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明日壽宴的基本儀程,看哪裏還需要修改?”
“壽個屁,宴個屁,氣都被你們氣飽了!”
二月十五快到了,禮部尚書解縉向永樂請示為他舉行壽宴的事情,本想拍個馬屁,結果拍到馬蹄上了。
前朝後庭一齊發威,氣得永樂把壽宴也取消了。
朝堂上下的各位大臣們也更加來勁了。
三次小朝,內閣和六部主要官員就好像隻有爭國本這一件正事似的,一上朝就圍繞著重新冊立皇後和太子之事和皇帝較上了勁。
永樂實在受不了了,氣勢洶洶地衝下文華殿,開始質問群臣。
“解縉,你是禮部尚書,天天說要給朕編一部《永樂大典》,人手不夠,你為何在這裏瞎嚷嚷?”
“陛下,立皇後是國之大事,立太子是國之根本,將來都要寫入這大典的。臣不敢不親自見證這一重大事件。”
……
“夏吉,你是戶部尚書,兩年內戰,北平、山東和江淮毀於戰火,千萬百姓流離失所,你是如何組織戰後重建、恢複生產的?”
“陛下,與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相比,立太子關係到天下億兆百姓福祉。臣不得不權衡利弊。”
……
“蹇義,你既是首輔,又是刑部尚書,朕讓你修訂的《大明律》完成了嗎?”
“陛下……還沒完成,可國本還是不要輕易動搖為好。”
……
永樂又在吏部尚書練子寧、兵部尚書黃觀和工部尚書陳迪身上掃了掃,再次無語地罷了早朝。
這些都是方孝孺的死黨,不僅迂腐還反動。
他現在有點挫敗感,連自己在遼東培養的人才都在和自己對著幹,何況另外三個尚書都是建文帝自己培養的力主削藩的班底。
但他總感到,背後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推動這些朝廷大員們搞無聊至極的活動。
一次下朝後,永樂把蹇義召了過來,問道:“宜之先生,大家都說你最誠實,你在遼東也任勞任怨,注重實幹,為什麽這幾天也和這些人瞎摻和,爭什麽破國本?”
蹇義答道:“陛下,諸位大臣們說的並沒有錯啊。”
永樂說道:“朕不是說了麽,皇後早已冊立,不能朝令夕改。何況立嫡立長不立賢,本來就很荒唐。難道郭愛生的是個司馬衷這樣的傻兒子,朕也要將江山交給他?”
蹇義答道:“世子並不傻。”
永樂問道:“你……但是,大家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其他三個尚書估計是跟著營國公跑的,你就給朕說說實話,你為什麽跟著營國公跑?”
蹇義答道:“陛下,實際上大家都是跟著方孝孺跑的。”
蹇義確實是個老實人,他不會騙人,更不會騙皇帝。
永樂不由一楞,接著問道:“方孝孺不是被攆到都察院了麽?朕根本沒有給他上朝搗亂的機會啦。”
蹇義答道:“陛下,方孝孺是宋濂第一高徒,太祖曾經親口誇他為士林領袖。當今朝堂士大夫莫不以方孝孺馬首是瞻。”
永樂說道:“這些我都知道。”
蹇義又說道:“陛下有所不知,營國公請方孝孺出麵,聯絡各位大臣聯名奏請立郭貴妃為皇後,立世子為太子。朝中大臣大多是江南士子出身,如果誰敢不響應,日後在朝堂上就會被孤立。”
永樂問道:“方孝孺為什麽要這樣做?”
蹇義答道:“臣愚鈍,隻是聽解縉曾說,陛下天縱奇才,陛下長子也自幼聰穎。一些大臣們擔心,如果長此以往,朝堂之上,百官可有可無,隻能喏喏而已,拱手而已。”
永樂若有所悟,過了半晌又問道:“也就是說立個資質平庸的為太子,也許大家還有發言權。如果立個傻子當皇帝,你們這些文官更好操縱朝堂?”
