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坊。


    李泰麵色有些陰沉。


    “稚奴怎麽去東宮待了那般久,難道是在跟太子密謀什麽事情嗎。”


    真要說起情報這塊,李泰在長安城裏的眼線,比太子隻多不少。


    晉王李治的路線,自然也很是清晰。


    而他興致勃勃的等著晉王過來,這一等,都快要天黑了還沒消息。


    “魏王莫急,太子也必然明白陛下用意,很有可能是故意如此行事,以亂魏王之心。”


    “若太子強留,晉王自不能隨意離開。”


    柴令武分析說道,很有道理。


    李泰點點頭:“太子詭計多端,是要小心些才是。”


    這段時間,李泰對於太子的手段,算是見識到了。


    原本夜夜笙歌,無心朝政的太子,自從沒了那樂童稱心後,幾乎跟換了個人似的。


    而太子一出手,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差不多全麵壓製自己了。


    李泰感覺自己完全應付不過來,幾番針對太子的算計盡皆落空不說,還被反擊。


    “魏王,晉王來訪,已至府門。”


    聽到仆從稟告,李泰頓時道:“快快迎接。”


    “不,本王親自迎接。”


    李泰很是熱情,不僅是因為晉王有了右金吾衛大將軍的官職,更重要的是晉王的影響力。


    別看李治在太子跟魏王麵前不算什麽,但他卻是李世民的嫡子。


    李泰現在麵對太子弱勢,自然要拉攏他,共同對抗太子。


    門口,李治看到魏王親自來也有驚訝,趕忙作揖:“四哥。”


    李泰拉著李治的手往裏走:“自家兄弟,何必要這些虛禮。”


    李治在魏王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李泰準備了豐盛的宴席招待,還有胡姬歌舞,如同真把他當親弟弟看待。


    親弟弟是真,可在心裏有幾分情,那就未必了。


    酒過三巡,李泰似無意問道:“稚奴到太子那,可是待不不少時間,也不知都聊了些什麽。”


    李治老實回道:“大兄說要在晉州開個大的作坊,開采石炭,便跟我聊了些詳細。”


    柴令武歎道:“許是冰肆鋪那邊,太子賺了不少錢財,所以對買賣之事,頗為感興趣吧。”


    李泰麵色作擔憂狀:“太子沉迷商賈之事,也不知是好是壞啊。”


    李治沉默不語。


    這一刻他突然知曉了,為什麽四哥不及大兄。


    ——


    東宮。


    李承乾返回的時候,就看到桌麵上的菜肴,跟他走的時候相差無幾。


    不管是杜荷這個心腹謀士,亦或是趙節表兄弟,又或是從小長大的小叔李元昌,都很明白一個事情。


    太子,就是太子,未來的皇帝。


    他們是心腹,是朋友,更是君臣。


    這一點,還是門清的。


    “都愣住作甚,吃啊。”


    李承乾一回來,氣氛頓時再度熱鬧起來。


    推杯過盞,飲酒作樂。


    “要我說啊,陛下這是怕了殿下,把稚奴這小孩都給拉過來。”


    “魏王也太不頂用了,殿下不過略微出手,就已經是招架不住了。”


    李元昌借著酒勁,姿態放肆,直言不諱。


    杜荷卻是有幾分凝重:“晉王本身不算什麽,但在他的背後,可是有同安大長公主的支持,李勣曾是晉王府的長史,對晉王很是支持。”


    “若隻是如此,自然對殿下沒有危險,但他若跟魏王聯合起來,怕便沒有這般簡單了。”


    “朝中大臣,誰不得給同安大長公主幾分顏麵,李勣在軍中,亦是頗有影響。”


    “更何況晉王就封之後,風評甚佳,素有仁厚之名。現在陛下還要扶持他,這對咱們來說,可不是好事。”


    李元昌有些不爽,道:“杜荷你怎的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


    趙節則道:“我倒是覺得杜荷的話有幾分道理,殿下確實不能小覷晉王。”


    這時,李承乾端著的酒杯放下,幾人安靜下來,知道太子這是要說話了。


    李承乾淡淡道:“不管是魏王,還是晉王,都不算什麽。”


    “他們,也不是我們的目標。”


