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馬秀英又和衛子夫商量了一下具體的注意事項。包括但不限於:漢軍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演武場方圓五十裏內;漢軍不得盜竊、擄掠等等。
條件雖然苛刻,但並不是不能接受。
畢竟,兩三萬訓練有素、全副武裝的軍隊如果在京師周圍發生暴亂,對於新生的大明王朝來說,將會是一場無法想象的災難!
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有些話,還是提前說開了好。
這次會談很是愉快。
雙方充分交換了意見,並在歡聲笑語中,達成了友好合作關係。
衛子夫親自挑選了精美的絲綢和上等的青銅器,作為禮物,贈送給了馬秀英;
作為回禮,馬秀英則是拿出了一套厚重而全麵的史書以及一把嶄新的繡春刀。
會談結束後,馬秀英和朱標先行離開;而衛子夫也帶著劉據和韓信,回到了漢朝。
“前往洪武朝的時空蟲洞已經搭建完成,接下來,本宮和據兒會按計劃,將長安城內的刑徒、流民以及奴隸分批送往洪武朝。”
衛子夫對著韓信深深一拜:“國師,練兵一事,全權拜托了。”
韓信回了一禮,認真地說道:“請皇後娘娘、太子殿下放心,韓信定當竭盡全力。”
第二天,劉據以長安宮闕、街道、城牆年久失修的名義,頒布詔書,大肆征召長安城內的刑徒、流民以及奴隸服役。
丞相公孫賀以國庫空虛為由,帶頭反對,卻不料遭到劉據一頓貶斥。
“怎麽,本太子為大漢辛苦了三十多年,還不能享受享受了?”
公孫賀憤而離去,次日身體抱恙,無法上朝。
長安城內大興土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甘泉宮。
隻不過,這件事從江充的嘴裏說出來,立刻就變味兒了。
“你是說,太子嫌棄東宮陳舊不堪,大肆征召長安城內的刑徒和流民,翻新東宮?”
劉徹躺在鉤弋夫人的懷裏,聽著江充的匯報,眼眸微微眯起,死死地盯著江充。銳利的目光仿佛能夠看穿人心。
江充渾身顫抖,急忙跪下,慌張地說:“回稟陛下,此事千真萬確。據說公孫丞相還因為此事,和太子大吵了一架。太子還說……太子還說……”
“太子說什麽了?”
“太子殿下說,他為大漢辛苦操勞一輩子,還不能享受享受了……”
江充的聲音越說越小,因為他已經感受到了劉徹身上散發出來的殺氣。
冰冷而恐怖!
“太子真的是這麽說的?”
“臣對陛下赤膽忠心,萬不敢有任何欺瞞。”
“嗬嗬,看來他這個太子,是當得不耐煩了啊。”
劉徹喃喃道,蒼老的麵龐無悲無喜,令人捉摸不透。隨後又問了一個很是突兀的問題:“江充?”
“臣在。”
“朕記得你說過,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驕奢淫逸、貪贓枉法?”
“是。”
“有證據嗎?”
“有。”
“查。”
“喏!”
江充臉上閃過一抹驚喜之色。
……
……
未央宮,椒房殿。
劉據匆匆前來匯報:“母後,江充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公孫敬聲呢?”
“兒臣已經派人將公孫敬聲轉移到了一處隱秘的地方,江充他們一時半會兒找不到。”
“嗯。等到你的姐姐和姐夫們都轉移到洪武朝後,再把公孫敬聲的行蹤透漏給給江充。”
“喏。”
劉據猶豫了一下,欲言又止:“母後,您真的打算犧牲公孫敬聲嗎?那可是您的親侄子啊。”
聞言,衛子夫睜開了眼睛,深深地看了劉據一眼,問道:“據兒,我且問你。公孫敬聲犯了什麽罪?”
“貪墨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
“按照大漢律例,該當何罪?”
