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虞城大捷的消息突然傳到交州。
為了進一步摸清敵情,定下反攻決心,張輔專門找來那個叫黃福的師爺了解了解情況。
這個黃福在他和韓觀劍拔弩張之即敢從中調和,倒是有膽有識,並非普通凡夫俗子,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生,明日我將率領遼東軍平定亂賊,還望先生指教。”
“伯爺,戰陣之事問之於軍中諸將,你為何問我一介草民?”
“聽說你對交趾的民情熟悉得很啦。”
“草民早年曾在安南教過幾年私塾,混口飯吃,對安南民情,略知一二。蒙劉藩台不棄,聘為幕僚,幫忙整理越國王室舊檔文書,知曉各府縣戶籍、田畝和賦稅而已。”
“先生不必過謙。本將請教一下,交州周圍府縣,豪族大戶之中,心向大明有哪幾家,免得到處大軍所到,不分良莠,誤傷了百姓?”
黃福見張輔雖然年紀輕輕,態度倒是誠懇,於是侃侃而談起來:
“交趾豪族大戶主要集中在南邊的建興府、建昌府、清化府和東邊新興府部分州縣。這裏江河縱橫,都是富饒之地,丁、李、阮、楊、黃、胡、莫、範、鄧、黎、鄭等豪族大戶都集中於此,掌握原安南大越國財富十之六、七。”
“這些大戶既有安南李、陳二朝舊王後裔,也有內地移民,為家產所累,再加上遼東海軍往來驅馳,震懾人心,他們說不上心向大明,也不敢對抗大明,態度大都在模棱兩可之間,劉大人生前所用各府縣官長都出自他們中間。”
張輔問道:“暗助叛軍的有哪些?公然作亂的又有哪些?”
黃福答道:“陳氏家族勢力盤踞於西北歸化府,和北邊宣光府鄧氏、太原府阮氏相勾連,或結為姻親,或以高官相許,屢屢作亂,襲殺明軍無數,攻陷歸化城。馴象衛和長沙衛在歸化城屢受損失,就是當地山民依附陳、鄧、阮三姓,戰前充為耳目,戰時充當死士。”
張輔又問:“我怎麽聽說北邊太原府也有一支陳氏,為首的喚作陳天平,為原陳氏宗室,好像心向大明啊?”
黃福答道:“將軍有所不知,陳氏宗室早被胡氏殺光了。陳天平實為原陳氏宗室家奴,冒充宗室,既不睦於陳顯父子,也不甘心臣服於大明。劉顯大人正是在招撫陳天平時被襲殺。”
聞聽此言,張輔不由倒吸一口涼氣,交趾的情勢比他料想的還要複雜一些。不過他感覺也很幸運,一來就遇到黃福這個交趾通。
過了一會,張輔又問道:“交州東北邊怎麽樣?”
黃福答道:“東北諒州府、新興府受製於陳氏、黎氏,與內地相接,明麵接受大明任命,暗地抗拒天朝。長沙衛入援被襲殺實際出於黎氏之手。”
張輔又問:“本將還有一事不解,既然安南豪族大戶大多並不依附於陳氏,胡氏叛軍又為朱將軍所全殲,為何韓將軍還接連損兵折將?陳氏叛軍為何越巢越多?”
黃福答道:“論排兵布陣,運籌帷幄,草民不敢妄言。去年王師南下,遼東軍雖然秋毫無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其他兵馬皆是驕兵悍將,無法約束,對豪族大戶多有盤剝,黎民百姓多有騷擾……”
張輔見黃福欲言又止,鼓勵道:“還請詳細說明,不要多慮。”
黃福答道:
“歸化府原來陳氏宗室近支已為胡氏所滅,陳顯、陳季父子原為陳朝宗室遠支,從南邊義安府遷到歸化府後,本無根基。”
“但雲南諸衛因在歸化城損失較多,班師之時對百姓多有擄掠。廣西馴象衛入駐後,每每外出牧象,難免踐踏莊稼,毀壞農田,民眾無不對其恨之入骨。與其說馴象衛敗於叛軍,不如說敗於亂民。”
張輔說道:“恐怕還不止這些吧?”