    “按照現在的發展,靜待時機便可。”


    幾人紛紛讚同:“太子說得在理。”


    李承乾並非是吹噓,而是現在的他,已經有了這個實力。


    提著青雀跟稚奴的腦袋去見陛下,這對於李承乾來說不算太難的事情。


    之所以沒有這麽做,是還沒到時機。


    沒到能夠完全接盤整個大唐的時機。


    當年李世民能這麽幹,是因為大半個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


    麾下的文臣武將,已經完全足夠撐起朝堂,穩住大唐的局勢。


    當然,最主要的是,當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


    而現在的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


    對於他來說,再往上一步,隻有政變。


    攔路人的,不是魏王跟晉王,而是上邊的陛下。


    對於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來說,他會在政變的情況下,甘心退位去當個太上皇嗎。


    想都不用想,絕對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說李承乾在殺了青雀跟稚奴後,再把李世民也殺了。


    不過那樣的話,整個大唐各地,必然是反賊四起。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最為穩定的路,那就是在擁有足夠多兵權的時候,遵循祖製,發動玄武門政變,請二鳳移居大明宮,當個太上皇。


    就像是二鳳曾經對李淵那樣。


    至於文官。


    嗬。


    李承乾從來就沒有在乎過他們,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文官到處都是。


    裏麵或許有些硬骨頭,但更多是軟骨頭。


    話說回來,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統嫡長子。


    說起來,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跟別人也沒太多關係。


    ——


    次日一早。


    李承乾就拉著李元昌,趙節,前往講武堂。


    還有皇長孫李象。


    講武堂是他的基本盤,即便是累些,也需要先穩住了。


    跟李元昌不同,趙節本身還是足夠優秀的,不管是文采還是武功,對比年輕一代,都算是上佳。


    昨日喝酒時說的話,也讓他對講武堂有很濃厚的興趣。


    在洋州,他也是親自帶過兵的。


    隻是李承乾抵達講武堂的時候,還是來得有些吃了。


    然而校場上的情況,卻讓趙節跟李元昌大吃一驚。


    因為他們抵達的時候,所看到的,便是三百學子分成五班,一動不動的站在校場上。


    “這是太子練的兵?”趙節感覺到有些口幹舌燥。


    他比李元昌更懂軍事,深刻的明白這般整齊的軍容,意味著什麽。


    尤其是在主將還沒到的時候,就已經隊列如此齊整,簡直不可思議。


    至少在他洋州,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哪怕是十六衛的老兵,也沒有這般意誌吧。


    主要是這精氣神,太令人望而生畏了。


    “不然呢,待會你聽我敲鼓,我敲鼓完後,就換你上。”李元昌低聲道。


    “好。”趙節一口應了下來。


    隨著陳雲超推著太子四輪陳上了高台,李象也趕忙站在父親身側。


    下方薛仁貴小跑上前,躬身作揖行叉手禮:“拜見太子殿下。”


    話音落下,後方原本安靜站著軍姿的三百人,齊聲大吼:“拜見太子殿下。”


    僅三百人,卻喊出了千軍萬馬的氣勢。


    “點卯了嗎。”


    “稟太子,三百人無一缺席。”


    李承乾點點頭,而後從四輪車上站了起來。


    旁邊力士心領神會,躬身把鼓槌遞給太子。


    李元昌小聲跟趙節介紹道:“太子待會敲的是集合鼓,每次操練都是太子先敲,而後下邊開始進行。”


    “咚!咚!咚!


    李承乾上手,敲響戰鼓,鼓聲在校場回響。


    緩慢而沉重的鼓點,每一聲都如同撞擊在學子們的心上。


    咚咚咚!咚咚咚!


    隻是片刻,鼓點變得越發密集起來,猶如暴雨般急促落下。


    似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持,所有人的血液,都在這嚴寒冬季變得沸騰。


    咚咚咚咚咚咚!


    越來越急促的鼓點。


    忽的,鼓聲一頓。


    隻見李承乾揚起雙槌,猛的一擊在戰鼓上。


    咚!


    “風!風!大風!”


