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宮的路上,太孫極其自然地拍起了遼王的馬屁:“皇叔,你這運籌帷幄,侄兒真是歎為觀止。原先侄兒還納悶你為什麽別的事兒都急,單單不急於剿滅黃廣哩。原來是等當地土司充分暴露,廣西軍隊從雲南回援,剛好一網打盡,改土歸流。”


    遼王裝逼地說道:“身為人君,你以後要學會把握關鍵,掌管全局。”


    可惜朱允炆聽得朦朦朧朧,並沒有認真揣摩其中的辯證關係,腦子很快跳到另一問題上:“不過侄兒還是好奇,鄭國公怎麽會詐死?當年他在龍州逼反土司,自知又闖下大禍,不等皇爺爺治罪,就嚇得畏罪自殺。皇爺爺可是專門派韓觀核實過的。”


    遼王問道:“你真不知道?”


    太孫說道:“真不知道。”


    遼王說道:“常茂詐死在他們這個勳貴圈子早就傳開了。不僅陛下知道,連我在遼東都知道了。”


    太孫繼續問道:“那皇爺爺為何就此罷休?”


    遼王仔細瞅了瞅朱允炆,說道:“看來你真不知道。這說兩個問題,一是你和勳貴圈走的有些疏遠,這叫脫離群眾,這樣不好。二是你沒體會到你皇爺爺的良苦用心。傅讓在我那裏,藍春、藍斌也在我那裏,陛下統統知道。但是他老人家為什麽裝聾作啞,你自己琢磨去吧。”


    太孫連忙說道:“謝謝皇叔提醒。皇爺爺既不想壞了法度,又要念及舊情,不想把事情做絕。”


    遼王說道:


    “大概是這樣吧。這隻是日常小事情,但有時候小事情也要揣摩。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我再問問你,萬一,我說是萬一,張輔到了交趾之後,殺了都指揮使韓觀或者布政使劉顯,你該怎麽辦?”


    遼王現在也很想考考便宜侄兒朱允炆,以考促學。


    “不會吧?劉顯誌大才疏,性格孤傲,如果壞了交趾大局,張將軍可以便宜行事。可韓指揮之父忠壯侯韓成曾於鄱陽湖大戰時於皇爺爺有救駕活命之恩。韓成戰死之後,韓觀被皇爺爺收為義子,又久鎮廣西,素有威名,深受陛下寵信。二人萬一起衝突……”


    太孫越想越害怕,最後說不下去了。


    遼王說道:“一切皆有可能。你要提前做好準備,免得再出現當年濮璵與藍玉二人相爭的悲劇。可惜啊,如果當時濮璵不死,你又多了一員虎將。”


    太孫立刻答道:“侄兒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韓觀好酒貪杯,性格暴躁,不容易相處。侄兒馬上火速派人送信到交趾,命他仍回廣西都司任職,專門負責後勤保障。”


    遼王又吩咐道:


    “還有,黃湜一直想下去,你就讓他下去吧。”


    “如果將帥同心,將士用命,這一次平息交趾叛亂和廣西土司叛亂估計要不了三個月時間。你讓黃湜先到廣西主持大局,把改土歸流抓好,作為今後向全國土司推廣的試點。”


    “平息土司叛亂後,你把馴象衛解散,安置在邊境各縣屯田。遼東再派人過來援建幾個項目,我把遼東的那個養蜂項目也轉移到廣西來,徹底盤活邊境經濟。”


    “這樣一來,萬一邊疆有警,邊境一縣保障之力勝過內地三縣甚至五縣之力,戶部也不會感到十分吃力。”


    第二天,遼王又接見了被押送到京城的胡氏父子,詳細了解了交趾的情況和胡氏父子在安南實施的新政。


    “胡一元啊,這京城還住得習慣吧?”