黃福答道:
“交趾布政使司參政山壽,本是太孫外戚,其兄又是南寧衛指揮使山海,隨大軍進了交州後,將各豪族大戶搜刮一空。凡有不從,皆指為逆賊幫凶。苦主告於都司,韓將軍每日喝酒,充耳不聞。”
“因此陳氏暗自招兵買馬,聲勢浩大,卻無人願意為明軍通風報信。”
張輔又問:“還有呢?”
黃福答道:“交州周邊民眾,與嶺南漢民頗有淵源,血脈相承,並不抗拒王師。但明軍連吃敗績之後,韓將軍縱容山壽將所俘少年,盡數閹割,送往京城,犯了眾怒。與其說韓將軍敗於瘟疫,不如說敗於民心……”
經過半天詢問, 張輔借助黃福這個交趾通把交趾的情況大致盤清楚了。到了最後,張輔決心虛心向黃福請教破局之策。
“先生,交趾形勢如此不堪,不知如何補救?”
“早聞將軍威名,今日眼見為實。不過,草民以為,還是攻心為上,先禮後兵。若將軍信得過,我願親自前往北方山林,曉諭朝廷恩德,宣揚將軍虎威。”
“遼王曾說,莫道書生無遠略,東封函穀有泥丸。今日聽先生一言,張某今日豁然開朗,明日進兵,已有方略。”
“將軍還是執意先兵後禮?”
“不挨棍子不知疼。叛軍之勢,已如烈火燎原,當以雷霆萬鈞手段盡快撲滅。先生可以早日籌劃長治久安之策。我率軍出城後,有勞先生再辦幾件事情。”
“承蒙將軍信任,願意效勞。”
“一是請先生率領城內三千老弱病殘守好交州城。我率軍先取歸化多邦、宣光、太原三鎮,再取諒江、新安二鎮,清剿逆賊。其他各地傳檄而定,少則一月,多則兩月,定當班師。”
“將軍,不是草民貪生怕死,隻是名不正言不順,難以成事。”
“這個好說,廣西都司指揮使和布政使的大印你先拿著,便宜行事。”
“草民黃福定當誓死守城,人在城在。”
“二是約束城中駐軍,嚴禁擾民。分批宴請城內大戶,好生撫慰。凡被閹割之家,先行統計,每戶先行賠償五兩銀子。”
“將軍英明。”
“三是組織城中軍民防疫滅蚊,具體方法有軍醫協助。”
“小事一樁。”
“四是嚴防奸細,如果馴象和長沙二衛敗軍歸來,一律不得放入城內。如有人敢造次,一律殺無赦。”
“遵命!”
“我這裏有些告示,待我攻取歸化城後,再代為布告全城和周邊百姓。內容你先看看。”
黃福連忙把告示拿來一看,不由皺起了眉頭:“盡廢家奴?將軍,豪族大戶家家養有農奴,胡氏父子正是因為廢除家奴,得不到豪族大戶的支持。”
張輔笑道:
“遼王說了,胡氏父子有點像當年篡漢的王莽,還是有眼光的。以這個廢除家奴政策來說,老百姓肯定個個心生歡喜,隻可惜胡氏父子立足未穩,有點操之過急。”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這個鍋反正已經由胡氏父子背了,我們何不順勢而為?”
“如果陳氏父子反對廢除家奴,那交趾三百萬黎民就要和他徹底分道揚鑣。”
“如果豪族大戶反對廢除家奴,黎民在手,天下我有,還怕他們幾個破大戶翻起浪花來?”
黃福問道:“遼王真是深謀遠慮。隻是他遠在遼東萬裏,如何對這裏了如指掌?”
