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莊精心籌備的華商大會終於在沈陽成功召開了。


    大明商界精英齊聚遼沈昌集團公司大樓,除了山西、直隸、山東、浙江、湖廣和福建等早在遼東設立商會會館的省份外,江西、陝西、廣東、四川等省也派來了不少代表。


    有的省還來了好幾個商幫,比如直隸的徽州幫、蘇州幫、揚州幫,浙江的杭州幫、寧波幫、龍遊幫,江西的南昌幫、吉安幫、建昌幫……


    山西商幫更是多得數不過來,沈陽城內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會館都是山西人開的,什麽平遙會館、榆次會館、潞州會館、太原會館、平陽會館……


    每幫代表少則三、五人,多則三、五十人,好不熱鬧。


    就在這個大會上,沈莊首先圍繞著上次和遼王談的農墾話題,和商人們談起了第一個商業合作項目。


    “各位老板,凡是申請承包建設一個十萬畝的大農場,就可以同時獲得同晉商一樣建立買賣城的專營權。”


    “沈指揮,這些農場在哪裏?”


    “咱沈莊明人不說暗話,都是兩、三千裏外的蠻荒之地。所以遼王決定,可以買一贈一,建一個農場,授權你們在那裏建一個買賣城。而且每個農場隻收五萬兩銀子作為押金,隻要每年達到兩千戶以上農戶,開墾耕地達到十萬畝以上,三年之後押金如數奉還。”


    “沈指揮,從內地組織兩千戶移民,首先要官府的批文才行啊。”


    “官府批文,你們可以和當地王府合作開具。實在沒有門路,遼王府也願意幫忙,不過這要費點時間。”


    “既然是蠻荒之地,如果遇到當地蠻人搶劫鬧事怎麽辦?”


    “每個農場附近都有大明駐軍保護,請各位放心。”


    “我們幫遼王府組織移民,費時費力費銀子不說,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到收益?”


    “投資有風險,也有高回報。別看這些農場地處極寒之地,但是一斤土、二兩油,光是三年糧食收入也在三十萬兩銀子以上。那裏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如果你們誠心合作,我們在丈量時稍稍放鬆一下尺子,多個兩、三萬畝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三年之後,每個農場都是一個城鎮,買賣城的利潤又是一筆收入。”


    “既然是三千裏外的蠻荒之地,三年之內買賣城隻能是花錢賺吆喝,三年之後能否盈利,現在也沒有定數。不知王府能否把那裏的貂皮、鹿茸、虎骨等生意也開放,允許我等內地商人去做?”


    “這個……隻要大家誠心誠意,投資農場,這個我可以做主,遼王府放開這幾項生意。”


    為了兜售這買一贈一的生意,沈莊現在也是豁出去了,終於鬆口讓出了沈家壟斷的幾項傳統生意。


    當然,也有人還有疑問。


    “沈指揮,如果當地發展起來後,買賣城經營權有幾年?”


    “自簽訂契約之日起算共有八年,八年之後,價高者得。”


    “才八年!能否延長到十年?”


    “不能。遼王說了,隻有幫遼王府建農場,才能顯示合作誠意,才有機會和遼王府談下一步合作……”


    聽說遼王府把建設農場作為與遼王府合作的前置條件,一些人馬上妥協了:


    “那好,咱們申家衝著遼王仁義,就先承包一個農場項目。”


    “咱們渠家衝著沈指揮豪爽,也承包一個項目。”


    晉商中的潞州申家、祁縣渠家介入遼東生意最早,深知遼東農墾之利,率先各自承包了一個農場。


    申家、渠家一帶頭,其他晉商人紛紛出手,或單獨或合股,一下子承包了八個農場,還都是離鬆原或富錦較近的好位置,移民和管理成本相對較低。


    這些商人腦袋都削尖了,可精著哩。


    山西算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偏偏地瘠民貧,連晉王府都吃不上新鮮大米,每年靠遼王府救濟,過得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


    晉商們早就想明白了,隻要把遼東亮晶晶的大米往老百姓飯桌上一擺,誰不想跟著出來?


    他們故意磨蹭半天,隻不過是討價還價,想從遼王府爭取更多的好處罷了。


    晉商搶了風頭之後,山東、直隸、浙江等省商人也不甘示弱,開始了搶單。


    他們親眼見到遼東盛產水稻,而這幾個省最不缺的就是會種水稻的農民。


    一天下來,沈莊竟然幫遼王賣出了二十六個農場項目。


    晚上,沈莊屁顛屁顛跑到遼王那裏邀功。


    “王爺,你猜,我給你小老人家賣了多少個農場?”


    “十個?”


