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春以來,遼王整頓旅順船廠,搞了個造艦比賽後,各路工匠們都卯足了勁進行造艦運動。


    按照遼王的交待,安陸侯吳傑這個監工頭子每天就在各個船塢裏巡視,也不多說廢話,就在門口的小黑板上寫下各個船塢的建造進度:


    某某廠率先鋪設好龍骨。


    某某廠率先鋪設好甲板。


    某某廠率先組裝好桅杆……


    人都是要點臉麵的,他這一拱火,那些平時摸魚的老船匠們還真是如老牛一般,不待揚鞭自奮蹄。


    到了七月,沈正率先交付一艘大型軍艦,安陸侯吳傑趕緊將實際負責遼東軍務的參謀長張石請來共同驗收,最終確認沈正在造艦比賽中勝出,按遼王定下的規矩,由沈正正式接管全廠。


    經過這一次公平公正的比賽,無論是船廠內第一派係應天幫,還是其他地方來的零散工匠,都對沈家心悅誠服起來。


    張石這時已經建好了大夥房水庫,沈陽中護衛的軍務有俞靖在打理,軍工生產也有蒯富兄弟督促。


    他基本上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嘴角叼著個煙卷,悠閑得很。


    到了旅順船廠以後,張石一下子又被大家的造艦高潮所感染,也在金州衛逗留了幾天,和吳傑共同籌劃起北海艦隊正式成軍以及從海路殺入波斯灣,遠征帖木兒汗國之事來。


    他把遼東水師千噸級的大型艦隻篩了一遍。


    遼東現在除了原有的“廣寧號”和“沈陽號”兩艘大型主力戰艦和三艘大型補給艦以外,已經通過造艦競賽又生產了兩艘廣寧級的大型主力戰艦,還有兩艘大型馬船、三艘大型補給艦等專門為遠洋作戰需要建造的特殊保障船隻。


    兩艘馬船可以裝載兩千匹戰馬,六艘大型補給艦再加上臨時征調沈商一些商船,足以保障整個遠征艦隊三千人馬的兩年之需。


    這不僅能夠基本滿足北海艦隊成軍條件,也足以承擔遠征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中堅任務。


    但是,張石覺得還可以集中全船廠的人力在出發前再造一艘接近一千六百噸級排水量的巨艦戰艦,這樣抗台風的能力更強一些,攜帶的兵馬、裝備和給養也更充足一些。


    一千六百噸級是什麽概念呢?相當於五千多料的樣子。


    船廠的工匠們一聽,也是信心百倍接下這樁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當然,這樣一來,整個遼東也被張石給綁架了,更加忙碌起來,不得不再次以軍工生產為中心。


    隨著一大批新艦要列裝下水,吳傑忙著組織人手接收軍艦,熟悉軍艦操作。


    一大批擅長操作大炮的陸軍軍官或熟悉海圖的導航參謀被臨時提拔為艦長,其中包括馬雲的兒子馬歡。


    甚至一些經驗豐富的沈家商船船長也被征調入伍,幫忙操作保障船隻。


    受馬三寶、王景宏和楊信這三個曆史上牛逼航海家的啟發,遼王認為太監適合海外長期漂泊生活,尤其是懂波斯語或阿拉伯語的回回太監更適合對外交往。


    因此他曾經特別交待吳傑,要注意在太監中選拔人才,並把遼王府最初收到的十來個太監全部送到天文研究所進行培訓。


    目前這些太監已經考核全部合格,都會利用先進的六分儀進行導航,大部分成為負責艦船導航的副艦長,也叫火長,王景宏和楊信甚至還成為艦長。


    杭州的徐司馬親自帶了一千人馬到了遼東。


    他原本是來送“蓋州號”和“金州號”軍艦回遼東的,同時準備接收一批專門以東南沿海城市命令的新軍艦。


    這一千人也暫時被吳傑毫不客氣地借來用了。


    徐司馬因為有求於遼東,也隻好裝聾作啞。


    考慮到艦隊到達波斯灣後,將要進行登陸作戰,張石把後世組織海訓的經驗搬到了金州灣,從沈陽中護衛又抽調了四營人馬和一批參謀人員到金州海灘及周邊各島進行海訓,並美其名曰為“海軍陸戰隊”。