張輔拍了拍黃福的肩膀,鼓勵道:“好好幹,等見到遼王,你們應該很投緣。趕快忙活去吧。”
為了進一步摸清敵情,定下反攻決心,張輔專門找來那個叫黃福的師爺了解了解情況。
這個黃福在他和韓觀劍拔弩張之即敢從中調和,倒是有膽有識,並非普通凡夫俗子,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生,明日我將率領遼東軍平定亂賊,還望先生指教。”
“伯爺,戰陣之事問之於軍中諸將,你為何問我一介草民?”
“聽說你對交趾的民情熟悉得很啦。”
“草民早年曾在安南教過幾年私塾,混口飯吃,對安南民情,略知一二。蒙劉藩台不棄,聘為幕僚,幫忙整理越國王室舊檔文書,知曉各府縣戶籍、田畝和賦稅而已。”
“先生不必過謙。本將請教一下,交州周圍府縣,豪族大戶之中,心向大明有哪幾家,免得到處大軍所到,不分良莠,誤傷了百姓?”
黃福見張輔雖然年紀輕輕,態度倒是誠懇,於是侃侃而談起來:
“交趾豪族大戶主要集中在南邊的建興府、建昌府、清化府和東邊新興府部分州縣。這裏江河縱橫,都是富饒之地,丁、李、阮、楊、黃、胡、莫、範、鄧、黎、鄭等豪族大戶都集中於此,掌握原安南大越國財富十之六、七。”
“這些大戶既有安南李、陳二朝舊王後裔,也有內地移民,為家產所累,再加上遼東海軍往來驅馳,震懾人心,他們說不上心向大明,也不敢對抗大明,態度大都在模棱兩可之間,劉大人生前所用各府縣官長都出自他們中間。”
張輔問道:“暗助叛軍的有哪些?公然作亂的又有哪些?”
黃福答道:“陳氏家族勢力盤踞於西北歸化府,和北邊宣光府鄧氏、太原府阮氏相勾連,或結為姻親,或以高官相許,屢屢作亂,襲殺明軍無數,攻陷歸化城。馴象衛和長沙衛在歸化城屢受損失,就是當地山民依附陳、鄧、阮三姓,戰前充為耳目,戰時充當死士。”
張輔又問:“我怎麽聽說北邊太原府也有一支陳氏,為首的喚作陳天平,為原陳氏宗室,好像心向大明啊?”
黃福答道:“將軍有所不知,陳氏宗室早被胡氏殺光了。陳天平實為原陳氏宗室家奴,冒充宗室,既不睦於陳顯父子,也不甘心臣服於大明。劉顯大人正是在招撫陳天平時被襲殺。”
聞聽此言,張輔不由倒吸一口涼氣,交趾的情勢比他料想的還要複雜一些。不過他感覺也很幸運,一來就遇到黃福這個交趾通。
過了一會,張輔又問道:“交州東北邊怎麽樣?”
黃福答道:“東北諒州府、新興府受製於陳氏、黎氏,與內地相接,明麵接受大明任命,暗地抗拒天朝。長沙衛入援被襲殺實際出於黎氏之手。”
張輔又問:“本將還有一事不解,既然安南豪族大戶大多並不依附於陳氏,胡氏叛軍又為朱將軍所全殲,為何韓將軍還接連損兵折將?陳氏叛軍為何越巢越多?”
黃福答道:“論排兵布陣,運籌帷幄,草民不敢妄言。去年王師南下,遼東軍雖然秋毫無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其他兵馬皆是驕兵悍將,無法約束,對豪族大戶多有盤剝,黎民百姓多有騷擾……”
張輔見黃福欲言又止,鼓勵道:“還請詳細說明,不要多慮。”
黃福答道:
“歸化府原來陳氏宗室近支已為胡氏所滅,陳顯、陳季父子原為陳朝宗室遠支,從南邊義安府遷到歸化府後,本無根基。”
“但雲南諸衛因在歸化城損失較多,班師之時對百姓多有擄掠。廣西馴象衛入駐後,每每外出牧象,難免踐踏莊稼,毀壞農田,民眾無不對其恨之入骨。與其說馴象衛敗於叛軍,不如說敗於亂民。”
張輔說道:“恐怕還不止這些吧?”