“論罪當誅!”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衛子夫冷冷地說道:“記住,你首先是大漢的太子,其次才是我衛子夫的兒子。”
“這大漢的江山,是你的;這大漢的子民,也是你的。”
“公孫敬聲驕奢淫逸、貪贓枉法,損害了大漢百姓的利益,違反了大漢王朝的律法,那他就是你的敵人!”
“對待敵人,絕不可有一絲心慈手軟。”
“兒臣明白。”
劉據轉身朝外麵走去,走到殿門之時,忽然背對著衛子夫,問道:“母後,兒子有問題想問您。”
“你問吧。”
“父皇,也是兒臣的敵人嗎?”
衛子夫沉默,久久無言。
有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隻是這個答案,實在是太過沉重。
劉據苦笑道:“母後,兒臣明白了。”
說罷,他一腳踏出椒房殿,頭也不回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
……
連年征戰,大漢人口銳減,百姓生活愈發艱苦,許多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片瓦。
這一次,劉據在長安城內大興土木,雖然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強烈抗議,可意外地收獲了長安城的民心。
因為給太子殿下幹活,不僅管吃管住,甚至還發工錢。
一天五錢!
十天六十錢!
一個月兩百錢!
發財了啊!
消息一出,長安城內的流民發瘋似的湧向東宮。許多人甚至連工錢都不要,隻求太子殿下管吃管住就行。
流民們烏壓壓地聚集在東宮之外,一眼望不到盡頭,數量何止三萬?
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時候,劉據都驚呆了。
他們太瘦了,全身上下隻剩薄薄的一層皮貼在骨頭上。他們身上不知道披著什麽東西,看上去就像是一團破爛的布條,胡亂地遮蔽著隱私部位,稍有不慎就會被扯破。
劉據非常懷疑,這些人到底能不能幹活。
可是,流民們卻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用皮包骨頭的雙手,艱難地抬起長安宮闕的基石,雙腿在不停地顫抖中,一步一步朝著前方走去。
這一刻,民不聊生不再是史書中輕飄飄的四個字,它以一種最殘酷、最直接的方式,清晰地呈現在了劉據的麵前。
劉據這才意識到,自己肩膀上的擔子,究竟有多麽沉重。
他下意識地想起了馬秀英送來的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條件雖然苛刻,但並不是不能接受。
畢竟,兩三萬訓練有素、全副武裝的軍隊如果在京師周圍發生暴亂,對於新生的大明王朝來說,將會是一場無法想象的災難!
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有些話,還是提前說開了好。
這次會談很是愉快。
雙方充分交換了意見,並在歡聲笑語中,達成了友好合作關係。
衛子夫親自挑選了精美的絲綢和上等的青銅器,作為禮物,贈送給了馬秀英;
作為回禮,馬秀英則是拿出了一套厚重而全麵的史書以及一把嶄新的繡春刀。
會談結束後,馬秀英和朱標先行離開;而衛子夫也帶著劉據和韓信,回到了漢朝。
“前往洪武朝的時空蟲洞已經搭建完成,接下來,本宮和據兒會按計劃,將長安城內的刑徒、流民以及奴隸分批送往洪武朝。”
衛子夫對著韓信深深一拜:“國師,練兵一事,全權拜托了。”
韓信回了一禮,認真地說道:“請皇後娘娘、太子殿下放心,韓信定當竭盡全力。”
第二天,劉據以長安宮闕、街道、城牆年久失修的名義,頒布詔書,大肆征召長安城內的刑徒、流民以及奴隸服役。
丞相公孫賀以國庫空虛為由,帶頭反對,卻不料遭到劉據一頓貶斥。
“怎麽,本太子為大漢辛苦了三十多年,還不能享受享受了?”
公孫賀憤而離去,次日身體抱恙,無法上朝。
長安城內大興土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甘泉宮。
隻不過,這件事從江充的嘴裏說出來,立刻就變味兒了。
“你是說,太子嫌棄東宮陳舊不堪,大肆征召長安城內的刑徒和流民,翻新東宮?”