    當這一鼓落下,震耳欲聾的咆哮聲響起。


    聲音在校場之上回蕩。


    趙節已經被震撼到無以複加,眼睛瞪大,嘴巴微微張開,一時竟忘記了合攏。


    當初在洋州帶兵,自認為也有一些治軍之法,但與眼前的景象相比,他才發現自己的那點成就簡直不值一提。


    李元昌看到趙節神情很是滿意,對於操練的情況,他現在已經習慣了,自然不會有太大的驚訝。


    李承乾坐在四輪車上擺擺手,旁邊李象心領神會,大聲道:“太子教,前進。”


    八名擂鼓力士大喝:“得令。”


    隨即擂動戰鼓。


    下邊的學子們,也在鼓聲下整齊劃一齊步走。


    滿滿的儀式感,似有一種莫名的力量。


    別人很陌生,但李承乾很清楚,這就是隊列的力量。


    其實不僅是隊列,包括內務整理,李承乾也在同步進行。


    但他沒有親自去,而是讓皇長孫李象視察過幾次,主要的內務整理,由薛仁貴,裴行儉負責。


    太子親自去查的話,這影響就比較大了。


    李承乾的隊列訓練,在講武堂還是影響比較大的,畢竟其他如尉遲敬德,李道宗,李勣,李靖這些大將,也都是來看過。


    想看看太子是怎麽練兵的。


    看了後,褒貶不一。


    李靖自然是看出了些東西,但藏著沒說。


    而尉遲敬德,侯君集,程咬金這些人,就感覺沒有太多用。


    給他們的感覺,更像是操練成儀仗隊了。


    畢竟太子東宮跟陛下的儀仗隊,大致便是這般齊整的樣子,可真要說起來,大多數人心裏覺得就是樣子貨。


    連兵器操練都沒有,就操練個走路,這要是放在戰場上,能把敵人走贏嗎。


    這樣的傳聞自然也到了李承乾的耳朵裏,但他隻是笑笑。


    前世雖未當過兵,但軍訓是有過的,也接觸過部隊的訓練。


    隻要曾經站在隊列裏就能知道,隊列訓練,是可以給人力量的。


    站軍姿,走齊步,首先就是對士兵精氣神的養成。


    更改統一服飾,通過嚴格的隊列動作要求,如挺胸、抬頭、收腹、筆直站立等。


    使士兵養成良好的身體姿態,展現出威武挺拔的形象。


    這在大唐是絕無僅有的。


    而這樣獨特的氣質,也能增強軍隊的自信心。


    再就是強化紀律意識,隊列訓練要求士兵嚴格遵守各種動作規範和指令,熟悉鼓點必須準確無誤地執行。


    這有助於培養士兵對紀律的敬畏之心,讓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遵守紀律,做到令行禁止。


    除此之外,還有增強團隊協作,培養服從意識,提高行動效率,增強忍耐力等諸多好處。


    最為主要的是,在長期進行隊列訓練之後,所有的學子們都會形成一個團體。


    而這個團體的領導者,就是太子本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承乾新的操練方式,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收複了三百學子的心。


    這裏頭本身有太子光環的作用,還有早前李承乾講課,灌輸洗腦的效果。


    跟前世的金牌講師不同,學子們對李承乾天然就有信任,他說的話,學子們一開始就是堅信的,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有這麽好的效果。


    太子練兵的消息,終於還是傳到了太極宮李世民的耳朵裏。


    李世民聽完後,看法跟大多數將軍差不多。


    認為太子在用操練儀仗隊的方式,去進行操練。


    自家儀仗隊的戰鬥力是個什麽情況,李世民當然是清楚的。


    所以也並沒有太過在意。


    畢竟隻是聽人說,不會有多大感覺。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很強,但強的點,是在戰略指揮,領兵作戰。


    在練兵這塊,從一開始,李世民率領的兵源就是精銳。


    本身去操練府兵這種情況是沒有發生過的。


    “過幾日不是大講嗎,你去通知一聲,屆時朕也該親自去看看了。”


    “還有太子練兵的成效,讓太子好好準備,不要讓朕失望。”


    除了開課那天,李世民就沒去過講武堂了。


    畢竟講武堂多數都是大字不識的旅帥,底層軍官,現在還處於掃盲階段,自然不必太過關注。


    或許當他親眼看到後,會有些與現在不同的感觸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