    從此遼東軍繼步兵、車兵、騎兵和炮兵之後,又多了一個新兵種。


    張石同時對撫順兵工廠下達了緊急生產任務,要加班加點為遠征軍生產更多的火器彈藥。


    剛剛接收一批腳踏式縫紉機的沈陽織造局忙著為遠征軍生產軍裝。


    七月以來,張石就基本上在撫順兵工廠和金州灣之間兩頭跑,一手抓武器生產和試驗調試,一手抓海訓。


    戚祥也被張石請到了金州,幫助艦載炮兵進行訓練。


    經過三年的係統培養,遼東炮兵現在越來越有專業水準了,正副炮長都基本掌握了開方問徑和彈道測距等基本的射擊方法,不用再靠豎個手指,目測距離,指導大炮射擊了。


    八月中秋節後,又到了沈家船隊要例行下南洋,進行遠洋貿易的日子,需要遼東水師南下護航。


    剛好這時朝廷也來了旨意,要求遼海水師派出得力戰艦前往應天,護送馬六甲、蘇木、三佛齊、亞齊、占城、安南等國使節歸國,並視情調停諸國間的國界爭端。


    原來,近幾年,馬六甲海峽周圍諸國、部落間相互攻伐,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有的是為了黃金,有的是為了土地,有的是為了宗教,有的是為了貿易。


    總之,都是為了利益。


    原三佛齊國王子拜裏自從蘇木島逃到馬來半島後,靠著大明的支持,很快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馬六甲王國。


    馬六甲王國靠著貿易立國,迅速富了起來,又引起北方暹羅的眼紅。暹羅每年都要向拜裏勒索一筆金子,不給就打。


    拜裏打不過暹羅,又殺回海峽對岸,強占了亞齊國和蘇木國王一大片土地。


    蘇木島盛產黃金,所以也叫金洲,各種族、民族、部落、宗教、王國林立,相互爭奪仇殺,也最為激烈。


    就連三千海外華人也在黃金島原三佛齊國故都巨港,成立一個新的三佛齊國,專門從事香料生意,很快又引起其他勢力的眼饞,招來兵災。


    占城國和被稱之為安南國的大越國爭霸失利後,大批占城人逃亡到金洲及其周圍島嶼謀生,其中不少人加入了陳祖義的海盜集團,使之如虎添翼。


    兵強馬壯的陳祖義迅速吞並了巨港北邊的渤林國,進而脅迫新三佛齊國讓出巨港。


    隻是東邊的爪哇國也在覬覦巨港,和陳祖義不相上下,新三佛齊國才得以暫時苟延殘喘。


    再到後來,東莞伯何榮謀反失敗後,其弟何迪帶領兩千多部眾和家眷,從廣東逃到了南洋一帶,占領了好幾個海島,和陳祖義遙相呼應,劫掠往來商船,甚至屢屢威脅南洋諸國,把南洋搞得更加烏煙瘴氣。


    新三佛齊國王梁道明眼見國將不國,趕快派人到了應天,找老朱主持公道。


    梁道明一行動,南洋諸國紛紛派出使節渡海北上,跑到應天上訪,有的請大明皇帝製止侵伐,有的請上國仲裁國界,有的請大明水師清剿海盜……


    應天城的老朱年事已高,聽南洋各國使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免有些時空錯亂、神經錯亂、思維錯亂。


    他本不想管這些南洋小國的那些家長裏短,但人家大老遠來了,又不能不管,最後隻好把球踢到遼東。


    老朱甩鍋的理由很充分,遼海水師和遼東商船屢次下南洋,與南洋諸國最熟悉,還是讓遼王視情決定。


    馬六甲出使大明的是國王拜裏本人,在知道了大明的態度後,也隨傳旨的欽差到了金州,表麵上說是要當麵感謝安陸侯吳傑當年的襄助建國之恩。


    可是他和吳傑酒足飯飽之後,也露出了野心,想向吳傑借兵北卻暹羅,西滅亞齊、東滅爪哇……


    如果可能的話,再收複舊都巨港,全麵占領三佛齊國舊地,這樣就更完美了。


    吳傑和張石商量一番後,覺得大家是各打各的算盤,就要考慮其中的風險和利益了,也沒有盲目答應拜裏的要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