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永樂皇帝的登基儀式後,朱高熾和朱有燉兄弟兩個最終還是和仇人朱允炆一起,離開了光城。
解鈴還需係鈴人。朱允炆回到應天之後,下了最後一道詔書,既是罪已詔,也是退位詔書。
他將所有內戰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正式宣布退位,然後到開封為周王守墳懺悔去了。
朱高熾和朱有燉兄弟也在朝堂上轉達了永樂皇帝回國登基的三項條件。
盡管大家覺得永樂的條件有些苛刻,但是好像除了接受,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朝堂上一直是亂糟糟的,且不說外患,光是內憂就夠他們喝一壺的。臨時朝廷越來越沒有權威,好多省份都收不上稅來,官員們的工資也就沒了著落。一些地方官員趁機胡作非為,開始引起小規模的民變,或者說是官逼民反。
官員們覺得,光憑永樂會搞錢,就可以讓他當皇帝,說不定還可以讓他在遼東和南洋賺的錢來補貼內地。
至於永樂明目張膽地要繼續削藩,釋放囚犯,應天朝堂上許多建文舊臣對永樂還是心存好感,至少他登基後不會翻舊賬。
臨時主持朝政的刑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吉原本就是永樂還是遼王時的舊屬,立即提出同意永樂的條件。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臨時攝政的楚王和寧王象征性地猶豫一陣子後,也不得不同意大臣們的意見。
朱高熾走後,永樂也有一攤子事情要處理,特別是土洲三省,自南下以來,自己還沒去過,總得過去看看吧?免得到時候自己的菜園本來種的是人參,最後長出個蘿卜來。
四月底,正當他做好出巡土洲的準備時,朱高熾和朱有燉帶著應天城內諸王和大臣的共同請願書,再次來到光城,恭請永樂皇帝回京城即大明帝國皇位。
原來,在朱高熾上次往返南洋期間,大明周邊形勢和國內局勢在持續惡化。
帖木兒的三路大軍遠征大明,都取得不俗的成果。
其中一路有四萬人,號稱十萬,由帖木兒長孫馬黑麻帶領,先後攻陷天山以南的疏勒、於闐、姑墨、龜茲、吐魯番等城。
其中一路有三萬五千人,同樣號稱十萬,由帖木兒四子沙哈魯帶領,先後攻陷除蘋果城和富遠城以外的全部伊犁河穀。
這兩路其實都是疑兵,借以牽製明軍主力。
至於帖木兒本人,則親自帶了十二萬精銳主力迂回到了漠西,並迅速控製了瓦刺可汗,共同出兵十四萬,號稱三十萬,從漠西徑直南下,先後攻陷了防守空虛的迪化、巴裏、哈密和庭州等城。
西域都司指揮同知、定遠侯郭驥在同蒙古人談判時被殺,忠義郡王仆固義、忠順郡王安克帖木兒雙雙殉國,駐守伊犁河穀的勃羅哥早已經沒有了音訊。
帖木兒甚至親自帶領主力進犯河西,一直打到了嘉峪關。幸虧西域都司指揮使宋晟率領三衛人馬及時回防,聯合陝西行都司指揮同知宋忠手下的兩衛兵馬,暫時擊退了帖木兒對河西的進犯。
宋晟擔心帖木兒會卷土重來,一再請求朝廷增援河西。
可是此時的大明臨時朝堂哪裏還派得出援軍?
朝廷掌握的京軍精銳和山海關、臨清兩地的機動兵力幾乎全部用於平叛,最後和北平都司、大寧都司的精銳邊軍打了個兩敗俱傷,幾乎毀於內戰。
楚、寧二王和燕、周二王世子帶領大約六萬靖難軍駐紮在京城。騰衝侯何福帶著兩萬多貴州都司兵馬駐紮在中都鳳陽。雙方都虎視眈眈,死死盯著對方。
吳傑轟死了燕王,擔心被秋後算賬,帶著南海艦隊溜回了海南島。
諸王之中,現在隻有秦王、蜀王和慶王各自手握三衛機動兵力,兵力雄厚。
但朝廷局勢未明,各位王爺被削藩搞得驚魂未定,誰又願意派出援軍?
