
吳亮解釋道:“遼王殿下不會讓大家餓著的。前麵耽誤了些時間,遼王答應,先給每家補償五百斤大米。農閑的時候,無論男女老幼,幫助官軍築城建房,還可以額外領取工錢,換取柴米油鹽。”
又有人問道:“遼王讓大家種這麽多麻幹嘛?編繩子,在我們活不下去的時候給一個解脫嗎?”
好多輾轉數千裏而來的魯王護衛們現在對遼王很有怨氣。
正在周圍釣魚的遼王聞訊後,迅速趕了回來,親自解釋起來:“各位鄉親,你們種的十萬畝檾麻和亞麻,實際一點都不多。以後鬆花江下遊的糧食產量有上十億斤,你們想一想,得用多少麻袋裝?”
一個膽子大一些的魯王護衛就說道:“騙人,這裏都是荒山野嶺,哪裏能種糧食?還上十億斤?”
在這人的煽動下,許多魯王護衛開始起哄:“騙人!騙人!騙人……”
遼王見江邊有一艘船正在卸糧食,於是把小手向江邊一指,說道:“你們知道這糧食從哪裏來的嗎?就是你們經過的長春,三年前的長春比現在的這裏還荒涼?”
魯王護衛們還是將信將疑,聚在一起,遲遲不肯散去複工。
遼王隻好劍走偏鋒,把牙一咬,說道:“各位一定要相信本王,如果到了秋收的時候,每畝玉米要是達不到八百斤一畝,本王就把兩位王妃送給你們當老婆。”
見遼王竟然拿王妃打起了賭,魯王護衛們又信了幾分,但還是有人問道:“既然玉米產量那麽高,那我們都種玉米好了,為什麽要種麻?”
遼王隻要繼續耐心解釋:
“鬆花江千舟競發,帆布和纜繩都要用麻來做;鬆花江到處都是魚,家家戶戶要備個漁網,漁網也要麻來做……”
“既然要織麻袋、織帆布、織纜繩、織漁網,還不得要建一個大大的麻紡廠?建一個麻紡廠,你們山東婦女勤勞能幹,到了冬天農閑的時候,說著家長裏短,掰著瞎話,還能在廠裏紡麻掙錢,補貼家用不是……”
其實,遼王拿王妃來打賭,大家也不敢要,遼王說的建什麽麻紡廠,是個新鮮事物,大家不懂,也不感興趣。
但看著河邊停靠的大船上的糧食慢慢搬上了剛剛建好的木棚倉庫,堆得像小山似的,魯王護衛們感覺遼王說話應該還是算數的,在輾轉數千裏過程中積累的一些怨氣也慢慢隨風散去,最終還是回到工地上和田間地頭。
看著田地裏和工地上勤勞樸實的魯王護衛,遼王也沒了最初看到他們變賣車輛、牲畜時的不快,反而感覺這是平生和老朱做的一個最賺錢的生意,領養了一個便宜侄兒小魯王,換了一萬六千多戶農民,多了近兩萬壯丁。
中國的農民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勤勞、也最能隨遇而安的農民。
不過,按照遼王府的分田政策,這魯王府的軍戶後麵估計還要分戶。因為一戶隻能分五十畝地,購買五十畝地,這樣每個家庭裏麵人數越多越吃虧,還不如早日分戶得實惠!
