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和先皇妃子有關!
女主播變身古代書院院長 作者:楊延昭097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發現,這些賬目記錄的時間雖然混亂,但是每隔幾筆看似尋常的交易記錄之後,就會出現一筆數額巨大,且記錄隱晦的款項,似乎是用暗語記錄的。” 陳秭歸語氣凝重,“所以,臣鬥膽,這很可能是與遼丹國交易的特殊暗語。”
“果然又是遼丹國!” 柴楨心頭一震,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上來。遼丹國是大周的死敵,雙方征戰多年,仇深似海。
如果李玉升真的與遼丹國有勾結,那後果不堪設想!
柴楨努力壓抑著心中的震驚和憤怒,繼續問道,“那岑院長可有查出什麽端倪?” 他相信以岑院長的學識和智慧,一定能從這些混亂的賬目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岑院長和書院的學生們正在破譯解密,這些賬目記錄的時間跨度很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十年前,而最近的,則就在幾天前。” 陳秭歸說道。
“十年前?” 柴楨沉吟片刻,努力回憶著,“十年前,那時候李玉升好像還沒有……” 他記得十年前李玉升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邊將,並沒有什麽實權,怎麽會與這些賬目扯上關係?
“皇上,” 陳秭歸打斷了柴楨的話,語氣變得更加凝重,“臣懷疑,這些賬目,可能並非李玉升一人所為。這些與遼丹國交易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時候李玉升羽翼未豐,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你的意思是……” 柴楨心中一驚,似乎預感到陳秭歸接下來要說的話非同小可。
“臣懷疑,” 陳秭歸壓低了聲音,湊到柴楨耳邊,一字一句地說道,“李玉升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黑手!而且,這個黑手,極有可能與遼丹國關係匪淺,甚至……”他頓了頓,語氣更加沉重,“甚至,可能是潛伏在我們內部多年的遼丹國奸細!”
陳秭歸的話語如同一道驚雷,在柴楨耳邊炸響,震得他腦海嗡嗡作響。遼丹國,又是遼丹國!這個念頭如同附骨之蛆,揮之不去,啃噬著柴楨的心神。
他想起父皇在世時,曾多次提及遼丹國狼子野心,妄圖吞並大周,蠶食中原。如今看來,父皇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近幾年,大周與遼丹國表麵上相安無事,互通商貿,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而他,作為大周的君主,竟被蒙在鼓裏,對此一無所知!柴楨隻覺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天靈蓋,仿佛置身於冰窖之中,遍體生寒。
他緊緊地攥著拳頭,指甲深深地嵌入肉裏,卻渾然不覺。怒火在胸腔中燃燒,他恨不得立刻將那幕後黑手揪出來,碎屍萬段!
“陳愛卿,這件事非同小可,你我需得秘密行事,萬不可打草驚蛇。”柴楨深吸一口氣,努力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壓低了聲音說道。他雖年輕,但帝王的威嚴已初具雛形。
“臣明白。”陳秭歸拱手應道,“臣會暗中派人嚴密監視李玉升的一舉一動,絕不會讓他有任何可乘之機。”
“好!”柴楨眼中閃過一絲狠厲,“朕倒要看看,這幕後黑手究竟是誰,竟敢把手伸到朕的眼皮子底下!”
與此同時,照因書院內,岑姊簫正帶領著一眾學生,苦苦鑽研著那些暗語賬冊。這間平日裏書聲琅琅的教室課堂,此刻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學生們圍坐在幾張桌子旁,桌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和紙張,每一個人都眉頭緊鎖,苦思冥想。岑姊簫在房間裏來回踱步,不時停下來,詢問學生們的進展。
“院長,您快瞧瞧這個鬼畫符!它像不像那種老掉牙的象形字?”一個學生指著賬冊上一個異常複雜的符號,滿臉疑惑地問道,那眉頭都快擰成了一個疙瘩。“這玩意兒,我翻遍了咱們書院所有的古籍,愣是沒找到一個相似的!”他一邊說,一邊還誇張地用手比劃著,仿佛那符號是什麽洪水猛獸一般。
另一個學生也湊了過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仔細端詳著那個符號。“可不是嘛!這玩意兒彎彎曲曲的,跟蚯蚓爬過的一樣,誰看得懂啊!”他一邊搖頭,一邊嘖嘖稱奇,“你說說,這寫暗語的人也真是的,沒事兒搞這麽複雜幹嘛?生怕別人看懂了不成?”