就在各方勢力互相猜忌、彼此防備,臨時朝堂猶豫不決之時,西域一波未平,北方、南方和西南等方向風波又起。
盤踞在陰山一帶的蒙古韃靼部,在帖木兒部將脫魯和原北元末代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孫子本雅失裏的慫恿下,興兵三萬,和二萬帖木兒軍合兵一處,號稱十萬,南下攻擊明軍大同和宣化長城防線,成為帖木兒進犯大明的第四路人馬,也是唯一攻破大明長城防線的一路人馬。
原本應該坐鎮大同和宣化鎮的代王、穀王被建文帝囚至京城,山西都司指揮使袁洪病死,坐鎮太原的小晉王朱濟熺又忙著摻和應天的事情,整個山西長城一線的明軍基本處於群龍無首狀態。
再加上山西行都司本來存在嚴重的吃空餉問題,兵馬缺編嚴重,大同及宣化兩大長城重鎮迅速被蒙古騎兵攻陷。
直到一路蒙古騎兵臨雁門關時,朱濟熺才慌裏慌張地讓太原中護衛指揮使袁容指揮山西省內的剩餘明軍,勉強將蒙古鐵騎堵在了關外。
與此同時,播州土司宣慰使楊升這時也乘朝廷駐守貴州的精銳兵馬全部調往江北平叛,糾集三萬土司人馬造反,攻陷貴州都司駐地貴陽城,相繼吞並水西安氏、水東宋氏、鎮遠何氏等地土司,實力大增。
楊升信心大增,聚眾五萬,號稱十萬,開始進犯四川。
四川都司和蜀王抵擋不住,隻好向朝廷頻頻告急。
南方的交趾黎氏趁機做大做強,先後襲殺交趾都司兵馬上萬,明軍被壓縮在交州城方圓百裏內,交趾布政使黃福也成了俘虜,形勢越來越亂……
應天城內,以楚王和寧王為首的諸王盡管心裏對遼王的要求有一萬個不願意,但是誰也沒有絕對掌控大局的能力,誰又敢保證在烽煙四起的情況下,匆忙搶皇位,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聽到大明國內國外形勢如此糜爛,朱植隻好答應乘坐剛剛研製成功的蒸汽機帆船“婉君號”回京即位,政務交給了沈莊,軍務交給了俞靖。
誰叫他曾經受過大明的恩惠,有了開拓遼東的第一桶金?
誰叫他穿越成朱元璋名義上的兒子,對大明宗室還有感情?
誰叫他也是炎黃子孫,抗擊帖木兒進犯和回教入侵,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誰叫他還想和大明組成共同的市場,謀取長遠的發展?
不過,在北上的時候,他信守承諾,讓海軍派出軍艦將胡漢蒼和胡元澄兄弟倆送了回去,並令駐守富春城的明軍配合他們兄弟倆故地重遊,在黎氏後方搞事情。
為了確保此次回京安全,他不僅讓海膽帶了一營人馬隨身護駕,又令慕華回遼東,傳達他的聖旨,讓戚祥和董興帶一師遼東預備役進京,震懾各方神聖。
解鈴還需係鈴人。朱允炆回到應天之後,下了最後一道詔書,既是罪已詔,也是退位詔書。
他將所有內戰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正式宣布退位,然後到開封為周王守墳懺悔去了。
朱高熾和朱有燉兄弟也在朝堂上轉達了永樂皇帝回國登基的三項條件。
盡管大家覺得永樂的條件有些苛刻,但是好像除了接受,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朝堂上一直是亂糟糟的,且不說外患,光是內憂就夠他們喝一壺的。臨時朝廷越來越沒有權威,好多省份都收不上稅來,官員們的工資也就沒了著落。一些地方官員趁機胡作非為,開始引起小規模的民變,或者說是官逼民反。
官員們覺得,光憑永樂會搞錢,就可以讓他當皇帝,說不定還可以讓他在遼東和南洋賺的錢來補貼內地。
至於永樂明目張膽地要繼續削藩,釋放囚犯,應天朝堂上許多建文舊臣對永樂還是心存好感,至少他登基後不會翻舊賬。
臨時主持朝政的刑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吉原本就是永樂還是遼王時的舊屬,立即提出同意永樂的條件。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臨時攝政的楚王和寧王象征性地猶豫一陣子後,也不得不同意大臣們的意見。
朱高熾走後,永樂也有一攤子事情要處理,特別是土洲三省,自南下以來,自己還沒去過,總得過去看看吧?免得到時候自己的菜園本來種的是人參,最後長出個蘿卜來。
四月底,正當他做好出巡土洲的準備時,朱高熾和朱有燉帶著應天城內諸王和大臣的共同請願書,再次來到光城,恭請永樂皇帝回京城即大明帝國皇位。
原來,在朱高熾上次往返南洋期間,大明周邊形勢和國內局勢在持續惡化。
帖木兒的三路大軍遠征大明,都取得不俗的成果。
其中一路有四萬人,號稱十萬,由帖木兒長孫馬黑麻帶領,先後攻陷天山以南的疏勒、於闐、姑墨、龜茲、吐魯番等城。
其中一路有三萬五千人,同樣號稱十萬,由帖木兒四子沙哈魯帶領,先後攻陷除蘋果城和富遠城以外的全部伊犁河穀。
這兩路其實都是疑兵,借以牽製明軍主力。
至於帖木兒本人,則親自帶了十二萬精銳主力迂回到了漠西,並迅速控製了瓦刺可汗,共同出兵十四萬,號稱三十萬,從漠西徑直南下,先後攻陷了防守空虛的迪化、巴裏、哈密和庭州等城。
西域都司指揮同知、定遠侯郭驥在同蒙古人談判時被殺,忠義郡王仆固義、忠順郡王安克帖木兒雙雙殉國,駐守伊犁河穀的勃羅哥早已經沒有了音訊。
帖木兒甚至親自帶領主力進犯河西,一直打到了嘉峪關。幸虧西域都司指揮使宋晟率領三衛人馬及時回防,聯合陝西行都司指揮同知宋忠手下的兩衛兵馬,暫時擊退了帖木兒對河西的進犯。
宋晟擔心帖木兒會卷土重來,一再請求朝廷增援河西。
可是此時的大明臨時朝堂哪裏還派得出援軍?