不出十年,魯王府護衛就會奠定四、五個縣的基礎。
當晚,遼王這個地主因為把老婆拿出來當賭注,可把兩位老婆氣壞了,又被批鬥了一夜……
在大家埋頭建設天鵝城期間,遼王也沒閑著,隔三差五地帶著兩個老婆、兩個侄兒和幾個警衛在附近找釣點釣魚。平息了魯王府護衛們的群體性事件後,他更是天天竿不離手。
這次北上棒打麅子瓢舀魚的地方,他可是有備而來,帶足了釣魚裝備。
頭幾天裏,他知道鬆花江裏的魚多且傻,就支了五個海竿,掛上羊雜、蚯蚓之類,不用聽鈴當響,隻要竿稍一動,趕快搖輪子,絕對是一條十斤往上的土鯰魚。
他偶爾也會中上百餘斤的大鰉魚,就是後果很嚴重,容易斷鉤斷線。
等羊雜、蚯蚓用完了,他就將小魚剪成兩半,經常換兩條大魚上來。
朱高熾和朱有燉兩個,也是第一次見識這遼王叔釣魚也是如此霸道。兩個人於是又從學習遼王叔釣魚開始學兵法,也有模有樣地學起釣魚起來。
後來,鯰魚越釣越小,遼王就讓朱高熾和朱有燉用海竿釣魚,自己拿起一隻海竿改造的路亞竿,專門釣那凶悍的鱖花和哲羅等魚。
等肉食性大魚漸漸少了,遼王又拿起手竿開始釣起鯉魚和鯽魚來。
不管怎樣釣,一天十幾天下來,遼王等人每天總會有個一千多斤的魚獲。
遼王總算是過足了癮,這可比老婆們做遊戲刺激多了。
大家每天也是有魚湯喝,皆大歡喜。
到了晚上,遼王不想回到船上那麽早去創造人類,隔三差五地組織大家搞個篝火晚會,讓隨隊的劇團來個二人轉之類的節目,給大家解解乏。
工地上的氣氛越來越融洽。
一天晚上,有幾個從秦淮河加盟的戲子竟然壯著膽子起哄,請遼王給大家唱支歌。
遼王也不推辭,略加醞釀,就是一曲激動人心的長城戰歌:
昏睡百年,
國人漸已醒。
睜開眼吧,小心看吧!
哪個願臣虜自認!
因為畏縮與忍讓,
人家驕氣日盛。
開口叫吧,高聲叫吧!
這裏是全國皆兵。
曆來強盜要侵入,
最終必送命!
萬裏長城永不倒,
千裏黃河水滔滔,
江山秀麗疊彩峰嶺,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
遼王這麽一唱,隨後一連幾天,天鵝城的工地上都在回蕩著長城戰歌雄壯的旋律,全體軍民個個如同肩負起國家中興的使命,幹得更賣勁了。
華夏的農民就是這樣,沒有人組織的時候,他們可以是逆來順受的農民,待宰的羔羊,有人組織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是一群奮力一搏的獅子,一堵讓人熱血沸騰的移動長城。
隻要把華夏的農民組織起來,事情絕對會成功。誰敢在這時候找茬,這些農民絕對會操翻他。
遼王之所以尊敬老朱,就是因為他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把中國的農民組織起來了,趕跑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
不過對於穿越而來的遼王來說,泥腿子出身的老朱那些方法還有好多總結和提高的空間。隻要方法得當,讓蒙古人騎著馬跑回來為大明打工應該沒有多大困難。
遼王帶來的工程隊、工匠、工人和士兵,加起來有近三千人,說幹就幹,伐木的伐木,建房的建房。
由於人手有些緊張,遼王笑著給朱高熾和朱有燉帶來的兩千人馬也安排了活:“兩位賢侄啊,你們就和周興的一營人馬一起開渠挖溝,布置營柵。你們要想跟我學兵法,這是第一課。”
他現在倒不嫌兩個便宜侄兒吃的多了,反而嫌他帶的人有點少。
見朱高熾麵露難色,遼王又問道:“你難道沒聽說,你皇爺爺表揚我在大淩河木柵宮台的事兒?”
朱有燉很有眼力勁,搶先答道:“侄兒知道。路上吳紀善給我講過。我們這就去幹。”
沒過幾天,準備安置到會寧府的三千戶魯王府護衛陸續抵達這裏,周興又從會寧府調來兩營人馬支援,基建大軍越來越多。
兩天後,郭鏞也帶領商隊和大宗物資到了這裏,進行有力的現場後勤保障。
遼王不由感慨道:“這可比本王當年在大淩河畔木柵宮台不知強了多少倍!”