“哎,你們說,會不會是咱們想錯了方向啊?”一個膽小的女生怯生生地說道,“說不定,這根本就不是什麽象形字,而是某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文字呢?”她的聲音越來越小,顯然是被自己的想法嚇到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一個高個子男生猛地一拍桌子,語氣堅定地說道,“這世上哪有那麽巧的事?咱們大周的文字已經夠複雜了,還能有人閑著沒事兒,發明一套更複雜的文字不成?”
“就是,就是!”其他學生也紛紛附和道,“依我看,這肯定就是象形字!隻是咱們還沒找到對應的那個字而已!”
岑姊簫沒有理會學生們的議論紛紛,她一把搶過賬冊,眯起眼睛仔細研究著那個符號,腦海中無數古籍翻滾而過。
“難道是……?”岑姊簫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她猛地抬起頭,眼中精光四射。
“快!把咱們書院珍藏的那本《五方周經》拿來!”岑姊簫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抑製的興奮,她有一種預感,這個符號的秘密,很快就要被解開了。
學生們不敢怠慢,連忙七手八腳地從書架上取下那本厚重的《五方周經》,小心翼翼地放在岑姊簫麵前。
岑姊簫迫不及待地翻開《五方周經》,一頁一頁地仔細翻閱著,尋找著那個符號的蹤跡。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學生們都屏住呼吸,緊張地注視著岑姊簫的一舉一動,整個教室裏安靜得落針可聞。
終於,岑姊簫的手指停在了一頁泛黃的書頁上,她的目光死死地盯著書頁上的一個圖案,呼吸逐漸急促起來。
“找到了!我找到了!”岑姊簫激動地喊出聲來,聲音中充滿了難以置信和狂喜。
“果然又是遼丹國!” 柴楨心頭一震,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上來。遼丹國是大周的死敵,雙方征戰多年,仇深似海。
如果李玉升真的與遼丹國有勾結,那後果不堪設想!
柴楨努力壓抑著心中的震驚和憤怒,繼續問道,“那岑院長可有查出什麽端倪?” 他相信以岑院長的學識和智慧,一定能從這些混亂的賬目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岑院長和書院的學生們正在破譯解密,這些賬目記錄的時間跨度很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十年前,而最近的,則就在幾天前。” 陳秭歸說道。
“十年前?” 柴楨沉吟片刻,努力回憶著,“十年前,那時候李玉升好像還沒有……” 他記得十年前李玉升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邊將,並沒有什麽實權,怎麽會與這些賬目扯上關係?
“皇上,” 陳秭歸打斷了柴楨的話,語氣變得更加凝重,“臣懷疑,這些賬目,可能並非李玉升一人所為。這些與遼丹國交易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時候李玉升羽翼未豐,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你的意思是……” 柴楨心中一驚,似乎預感到陳秭歸接下來要說的話非同小可。
“臣懷疑,” 陳秭歸壓低了聲音,湊到柴楨耳邊,一字一句地說道,“李玉升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黑手!而且,這個黑手,極有可能與遼丹國關係匪淺,甚至……”他頓了頓,語氣更加沉重,“甚至,可能是潛伏在我們內部多年的遼丹國奸細!”