黃福答道:
“交趾布政使司參政山壽,本是太孫外戚,其兄又是南寧衛指揮使山海,隨大軍進了交州後,將各豪族大戶搜刮一空。凡有不從,皆指為逆賊幫凶。苦主告於都司,韓將軍每日喝酒,充耳不聞。”
“因此陳氏暗自招兵買馬,聲勢浩大,卻無人願意為明軍通風報信。”
張輔又問:“還有呢?”
黃福答道:“交州周邊民眾,與嶺南漢民頗有淵源,血脈相承,並不抗拒王師。但明軍連吃敗績之後,韓將軍縱容山壽將所俘少年,盡數閹割,送往京城,犯了眾怒。與其說韓將軍敗於瘟疫,不如說敗於民心……”
經過半天詢問, 張輔借助黃福這個交趾通把交趾的情況大致盤清楚了。到了最後,張輔決心虛心向黃福請教破局之策。
“先生,交趾形勢如此不堪,不知如何補救?”
“早聞將軍威名,今日眼見為實。不過,草民以為,還是攻心為上,先禮後兵。若將軍信得過,我願親自前往北方山林,曉諭朝廷恩德,宣揚將軍虎威。”
“遼王曾說,莫道書生無遠略,東封函穀有泥丸。今日聽先生一言,張某今日豁然開朗,明日進兵,已有方略。”
“將軍還是執意先兵後禮?”
“不挨棍子不知疼。叛軍之勢,已如烈火燎原,當以雷霆萬鈞手段盡快撲滅。先生可以早日籌劃長治久安之策。我率軍出城後,有勞先生再辦幾件事情。”
“承蒙將軍信任,願意效勞。”
“一是請先生率領城內三千老弱病殘守好交州城。我率軍先取歸化多邦、宣光、太原三鎮,再取諒江、新安二鎮,清剿逆賊。其他各地傳檄而定,少則一月,多則兩月,定當班師。”
“將軍,不是草民貪生怕死,隻是名不正言不順,難以成事。”
“這個好說,廣西都司指揮使和布政使的大印你先拿著,便宜行事。”
“草民黃福定當誓死守城,人在城在。”
“二是約束城中駐軍,嚴禁擾民。分批宴請城內大戶,好生撫慰。凡被閹割之家,先行統計,每戶先行賠償五兩銀子。”
“將軍英明。”
“三是組織城中軍民防疫滅蚊,具體方法有軍醫協助。”
“小事一樁。”
“四是嚴防奸細,如果馴象和長沙二衛敗軍歸來,一律不得放入城內。如有人敢造次,一律殺無赦。”
“遵命!”
“我這裏有些告示,待我攻取歸化城後,再代為布告全城和周邊百姓。內容你先看看。”
黃福連忙把告示拿來一看,不由皺起了眉頭:“盡廢家奴?將軍,豪族大戶家家養有農奴,胡氏父子正是因為廢除家奴,得不到豪族大戶的支持。”
張輔笑道:
“遼王說了,胡氏父子有點像當年篡漢的王莽,還是有眼光的。以這個廢除家奴政策來說,老百姓肯定個個心生歡喜,隻可惜胡氏父子立足未穩,有點操之過急。”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這個鍋反正已經由胡氏父子背了,我們何不順勢而為?”
“如果陳氏父子反對廢除家奴,那交趾三百萬黎民就要和他徹底分道揚鑣。”
“如果豪族大戶反對廢除家奴,黎民在手,天下我有,還怕他們幾個破大戶翻起浪花來?”
黃福問道:“遼王真是深謀遠慮。隻是他遠在遼東萬裏,如何對這裏了如指掌?”
張輔拍了拍黃福的肩膀,鼓勵道:“好好幹,等見到遼王,你們應該很投緣。趕快忙活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