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現在一直在及時行樂。
但行樂也有疲倦的時候,他偶爾也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一天,遼王突然心血來潮,找來海膽等五個赫哲警衛,給他們分派任務。
“你們幾個野人,想不想家?”
“想。”
“那好,我給你們放一年長假,回老家過年去,衣錦還鄉。想要帶什麽回去,就讓明月王妃給你們安排。”
“王爺,我們隻要一人二馬,快去快回,半年內就能回來。”
“回來那麽早幹什麽?我給你們還有任務。”
“什麽任務?”
“你們順便帶五個北方官話講得比較好的語文老師和一批語文教材,到各個勞改農場轉轉,負責考核在那裏從事勞動改造的俘虜和海盜們。”
“這……王爺,用你自己的話說,這不是趕鴨子上架麽?”
聽到遼王交辦這項奇怪的任務,海膽等人不由像五隻遼東旱獺,一個比一個懵逼。
其實,自之國以來,遼東到底俘虜了多少人,安置了多少俘虜,遼王自己也不是太清楚。
他唯一清楚的是,通過軍營定期開展掃盲活動,接受漢化教育的各部落俘虜大約有四、五千人。
這些人已經很好地融入了遼東軍隊,哪怕在退役之後,大多也很好地融入到了遼東社會。
通過建設沈陽城,一些來自蒙古各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林中部落百姓,廣西山民和西域回回也基本融入進了遼東社會,同時也為遼東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這幾年,遼東在三江流域和海東地區還安置有大約三萬來自西洋和安南的俘虜,以及來自南洋和東洋的海盜。
這些人一直遠離遼東主流社會,幾乎與世隔絕,快成了野人。
遼王覺得,如果不盡快把這些人盡快融入遼東社會,將來很有可能成為遼東的安全隱患和發展包袱。
他這幾天閑著也是閑著的時候,就想到了一個主意,決定每年對這些俘虜進行考核,從中挑選一千左右表現良好的,立即釋放,分給田地,或安排在廠礦、車間,以自由人之身為遼東效力。
如果表現優異,還可以幫忙物色一個老婆,或安排一個基層小官當當,以示獎勵。
海膽他們幾個卻覺得,自己原來就是野人,從原始山林走出來,能學會漢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遼王偏偏還要讓他們當什麽考官!
遼王隻好又花了半天時間給他們解釋如何當考官。
海膽還是問道:“王爺,什麽叫表現良好?什麽叫表現優秀?”
遼王隻好繼續給海膽他們教當考官的方法:
“這個考核方法其實也很簡單,考核成績由平時的勞動表現和歸化表現兩部分組成。”
“其中,平時勞動表現由兼任勞改場長的巡防營營長說了算,占考核成績的六成,不需要你們操心。”
“歸化表現由你們五個警衛和五個語文老師說了算,占考核成績的四成。凡是能和你們這幾個沒學過幾年漢話的野人正常對話,認識一百個漢字,就算是表現良好。如果能認識四百個漢字,得到語文老師的表揚,那就是優秀……”
聽到考核方法如此簡單後,海膽他們很快高高興興地踏上了衣錦還鄉之旅。
遼王則是對這場考核充滿了期待。
他相信,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不僅僅是血脈上的牽連,更是文化上的認同,而教材就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
如果他能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俘虜和海盜們都歸化過來,遼東將天下歸心,又多了一批生力軍。
他現在一想到如果再開墾兩億畝土地,遼東還需要兩千萬人,他還是有一種緊迫感。
他這次回來,聽說撫順附近在采礦中又發現了金礦,急需淘金礦工。淘金是個體力活,技術含量也不大,哪怕讓這些俘虜去淘金,每年也是一筆價值不菲的收入。
十月份,朝廷果然下詔,不僅將在遼王府效力已久的蹇義、解縉、解綸、夏吉、胡廣等進士出身的官員統統召回朝任職,就連北榜狀元韓克忠、榜眼王恕和探花焦勝這三個曆練期未滿的進士,也被召了回去。隻有那個不務正業的趙魯因為癡迷火器研究,裝聾作啞,仍然留在遼東。
遼王當年和老朱達成的人才交流計劃算是壽終正寢了,朝廷真是準備和遼東撕破臉皮了。
不過,這對各方麵都很落後的朝廷來說,傷害更大。
遼王趕緊啟動應急預案,下令由吳亮主持沈陽辦事處政務,李喜旺主持長春辦事處政務,韓木主持富錦辦事處政務,李想主持天鵝城辦事處政務,曹楚材兼管海參崴辦事處政務,李淇主持金州辦事處政務。
遼王又讓張玉趕緊推薦一批管理人才緊急上崗。
張玉卻提醒道:“王爺,還有個消息忘了給你說,韓木把郭鏞給殺了。”
遼王問道:“怎麽回事?”