陳秭歸的話語如同一道驚雷,在柴楨耳邊炸響,震得他腦海嗡嗡作響。遼丹國,又是遼丹國!這個念頭如同附骨之蛆,揮之不去,啃噬著柴楨的心神。
他想起父皇在世時,曾多次提及遼丹國狼子野心,妄圖吞並大周,蠶食中原。如今看來,父皇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近幾年,大周與遼丹國表麵上相安無事,互通商貿,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而他,作為大周的君主,竟被蒙在鼓裏,對此一無所知!柴楨隻覺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天靈蓋,仿佛置身於冰窖之中,遍體生寒。
他緊緊地攥著拳頭,指甲深深地嵌入肉裏,卻渾然不覺。怒火在胸腔中燃燒,他恨不得立刻將那幕後黑手揪出來,碎屍萬段!
“陳愛卿,這件事非同小可,你我需得秘密行事,萬不可打草驚蛇。”柴楨深吸一口氣,努力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壓低了聲音說道。他雖年輕,但帝王的威嚴已初具雛形。
“臣明白。”陳秭歸拱手應道,“臣會暗中派人嚴密監視李玉升的一舉一動,絕不會讓他有任何可乘之機。”
“好!”柴楨眼中閃過一絲狠厲,“朕倒要看看,這幕後黑手究竟是誰,竟敢把手伸到朕的眼皮子底下!”
與此同時,照因書院內,岑姊簫正帶領著一眾學生,苦苦鑽研著那些暗語賬冊。這間平日裏書聲琅琅的教室課堂,此刻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學生們圍坐在幾張桌子旁,桌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和紙張,每一個人都眉頭緊鎖,苦思冥想。岑姊簫在房間裏來回踱步,不時停下來,詢問學生們的進展。
“院長,您快瞧瞧這個鬼畫符!它像不像那種老掉牙的象形字?”一個學生指著賬冊上一個異常複雜的符號,滿臉疑惑地問道,那眉頭都快擰成了一個疙瘩。“這玩意兒,我翻遍了咱們書院所有的古籍,愣是沒找到一個相似的!”他一邊說,一邊還誇張地用手比劃著,仿佛那符號是什麽洪水猛獸一般。
另一個學生也湊了過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仔細端詳著那個符號。“可不是嘛!這玩意兒彎彎曲曲的,跟蚯蚓爬過的一樣,誰看得懂啊!”他一邊搖頭,一邊嘖嘖稱奇,“你說說,這寫暗語的人也真是的,沒事兒搞這麽複雜幹嘛?生怕別人看懂了不成?”
“哎,你們說,會不會是咱們想錯了方向啊?”一個膽小的女生怯生生地說道,“說不定,這根本就不是什麽象形字,而是某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文字呢?”她的聲音越來越小,顯然是被自己的想法嚇到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一個高個子男生猛地一拍桌子,語氣堅定地說道,“這世上哪有那麽巧的事?咱們大周的文字已經夠複雜了,還能有人閑著沒事兒,發明一套更複雜的文字不成?”
“就是,就是!”其他學生也紛紛附和道,“依我看,這肯定就是象形字!隻是咱們還沒找到對應的那個字而已!”
岑姊簫沒有理會學生們的議論紛紛,她一把搶過賬冊,眯起眼睛仔細研究著那個符號,腦海中無數古籍翻滾而過。
“難道是……?”岑姊簫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她猛地抬起頭,眼中精光四射。
“快!把咱們書院珍藏的那本《五方周經》拿來!”岑姊簫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抑製的興奮,她有一種預感,這個符號的秘密,很快就要被解開了。
學生們不敢怠慢,連忙七手八腳地從書架上取下那本厚重的《五方周經》,小心翼翼地放在岑姊簫麵前。
岑姊簫迫不及待地翻開《五方周經》,一頁一頁地仔細翻閱著,尋找著那個符號的蹤跡。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學生們都屏住呼吸,緊張地注視著岑姊簫的一舉一動,整個教室裏安靜得落針可聞。
終於,岑姊簫的手指停在了一頁泛黃的書頁上,她的目光死死地盯著書頁上的一個圖案,呼吸逐漸急促起來。
“找到了!我找到了!”岑姊簫激動地喊出聲來,聲音中充滿了難以置信和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