    “再猜?”


    “二十個?”


    “再猜?”


    “三十個?”


    “差不多,總共賣了二十六個。晉商包了八個,我沒想到魯商竟然包了六個。”


    “這有什麽好奇的。曆史上浙江賦稅占天下四分之一,山東收成好的時候也占五分之一,如果不是老是鬧水災,山東不比浙江差。你給我賣了多少錢?”


    “沒賣一兩銀子,我還要讓出遼東三寶的專營生意。”


    “我和你這不是都是虧了麽?”


    “賬不能這麽算。遼王府雖然三年內不能征收賦稅,但不知比你親自布局鬆嫩平原、三江平原和海東地區,要節省多少人力物力,少操多少心。”


    “你好像說得也是啊。”


    “我給你算筆賬:建一個十萬畝的農場,至少需要二千戶以上移民,一次性投入銀子六萬兩以上,還要操心建房子,買耕牛……現在我們采取不予不取的政策,讓這些商人們自己投資、自己受益,風險自負,遼王府至少可以節省一百五十萬兩銀子。雖說現在遼王府的銀子多的是,可是你老人家的精力有限。隻要你少昏倒幾次,多活幾年,比什麽都強……”


    遼王聽後,覺得腦洞大開,不由親了一口沈莊,說道:“你真是我的親哥哥,明天你就當這個駐沈陽辦事處主任算了,再帶兩個徒弟。”


    第二天,沈莊最終成為遼王府駐沈陽辦事處主任,相當於沈陽市長,一臉春風地和各地商人代表談起了合作,開始落實那些納稅產業、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起來。


    沈莊首先要搞的就是房地產。


    他最初在遼王就藩廣寧時就建議搞房地產,但是遼王當時把這個當成暖心留人的民生工程親自在抓,不敢完全放開,隻是讓他和郭氏兄弟陸陸續續拉了幾支工程隊,有事就抓來用一下,沒事就不管了,導致工程隊人員不固定,素質參差不齊。


    但是現在遼東人口越來越多,錢也越來越多,遼王府也不再大包大攬,搞福利分房了,市場需求又如此旺盛,光是建會館、建別墅、建學校、建醫院就不得了,遊擊隊式的工程隊已經不適應形勢需求了,必須要建立專業的工程隊伍。


    由於沈莊以前和山西移民有較好的合作基礎,這次承包農場,晉商又第一個表態,沈莊就把合作成立房地產公司的機會專門留給了晉商。


    接下來,沈莊又花了足足三天時間和其他商家進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談判,成立一係列合資的廠礦企業。


    晉商拿到了一個水泥廠、兩個煤礦和兩個馬廠項目,魯商拿到兩個車輛廠和四個磚瓦廠項目,閩商拿到兩個玻璃廠和一個大理石廠項目,蘇商拿到兩個紡織廠和兩個製衣廠項目,浙商拿到兩個皮革廠和兩個鞋廠項目,廣東潮商拿到了供應南洋木材的生意……


    同時遼東資本也繼續走出去,與秦商在西安和蘭州兩地建立紡織廠,方便西域軍民的後勤 保障,與徽商、贛商合作在直隸池州府和江西饒州府建立銅礦,與楚商合作擴大大冶鐵廠規模……


    遼王府原先與各大商家的合作項目也有調整或交換。


    晉商老是喜歡打擦邊球,在各個買賣城偷偷地違規銷售鐵器,別的人家十年才買一把菜刀,他那的牧民一年能買十把菜刀。你說這正常麽?


    沈莊就毫不客氣地又象征性地罰了幾萬兩銀子,並規定晉商永遠不得經營鐵製農具和五金類產品。


    因為遼王提出要打造遼東文化產業,沈莊又將造紙、印刷廠項目從徽商手中收了回來,送給曹無忌,同時也是給曹楚材這位政治新星一個麵子。


    作為交換,徽商獲得了五金產品的銷售權。遼東生產的螺絲、彈簧、合頁、鎖具,到了內地都是搶手貨。


    獨眼龍郭銓一直任勞任怨,沈莊就把收回來的鐵製農具生產權和銷售權都留給了郭銓。遼東還要建二十多個農場,不知還要多少犁、杷、鋤、鍬之類,想想這項利潤都很驚人。


    沈莊還想到了一個新項目,組建一個運輸公司,專門跑沈陽到錦州、金州和長春之間的客運和物流。


    當然,這在後世也不算是什麽發明,可是一經提出,各路商家都表現出深厚的興趣。


    沈莊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留給遼王安置退伍老兵。


    到了秋天,有一萬多老兵同時退伍,總不能讓他們都去種地、當保安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