張玉答道:“郭鏞和郭鑒寫信告你謀反,老頭子擔心你下不了手,估計是故意讓人把這事兒說給韓木聽了,借刀殺人。”
遼王說道:“算了,反正營國公兒子有十多個,他要想生還能生。那郭鑒呢?”
張玉答道:“他早就隨劉江偷偷回來了。郭愛害怕你收拾他,把他藏起來了。”
遼王吩咐道:“人總不能兩次掉進同一個坑裏。你找人嚇唬他一下,給他一萬兩銀子,讓他滾回應天去。”
張玉連忙說好。
過了一會兒,遼王又吩咐道:“征求一下郭銓的意見,如果還想回軍隊,給他個團長幹幹。這樣營國公和郭愛麵子上也好受些。”
張玉又說道:“這個好說。我倒覺得,現在既然和朝廷貌合神離,不如把朝廷派來曆練的進士全部送回去吧?”
遼王不由吃驚道:“這樣不好吧?也許有的人真的想在遼東建功立業呢?”
張玉說道:
“你還是不要幻想了。他們這些人雖說拿著你的銀子,眼睛卻盯著朝堂,總想當大官。”
“你要是不信,我把他們都派到海東去任職。如果願意去,說明他們還想紮根遼東建功立業。”
“如果不願意去,那不如都送回朝廷。反正遼東現在也不缺人了。”
幾天後,張玉樂滋滋地給遼王報告說:“你這下信了吧,這幫家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看到你和朝廷鬧矛盾,沒有一個願意去海參崴的。”
遼王不由默然。這時他又想起自己以前的一點感悟,骨幹還是靠折騰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他最終下定決心,把那些為朝廷們培養了一段時間的進士們全部禮送出遼東。
同時,他心裏也為大明失去這麽好的人才交流機會感到有些悲哀。
他注定喊不醒一群裝睡的人。難道非要給他打一頓,才能打醒嗎?
但行樂也有疲倦的時候,他偶爾也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一天,遼王突然心血來潮,找來海膽等五個赫哲警衛,給他們分派任務。
“你們幾個野人,想不想家?”
“想。”
“那好,我給你們放一年長假,回老家過年去,衣錦還鄉。想要帶什麽回去,就讓明月王妃給你們安排。”
“王爺,我們隻要一人二馬,快去快回,半年內就能回來。”
“回來那麽早幹什麽?我給你們還有任務。”
“什麽任務?”
“你們順便帶五個北方官話講得比較好的語文老師和一批語文教材,到各個勞改農場轉轉,負責考核在那裏從事勞動改造的俘虜和海盜們。”
“這……王爺,用你自己的話說,這不是趕鴨子上架麽?”
聽到遼王交辦這項奇怪的任務,海膽等人不由像五隻遼東旱獺,一個比一個懵逼。
其實,自之國以來,遼東到底俘虜了多少人,安置了多少俘虜,遼王自己也不是太清楚。
他唯一清楚的是,通過軍營定期開展掃盲活動,接受漢化教育的各部落俘虜大約有四、五千人。
這些人已經很好地融入了遼東軍隊,哪怕在退役之後,大多也很好地融入到了遼東社會。
通過建設沈陽城,一些來自蒙古各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林中部落百姓,廣西山民和西域回回也基本融入進了遼東社會,同時也為遼東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這幾年,遼東在三江流域和海東地區還安置有大約三萬來自西洋和安南的俘虜,以及來自南洋和東洋的海盜。
這些人一直遠離遼東主流社會,幾乎與世隔絕,快成了野人。
遼王覺得,如果不盡快把這些人盡快融入遼東社會,將來很有可能成為遼東的安全隱患和發展包袱。
他這幾天閑著也是閑著的時候,就想到了一個主意,決定每年對這些俘虜進行考核,從中挑選一千左右表現良好的,立即釋放,分給田地,或安排在廠礦、車間,以自由人之身為遼東效力。
如果表現優異,還可以幫忙物色一個老婆,或安排一個基層小官當當,以示獎勵。
海膽他們幾個卻覺得,自己原來就是野人,從原始山林走出來,能學會漢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遼王偏偏還要讓他們當什麽考官!
