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紀最怕寂寞,她們大部分時光都在門口度過。和路過的人說上幾句話或是看著小孩子玩各種遊戲,聽著唧唧喳喳的笑聲,她們覺得心裏有了一絲暖意。
喬紅珍和林鳳玲笑著打招呼:“曲大娘,曲二娘。”
曲大娘也笑著說:“你們姐兒倆在一處呢,這是幹什麽去?”
喬紅珍知道林鳳玲張不開口,遂說道:“來找大娘二娘有事呢!”
曲二娘一聽,馬上說道:“我去拿板凳。”
曲二娘比曲大娘小幾歲,腿腳更利索,很快就拿來了兩個小板凳,遞給喬紅珍和林鳳玲。
二人接過來坐好。
曲大娘問道:“姐兒倆有什麽事哦?”她實在想不明白這姐兒倆找她們兩個老太婆有什麽事。
喬紅珍開門見山的說道:“娃的二叔二嬸和離了,他嬸子沒地方住,想問問您二老能不能讓她娘兒幾個暫住一下。”
在兩個老婦人的驚愕中,喬紅珍一五一十將事情原委述說一遍。
兩個老婦人聽的眼含淚花,非打即罵的日子她們遭受過,所幸曲家哥倆待她們極好。兩人對視一眼,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來住吧!”
林鳳玲一聽,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大娘二娘,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林鳳玲激動地重複著。
喬紅珍也如釋重負,“他二嬸您二老也知道,勤快不多事兒。這幾個娃也是懂事兒的,不會吵著您二老。”
“有娃好,熱鬧。”曲二娘發自內心的說道。
“我們姐兒倆住一間,還閑著兩間呢,夠娘兒幾個住的。”曲大娘說道:“灶台兩個,都有鍋。還有兩間廂房,有啥東西也能放得下。”
林鳳玲感動的不知如何是好,她原想著能借住到廂房就很好了,不曾想讓她住正房,一時間隻會說“謝謝”了。
喬紅珍笑道:“也沒有什麽物件,不過一些被子衣裳。俺娘······”喬珍聲音低了些,“您二老知道的,不會給他二嬸什麽的。”既然要住在這裏,喬紅珍也沒有隱瞞。
曲二娘歎口氣,雖然離得遠,高家的事她也有所耳聞,問道:“什麽時候搬過來?”她有些迫不及待了。
曲大娘笑著說:“看你這急性子,讓她們姐兒倆先看看屋子,也該收拾收拾。”
曲二娘也笑起來,“我倒忘記了。”說著起身,“走,進去看看。”
林鳳玲和喬紅珍隨著曲大娘曲二娘進了院。
院子很大,青磚鋪地,就連菜畦的畦壟都是青磚鋪的,把個林鳳玲和喬紅珍看得瞠目結舌。西廂房和正房門口一邊一個圓形花圃,種著不知名的花草,已然姹紫嫣紅,花香四溢。
東牆角落處有一棵大棗樹,枝繁葉茂。圍著棗樹做了一圈木凳,隔五六步就有一張長方形木桌。木桌不大,夠兩個人放茶盞、點心或是書籍。
精致的院子纖塵不染,林鳳玲猛然發覺自己都不敢呼吸了,腳下也不敢使勁站立了。林鳳玲提著氣,生怕破壞了院子的寧靜。
林鳳玲和喬紅珍隨著兩個老太太進了堂屋。
一進堂屋,就連一向沉穩的喬紅珍都差點驚呼出來。
堂屋的擺設是喬紅珍沒見過的。林鳳玲更是捂著胸口不讓自己窒息。
地麵、灶台,一水兒的青磚。
迎麵一張八仙桌,東邊牆角是一個一人高的櫃子,分為三層,關著櫃門。西邊牆角是水缸,上邊竟然貼著畫,一尾鮮豔的大鯉魚在荷葉間穿行。這裏的民俗是過年時候給水缸貼上魚,寓意細水長流,年年有魚(餘)。可是真正買得起這麽大尾魚的從沒有過。即便是很小的一張畫,也不是誰家都買得起的。
林鳳玲也見過村裏富裕人家過年時會買上一張缸魚,都沒有這個大,也不如這個好看,就那樣的還要一個大錢兒呢,這張缸魚又大又漂亮,少說也得三個大錢兒吧。林鳳玲不禁咂舌,三個大錢兒啊,能買一斤半白麵了。
東西兩個灶台,台麵是石頭的,光滑平整,林鳳玲似乎隱隱看見能照出人影。
都是燒柴火做飯,人家堂屋纖塵不染。
“這間我們姐兒倆住。”曲二娘指著東屋說道,又引著林鳳玲和喬紅珍進西屋,“你們娘兒幾個住西屋。”
林鳳玲連聲說:“誒!誒!”