朝廷掌握的京軍精銳和山海關、臨清兩地的機動兵力幾乎全部用於平叛,最後和北平都司、大寧都司的精銳邊軍打了個兩敗俱傷,幾乎毀於內戰。
楚、寧二王和燕、周二王世子帶領大約六萬靖難軍駐紮在京城。騰衝侯何福帶著兩萬多貴州都司兵馬駐紮在中都鳳陽。雙方都虎視眈眈,死死盯著對方。
吳傑轟死了燕王,擔心被秋後算賬,帶著南海艦隊溜回了海南島。
諸王之中,現在隻有秦王、蜀王和慶王各自手握三衛機動兵力,兵力雄厚。
但朝廷局勢未明,各位王爺被削藩搞得驚魂未定,誰又願意派出援軍?
就在各方勢力互相猜忌、彼此防備,臨時朝堂猶豫不決之時,西域一波未平,北方、南方和西南等方向風波又起。
盤踞在陰山一帶的蒙古韃靼部,在帖木兒部將脫魯和原北元末代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孫子本雅失裏的慫恿下,興兵三萬,和二萬帖木兒軍合兵一處,號稱十萬,南下攻擊明軍大同和宣化長城防線,成為帖木兒進犯大明的第四路人馬,也是唯一攻破大明長城防線的一路人馬。
原本應該坐鎮大同和宣化鎮的代王、穀王被建文帝囚至京城,山西都司指揮使袁洪病死,坐鎮太原的小晉王朱濟熺又忙著摻和應天的事情,整個山西長城一線的明軍基本處於群龍無首狀態。
再加上山西行都司本來存在嚴重的吃空餉問題,兵馬缺編嚴重,大同及宣化兩大長城重鎮迅速被蒙古騎兵攻陷。
直到一路蒙古騎兵臨雁門關時,朱濟熺才慌裏慌張地讓太原中護衛指揮使袁容指揮山西省內的剩餘明軍,勉強將蒙古鐵騎堵在了關外。
與此同時,播州土司宣慰使楊升這時也乘朝廷駐守貴州的精銳兵馬全部調往江北平叛,糾集三萬土司人馬造反,攻陷貴州都司駐地貴陽城,相繼吞並水西安氏、水東宋氏、鎮遠何氏等地土司,實力大增。
楊升信心大增,聚眾五萬,號稱十萬,開始進犯四川。
四川都司和蜀王抵擋不住,隻好向朝廷頻頻告急。
南方的交趾黎氏趁機做大做強,先後襲殺交趾都司兵馬上萬,明軍被壓縮在交州城方圓百裏內,交趾布政使黃福也成了俘虜,形勢越來越亂……
應天城內,以楚王和寧王為首的諸王盡管心裏對遼王的要求有一萬個不願意,但是誰也沒有絕對掌控大局的能力,誰又敢保證在烽煙四起的情況下,匆忙搶皇位,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聽到大明國內國外形勢如此糜爛,朱植隻好答應乘坐剛剛研製成功的蒸汽機帆船“婉君號”回京即位,政務交給了沈莊,軍務交給了俞靖。
誰叫他曾經受過大明的恩惠,有了開拓遼東的第一桶金?
誰叫他穿越成朱元璋名義上的兒子,對大明宗室還有感情?
誰叫他也是炎黃子孫,抗擊帖木兒進犯和回教入侵,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誰叫他還想和大明組成共同的市場,謀取長遠的發展?
不過,在北上的時候,他信守承諾,讓海軍派出軍艦將胡漢蒼和胡元澄兄弟倆送了回去,並令駐守富春城的明軍配合他們兄弟倆故地重遊,在黎氏後方搞事情。
為了確保此次回京安全,他不僅讓海膽帶了一營人馬隨身護駕,又令慕華回遼東,傳達他的聖旨,讓戚祥和董興帶一師遼東預備役進京,震懾各方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