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六年,七月初五。


    按照原本的行程安排,太子軍隊應該是在十日內抵達洛陽。


    不過因為沒有步卒的關係,行進的速度自然是更快。


    五天就已經走了大半的路程,預計能提前兩天抵達。


    這五天的行軍,對於李承乾來說,還是很輕鬆的,沒有什麽勞累的感覺,更像是在遊山玩水。


    在行軍途中的夥食,跟在長安城的也沒什麽兩樣。


    作為太子,攜帶的糧食是一方麵,而各地驛站早就備好了最好的吃食。


    早上來一碗餺飥,又或是小米粥。


    有時候會是湯餅,大唐已經有了手擀麵和拉麵,通常李承乾就是吃羊肉麵。


    中午和下午的主食,則是胡餅夾羊肉,大米飯,蒸餅。


    烤羊肉一般是晚上紮營的時候吃。


    素材則是各類時蔬,行軍途中,夥夫會沿路取材。


    太子的廚子,自然是從東宮帶來的,都帶有鐵鍋,豬油。


    各類炒菜隨時能做。


    除此外,還有各類點心,瓜果。


    水果有櫻桃,葡萄,石榴,桃子,李子,甜瓜,枇杷等。


    點心有百花糕,各類畢羅,杏仁餅等。


    除此之外,大軍行軍的途中,還能打到不少野味。


    昨天路過一處叢林的時候,就發現了一頭野鹿。


    李承乾親自上手,一箭射殺,晚上加餐。


    偶爾士兵們也會打到野兔,野雞,野鴨等。


    所以擔心穿越古代會不適應?


    李承乾現身說法,主要你有權有勢,哪怕是行軍,也可以很快樂。


    也就是李承乾不搞奢靡作風,否則即便是帶上一隊歌姬,晚上紮營看看歌舞表演,美人侍寢都不是問題。


    洛河營地。


    洛河兩岸土地肥沃,有許多平坦的區域適合紮營。


    日落西山之際,營地已經紮好。


    不少士兵則是在洛河水邊,進行洗漱、烹飪和飲馬。


    李承乾則是在上流釣魚。


    旁邊蘇定方則匯報一些情況。


    “李道宗二十五日前已經從洛陽出發,攜帶了不少民夫。”


    “歸屬於殿下的民夫,也按照殿下的意思,由李道宗負責統領。”


    “侯君集等先遣大軍,不日將抵達定州,約莫一月左右,便能抵達幽州。”


    “探馬來報,魏王的軍隊,馬上就要抵達渭水了。”


    說到這裏,蘇定方微微停頓了一下。


    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說什麽。


    確實來說,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把魏王的軍隊都奪過來。


    有崔盛玉這個內應,也不是什麽複雜的事情。


    但跟二鳳那邊現在沒鬧翻,現在奪取魏王兵馬,跟起兵造反也沒什麽區別了。


    這還隻是在行軍途中,沒有多大的必要。


    見太子沒開口,蘇定方則繼續講述著其他方麵的一些事情。


    前線會源源不斷的把情報進行傳遞。


    間諜細作在隋唐已經很是普遍,大唐也會安排專屬的人員進行情報探查。


    “高麗近期頻繁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試圖拉攏盟友共同對抗我大唐。”


    “然周邊各國大多畏懼我大唐國威,不敢輕易響應。”


    “百濟攻占新羅四十餘城,隨後與高麗連兵,企圖斷絕新羅入唐之道。”


    “其明顯是與高麗站在同一陣線。”


    “高麗國內據說征調了三十萬民夫備戰,號稱六十萬大軍守城。”


    “周邊諸國高麗尚且在商談之中,我國也有使者前往各國,勒令共同討伐高麗。”


    “倭國使者傳信,明確表達會支持我大唐,並且派遣水軍協助。”