西屋一爿大炕,鋪的是竹篾炕席,炕席的四個邊用淡藍色花布包著。炕尾是放被褥的櫃子,櫃子最下邊還有抽屜。
地上四個大箱子,兩個一摞占據了很大地方。旁邊是一張長方形桌子,兩把椅子。桌上一個木茶盤,裏邊是白瓷壺和白瓷杯。
桌子上方的牆上貼著一張大胖小子抱著條紅鯉魚的畫。
整個房間簡潔素靜,林鳳玲看直了眼。家具擺設就連炕席都是她從未見過的。她還是有點兒蒙,不相信她們娘兒幾個能住上這神仙居所。
喬紅珍也是眼珠子瞪老大,都說老曲家趁銀子,這回她是信了。
曲大娘曲二娘見了二人表情,互望了一眼,曲二娘開口道:“這都是去世的哥兒倆掙下的,我們姐兒倆隻是坐吃山空罷了。”
林鳳玲聽聞,從種種複雜的心思裏回過神來,誠懇地說:“俺們娘兒幾個都不是嚼舌根的人,您二老肯收留俺們,俺們自是不會與人說長道短。”
曲大娘若有所思地說道:“以後除了你們姐兒倆······”深深看向林鳳玲,“和你家娃,誰也不要帶進來。”
林鳳玲急忙點頭應是,喬紅珍微微一怔,聽聞這老姐兒倆從不請人來家裏,就是那些喜歡她家鮮花的小女娃也不行,是真的啊。
喬紅珍心思一轉,年輕時,曲家兄弟經常不在家,她們不讓人來家裏可以避免閑話,曲家兄弟去世後,妯娌倆低調更是應該,畢竟樹大招風。這樣安安靜靜過日子真的很好。喬紅珍好生羨慕。
林鳳玲有些局促不安,“大娘二娘,這屋子俺還是別住了,讓俺住廂房吧······”
“說什麽呢?”曲大娘嗔怪道:“你的為人我和妹妹也了解一些,很是歡喜你來的。”
喬紅珍和林鳳玲笑著打招呼:“曲大娘,曲二娘。”
曲大娘也笑著說:“你們姐兒倆在一處呢,這是幹什麽去?”
喬紅珍知道林鳳玲張不開口,遂說道:“來找大娘二娘有事呢!”
曲二娘一聽,馬上說道:“我去拿板凳。”
曲二娘比曲大娘小幾歲,腿腳更利索,很快就拿來了兩個小板凳,遞給喬紅珍和林鳳玲。
二人接過來坐好。
曲大娘問道:“姐兒倆有什麽事哦?”她實在想不明白這姐兒倆找她們兩個老太婆有什麽事。
喬紅珍開門見山的說道:“娃的二叔二嬸和離了,他嬸子沒地方住,想問問您二老能不能讓她娘兒幾個暫住一下。”
在兩個老婦人的驚愕中,喬紅珍一五一十將事情原委述說一遍。
兩個老婦人聽的眼含淚花,非打即罵的日子她們遭受過,所幸曲家哥倆待她們極好。兩人對視一眼,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來住吧!”
