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又在同江停留了三天,布局三江平原。


    郭鏞也與周邊一些女真、赫哲部落百姓進行了三天互市,冒牌太醫盛寅繼續為部落百姓免費巡診,雙方都是收獲滿滿、皆大歡喜。


    盡管還存在一些語言上的溝通障礙,但是這些被稱為野人女真的各部落百姓對慷慨的大明遼王一行還是極為友好的。因為遼王送來了他們許多夢寐以求,甚至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至於遼王,沒有了兩個拖油瓶的拖累,也沒有野人部落百姓騷擾,白天裏就放開手腳,在混同江邊的沼澤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考察最佳屯墾位置。


    到了晚上,他又召集眾將開會,挑燈夜戰,研究經營鬆花江和混同江的方案,任憑那無數蚊蟲撲麵而來。


    遼王知道,根據後世的經驗,三江平原一馬平川,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他現在帶領人馬進入三江平原剛好進入夏天,南岸的冰淩早已化為滔滔江水逝去,隻留下一望無垠的草地和沼澤。混同江看似人畜無害。


    但是,一到冬季江水封凍,江水為江麵厚厚的冰層所阻滯,下麵的江水會重新溢出到南岸平原許多,綿延十餘裏甚至數十裏,並在來年化凍之後,在一些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形成一片一片的沼澤,導致地麵泥濘不堪,交通不便,而且蚊蟲肆虐,讓人不勝其煩。


    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往往會嚇跑沒有經驗的內地移民,讓將士們的努力和心血打水漂……


    遼王可是穿越來的,提前知道這些漏洞,及時打上補丁。


    遼王最終決定將鬆花江一帶兵力部署再進行調整。


    他找來周興,吩咐道:


    “你立刻返回天鵝城,把廣寧右護衛駐地從會寧城遷到天鵝城,隻在金國故都會寧設立一個五國城一樣的一級羈縻衛。”


    “廣寧右護衛的主要兵力就集中在天鵝城和富錦城之間,利用船隻進行快速機動,牢牢控製住這一千五百裏的鬆花江兩岸。”


    “我在考慮,甚至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把新成立的遼北都司駐地也從長春遷到這裏來。”


    周興擔心地問道:“我們在各羈縻衛隻留二百人,兵力是不是太少了?”


    遼王自信地笑道:


    “一點也不少。今後五國城都要像吉林、扶餘一樣,安置一、兩千戶內地移民,農閑時足可征召五百預備役,一旦有變,就有兩個營的核心軍力。”


    “再從附近部落征召五百精壯納入預備役,周邊部落即使想反叛,也是有心無力。”


    “我再給各衛分派兩名千戶,分別協助處理軍務和民政,你還害怕這些指揮使能翻天?”


    周興見遼王這麽一說,馬上也有了信心,又開始了習慣性的馬屁:“遼王英明。”


    他哪裏知道,遼王這一套其實就是跟女真人的後代滿洲人學的。


    按曆史記載,後來蛇吞大明的建州女真最初不到兩萬來人口,十三副鎧甲,一千張破弓,三千杆破長矛。


    但是自努爾哈赤開創滿清基業時,就創造了一套極為行之有效的軍事管理體係。


    他先讓建州女真控製海西女真各部,壯大老滿洲的基數,然後又將錫伯人、索倫人、赫哲人、察哈爾和巴爾虎蒙古人編入新滿洲,使得滿洲八旗核心兵力勉強達到十來萬人。


    此後,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們把歸降的蒙古人和遼東漢人編入八旗,並以滿人控製蒙軍旗和漢軍旗,又讓八旗兵控製數量更多的綠營兵。


    滿清入關後,僅用五萬多旗兵就控製了全國各地要害二十餘城,平均每城駐軍不過兩千人。駐防兵力最多的荊州城隻有四千滿蒙旗兵,就控製了湖南、湖北兩省。駐防兵力最少的福州城隻有一千漢旗兵,就控製了整個福建省。


    遼王覺得,和漢唐以來中原王朝的以夷製夷策略相比較,滿洲人的控製方法更為行之有效,管理的疆土也更為寬廣。


    因此,他將滿洲八旗的做法,運用到他們的祖先女真人身上,也算是活學活用。


    鑒於富錦肩負開發三江平原的重任,遼王讓周興立即回天鵝城,再派一營人馬和一百人的工程隊到這裏,配合盛宣從五國城撤出的兩營人馬修築富錦城,做好明年墾荒準備。


    周興負責在年底之前,再在鬆花江北的主要支流忽拉溫江和桃溫河再各建一個一級羈縻衛。


    他又讓盛宣在離黑龍江二、三十裏的地方,挑選一塊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作為農耕試驗基地,開挖排水溝渠,墊高路基,做好來年種植水稻的準備,還給盛宣留下一個從縣令培訓班出來的成傑任千戶,協助他管理民政、屯墾事務。


    盛宣小心翼翼地請示道:“遼王,這裏都是一片亂泥地,如何種得了水稻?”


    遼王說道:“這裏的土地都是天下少有的黑土,一把土,二兩油,最適合種植水稻。在這個地方移民二萬戶,屯田二百萬畝,哪怕是半休半種,畝產按八百斤計,可年產八億斤。”


    盛宣等人聽後,嘴巴都是驚得可以放個鵝蛋。


    遼王卻是笑道:“真是沒見過世麵!”


    當然,也不能怪盛宣沒見過世麵,隻能怪他沒有穿越到後世,後世的同江每年產水稻四十億斤,其他雜糧十億斤。


    如果加上整個三江平原,每年的糧食產量達到恐怖的五百億斤,幾乎夠全國十四億人吃一個月。


    遼王定下八億斤目標,真的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目標。


    當然,如果要突破八億斤的目標,遼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為開發三江平原的戰略性投資,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