遼王隻好又花了半天時間給他們解釋如何當考官。
海膽還是問道:“王爺,什麽叫表現良好?什麽叫表現優秀?”
遼王隻好繼續給海膽他們教當考官的方法:
“這個考核方法其實也很簡單,考核成績由平時的勞動表現和歸化表現兩部分組成。”
“其中,平時勞動表現由兼任勞改場長的巡防營營長說了算,占考核成績的六成,不需要你們操心。”
“歸化表現由你們五個警衛和五個語文老師說了算,占考核成績的四成。凡是能和你們這幾個沒學過幾年漢話的野人正常對話,認識一百個漢字,就算是表現良好。如果能認識四百個漢字,得到語文老師的表揚,那就是優秀……”
聽到考核方法如此簡單後,海膽他們很快高高興興地踏上了衣錦還鄉之旅。
遼王則是對這場考核充滿了期待。
他相信,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不僅僅是血脈上的牽連,更是文化上的認同,而教材就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
如果他能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俘虜和海盜們都歸化過來,遼東將天下歸心,又多了一批生力軍。
他現在一想到如果再開墾兩億畝土地,遼東還需要兩千萬人,他還是有一種緊迫感。
他這次回來,聽說撫順附近在采礦中又發現了金礦,急需淘金礦工。淘金是個體力活,技術含量也不大,哪怕讓這些俘虜去淘金,每年也是一筆價值不菲的收入。
十月份,朝廷果然下詔,不僅將在遼王府效力已久的蹇義、解縉、解綸、夏吉、胡廣等進士出身的官員統統召回朝任職,就連北榜狀元韓克忠、榜眼王恕和探花焦勝這三個曆練期未滿的進士,也被召了回去。隻有那個不務正業的趙魯因為癡迷火器研究,裝聾作啞,仍然留在遼東。
遼王當年和老朱達成的人才交流計劃算是壽終正寢了,朝廷真是準備和遼東撕破臉皮了。
不過,這對各方麵都很落後的朝廷來說,傷害更大。
遼王趕緊啟動應急預案,下令由吳亮主持沈陽辦事處政務,李喜旺主持長春辦事處政務,韓木主持富錦辦事處政務,李想主持天鵝城辦事處政務,曹楚材兼管海參崴辦事處政務,李淇主持金州辦事處政務。
遼王又讓張玉趕緊推薦一批管理人才緊急上崗。
張玉卻提醒道:“王爺,還有個消息忘了給你說,韓木把郭鏞給殺了。”
遼王問道:“怎麽回事?”
張玉答道:“郭鏞和郭鑒寫信告你謀反,老頭子擔心你下不了手,估計是故意讓人把這事兒說給韓木聽了,借刀殺人。”
遼王說道:“算了,反正營國公兒子有十多個,他要想生還能生。那郭鑒呢?”
張玉答道:“他早就隨劉江偷偷回來了。郭愛害怕你收拾他,把他藏起來了。”
遼王吩咐道:“人總不能兩次掉進同一個坑裏。你找人嚇唬他一下,給他一萬兩銀子,讓他滾回應天去。”
張玉連忙說好。
過了一會兒,遼王又吩咐道:“征求一下郭銓的意見,如果還想回軍隊,給他個團長幹幹。這樣營國公和郭愛麵子上也好受些。”
張玉又說道:“這個好說。我倒覺得,現在既然和朝廷貌合神離,不如把朝廷派來曆練的進士全部送回去吧?”
遼王不由吃驚道:“這樣不好吧?也許有的人真的想在遼東建功立業呢?”
張玉說道:
“你還是不要幻想了。他們這些人雖說拿著你的銀子,眼睛卻盯著朝堂,總想當大官。”
“你要是不信,我把他們都派到海東去任職。如果願意去,說明他們還想紮根遼東建功立業。”
“如果不願意去,那不如都送回朝廷。反正遼東現在也不缺人了。”
幾天後,張玉樂滋滋地給遼王報告說:“你這下信了吧,這幫家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看到你和朝廷鬧矛盾,沒有一個願意去海參崴的。”
遼王不由默然。這時他又想起自己以前的一點感悟,骨幹還是靠折騰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他最終下定決心,把那些為朝廷們培養了一段時間的進士們全部禮送出遼東。
同時,他心裏也為大明失去這麽好的人才交流機會感到有些悲哀。
他注定喊不醒一群裝睡的人。難道非要給他打一頓,才能打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