林鳳玲一聽,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大娘二娘,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林鳳玲激動地重複著。
喬紅珍也如釋重負,“他二嬸您二老也知道,勤快不多事兒。這幾個娃也是懂事兒的,不會吵著您二老。”
“有娃好,熱鬧。”曲二娘發自內心的說道。
“我們姐兒倆住一間,還閑著兩間呢,夠娘兒幾個住的。”曲大娘說道:“灶台兩個,都有鍋。還有兩間廂房,有啥東西也能放得下。”
林鳳玲感動的不知如何是好,她原想著能借住到廂房就很好了,不曾想讓她住正房,一時間隻會說“謝謝”了。
喬紅珍笑道:“也沒有什麽物件,不過一些被子衣裳。俺娘······”喬珍聲音低了些,“您二老知道的,不會給他二嬸什麽的。”既然要住在這裏,喬紅珍也沒有隱瞞。
曲二娘歎口氣,雖然離得遠,高家的事她也有所耳聞,問道:“什麽時候搬過來?”她有些迫不及待了。
曲大娘笑著說:“看你這急性子,讓她們姐兒倆先看看屋子,也該收拾收拾。”
曲二娘也笑起來,“我倒忘記了。”說著起身,“走,進去看看。”
林鳳玲和喬紅珍隨著曲大娘曲二娘進了院。
院子很大,青磚鋪地,就連菜畦的畦壟都是青磚鋪的,把個林鳳玲和喬紅珍看得瞠目結舌。西廂房和正房門口一邊一個圓形花圃,種著不知名的花草,已然姹紫嫣紅,花香四溢。
東牆角落處有一棵大棗樹,枝繁葉茂。圍著棗樹做了一圈木凳,隔五六步就有一張長方形木桌。木桌不大,夠兩個人放茶盞、點心或是書籍。
精致的院子纖塵不染,林鳳玲猛然發覺自己都不敢呼吸了,腳下也不敢使勁站立了。林鳳玲提著氣,生怕破壞了院子的寧靜。
林鳳玲和喬紅珍隨著兩個老太太進了堂屋。
一進堂屋,就連一向沉穩的喬紅珍都差點驚呼出來。
堂屋的擺設是喬紅珍沒見過的。林鳳玲更是捂著胸口不讓自己窒息。
地麵、灶台,一水兒的青磚。
迎麵一張八仙桌,東邊牆角是一個一人高的櫃子,分為三層,關著櫃門。西邊牆角是水缸,上邊竟然貼著畫,一尾鮮豔的大鯉魚在荷葉間穿行。這裏的民俗是過年時候給水缸貼上魚,寓意細水長流,年年有魚(餘)。可是真正買得起這麽大尾魚的從沒有過。即便是很小的一張畫,也不是誰家都買得起的。
林鳳玲也見過村裏富裕人家過年時會買上一張缸魚,都沒有這個大,也不如這個好看,就那樣的還要一個大錢兒呢,這張缸魚又大又漂亮,少說也得三個大錢兒吧。林鳳玲不禁咂舌,三個大錢兒啊,能買一斤半白麵了。
東西兩個灶台,台麵是石頭的,光滑平整,林鳳玲似乎隱隱看見能照出人影。
都是燒柴火做飯,人家堂屋纖塵不染。
“這間我們姐兒倆住。”曲二娘指著東屋說道,又引著林鳳玲和喬紅珍進西屋,“你們娘兒幾個住西屋。”
林鳳玲連聲說:“誒!誒!”
西屋一爿大炕,鋪的是竹篾炕席,炕席的四個邊用淡藍色花布包著。炕尾是放被褥的櫃子,櫃子最下邊還有抽屜。
地上四個大箱子,兩個一摞占據了很大地方。旁邊是一張長方形桌子,兩把椅子。桌上一個木茶盤,裏邊是白瓷壺和白瓷杯。
桌子上方的牆上貼著一張大胖小子抱著條紅鯉魚的畫。
整個房間簡潔素靜,林鳳玲看直了眼。家具擺設就連炕席都是她從未見過的。她還是有點兒蒙,不相信她們娘兒幾個能住上這神仙居所。
喬紅珍也是眼珠子瞪老大,都說老曲家趁銀子,這回她是信了。
曲大娘曲二娘見了二人表情,互望了一眼,曲二娘開口道:“這都是去世的哥兒倆掙下的,我們姐兒倆隻是坐吃山空罷了。”
林鳳玲聽聞,從種種複雜的心思裏回過神來,誠懇地說:“俺們娘兒幾個都不是嚼舌根的人,您二老肯收留俺們,俺們自是不會與人說長道短。”
曲大娘若有所思地說道:“以後除了你們姐兒倆······”深深看向林鳳玲,“和你家娃,誰也不要帶進來。”
林鳳玲急忙點頭應是,喬紅珍微微一怔,聽聞這老姐兒倆從不請人來家裏,就是那些喜歡她家鮮花的小女娃也不行,是真的啊。
喬紅珍心思一轉,年輕時,曲家兄弟經常不在家,她們不讓人來家裏可以避免閑話,曲家兄弟去世後,妯娌倆低調更是應該,畢竟樹大招風。這樣安安靜靜過日子真的很好。喬紅珍好生羨慕。
林鳳玲有些局促不安,“大娘二娘,這屋子俺還是別住了,讓俺住廂房吧······”
“說什麽呢?”曲大娘嗔怪道:“你的為人我和妹妹也了解一些,很是歡喜你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