劉徹躺在鉤弋夫人的懷裏,聽著江充的匯報,眼眸微微眯起,死死地盯著江充。銳利的目光仿佛能夠看穿人心。
江充渾身顫抖,急忙跪下,慌張地說:“回稟陛下,此事千真萬確。據說公孫丞相還因為此事,和太子大吵了一架。太子還說……太子還說……”
“太子說什麽了?”
“太子殿下說,他為大漢辛苦操勞一輩子,還不能享受享受了……”
江充的聲音越說越小,因為他已經感受到了劉徹身上散發出來的殺氣。
冰冷而恐怖!
“太子真的是這麽說的?”
“臣對陛下赤膽忠心,萬不敢有任何欺瞞。”
“嗬嗬,看來他這個太子,是當得不耐煩了啊。”
劉徹喃喃道,蒼老的麵龐無悲無喜,令人捉摸不透。隨後又問了一個很是突兀的問題:“江充?”
“臣在。”
“朕記得你說過,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驕奢淫逸、貪贓枉法?”
“是。”
“有證據嗎?”
“有。”
“查。”
“喏!”
江充臉上閃過一抹驚喜之色。
……
……
未央宮,椒房殿。
劉據匆匆前來匯報:“母後,江充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公孫敬聲呢?”
“兒臣已經派人將公孫敬聲轉移到了一處隱秘的地方,江充他們一時半會兒找不到。”
“嗯。等到你的姐姐和姐夫們都轉移到洪武朝後,再把公孫敬聲的行蹤透漏給給江充。”
“喏。”
劉據猶豫了一下,欲言又止:“母後,您真的打算犧牲公孫敬聲嗎?那可是您的親侄子啊。”
聞言,衛子夫睜開了眼睛,深深地看了劉據一眼,問道:“據兒,我且問你。公孫敬聲犯了什麽罪?”
“貪墨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
“按照大漢律例,該當何罪?”
“論罪當誅!”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衛子夫冷冷地說道:“記住,你首先是大漢的太子,其次才是我衛子夫的兒子。”
“這大漢的江山,是你的;這大漢的子民,也是你的。”
“公孫敬聲驕奢淫逸、貪贓枉法,損害了大漢百姓的利益,違反了大漢王朝的律法,那他就是你的敵人!”
“對待敵人,絕不可有一絲心慈手軟。”
“兒臣明白。”
劉據轉身朝外麵走去,走到殿門之時,忽然背對著衛子夫,問道:“母後,兒子有問題想問您。”
“你問吧。”
“父皇,也是兒臣的敵人嗎?”
衛子夫沉默,久久無言。
有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隻是這個答案,實在是太過沉重。
劉據苦笑道:“母後,兒臣明白了。”
說罷,他一腳踏出椒房殿,頭也不回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
……
連年征戰,大漢人口銳減,百姓生活愈發艱苦,許多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片瓦。
這一次,劉據在長安城內大興土木,雖然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強烈抗議,可意外地收獲了長安城的民心。
因為給太子殿下幹活,不僅管吃管住,甚至還發工錢。
一天五錢!
十天六十錢!
一個月兩百錢!
發財了啊!
消息一出,長安城內的流民發瘋似的湧向東宮。許多人甚至連工錢都不要,隻求太子殿下管吃管住就行。
流民們烏壓壓地聚集在東宮之外,一眼望不到盡頭,數量何止三萬?
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時候,劉據都驚呆了。
他們太瘦了,全身上下隻剩薄薄的一層皮貼在骨頭上。他們身上不知道披著什麽東西,看上去就像是一團破爛的布條,胡亂地遮蔽著隱私部位,稍有不慎就會被扯破。
劉據非常懷疑,這些人到底能不能幹活。
可是,流民們卻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用皮包骨頭的雙手,艱難地抬起長安宮闕的基石,雙腿在不停地顫抖中,一步一步朝著前方走去。
這一刻,民不聊生不再是史書中輕飄飄的四個字,它以一種最殘酷、最直接的方式,清晰地呈現在了劉據的麵前。
劉據這才意識到,自己肩膀上的擔子,究竟有多麽沉重。
他下意識地想起了馬秀英送來的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