蹇義答道:“陛下聖明。”
永樂又問道:“那如果朕堅持不同意呢?”
蹇義答道:“恐怕下次大朝就有六部九卿共同勸諫。如果陛下還不聽諫,諸位大臣就在午門外和文武百官一起再諫……”
永樂倒吸一口涼氣,不由對後來和文官集團硬剛的幾位明朝皇帝心生同情:任是誰遇到這幫文臣,也受不了。
眼下,自己竟然成了那個可憐的皇帝,如果不妥協,不僅要和整個文官集團正麵交鋒,影響整個國家體製運行效率,後院恐怕也要起更大的火。
無論如何,郭愛也跟了自己這麽多年,三葫蘆小時候還是很可愛的,也要跟著受傷害。
因為方孝孺把郭愛母子也當成了工具,永樂心裏對方孝孺這個喜歡玩弄權術的衣冠禽獸也更恨了些。
永樂思忖再三,找來郭愛,再次探探對方的底牌。
“我說郭愛,太子一事,你莫要再提。你到底想怎麽樣?不妨直說。”
“陛下,我再退一步,你把遼東所有的地盤都給燮兒。燮兒自幼憨厚,雖說比不上煐兒討你喜歡,可他畢竟是你的嫡子,總比高熾、有燉親些吧?”
“你這是受了誰的蠱惑?燮兒一未成年,二未建功,我如何封他為王?”
“我反正給燮兒說了,遼東、遼北和海東都司都是你給他打下來的江山,誰也搶不走。誰敢和我搶,別怪我們母子翻臉不認人。”
“好好好!我真是服了你了。我先封三葫蘆為遼王,但是遼北之地,我打算封給魯王。畢竟當初咱們白用了他三個護衛,經營遼北不是?”
“……”
經過一番好說歹說,郭愛最後還是聽了永樂的意見,沒有再鬧下去。
永樂總算暫時穩住了後院郭愛這一頭。
“壽個屁,宴個屁,氣都被你們氣飽了!”
二月十五快到了,禮部尚書解縉向永樂請示為他舉行壽宴的事情,本想拍個馬屁,結果拍到馬蹄上了。
前朝後庭一齊發威,氣得永樂把壽宴也取消了。
朝堂上下的各位大臣們也更加來勁了。
三次小朝,內閣和六部主要官員就好像隻有爭國本這一件正事似的,一上朝就圍繞著重新冊立皇後和太子之事和皇帝較上了勁。
永樂實在受不了了,氣勢洶洶地衝下文華殿,開始質問群臣。
“解縉,你是禮部尚書,天天說要給朕編一部《永樂大典》,人手不夠,你為何在這裏瞎嚷嚷?”
“陛下,立皇後是國之大事,立太子是國之根本,將來都要寫入這大典的。臣不敢不親自見證這一重大事件。”
……
“夏吉,你是戶部尚書,兩年內戰,北平、山東和江淮毀於戰火,千萬百姓流離失所,你是如何組織戰後重建、恢複生產的?”
“陛下,與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相比,立太子關係到天下億兆百姓福祉。臣不得不權衡利弊。”
……
“蹇義,你既是首輔,又是刑部尚書,朕讓你修訂的《大明律》完成了嗎?”
“陛下……還沒完成,可國本還是不要輕易動搖為好。”
……
永樂又在吏部尚書練子寧、兵部尚書黃觀和工部尚書陳迪身上掃了掃,再次無語地罷了早朝。
這些都是方孝孺的死黨,不僅迂腐還反動。
他現在有點挫敗感,連自己在遼東培養的人才都在和自己對著幹,何況另外三個尚書都是建文帝自己培養的力主削藩的班底。
但他總感到,背後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推動這些朝廷大員們搞無聊至極的活動。
一次下朝後,永樂把蹇義召了過來,問道:“宜之先生,大家都說你最誠實,你在遼東也任勞任怨,注重實幹,為什麽這幾天也和這些人瞎摻和,爭什麽破國本?”