    “成王敗寇,不已習慣也得習慣。”


    “看來你輸得有些不服氣啊。”


    “遼東火器,天下無敵,果然名不虛傳。我們父子輸得心服口服。”


    “火器嘛,我後麵會和你那天才兒子談。咱們先聊聊你搞的那些新政吧。”


    “難得遼王有此閑情逸致。罪臣倒無不可。”


    胡一元祖上來自浙江,流落到安南之後,經過幾代奮鬥,出將入相,直到把持安南政權數十年,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胡一元父子敢於和大明叫板,其推行的新政就是其底氣之一。


    遼王對胡氏父子也比較好奇,自己的智慧靠穿越作弊,而胡氏父子則來源於他們自身。


    所以他像記者采訪一樣,重點圍繞胡氏新政問題和胡一元交流了半天心得。


    “你怎麽想到將算術列入科考?”


    “算術關係天下賦稅,兵馬錢糧,百姓衣食住行,為什麽不考算術?”


    “你覺得你最得意的是哪項舉措?”


    “攤丁入畝。本來利國利民,隻可惜內有豪族大戶掣肘,進展緩慢。倘若讓我父子順利施行三十年,安南人口達到千萬,到時候勝負之數亦未可知。”


    “……”


    遼王和胡一元聊了快一天時間,聊到最後,心裏居然對胡氏父子有了些欽佩。


    這個胡一元有點像漢朝末年的穿越者王莽,在安南搞了一係列新政,比如土地國有、改革科舉、廢除家奴、統一文字,甚至提前搞出了攤丁入畝。


    也許這就是源於身邊有大明這個巨無霸帶來的壓力吧。


    胡一元雖然淪為階下囚,但對敗給大明還是有些不服氣,認為明軍的勝利隻不過仰仗火器先進罷了。


    遼王卻是很有耐心地和他一起進行了複盤,幫他認真分析了失敗的原因:


    “我承認,你的好多政策是好的,利國利民,隻是太有前瞻性,超越了時人的認知範圍和接受能力,實施操之過急,反而失去了民心。你又是靠篡位上台,得位不正,再遇上大明這個巨人,隻有死路一條。”


    “倘若你實施新政講究個循序漸進,或者能象曹操、司馬懿那樣韜光養晦,隱忍一代,盡量避免過早四麵樹敵,你也許會成為一代雄主,亦未可知。”


    “總之,你的政策都不錯。可惜你是在錯誤的時間實施了好的政策,又在錯誤的時間對抗了一個不應該對抗的對手。”


    聽完遼王的分析,胡一元認真咀嚼了好一陣子,好像被擊中了軟肋,最終還是放下心中最後的一點傲驕和執念,對遼王說道:“遼王殿下遠見卓識,手段非凡,罪臣輸得心服口服。”


    遼王說道:“你先別拍我的馬屁,等你到遼東之後,看本王是如何攤丁入畝再說吧。”


    遼王又見了胡一元的次子胡元澄,請他打了一次靶。


    “小胡,你看看本王這槍如何?”


    “殿下火槍設計之精巧,做工之考究,威力之強悍,遠遠勝過罪臣設計的百倍。”


    “想學嗎?”


    “罪臣想以殿下為師,不知殿下是否還信得過罪臣?”


    “這個好說,隻要你們父子答應到遼東效力,我就讓你學習遼東火器製造之法。”


    胡元澄很特別,身為長子,卻對政治權利毫無興趣。用後世的話來形容,他更像一個沒有心機城府的理工男,隻專心研究製造火器。


    可惜他沒有一個好的團隊,沒有一個好的平台,最終隻能弄出一些最低劣的火器。這些武器嚇唬嚇唬周邊山民還可以,如果想對抗大明,那還真是蚍蜉撼大樹,自不量力。


    遼王收服胡元澄沒費多少口舌,隻是隨便拿了自己帶的幾杆槍讓他試了試,就徹底將他收服。


    在絕對的實力麵前,所有的語言都是多餘的。


    接見完胡氏父子之後,遼王和太孫商量了一下,決定次日就將胡氏父子連同俘獲的一批安南工匠流放到遼東。


    實際上,他是以流放為名,繼續把這些專門型人才都給弄到遼東去,算是這次替朝廷擦屁股收回的幾張手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