    對於大唐來說,東征高麗如果失敗了,那就是大唐的恥辱。


    而對於高麗來說,一旦失敗,便是亡國。


    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不是投降就能解決的問題。


    主要是高麗的信譽太差了,曾經多次投降,又反複叛亂,而後又投降。


    投降之後叛亂,對於高麗來說,已經沒有了任何負擔。


    這都成了他們慣用的軍事手段。


    所以即便高麗不斷派遣使者來商討投降之事,朝堂上的官員們都視而不見。


    沒人敢提出接受高麗的投降,信譽已經是負數了。


    李承乾看著平靜的水麵,估摸著要空軍了。


    對於高麗,也沒什麽好說的。


    左右是要將其滅國,直接納入到大唐的版圖中來。


    新羅,百濟。


    其實也沒有什麽存在的必要。


    不過在管理上,還是要花費一些心思。


    戰場的勝負,李承乾完全想不到怎麽輸。


    這可是足足兩萬斤黑火藥。


    高麗也是算是幸運了,見證了黑火藥的問世。


    ——


    長安城中。


    杜荷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


    早知道是這樣,他就應該追隨太子東征高麗了。


    自從太子離開後,杜荷就感覺到,自己好像被人所監視了。


    最開始的時候,杜荷以為是房玄齡,想要趁太子東征尋找謀反證據。


    然而當在皇宮裏都有這樣的感覺時,他就知道大事不妙。


    房玄齡可還沒有能力插手到皇宮裏來。


    能在皇宮裏都對他進行監視的,能有誰?


    所以,陛下已經是在懷疑太子了嗎。


    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有次當值的時候,正好是碰到李安儼。


    李安儼還想跟杜荷打招呼,杜荷卻連忙使眼色。


    李安儼也是個生性警惕的人,當下默不作聲的離開。


    很顯然,杜荷是太子心腹。


    如果陛下懷疑太子謀反,調查方麵,肯定是從杜荷這裏開始了。


    畢竟其他人,如李元昌,趙節,身在外地,忙著煤礦的事情。


    賀蘭楚石,陳雲超這些,又是已經跟隨太子東征去了。


    太極宮,內務府中。


    張阿難正在聽取宦官們的匯報。


    監視杜荷的人,自然是他進行安排的。


    “杜荷最近跟誰有過接觸?”


    “還未有發現。”


    張阿難微微皺眉,倒也沒有太過意外。


    太子肯定不是說憑借幾個人就謀反,這裏麵牽扯的人必然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太子差點都要起兵造反了,現在前往高麗,長安城的人,自然會更加小心一些。


    “繼續監視,有情況隨時回報。”


    “還有萬年縣縣尉紀昭,右金吾衛將軍陸仝。”


    宦官躬身道:“是,張內侍。”


    此後略微遲疑問道:“城陽公主那邊,可是要安排些人去。”


    城陽公主就是杜荷的妻子,長孫皇後次女。


    張阿難想了想,道:“暫且不用。”


    陛下對於幾個女兒喜愛得很,別看沒什麽動靜,實則手裏都是有實權和侍衛的。


    隻是太子跟魏王的爭鋒,遍布朝堂上下,幾個皇女們也不敢卷入進去,因此相對來說較為低調。


    嚴格來說,城陽公主也是要被監視的,但需要先行稟告陛下後,才能有這樣的安排。


    如果張阿難私做主張,惹惱了陛下,那就是罪過了。


    作為皇帝內侍,張阿難自然清楚陛下脾性。


    其實監視城陽公主,在張阿難看來,還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杜如晦的次子,跟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不同。


    房遺愛是因為五姓七望的關係,所以才跟了魏王。


    本身房玄齡跟五姓七望關係曖昧,而五姓七望又是魏王的支持者。


    而杜荷,則是在成為駙馬後,才逐漸成為太子心腹。


    這是因為城陽公主的關係。


    城陽公主自幼跟太子關係好,所以杜荷在娶城陽公主為妻後,通過城陽公主的關係,就跟太子聯絡上了。


    那麽謀反的事情,城陽公主顯然是很有可能參與的。


    然而,當張阿難準備把這件事匯報給陛下,取得陛下首肯時。


    大唐長公主,長樂公主,竟然突生惡疾,藥石無醫。


    不管是在登基前還是在登基後,長孫皇後都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李世民跟其感情牢不可破。愛屋及烏下,對長孫皇後所出都特別寵愛。


    不管是男是女,疼愛都要遠超過其餘嬪妃所生。


    長孫皇後給李世民一共生有三子四女。


    在生下李承乾後的第二年,接著生了一個女兒,這就是長公主李麗質了。


    名字是李世民取的,期盼女兒天生麗質,鍾靈毓秀。


    因為特別疼愛的關係,李麗質長大後,李世民擔心其受夫家欺負,最終選擇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為駙馬。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嫁給了舅舅的兒子。