蹇義答道:“陛下,諸位大臣們說的並沒有錯啊。”
永樂說道:“朕不是說了麽,皇後早已冊立,不能朝令夕改。何況立嫡立長不立賢,本來就很荒唐。難道郭愛生的是個司馬衷這樣的傻兒子,朕也要將江山交給他?”
蹇義答道:“世子並不傻。”
永樂問道:“你……但是,大家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其他三個尚書估計是跟著營國公跑的,你就給朕說說實話,你為什麽跟著營國公跑?”
蹇義答道:“陛下,實際上大家都是跟著方孝孺跑的。”
蹇義確實是個老實人,他不會騙人,更不會騙皇帝。
永樂不由一楞,接著問道:“方孝孺不是被攆到都察院了麽?朕根本沒有給他上朝搗亂的機會啦。”
蹇義答道:“陛下,方孝孺是宋濂第一高徒,太祖曾經親口誇他為士林領袖。當今朝堂士大夫莫不以方孝孺馬首是瞻。”
永樂說道:“這些我都知道。”
蹇義又說道:“陛下有所不知,營國公請方孝孺出麵,聯絡各位大臣聯名奏請立郭貴妃為皇後,立世子為太子。朝中大臣大多是江南士子出身,如果誰敢不響應,日後在朝堂上就會被孤立。”
永樂問道:“方孝孺為什麽要這樣做?”
蹇義答道:“臣愚鈍,隻是聽解縉曾說,陛下天縱奇才,陛下長子也自幼聰穎。一些大臣們擔心,如果長此以往,朝堂之上,百官可有可無,隻能喏喏而已,拱手而已。”
永樂若有所悟,過了半晌又問道:“也就是說立個資質平庸的為太子,也許大家還有發言權。如果立個傻子當皇帝,你們這些文官更好操縱朝堂?”
蹇義答道:“陛下聖明。”
永樂又問道:“那如果朕堅持不同意呢?”
蹇義答道:“恐怕下次大朝就有六部九卿共同勸諫。如果陛下還不聽諫,諸位大臣就在午門外和文武百官一起再諫……”
永樂倒吸一口涼氣,不由對後來和文官集團硬剛的幾位明朝皇帝心生同情:任是誰遇到這幫文臣,也受不了。
眼下,自己竟然成了那個可憐的皇帝,如果不妥協,不僅要和整個文官集團正麵交鋒,影響整個國家體製運行效率,後院恐怕也要起更大的火。
無論如何,郭愛也跟了自己這麽多年,三葫蘆小時候還是很可愛的,也要跟著受傷害。
因為方孝孺把郭愛母子也當成了工具,永樂心裏對方孝孺這個喜歡玩弄權術的衣冠禽獸也更恨了些。
永樂思忖再三,找來郭愛,再次探探對方的底牌。
“我說郭愛,太子一事,你莫要再提。你到底想怎麽樣?不妨直說。”
“陛下,我再退一步,你把遼東所有的地盤都給燮兒。燮兒自幼憨厚,雖說比不上煐兒討你喜歡,可他畢竟是你的嫡子,總比高熾、有燉親些吧?”
“你這是受了誰的蠱惑?燮兒一未成年,二未建功,我如何封他為王?”
“我反正給燮兒說了,遼東、遼北和海東都司都是你給他打下來的江山,誰也搶不走。誰敢和我搶,別怪我們母子翻臉不認人。”
“好好好!我真是服了你了。我先封三葫蘆為遼王,但是遼北之地,我打算封給魯王。畢竟當初咱們白用了他三個護衛,經營遼北不是?”
“……”
經過一番好說歹說,郭愛最後還是聽了永樂的意見,沒有再鬧下去。
永樂總算暫時穩住了後院郭愛這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