郭愛不知什麽時候站到了遼王的身後,突然冒了一句:“是啊,現在有了我們,至少晚上睡覺不會冷了。”
明珠說道:“冷也沒關係,鬥鬥地主,勞逸結合,就不冷了。”
遼王不由再次無語起來,那麽有意思的紙牌娛樂硬生生地被這兩個貨給帶偏了,越來越像低級趣味……
十天後,一個天鵝城初步輪廓已經初現,依然是木柵為牆,木刻楞為房,但是已經能夠基本滿足大半人家的住宿需要,鬆花江南北兩岸二十多裏長的木柵和壕溝預示著未來天鵝城的宏大和高起點。
很快,遼王又調整了計劃,讓軍民齊動手,開荒屯田,工匠們開始修建船廠,指揮建城的活兒則完全交給了一直帶在身邊的紀善吳亮。
吳亮見前麵傅安、胡廣、李喜旺都有了一城治理,早就躍躍欲試,馬上擼起袖子拚命幹,小說也不寫了,決定比前麵幾位幹得更好。
廣寧右護衛的士兵們聽說遼王是在給自己建天鵝城後,也是幹勁十足,承包了所有燒磚燒瓦、采石淘沙的髒活、累活和重活。
按照遼王的要求,來自沈陽和長春的大批物資持續運到了天鵝城。
但是,各地耕牛還是比較緊張,緊急調來的一批蒙古黃牛和騾馬隻適合耕旱地,加之又過了培育水稻秧苗最佳時機,集體轉業的魯王府護衛們隻好種起了從來沒有見過的玉米。
牲畜不夠,他們就以鋤為犁,以人為役,揮汗如雨。
在內地的時候,他們也經常這麽幹。並不是家家戶戶都養得起牛,買得起騾馬的。
到五月下旬的時候,大家還是種下十萬畝的玉米,另外又種了十萬畝的麻。
就在這持續高強度的勞動中,大家的怨氣越來越大。
有一天,終於有幾個魯王府的護衛,鬧著要回山東老家,迅速得到其他人的響應。
吳亮連忙向大家保證:“大家放心,你們種的這玉米是遼王發明的神奇作物,產量絕對能夠滿足年底天鵝城附近兩萬軍民一年的口糧。”
有人抱怨道:“我們已經在路上走了幾個月,還要等幾個月,眼前沒有糧食,讓我們怎麽活啊?”
吳亮解釋道:“遼王殿下不會讓大家餓著的。前麵耽誤了些時間,遼王答應,先給每家補償五百斤大米。農閑的時候,無論男女老幼,幫助官軍築城建房,還可以額外領取工錢,換取柴米油鹽。”
又有人問道:“遼王讓大家種這麽多麻幹嘛?編繩子,在我們活不下去的時候給一個解脫嗎?”
好多輾轉數千裏而來的魯王護衛們現在對遼王很有怨氣。
正在周圍釣魚的遼王聞訊後,迅速趕了回來,親自解釋起來:“各位鄉親,你們種的十萬畝檾麻和亞麻,實際一點都不多。以後鬆花江下遊的糧食產量有上十億斤,你們想一想,得用多少麻袋裝?”
一個膽子大一些的魯王護衛就說道:“騙人,這裏都是荒山野嶺,哪裏能種糧食?還上十億斤?”
在這人的煽動下,許多魯王護衛開始起哄:“騙人!騙人!騙人……”
遼王見江邊有一艘船正在卸糧食,於是把小手向江邊一指,說道:“你們知道這糧食從哪裏來的嗎?就是你們經過的長春,三年前的長春比現在的這裏還荒涼?”
魯王護衛們還是將信將疑,聚在一起,遲遲不肯散去複工。
遼王隻好劍走偏鋒,把牙一咬,說道:“各位一定要相信本王,如果到了秋收的時候,每畝玉米要是達不到八百斤一畝,本王就把兩位王妃送給你們當老婆。”
見遼王竟然拿王妃打起了賭,魯王護衛們又信了幾分,但還是有人問道:“既然玉米產量那麽高,那我們都種玉米好了,為什麽要種麻?”