    用李承乾的目光來看,這就相當於近親結婚了,但在如今這個世道,表兄妹之間的聯姻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出嫁的時候,李世民給長樂公主準備了超過以往公主出嫁的嫁妝。雖然被魏征和長孫皇後阻止,但是李世民還是給了公主一個盛大的婚禮。


    公主出嫁之後,與駙馬甜甜蜜蜜,夫妻生活十分和諧。


    原本以為會圓滿下去,誰知突生惡疾。


    消息傳開後。


    晉王李治,第一時間就去到了長公主府。


    之所以這般擔憂,是因為長樂公主跟李治的關係最為要好。


    小的時候,作為長公主的李麗質,最為疼愛最小的弟弟。


    所以李承乾這幾個兄弟姊妹的關係,就很明顯了。


    作為帶頭大哥的李承乾,跟城陽公主關係好。


    帶頭大姐跟小弟李治的關係好。


    而另外兩個女兒。


    晉陽公主是長孫皇後所生三女,隻看封號就可以知道李世民對這個女兒的寵愛。


    而長孫皇後去世之時,公主尚還年幼,唐太宗憐惜愛女,專門將她帶在身邊親自撫養。


    原本晉陽公主跟魏王關係不錯。


    可惜隻活了十二歲便早逝。


    幼女新城公主,跟三個哥哥的關係都很一般。


    懂事的時候,太子已入東宮,魏王搬走了,李治去了封地。


    曆史上,新城公主最開始被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征死後唐太宗懷疑他結黨,因此這樁婚事告破。


    不過現在魏征沒有病重,因而婚事也沒提起。


    第二次被許配給長孫操之子長孫詮,婚禮籌備過程中,李世民駕崩,婚禮被迫中斷。等到唐高宗李治時期,喪期滿後,新城公主才得以出嫁。


    然顯慶四年長孫家被清算。長孫詮受牽連被流放巂州,不久被殺。公主改嫁韋正矩,龍朔三年公主病逝,享年三十歲。


    時有駙馬失禮於公主的傳言,所以唐高宗李治認為新城公主的死亡是因為韋正矩,因此處死了韋正矩。


    長公主府。


    李治第一個趕過來,看望自己的大姐。


    緊接著杜荷得到消息後,帶著城陽公主也趕來了。


    最後是李世民,親自出宮過來看望。


    “長樂得了什麽病症,為何藥石無用。”


    李世民神色悲痛,語帶質問。


    杜荷一臉凝重,城陽公主更是淚流滿麵,撲到長樂公主床邊,泣不成聲:“長樂姐姐,你怎會如此……”


    李治看著病榻上麵色蒼白的長樂公主,眼眶泛紅。


    太醫嚇得哆嗦,聲音顫抖的解釋道:“i陛下,公主之病,乃是虛勞癥瘕所致,是以藥石無用。”


    虛勞是指髒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往往表現為身體虛弱、麵色無華、神疲乏力等,換個話說就是先天不足。


    當年晉陽公主也是這樣的原因從而導致早逝。


    癥瘕是指腹內結塊的病,髒腑腫塊或氣血瘀滯等問題。


    這等病症,難以治愈。


    病床上的長樂公主微微睜開眼睛,氣若遊絲。


    “父皇,青雀,城陽.”


    到了後麵,已經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李世民趕緊拉住長樂的手。


    看到長樂的嘴唇微微抖動,連忙湊近了去聽。


    “母親.”


    當最後兩個字說完,長樂公主再也堅持不住,手就這麽軟了下來。


    也許是臨死前,看到了自己的親人們。


    也許是臨死前,看到了母親長孫皇後。


    長樂公主最後含笑離世。


    長孫衝在旁邊哭得像個孩子,嘴裏一直念叨:“是我沒照顧好你,是我沒照顧好伱。”


    “長樂,長樂,你不要走啊。”


    “沒有你,我可怎麽活啊”


    貞觀十七年,七月初九,大唐長公主長樂薨逝。


    李世民嚎哭不已。


    命長樂公主陪葬於昭陵,墓設三道石門。


    長樂公主生前所用之物,盡皆作為陪葬品隨同下葬。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寢所在地,李世民希望在自己駕崩後,還能見到長樂。


    按照唐律葬禮的規製,貴戚功臣和皇子、公主、嬪妃墓按禮製隻能設一道石門。


    長樂公主墓的這種規格在昭陵陪葬墓中獨屬一份。


    同日,李承乾行軍抵達洛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