遼王隻要繼續耐心解釋:
“鬆花江千舟競發,帆布和纜繩都要用麻來做;鬆花江到處都是魚,家家戶戶要備個漁網,漁網也要麻來做……”
“既然要織麻袋、織帆布、織纜繩、織漁網,還不得要建一個大大的麻紡廠?建一個麻紡廠,你們山東婦女勤勞能幹,到了冬天農閑的時候,說著家長裏短,掰著瞎話,還能在廠裏紡麻掙錢,補貼家用不是……”
其實,遼王拿王妃來打賭,大家也不敢要,遼王說的建什麽麻紡廠,是個新鮮事物,大家不懂,也不感興趣。
但看著河邊停靠的大船上的糧食慢慢搬上了剛剛建好的木棚倉庫,堆得像小山似的,魯王護衛們感覺遼王說話應該還是算數的,在輾轉數千裏過程中積累的一些怨氣也慢慢隨風散去,最終還是回到工地上和田間地頭。
看著田地裏和工地上勤勞樸實的魯王護衛,遼王也沒了最初看到他們變賣車輛、牲畜時的不快,反而感覺這是平生和老朱做的一個最賺錢的生意,領養了一個便宜侄兒小魯王,換了一萬六千多戶農民,多了近兩萬壯丁。
中國的農民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勤勞、也最能隨遇而安的農民。
不過,按照遼王府的分田政策,這魯王府的軍戶後麵估計還要分戶。因為一戶隻能分五十畝地,購買五十畝地,這樣每個家庭裏麵人數越多越吃虧,還不如早日分戶得實惠!
不出十年,魯王府護衛就會奠定四、五個縣的基礎。
當晚,遼王這個地主因為把老婆拿出來當賭注,可把兩位老婆氣壞了,又被批鬥了一夜……
在大家埋頭建設天鵝城期間,遼王也沒閑著,隔三差五地帶著兩個老婆、兩個侄兒和幾個警衛在附近找釣點釣魚。平息了魯王府護衛們的群體性事件後,他更是天天竿不離手。
這次北上棒打麅子瓢舀魚的地方,他可是有備而來,帶足了釣魚裝備。
頭幾天裏,他知道鬆花江裏的魚多且傻,就支了五個海竿,掛上羊雜、蚯蚓之類,不用聽鈴當響,隻要竿稍一動,趕快搖輪子,絕對是一條十斤往上的土鯰魚。
他偶爾也會中上百餘斤的大鰉魚,就是後果很嚴重,容易斷鉤斷線。
等羊雜、蚯蚓用完了,他就將小魚剪成兩半,經常換兩條大魚上來。
朱高熾和朱有燉兩個,也是第一次見識這遼王叔釣魚也是如此霸道。兩個人於是又從學習遼王叔釣魚開始學兵法,也有模有樣地學起釣魚起來。
後來,鯰魚越釣越小,遼王就讓朱高熾和朱有燉用海竿釣魚,自己拿起一隻海竿改造的路亞竿,專門釣那凶悍的鱖花和哲羅等魚。
等肉食性大魚漸漸少了,遼王又拿起手竿開始釣起鯉魚和鯽魚來。
不管怎樣釣,一天十幾天下來,遼王等人每天總會有個一千多斤的魚獲。
遼王總算是過足了癮,這可比老婆們做遊戲刺激多了。
大家每天也是有魚湯喝,皆大歡喜。
到了晚上,遼王不想回到船上那麽早去創造人類,隔三差五地組織大家搞個篝火晚會,讓隨隊的劇團來個二人轉之類的節目,給大家解解乏。
工地上的氣氛越來越融洽。
一天晚上,有幾個從秦淮河加盟的戲子竟然壯著膽子起哄,請遼王給大家唱支歌。
遼王也不推辭,略加醞釀,就是一曲激動人心的長城戰歌:
昏睡百年,
國人漸已醒。
睜開眼吧,小心看吧!
哪個願臣虜自認!
因為畏縮與忍讓,
人家驕氣日盛。
開口叫吧,高聲叫吧!
這裏是全國皆兵。
曆來強盜要侵入,
最終必送命!
萬裏長城永不倒,
千裏黃河水滔滔,
江山秀麗疊彩峰嶺,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
遼王這麽一唱,隨後一連幾天,天鵝城的工地上都在回蕩著長城戰歌雄壯的旋律,全體軍民個個如同肩負起國家中興的使命,幹得更賣勁了。
華夏的農民就是這樣,沒有人組織的時候,他們可以是逆來順受的農民,待宰的羔羊,有人組織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是一群奮力一搏的獅子,一堵讓人熱血沸騰的移動長城。
隻要把華夏的農民組織起來,事情絕對會成功。誰敢在這時候找茬,這些農民絕對會操翻他。
遼王之所以尊敬老朱,就是因為他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把中國的農民組織起來了,趕跑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
不過對於穿越而來的遼王來說,泥腿子出身的老朱那些方法還有好多總結和提高的空間。隻要方法得當,讓蒙古人騎著馬跑回來為大明打工應該沒有多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